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障青少年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的相生相克:基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贾金玲 卢林鑫 +5 位作者 邱天龙 宋海迎 周瀚翔 吕向彬 刘学文 蔺秀云 《中国特殊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5,共12页
基于集体主义文化框架下的文化世界观,依托于意义保持模型、生命肯定观、缺失恢复观,对32所特殊教育学校535名视障青少年进行为期24个月共3次的追踪调查,旨在探究视障青少年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的纵向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 基于集体主义文化框架下的文化世界观,依托于意义保持模型、生命肯定观、缺失恢复观,对32所特殊教育学校535名视障青少年进行为期24个月共3次的追踪调查,旨在探究视障青少年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的纵向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视障青少年T1、T2、T3时点的生命意义追寻得分与生命意义感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视障青少年的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二者互为因果关系,但在同时点与跨时点上的内在作用机制有所区别,具体表现为同时点(特质水平)相互促进,而跨时点(状态水平)相互抑制的特点;(3)不同性别视障青少年的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的交叉滞后路径及其随机截距之间的相关性是跨性别不变的。同时点(特质水平)与跨时点(状态水平)存在的“相生相克”内在作用机制不仅证实了视障青少年生命意义追寻与生命意义感互为因果关系,还分别支持并拓展了生命肯定观与缺失恢复观在视障青少年中的应用,也为意义寻求的前置因素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障青少年 生命意义追寻 生命意义感 纵向研究 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