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地震带中小震精确位置及其显示的山西地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70
1
作者 宋美琴 郑勇 +1 位作者 葛粲 李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3-525,共13页
利用山西1981—2001年模拟观测台网和2002—2008年间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采用绝对定位方法和双差相对地震定位方法对山西及其周边地区中小地震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结果表明:(1)重新精确定位后,震中水平误差≤5km的地震由原来65.8%... 利用山西1981—2001年模拟观测台网和2002—2008年间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采用绝对定位方法和双差相对地震定位方法对山西及其周边地区中小地震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结果表明:(1)重新精确定位后,震中水平误差≤5km的地震由原来65.8%提高到86.2%;7498次原始无震源深度的地震取得了深度结果.(2)精确定位后震中分布格局与原始结果相比变化不大,绝大多数地震集中在中部断陷盆地带内,两侧隆起区则相对较少,与山西地质构造的区域性和成带性相吻合;震源深度北浅南深,存在由北向南逐渐加深的特点.(3)重定位结果可以大致勾勒出各构造盆地发震层下界,较清晰地分辨出断陷盆地、盆间隆起的位置.(4)地震深度分布与盆山构造形态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震带 重新定位 地震构造
下载PDF
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_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20
2
作者 宋美琴 郑勇 +4 位作者 李斌 苏燕 王小山 吕芳 赵晓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2010年1月24日,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万荣交界地区发生Ms4.8地震.由于本次地震强度较低,并未形成地表破裂带,分析其发震构造具有一定的困难.地震现场工作队只能根据浅层人工地震剖面、附近钻孔资料、烈度等震线长轴和震中区附近活动... 2010年1月24日,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万荣交界地区发生Ms4.8地震.由于本次地震强度较低,并未形成地表破裂带,分析其发震构造具有一定的困难.地震现场工作队只能根据浅层人工地震剖面、附近钻孔资料、烈度等震线长轴和震中区附近活动断裂等来推定,认为西辛封隐伏断裂为可能的发震断裂.为此,下面我们将在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序列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地震的宏观考察结果,确定其发震构造并探讨发震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精确定位 发震构造 河津-万荣地震
下载PDF
用CAP方法反演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_S4.6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9
3
作者 宋美琴 李华玥 +3 位作者 韩立波 李丽 王秀文 梁向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2-697,共6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反演和精定位结果推断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7~20km。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山根底断裂和系舟山西麓断裂产状存在差异,这两条断裂不是阳曲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现场野外地质考察未发现地表断裂,不排除本次地震为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曲4 6级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发震断裂
下载PDF
山西地区面波相速度分布图像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美琴 何正勤 +5 位作者 郑勇 吕芳 刘春 梁向军 苏燕 李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36-1848,共13页
本文根据山西数字地震台网31个台站和周边河北、河南、陕西、内蒙数字地震台网6个台站2009年2月-2011年11月记录的面波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定了350条路径上周期8~75s的基阶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Ditmar&Yanovskaya方法反演得到3... 本文根据山西数字地震台网31个台站和周边河北、河南、陕西、内蒙数字地震台网6个台站2009年2月-2011年11月记录的面波资料,利用双台法测定了350条路径上周期8~75s的基阶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通过Ditmar&Yanovskaya方法反演得到33个周期分辨率为40~50km的相速度分布图像.分析研究了4个具有代表性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图像和3条不同方向的相速度剖面,这些图像揭示了山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质和相速度纵向变化特征.10s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图像显示出断陷带与两侧隆起区相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几个断陷盆地的最大沉降中心附近呈现低相速度异常;山西6级以上强震大都分布在15s周期高相速度与低相速度急剧变化的过渡带上;20~26s周期的相速度以38°N为界呈现出南高北低格局,与山西断陷盆地带莫霍界面埋深南浅北深的结果相吻合;36s~54s周期相速度图像的低速区域逐渐收缩到大同一带,进一步说明南部区域在该周期反映的深度范围已进入上地幔,而大同盆地的低速可能与该区域的新生代火山群有关.沿113°E的南北相速度纵剖面显示周期25~75s以38°N为界,南部相速度高、北部相速度低,证实了38°N线附近是晋北地块、晋南地块的"软"、"硬"块体的结合部位,可能是由于软流圈上涌幅度不同造成了深部速度的南北差异;其他两个横切裂谷的剖面显示出与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相似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区 双台法 面波相速度 层析成像
下载PDF
山西及周边地区地震类型分区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宋美琴 李斌 +2 位作者 吕芳 王秀文 梁向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1-696,700,共6页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研究(王华林,周翠英,1997;刁守中等,2002;蒋海昆等,2006)表明,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空间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某些区域中强地震以某种类型的序列活动为主,另一些区域又以另外类型...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研究(王华林,周翠英,1997;刁守中等,2002;蒋海昆等,2006)表明,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空间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某些区域中强地震以某种类型的序列活动为主,另一些区域又以另外类型的序列活动为主,固定区域的序列类型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地震类型 地震分区 山西及周边地区
下载PDF
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_s 4.8地震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宋美琴 李斌 +3 位作者 吕芳 刘素珍 王秀文 梁向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1期18-22,共5页
分析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_s 4.8地震序列特征,利用P波初动及振幅比和波形反演CAP两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结合本次地震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背景、震源机制、余震分布、极震区长轴方向等分析,结果表明,隐伏的西辛封断裂为... 分析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万荣M_s 4.8地震序列特征,利用P波初动及振幅比和波形反演CAP两种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结合本次地震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背景、震源机制、余震分布、极震区长轴方向等分析,结果表明,隐伏的西辛封断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津-万荣Ms4.8地震 地震参数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山西中部中等地震前地震波异常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宋美琴 王秀文 +1 位作者 张瑞芳 赵向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2期15-21,共7页
以山西太原遥测台网7个子台(榆次,东山,平遥,太谷,交城,汾阳,介休)和太原台十几年的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几次中等地震前地震波波速比,振幅比,地震波初动符号,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的异常。结果表明,地震波参数的分析可以提取中等... 以山西太原遥测台网7个子台(榆次,东山,平遥,太谷,交城,汾阳,介休)和太原台十几年的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几次中等地震前地震波波速比,振幅比,地震波初动符号,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的异常。结果表明,地震波参数的分析可以提取中等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在1991年忻州5.1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反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 振幅比 地震波初动符号 S波衰减率 尾波持续时间 异常
下载PDF
利用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山西中南部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 被引量:7
8
作者 宋美琴 王秀文 +3 位作者 梁向军 贾建喜 程紫燕 唐垒黎 《山西地震》 2007年第4期1-6,15,共7页
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山西中南部地区14个地震震源谱的低频水平、拐角频率和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Q(f)与频率的关系是:Q(f)=299.4f0.563;7个基岩台中岢岚、东山、阳城台在3 Hz^6 Hz附近有6~8倍的放大、离石台在2 Hz^10 Hz有2~3倍的... 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山西中南部地区14个地震震源谱的低频水平、拐角频率和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Q(f)与频率的关系是:Q(f)=299.4f0.563;7个基岩台中岢岚、东山、阳城台在3 Hz^6 Hz附近有6~8倍的放大、离石台在2 Hz^10 Hz有2~3倍的放大。标量地震矩M。与ML震级线性相关较好,震源半径在230 m^508 m之间;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拐角频率随地震矩的减小而增大;应力降和地震矩之间存在着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地震波形 场地响应 联合反演
下载PDF
山西代县震群序列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宋美琴 王秀文 +1 位作者 梁向军 程紫燕 《山西地震》 2007年第2期10-12,共3页
2006年4月3日至9月19日在山西代县发生一次3.7级震群,着重研究该震群活动的时序列特征、韵律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等相关参数。进一步探讨其对周围地区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震群活动是该区域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并与周围350... 2006年4月3日至9月19日在山西代县发生一次3.7级震群,着重研究该震群活动的时序列特征、韵律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等相关参数。进一步探讨其对周围地区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震群活动是该区域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并与周围350 km范围内华北地区中强震有较好的呼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县震群 序列特征 韵律特征 指示意义
下载PDF
2009年3月28日原平M_L4.5地震对周边地震形势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美琴 梁向军 李斌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3期20-25,共6页
2009年3月28日山西原平M_L 4.5地震的地震序列余震发育,序列多个指标表明本次地震类型为主震一余震型。主震视应力值接近背景水平,推断震中周边地区近期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关键词 序列特征地震类型 韵律特征 4级地震平静 原平地震
下载PDF
大同盆地区域应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美琴 张淑亮 +4 位作者 梁向军 王秀文 靳玉贞 唐垒黎 杨世英 《山西地震》 2008年第3期1-5,17,共6页
通过大量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断出大同盆地现代地壳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E,仰角变化不定,主张应力方向为NNW-SSE,仰角很小的结论,这与区域构造应力场NE-NEE向挤压作用的结果相符;分析研究认为,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1999年11月... 通过大量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断出大同盆地现代地壳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E,仰角变化不定,主张应力方向为NNW-SSE,仰角很小的结论,这与区域构造应力场NE-NEE向挤压作用的结果相符;分析研究认为,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1999年11月1日大同—阳高5.6级地震前于1997年2月出现的P轴趋于一致,同1989年大同—阳高6.1级主震前应力场变化特征很相似;在矛盾符号比低值的过程中,如果应力主轴取向也出现趋于一致的变化,这类异常往往与盆地中等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自皂、阳原单台初动向上、向下次数累计百分比在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前具有准同步变化的特点,反映了大震前应力场的一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矛盾符号比
下载PDF
山西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宋美琴 梁向军 宁亚灵 《山西地震》 2008年第2期1-3,8,共4页
以山西省2001年以来,21个台站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计算出了山西4个地震集中区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断陷盆地内或边缘地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 以山西省2001年以来,21个台站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计算出了山西4个地震集中区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断陷盆地内或边缘地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前,一些地震集中分布区显示存在一定的高环境应力,为我们震情的短期跟踪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地震资料 剪应力场 山西地区
下载PDF
山西地区Rayleigh面波相速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美琴 刘瑞春 +5 位作者 郑勇 吕芳 刘春 梁向军 苏燕 李丽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77-77,共1页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最大的新生代大陆裂谷,其强烈的断陷作用和断陷的不均衡发展、深部构造与深部动力学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巨大影响使汾谓裂谷既具有世界上典型大陆裂谷的一般共有的地质构造特征,又具有自身的地质构造特点。
关键词 地质构造特征 速度分布 山西地区 山西断陷带 波相 H面 大陆裂谷 深部构造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的山西地区瑞利波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美琴 王霞 +1 位作者 李宏伟 吴昊昱 《国际地震动态》 2017年第8期46-47,共2页
山西断陷带自北而南呈“S”型展布,由5个断陷盆地组成,大致呈NNE向排列,全长1200km,区域地壳速度结构的研究将对该区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环境、动力学背景、危险性判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山西及其周边地区216个宽频带、... 山西断陷带自北而南呈“S”型展布,由5个断陷盆地组成,大致呈NNE向排列,全长1200km,区域地壳速度结构的研究将对该区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环境、动力学背景、危险性判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山西及其周边地区216个宽频带、固定台2014年连续地震背景噪声记录,利用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进而反演获得了山西断陷带及其周边地区的壳幔三维相速度和群速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区 背景噪声 速度层析成像 瑞利波 地壳速度结构 山西断陷带 地震活动 周边地区
下载PDF
如何快速准确地速报国内地震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美琴 赵向佳 张瑞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年第2期71-74,共4页
关键词 地震波 地震预报 振幅 震相 传播路径
下载PDF
中药有效成分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美琴 牛丽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1年第3期102-103,共2页
病毒感染是一大类严重威胁着畜禽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且由于疫苗高强度,大范围的使用,多数病毒毒力和抗原性发生了变异,使得防治病毒性疾病的难度增大。中药能够避免因使用西药或其他化学药品而造成的毒性和耐药性问题且价格低廉,因而许... 病毒感染是一大类严重威胁着畜禽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且由于疫苗高强度,大范围的使用,多数病毒毒力和抗原性发生了变异,使得防治病毒性疾病的难度增大。中药能够避免因使用西药或其他化学药品而造成的毒性和耐药性问题且价格低廉,因而许多的国内外专家把目光放在了中药上并已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将从筛选抗病毒中草药常用的体外细胞培养法入手,对中药有效成分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以期为抗病毒中草药的筛选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细胞培养 中药有效成分 抗病毒
下载PDF
谈山西地区数据共享测震资料的收集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美琴 《山西地震》 2010年第1期43-45,共3页
论述了山西测震台网观测历史、地震观测报告基本情况、数据共享资料收集、整理的总体思路以及采取的措施,认为,其中一些经验对地震数据整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相关处理程序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台网建设 观测报告 数据整理
下载PDF
山西地区剪切波速度层析成像
18
作者 宋美琴 王霞 +1 位作者 李宏伟 吴昊昱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8期74-75,共2页
本文通过收集山西裂谷带及其邻区150多个宽频带地震仪的连续记录和远震事件波形资料;利用噪声成像、双平面波成像等方法研究了山西裂谷带及其周边区域的面波频散,并基于远震事件计算了研究区域的接收函数;在此基础上,拼接了5—120 s周... 本文通过收集山西裂谷带及其邻区150多个宽频带地震仪的连续记录和远震事件波形资料;利用噪声成像、双平面波成像等方法研究了山西裂谷带及其周边区域的面波频散,并基于远震事件计算了研究区域的接收函数;在此基础上,拼接了5—120 s周期的完整面波频散曲线,采用面波频散曲线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了研究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和地壳厚度等结果。综述如下:(1)山西及周边区域地壳厚度在横向上有较为剧烈的变化,在吕梁和太行山区域,地壳厚度较厚,而在山西裂谷带,地壳厚度则明显较薄,体现了拉张减薄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度结构 速度层析成像 山西地区 地壳厚度 宽频带地震仪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研究区域
下载PDF
太原台763地震记录波形特征
19
作者 宋美琴 曹复旺 赵向佳 《山西地震》 2002年第3期1-4,12,共5页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近几年 76 3地震仪的记录资料 ,进行了多次筛选和分析研究 ,对太原台76 3地震震相记录特征和震相出现的规律做了定性的描述 ,得出适合于太原台地震分析的基本方法 。
关键词 地震仪 地震记录 地震波形 震相 近震 远震
下载PDF
口泉断裂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霞 宋美琴 +3 位作者 王亮 李宏伟 吴昊昱 罗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39-952,共14页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对1981—2013年山西北部地区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反演得到了三维速度结构,并重点对口泉断裂进行了分析。重定位结果显示,口泉断裂中北段地震集中,其南北两端地震分布较少,表明该断裂中北段活动强而...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对1981—2013年山西北部地区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反演得到了三维速度结构,并重点对口泉断裂进行了分析。重定位结果显示,口泉断裂中北段地震集中,其南北两端地震分布较少,表明该断裂中北段活动强而南北两端弱;速度结构显示口泉断裂地震集中段位于高速体内的相对低速区域,其南段显示持续的低速异常。从垂直口泉断裂的速度结构剖面上可以识别出口泉断裂附近的速度呈现明显下凹的梯度带,初步推测这可能是口泉断裂(或基底拆离带)存在的深部证据;平行口泉断裂的速度(波速比)剖面显示其中北段地震丛位于高、低速(高低波速比)陡变带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结构 联合反演 口泉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