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次报导了一株粗糙型宋内氏菌(S_7R)中存在大质粒。试验证明,该大质粒远小于野生株中120Md 大小的 I 相质粒,只有64Md 左右,系源于有毒力的宋内志贺氏菌中的编码I相抗原及毒力的大质粒的自然缺失突变株。缺失的56Md 包含了负责编...本文首次报导了一株粗糙型宋内氏菌(S_7R)中存在大质粒。试验证明,该大质粒远小于野生株中120Md 大小的 I 相质粒,只有64Md 左右,系源于有毒力的宋内志贺氏菌中的编码I相抗原及毒力的大质粒的自然缺失突变株。缺失的56Md 包含了负责编码宋内氏菌毒力和 I 相抗原的部份,编码 I 相抗原的 DNA 片段估计不大于10Md,且与毒力编码区互不相关。S_7R 株的亲本株(S_7),其 I 相大质粒既不同于 S_7R,也不同于野生型。比 S_7R 约大10Md,能正常编码宋内氏 I 相抗原;但比起野生型减小了约46Md,这与 S_7株失去所有毒力表型有关,因而该 S_7株可安全地用作组建各类具有宋内氏 I 相抗原性的痢疾菌苗的供体。S_7R 中含有大质粒的达一发现,有助于宋内氏 I 相大质粒和 I 相抗原的遗传学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首次报导了一株粗糙型宋内氏菌(S_7R)中存在大质粒。试验证明,该大质粒远小于野生株中120Md 大小的 I 相质粒,只有64Md 左右,系源于有毒力的宋内志贺氏菌中的编码I相抗原及毒力的大质粒的自然缺失突变株。缺失的56Md 包含了负责编码宋内氏菌毒力和 I 相抗原的部份,编码 I 相抗原的 DNA 片段估计不大于10Md,且与毒力编码区互不相关。S_7R 株的亲本株(S_7),其 I 相大质粒既不同于 S_7R,也不同于野生型。比 S_7R 约大10Md,能正常编码宋内氏 I 相抗原;但比起野生型减小了约46Md,这与 S_7株失去所有毒力表型有关,因而该 S_7株可安全地用作组建各类具有宋内氏 I 相抗原性的痢疾菌苗的供体。S_7R 中含有大质粒的达一发现,有助于宋内氏 I 相大质粒和 I 相抗原的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