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参数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林松青 何鼎淳 +2 位作者 宋杰江 吴敏鹏 何超凡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857-859,共3页
目的探究动态血压检测血压符合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9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根据超声检查分为斑块组[n=58,根据斑块情况分为单一斑块组(n=22)和多斑块组(n=36)]和无斑块组(n=37),测量患... 目的探究动态血压检测血压符合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9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试验对象,根据超声检查分为斑块组[n=58,根据斑块情况分为单一斑块组(n=22)和多斑块组(n=36)]和无斑块组(n=37),测量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动脉压,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记录并分析比较。结果斑块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所有患者昼间血压稍高于夜间,斑块组患者昼夜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高于无斑块组患者(P<0.05)。单一斑块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均低于多斑块组患者(P<0.05)。单一斑块组患者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动脉压均低于多斑块组患者(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能反映血压真实水平,提高疾病检出率,找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压变化规律,有利于医生指导患者用药防止血压升高,有效避免心血管事件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荐使用于临床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压检测 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下载PDF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叶新桂 宋杰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14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血压夜间下降率情况将患者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及反杓型组,其中...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血压夜间下降率情况将患者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及反杓型组,其中杓型组患者56例,非杓型组患者60例,反杓型组患者34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所有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在12周的治疗过程中,三组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GQOLI-74评分均呈升高趋势。入组时及治疗后4周,三组间NIHSS评分及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12周,三组间NIHSS评分及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IHSS评分以杓型组最低,反杓型最高,GQOLI-74评分以杓型组最高,反杓型最低。同时,血压夜间下降率与NIHSS评分变化率及GQOLI-74评分变化率均呈显著的正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以杓型血压患者预后较为理想,且血压变化率越高,其预后越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昼夜节律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林松青 何鼎淳 +2 位作者 胡民坚 何超凡 宋杰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3期1851-185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40例。按照脉搏波传导速度的不同分为正常组(脉搏波传导速度<9m/s)与异常组(脉搏波传导速度≥9m/s),各70例。比...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40例。按照脉搏波传导速度的不同分为正常组(脉搏波传导速度<9m/s)与异常组(脉搏波传导速度≥9m/s),各70例。比较两组心率变异性情况,并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年龄、病程分别为(52.4±12.8)岁、(10.1±8.2)年,均显著低于异常组的(63.1±14.3)岁、(15.2±10.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5min心搏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NN)显著高于异常组,低频(LF)、高频(HF)以及LF/HF均显著低于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传导速度与SDNN呈显著负相关(r=-6.293,P=0.000),而与LF、HF以及LF/HF均呈显著正相关(r=0.612,P=0.000;r=0.577,P=0.000;r=0.633,P=0.000)。正常组舒张压(SBP)与脉压(PP)均显著低于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可作为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的指标,且随着心率变异性的增加,会降低病人血压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硬化 心率变异性 相关性 血压 低频 高频
下载PDF
慢性肾炎患者hs-CRP、IL-6、IL-2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林松青 何鼎淳 +2 位作者 宋杰江 邓世满 何超凡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17-20,共4页
目的:检测慢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hs-CRP、IL-6、IL-2的水平,探讨其与健康人群差异及与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慢性肾炎180例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hs-CRP、IL-6、IL-2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与正... 目的:检测慢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hs-CRP、IL-6、IL-2的水平,探讨其与健康人群差异及与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慢性肾炎180例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hs-CRP、IL-6、IL-2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人群比较,治疗前慢性肾炎患者hs-CRP和IL-6、24 h尿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IL-2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慢性肾炎患者的hs-CRP和IL-6、24 h尿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IL-2水平显著升高(P<0.01),但hs-CRP和IL-6、24 h尿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hs-CRP、IL-6、IL-2与24 h尿蛋白相关性分别为0.475,0.561,-0.439,治疗后hs-CRP、IL-6、IL-2与24 h尿蛋白相关性分别为0.221,0.390,-0.314。结论:慢性肾炎患者hs-CRP、IL-6水平升高而IL-2水平降低,治疗前hs-CRP和IL-6与24 h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IL-2与24 h尿蛋白水平呈负相关,治疗后hs-CRP与24 h尿蛋白水平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炎 hs-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2 24h尿蛋白
下载PDF
早期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hs-CRP和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叶新桂 宋杰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18期118-120,共3页
目的研究早期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正常剂量的阿伐他汀,观察组给予早期负荷剂量... 目的研究早期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正常剂量的阿伐他汀,观察组给予早期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血浆hs-CRP和血脂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hs-CRP均有降低,观察组为(2.36±0.15)mg/L,对照组为(4.08±0.36)mg/L,观察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对血浆hs-CRP的影响较大,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负荷剂量 阿托伐他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醒脑静和NIPPV在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林松青 何鼎淳 +2 位作者 宋杰江 吴敏鹏 何超凡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57-58,26,共3页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联合醒脑静治疗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4例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NIPPV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NIPPV...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联合醒脑静治疗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4例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NIPPV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NIPPV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气管插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h、6h、24h时血气分析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而治疗2h、6h时的GCS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气管插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通过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效果显著,而联合醒脑静后不但能够改善通气状况还提高了神经功能状态,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 无创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肺性脑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