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T-1及VEGF与脑梗死病变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宋芷珩 张朝东 +1 位作者 王彦 李素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8-249,共2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发病中内皮素 (ET 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 1和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ET 1及VEG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急性期升高明...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发病中内皮素 (ET 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 1和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ET 1及VEG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急性期升高明显 ,恢复期下降。ET 1及VEGF含量与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ET 1及VEGF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液和脑脊液ET_1及VEGF的同步检测及与病变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宋芷珩 温海彦 +2 位作者 于笑难 李为 张朝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5-357,共3页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 GF)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放免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及ELISA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和脑脊液中...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 GF)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放免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及ELISA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更高,而且脑脊液中ET1的增加(P<0.01)比血浆中的ET1增加(P<0.05)更显著;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含量在急性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下降。脑脊液中VEGF含量与病情轻重有关,而血浆ET1含量与梗死灶大小有关。以梗死灶大小为参照、急性期血浆ET1与血清VEGF两者呈正相关;以病情轻重为参照,急性期脑脊液中ET1与VEGF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1及VEGF的不同变化表明,两者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且具有相关性,ET1和VEGF均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内皮素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脑脊液 ET1 VEGF 检测 病变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5
3
作者 宋芷珩 范凌霄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8-711,共4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4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56例,不稳定斑块组91例,以及51例正常...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和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4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56例,不稳定斑块组91例,以及51例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RDW、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RDW、TC、LDL-C、hs-CRP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RDW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RDW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RDW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1.649,95%CI 0.997∽2.727,P〈0.05)。结论 RDW水平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下载PDF
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β-G活性与β_2-MG含量的同步测定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芷珩 张朝东 +1 位作者 李为 张弘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44-45,64,共3页
目的 :研究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活性与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含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ELISA法放免法。结果 :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无论 β -G活性 ,β2 -MG含量均明显高于... 目的 :研究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活性与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含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ELISA法放免法。结果 :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无论 β -G活性 ,β2 -MG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并随着恶性程度的递增而增加 ,且手术前后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血清和脑脊液中二种活性物质的变化呈一致性关系 ,血清和脑脊液中 2种活性物质的检测均有助于神经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 ,尤其脑脊液的检测是更为客观、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Β-葡萄糖醛酸酶 Β2微球蛋白
下载PDF
脑梗死病变与内皮素-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6
5
作者 宋芷珩 王洪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1期7060-7061,共2页
背景: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蛋白及核酸水平方面的研究多见于动物实验,而ET-1和VEGF与临床脑梗死病变方面关系的研究还未广泛开展。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中ET-1和V... 背景: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蛋白及核酸水平方面的研究多见于动物实验,而ET-1和VEGF与临床脑梗死病变方面关系的研究还未广泛开展。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中ET-1和VEGF的变化规律及机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2000-03/06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7例及同期在本院正常体检老年人22例。干预:患者先行头CT或MRI检查,发病第3天及4周抽取肘静脉血,分别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脑梗死组ET-1及VEGF含量犤(65.7±10.8)ng/L,(419.5±176.3)ng/L犦均高于对照组犤(48.8±6.9)ng/L,(205.7±101.8)ng/L犦,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5,P<0.05,t=2.705,P<0.01);到恢复期时有所下降犤ET-1含量为(60.2±11.5)ng/L,VEGF含量为(309.4±138.9)ng/L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28,P<0.05;t=2.724,P<0.01)。ET-1及VEGF含量与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程度有关。结论:ET-1及VEGF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为脑卒中预防及康复干预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1 VEGF 脑梗死 含量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对照组 学院 平方 结论
下载PDF
血清及脑脊液中β-葡萄糖醛酸酶测定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宋芷珩 杨波 +3 位作者 于笑难 李为 张朝东 张弘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和脑脊液中β-葡萄糖醛酸酶 (β-G)活性测定对脑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和健康献血者 (正常对照 )血清β-G活性,并以CT、MRI及病理结果为... 目的 :探讨血清和脑脊液中β-葡萄糖醛酸酶 (β-G)活性测定对脑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和健康献血者 (正常对照 )血清β-G活性,并以CT、MRI及病理结果为参照 ,进行诊断试验研究。结果 :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β-G活性均明显高于脑膜瘤及正常对照组 (血清组P<0.05 ,脑脊液组P<0.01) ;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增高程度呈正相关 (r=0.745 ,P<0.05) ,检测血清 β-G活性判断恶性脑肿瘤的灵敏度为78.1 %、特异度为74.1%、准确度为75 %。结论 :血清和脑脊液中β-G活性测定对恶性脑肿瘤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β-G活性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筛选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脑脊液 β—葡萄糖醛酸酶 测定 脑肿瘤 诊断
下载PDF
ELISA法测定脑脊液中β-葡萄糖醛酸酶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宋芷珩 孙晋民 +3 位作者 于笑难 李为 张朝东 张弘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 β-葡萄糖醛酸酶 ( β- G)活性测定对脑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脑脊液中 β- G活性。结果 :恶性脑肿瘤患者脑脊液 β- G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脑肿瘤、...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 β-葡萄糖醛酸酶 ( β- G)活性测定对脑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脑脊液中 β- G活性。结果 :恶性脑肿瘤患者脑脊液 β- G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脑肿瘤、非肿瘤脑病患者及其他对照组 ( P<0 .0 1 ) ;恶性脑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 β- G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 :检测脑脊液中β- G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法 测定 脑脊液 Β-葡萄糖醛酸酶 脑肿瘤 诊断
下载PDF
降纤酶治疗高粘滞血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宋芷珩 牟宝华 《中国厂矿医学》 2000年第6期416-417,共2页
关键词 降纤酶 治疗 高粘滞血症
下载PDF
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9
作者 黎明全 艾春玲 +5 位作者 张杰文 宋芷珩 赵冬雪 杨伟民 赵志鸿 周德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观察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临床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偏头痛经中医辨证为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患者496例,采用多中心,大样本,观察性研究方法,疗程为2周。观察头痛发作次数,起效时间,头痛发作程度等方... 目的:观察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临床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偏头痛经中医辨证为风湿蒙蔽,瘀血阻滞证患者496例,采用多中心,大样本,观察性研究方法,疗程为2周。观察头痛发作次数,起效时间,头痛发作程度等方面的改善率。结果:481例偏头痛患者经过川芎清脑颗粒治疗2周后,头痛发作次数未见明显变化,但头痛发作程度(VAS评分)及头痛发作天数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4年的患者,停药2个月后无头痛发作累积百分比>70%;患者服药第5天,药物累积起效率为54.1%;评价期内,药物平均起效时间为2.36 h;且患者服用止痛药暴露程度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清脑颗粒可显著减轻患者头痛发作程度,具有起效时间短的特点,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清脑颗粒 偏头痛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辽宁地区Huntington舞蹈病两家系IT15基因的分子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育海 丛琳 +3 位作者 潘钰 宋芷珩 赵雨杰 张朝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讨辽宁地区Huntington舞蹈病 (HD)的发病机制 ,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辽宁地区两个HD家系的 3名患者、4名高风险成员及 2名正常配偶IT15基因的CAG重...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讨辽宁地区Huntington舞蹈病 (HD)的发病机制 ,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辽宁地区两个HD家系的 3名患者、4名高风险成员及 2名正常配偶IT15基因的CAG重复数进行了检测。结果 :所有的HD患者都各携带有一个CAG重复序列发生扩展的IT15基因 ,其重复数为 4 9~ 6 2 ,而正常人的重复数为 17~ 35 ,两者不重叠。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NTINGTON舞蹈病 基因 CAG重复 多聚酶链反应
下载PDF
姜黄素对海马内注射Aβ1-42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隋韵声 宋芷珩 +1 位作者 滕伟禹 田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Aβ1-42诱导的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及姜黄素组,将Aβ1-42微量注射至大鼠右侧海马,制作AD大鼠模型,一个月后进行定位航行...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Aβ1-42诱导的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及姜黄素组,将Aβ1-42微量注射至大鼠右侧海马,制作AD大鼠模型,一个月后进行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水迷宫试验,分别检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姜黄素干预组于AD建模后24 h给予300 mg/(kg.d)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的姜黄素,连续腹腔注射5d;一个月后进行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水迷宫试验分别检测各组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D模型组大鼠显示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3);与AD模型组分别对比,姜黄素干预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P=0.021)。结论姜黄素有改善Aβ1-42诱导的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淀粉样Β蛋白 认知功能损害 海马 大鼠
下载PDF
脑血栓形成病人用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前后微量元素和体液免疫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的观察
12
作者 孙晋民 宋芷珩 +3 位作者 郝文学 刘海军 李艳超 李淑贤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00年第7期27-29,共3页
用精制蝮蛇抗栓酶 (Svate - 3)治疗了 10 8例急性期脑血栓形成病人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病人血清微量元素锌、铜、铬、锰、硒及体液免疫指标IgG ,IgA ,IgM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同时设定对照组观察Svate - 3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 ,... 用精制蝮蛇抗栓酶 (Svate - 3)治疗了 10 8例急性期脑血栓形成病人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病人血清微量元素锌、铜、铬、锰、硒及体液免疫指标IgG ,IgA ,IgM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同时设定对照组观察Svate - 3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测定结果表明 ,Svate - 3能使脑血栓病人血清Zn增加 (P <0 0 5) ,血清Cu减少 (P <0 0 5) ,Zn/Cu比值增加 (P <0 0 5) ,Svate - 3可使体液免疫IgA增加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SVATE-3 微量元素 体液免疫 精制蝮蛇抗
下载PDF
精制蝮蛇抗栓酶对人体内锌铜铁的影响
13
作者 孙晋民 宋芷珩 +3 位作者 郝文学 刘海军 郑华川 李淑贤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00年第7期24-26,共3页
对 12 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用精制蝮蛇抗栓酶 (Svate - 3)治疗 ,探讨了用药前后头发微量元素锌、铜、铁的变化。结果表明 ,用药后人体内Zn含量高于用药前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Zn/Cu比值降低。
关键词 头发 微量元素 脑血栓 精制蝮蛇抗栓酶 治疗
下载PDF
川芎清脑颗粒治疗脑梗死后头痛、头晕伴失眠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芷珩 孟季红 孟丽丹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3期251-252,共2页
目的 观察川芎清脑颗粒治疗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320例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治疗组给予川芎清脑颗粒10 mg/次,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10 mg,1次/... 目的 观察川芎清脑颗粒治疗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320例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治疗组给予川芎清脑颗粒10 mg/次,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10 mg,1次/晚,睡前口服.连续给药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VAS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的头痛、头晕及失眠的整体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2、4周后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99、18.00,P均<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1.9%与21.3%,86.9%与77.5%;x2值分别为4.630、4.803,P均<0.05).结论 川芎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的症状,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头晕 头痛伴失眠 川芎清脑颗粒 西比灵胶囊
原文传递
脑肿瘤患者脑脊液中β_2微球蛋白和β-葡萄糖醛酸酶同步测定的临床意义
15
作者 宋芷珩 温海彦 +3 位作者 张弘 李为 于笑难 张朝东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98-299,共2页
目的 探讨脑肿瘤患者脑脊液中 β2 微球蛋白和 β -葡萄糖醛酸酶 ( β -G)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和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脑脊液中 β2 微球蛋白和 β -G活性。 结果 恶性脑瘤患者脑脊液中无论 β2... 目的 探讨脑肿瘤患者脑脊液中 β2 微球蛋白和 β -葡萄糖醛酸酶 ( β -G)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和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脑脊液中 β2 微球蛋白和 β -G活性。 结果 恶性脑瘤患者脑脊液中无论 β2 微球蛋白和 β -G活性均明显高于良性脑瘤和头痛患者 ,分别为 P <0 0 5和P <0 0 1;且恶性脑瘤患者脑脊液中两者增高程度呈正相关 ,但与肿瘤大小、恶性程度无关 ;其中恶性脑瘤患者脑脊液中 β -G活性术后呈下降趋势。 结论 脑脊液中 β2 微球蛋白和 β -G活性测定对恶性脑肿瘤诊断有一定的辅助参考价值 ;β -G活性测定对恶性脑肿瘤病程判定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Β-葡萄糖醛酸酶 Β2微球蛋白
原文传递
H型高血压病与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6
作者 沈丽丽 宋芷珩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年第4期253-255,共3页
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除了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这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外,有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同样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众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硬化... 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除了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这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外,有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同样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众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可以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有协同作用[2,3].因此,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病对于防治老年人动脉硬化及脑梗死意义重大.目前认为脑梗死的病因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管内凝血因子改变或动脉痉挛使血液自凝造成.在动脉硬化的发展中首先是动脉内中膜增厚,变为粗糙的内膜,斑块逐渐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从而形成[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患者 动脉硬化 高血压病 管腔狭窄 颅内外 H型 高同型半胱氨酸 脑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姜黄素对于大鼠脑出血后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隋韵声 田力 +1 位作者 滕伟禹 宋芷珩 《辽宁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黏附分子(ICAM-1)含量的变化及早期姜黄素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ICH组、姜黄素低干预组,于建模后给...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黏附分子(ICAM-1)含量的变化及早期姜黄素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ICH组、姜黄素低干预组,于建模后给予300mg/(kg.d)姜黄素,连续腹腔注射7天,各组分6小时、1天、3天和7天共4个时间点。分别采用干重湿重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水含量和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脑组织水含量和ICAM-1表达均在ICH后6小时开始升高,3天达到高峰,7天下降至正常水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88,P<0.01)。姜黄素小剂量及中等剂量治疗能够降低各个时间点的脑组织水含量和ICAM-1的表达。结论 ICAM-1与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姜黄素治疗可以降低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ICAM-1的表达,减轻ICH后的脑水肿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ICAM-1 脑水肿 姜黄素
原文传递
大鼠侧脑室注射VEGF重组质粒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扬 宋芷珩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265-269,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重组质粒预先导入鼠脑能否有效预防缺血性脑梗塞并初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pIERS2-EGFP/VEGF重组质粒预先注入质粒组大鼠侧脑室,通过大脑中动脉(MCA)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缺血2h/再灌注24h...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重组质粒预先导入鼠脑能否有效预防缺血性脑梗塞并初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pIERS2-EGFP/VEGF重组质粒预先注入质粒组大鼠侧脑室,通过大脑中动脉(MCA)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采用TTC染色法测量梗塞灶大小;用电镜观察鼠脑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各组鼠脑中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①VEGF质粒组右脑梗死体积较缺血组明显减小(P<0.01)。②与缺血组相比,质粒组神经元损伤和水肿程度明显降低。③与正常组相比,缺血组与质粒组的P-AKT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且质粒组比缺血组增加显著(P<0.01)。结论VEGF重组质粒的导入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梗塞,推测该机制可能是VEGF蛋白的表达能进一步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该研究为缺血性脑梗塞的二级预防提供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RS2-EGFP/VEGF质粒 缺血性脑梗塞 PI3K/AKT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