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D-CTA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宋维通 韩鹏 +2 位作者 杨献峰 王钟 周科峰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4D-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急性肺栓塞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怀疑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常规智能对比剂追踪法(Smart Prep)和4D-CTA技术进行扫描,比较两组重建后肺动脉主干的图... 目的探讨4D-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急性肺栓塞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怀疑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常规智能对比剂追踪法(Smart Prep)和4D-CTA技术进行扫描,比较两组重建后肺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测量并比较两组肺动脉主干、右肺上叶尖段(S10段)、右肺下叶后基底段(S10段)、肺动脉主干层面降主动脉的CT值和信噪比(SNR)。结果 A组患者经重建后肺动脉主干均能得到良好显示,但是仅有6例能单独显示肺动脉而没有肺静脉和胸主动脉的混杂显示(显影主观评价为优),8例肺动脉和肺静脉同时显影(显影主观评价为良),6例肺动脉、肺静脉、胸主动脉同时显影(显影主观评价为差); B组患者均能找到可以单独显示肺动脉及各级分支的期相,并且没有肺静脉和胸主动脉的混杂显示(显影主观评价为优)。两组患者肺动脉主干处的CT值和SN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 B组右肺S1段、S10段肺动脉的CT值和SNR值均高于A组(均P <0. 05); A组肺动脉主干层面降主动脉的CT值和SNR值均高于B组(均P <0. 05)。结论 4D-CTA能够很好地显现肺动脉显影的期相,其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比Smart Prep技术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造影 肺动脉栓塞 4D-CT血管成像 对比剂追踪法
下载PDF
自动追踪冻结联合智能边缘修复技术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宋维通 王坤 +3 位作者 杨尚文 张庆雷 田传帅 陆芳菲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研究自动追踪冻结(SSF)联合智能边缘修复(IBR)技术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M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依据是否存在心肌桥将468例患者分为MB组(152例)和非MB组(316例),再将MB组分为心... 目的:研究自动追踪冻结(SSF)联合智能边缘修复(IBR)技术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M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依据是否存在心肌桥将468例患者分为MB组(152例)和非MB组(316例),再将MB组分为心率正常组(64例)和心率异常组(88例)。所有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SSF和IBR技术重建图像并由经验丰富的CT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4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共检查出MB患者152例,检出率为32.48%(152/468)。152例MB患者检查出冠状动脉174段,与SSF技术重建相比,IBR技术重建后冠状动脉狭窄度、图像评分显著升高(t=4.672,t=2.221;P<0.05);与单独SSF和IBR技术重建相比,SSF联合IBR技术重建后冠状动脉狭窄度、图像评分显著升高(t=10.111,t=5.609,t=4.706,t=2.393;P<0.05);与心率异常组相比,心率正常组图像评分显著升高(t=3.052,P<0.05)。MB患者和非MB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心率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SF联合IBR技术重建可提高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追踪冻结(SSF) 智能边缘修复(IBR) 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 心肌桥(MB)
下载PDF
2D MRCP与3D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比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宋维通 韩鹏 +1 位作者 杨献峰 王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3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在胰胆管疾病中,分别使用2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3D MRCP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5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 R C P检查,并进行2D、3D成像,对比不同成像方式获取的图像效果。结果:2D MRCP获取的图像优良率为98.... 目的:探讨在胰胆管疾病中,分别使用2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3D MRCP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5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 R C P检查,并进行2D、3D成像,对比不同成像方式获取的图像效果。结果:2D MRCP获取的图像优良率为98.00%,明显高于3D MRCP 88.00%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图像显示情况上,2D序列在伪影上明显少于3D序列(P<0.05);在胰胆管显示情况情况上,2D序列在肝内胆管与胰管的显示上高于层厚1.6mm的3D序列(P<0.05),但2D序列与层厚4mm的3D序列在肝内胆管显示上无显著差异(P>0.05);在肝总管、胆囊、胆囊管的显示上,2D与3D序列的显示上无显差异(P>0.05)。结论:在胰胆管疾病中,应用2D MRCP成像的质量明显高于3D MRCP成像,所以2D MRCP更适用于胆管系统疾病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 MRCP 3D MRCP 胰胆管 成像技术 对比
下载PDF
两种PACS的结构与实现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宋维通 申景涛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75-376,共2页
关键词 图像归档与传输系统 计算机技术 医学影像 讲座
下载PDF
PACS图像处理技术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宋维通 《医学综述》 2005年第11期1048-1049,共2页
关键词 医学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 医学图像处理
下载PDF
MRI对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6
作者 杨献峰 江波 +4 位作者 朱斌 周正扬 张冰 俞海平 宋维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MRI对侵袭性纤维瘤病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及术中所见,并对4例大体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大切片和特殊染色。结果:T1WI呈等信号5例,稍低信号6例,T2WI均呈稍高信号,内见星芒状、条索状低信... 目的:探讨MRI对侵袭性纤维瘤病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及术中所见,并对4例大体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大切片和特殊染色。结果:T1WI呈等信号5例,稍低信号6例,T2WI均呈稍高信号,内见星芒状、条索状低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边界不清10例,边缘呈爪状生长;边缘清晰1例,可见假包膜。术中见7例与邻近血管粘连,4例累及邻近神经。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反映侵袭性纤维瘤病的组织学特点,并能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可作为诊断侵袭性纤维瘤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纤维瘤病 磁共振成像 软组织肿瘤
下载PDF
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RI征象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杨献峰 朱斌 +2 位作者 周正扬 张冰 宋维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49,共3页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一种梭形细胞肉瘤,约占恶性软组织肿瘤的24%,细胞构成较为复杂,影像学表观多样.临床工作中诊断较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一组手术病理证实的MFH的MRI表现.以期对认识本病有所帮助。
关键词 组织细胞瘤 纤维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骶骨肿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6
8
作者 唐敏 窦鑫 +5 位作者 范海健 张鑫 宋维通 靳晶 秦国初 朱斌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3-627,共5页
目的:通过对骶骨肿瘤MRI表现的分析,探讨其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骶骨肿瘤的MRI影像特征,所有病例均摄X线平片检查;14例骶骨肿瘤中脊索瘤5例,骨巨细胞瘤3例,转移瘤2例,神经鞘瘤2例,软骨肉瘤1例,畸... 目的:通过对骶骨肿瘤MRI表现的分析,探讨其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骶骨肿瘤的MRI影像特征,所有病例均摄X线平片检查;14例骶骨肿瘤中脊索瘤5例,骨巨细胞瘤3例,转移瘤2例,神经鞘瘤2例,软骨肉瘤1例,畸胎瘤1例,部分行CT检查。结果:各种骶骨肿瘤的MRI征象包括病变不同的范围及中心位置,MRI信号强度,骶骨的骨质破坏,骶孔扩大变形,软组织肿块,病灶内钙化及骨嵴形成,髓腔浸润。结论:MRI可作为骶骨肿瘤有效的术前诊断方法,对临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骶骨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超声检查对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价值及与磁共振成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献峰 吴敏 +2 位作者 朱斌 周正扬 宋维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91-1394,共4页
目的通过与磁共振成像(MRI)比较,评价超声检查对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手术后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的软组织肿块的超声表现,并与MRI表现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及对肿块内部及周围结构的显示情况。... 目的通过与磁共振成像(MRI)比较,评价超声检查对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手术后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的软组织肿块的超声表现,并与MRI表现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及对肿块内部及周围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超声与MRI对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均为100%,良、恶性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0%(28/35)和85.7%(30/35),两者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软组织肿块的内部结构和血供情况,对浅表部位软组织肿块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但对肿瘤周围结构的显示不足,对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肿瘤术前评估尚需与MRI检查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3.0T磁共振双源发射技术对海马波谱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传帅 徐彬 +6 位作者 钱玉 王慧婷 宋维通 王坤 张庆雷 朱斌 张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3期397-401,共5页
目的探讨3.0T双源发射技术对海马磁共振波谱成像质量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19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传统单源发射(ST)与双源发射(DT)模式下进行双侧海马T_2WI横断位成像和2D-PRESS1H-MRS扫描。对比分析所得T_2WI图像中海... 目的探讨3.0T双源发射技术对海马磁共振波谱成像质量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19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传统单源发射(ST)与双源发射(DT)模式下进行双侧海马T_2WI横断位成像和2D-PRESS1H-MRS扫描。对比分析所得T_2WI图像中海马的平均信号强度(ASI),以及MRS测定的海马各代谢物的相对浓度Cho/Cr、m I/Cr、NAA/Cr、Cho/NAA和信噪比Cr-SNR、Cho-SNR、mI-SNR、NAA-SNR等数值。结果所有海马T_2WI,均能清楚显示海马形态、大小,能够满足画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s)和定位MRS的需要。共得到左右海马MRS 76个(ST和DT模式下各38个)。海马T_2WI图像测得ASI:ST时,左侧575.27±37.59,右侧558.09±38.79;DT时,左侧560.20±46.32,右侧552.13±45.03。左右侧海马对比:ST时,两侧海马的ASI差值为17.18,左侧高于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05);DT时,两侧海马的ASI没有差异(差值L-R=8.07,P=0.0564>0.05)。Cr、Cho、m I、NAA代谢物的信号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SNR):ST时,左右侧海马的SNR差异较大(所有P值均<0.05),使用DT后两侧海马的SNR差异消失(所有P值均>0.05)。结论双源发射技术能够消除两侧海马区域平均信号强度和海马代谢物SNR的差异,对3.0T磁共振海马结构及波谱成像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诊断海马区域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发射技术 海马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追踪触发技术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献峰 朱斌 +3 位作者 周正扬 宋维通 窦鑫 胡安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 目的:评价追踪触发技术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MSCTA和DSA检查。GE lightspeed 16采集原始数据,应用Smart Prep选件,监测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下一层面颈总动脉的密度,CT值达85Hu时启动扫描,注射速率为3.5ml/s。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镜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神经外科医生评价,分析其部位、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70例患者中,58例患者共发现65个动脉瘤,漏诊2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0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6例,基底动脉6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下后动脉1例。瘤体直径平均约6.88mm,最大14.3mm,最小2.0mm,与DSA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3D图像显示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结论:3D-MSCTA可方便、敏感检出颅内动脉瘤,采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团注触发技术
下载PDF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维通 王坤 +2 位作者 靳晶 杨尚文 陆芳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8期1469-1473,共5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医院从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良恶性的... 目的: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医院从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良恶性的差异分为良性梗阻性黄疸51例以及恶性梗阻性黄疸39例。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MRCP检测,并分析良恶性梗阻性黄疸MRCP影像学表现特征的差异。此外,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并进行对比。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部位为十二指肠乳头区人数占比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而胰头上区、胰头区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良性梗阻性黄疸;且恶性梗阻性黄疸梗阻重度扩张人数占比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而梗阻轻度扩张人数占比明显低于良性梗阻性黄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CA125、CEA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P<0.05);而两组血清CA19-9水平对比不明显(P>0.05)。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明显高于MRCP和血清CA125、CA19-9、CEA单独诊断。结论: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梗阻性黄疸 糖类抗原125 糖类抗原19-9 癌胚抗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