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猴子岩水电站水质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璐汐 孟玉川 +2 位作者 谢姝 蒋芳婷 宋泓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99-307,共9页
基于猴子岩水电站3个典型监测断面2017-2020年的DO、BOD_(5)、TN等8项水质指标实测数据,文章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概率神经网络模型对猴子岩水电站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探讨猴子岩水电站地表水... 基于猴子岩水电站3个典型监测断面2017-2020年的DO、BOD_(5)、TN等8项水质指标实测数据,文章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概率神经网络模型对猴子岩水电站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探讨猴子岩水电站地表水最适评价方法以及水质演变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猴子岩水电站总体水质较好,除单因子评价法,其他3种评价方法均表明各个断面在2017-2020年水质满足地表水Ⅰ、Ⅱ类标准。(2)结合4种水质评价方法结果分析,TN是影响猴子岩水电站水质的主要因子,建议控制TN浓度以及加强水环境治理并制定长期监测计划。(3)不同评价方法受影响因子干扰的程度不同而导致最终判定的水质类别存在一定差异,模糊概率神经网络较其他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应用方便,可为水电站水质评价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模糊数学 概率神经网络 灰色关联 猴子岩水电站
下载PDF
淮河下游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蒋芳婷 孟玉川 +1 位作者 宋泓苇 李璐汐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0-96,共7页
为探明淮河下游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于2020年11月对该区域进行代表性采样,共采集地表水样13个,地下水样82个。结合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网(GNIP)公布的南京降水同位素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出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 为探明淮河下游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于2020年11月对该区域进行代表性采样,共采集地表水样13个,地下水样82个。结合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网(GNIP)公布的南京降水同位素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出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方程为:δD=8.49δ^(18)O+17.71,其斜率和截距高于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δD=8δ^(18)O+10)的方程。同理可得地表水线(SWL)方程:δD=5.07δ^(18)O-15.37和地下水线(GWL)方程:δD=5.68δ^(18)O-6.28,对比发现地表水线的截距和斜率小于地下水,表明地表水的蒸发较地下水更为强烈。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水补给。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氘盈余(d-excess)分析表明该区域水体的降水补给受海洋性气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 氘盈余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宋泓苇 孟玉川 +3 位作者 蒋芳婷 李璐汐 李雨芊 杜成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2-128,共7页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不同水体的补给来源以及相互补给关系,对该地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以便对今后该地区的水资源评价和水污染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共采集地表水、地下水水样57个。由于不同水...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不同水体的补给来源以及相互补给关系,对该地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以便对今后该地区的水资源评价和水污染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共采集地表水、地下水水样57个。由于不同水体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受蒸发的影响,当地大气降水线的方程为δD=8.08δ^(18)O+12.37,与全球大气降水线(δD=8δ^(18)O+10)相比略有偏离,地表水线、地下水线的斜率分别为5.79和6.43,低于当地大气降水线和全球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在降雨过程中受到蒸发的降水是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共同补给来源,部分地表水、地下水还受融雪和冰川融水的补给。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地表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高程效应不明显,但受气候和温度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高程效应较为明显。地表水和地下水具有相互补给关系,地下水受到地表水的补给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地下水 稳定同位素 高程效应 雅鲁藏布江
原文传递
典型林区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雨芊 孟玉川 +2 位作者 宋泓苇 杜成鸿 向淇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8-1934,共7页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循环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氢氧稳定同位素在不同水体中组成特征的差异可以指示水分循环过程。本研究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降水、土壤水、植物水的同位素组成,探讨SPAC系统中...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水循环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氢氧稳定同位素在不同水体中组成特征的差异可以指示水分循环过程。本研究通过分析成都平原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降水、土壤水、植物水的同位素组成,探讨SPAC系统中水分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演化特征,揭示区域水循环不同界面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雨季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13δ^(18)O+2.35(R^(2)=0.99),土壤蒸发线方程为:δD=6.98δ^(18)O-0.32(R^(2)=0.92)。在降水→土壤水→植物水的界面水输送过程中,氢氧同位素逐渐富集。浅层土壤(0~35 cm)水δ^(18)O受降水的直接影响,响应关系明显,中深层土壤(35~100 cm)水则相对稳定。观测期间,植物木质部水同位素比土壤水略微富集,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输送过程中可能通过韧皮部或树皮发生轻微蒸发或蒸腾。采用直接相关法初步估计植物对不同土层土壤水的利用情况,樟树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构树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金星蕨因根系分布浅更倾向于利用浅层土壤水和植物截留的降水。与金星蕨相比,樟树和构树的叶片水分蒸发和同位素动力分馏程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氢氧稳定同位素 植物水分利用 水文过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