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致病性与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温度和接触材料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分析
被引量:
7
1
作者
赵爱静
付娇娇
+3 位作者
宋雪迎
孙晓红
潘迎捷
赵勇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4,共8页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析了致病性(22株)与非致病性(17株)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在不同温度(4,10,15,25,37℃)及不同接触材料(聚苯乙烯、玻璃和不锈钢)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V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在高温条件...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析了致病性(22株)与非致病性(17株)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在不同温度(4,10,15,25,37℃)及不同接触材料(聚苯乙烯、玻璃和不锈钢)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V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在高温条件下(25,37℃)明显强于低温条件(4~15℃),25℃是生物被膜形成的最适温度。对比3种常见的接触材料,VP在玻璃表面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最强,聚苯乙烯表面次之,不锈钢表面最弱。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可知,温度对V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影响最大,其次为接触材料。进一步分析发现,致病性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强于非致病性菌株(p<0.05)。研究表明:致病性与非致病性VP在不同温度及接触材料表面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存在差异,建议今后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通过控温或改换接触材料,进而有效控制VP生物被膜导致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被膜
温度
接触材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冷激条件下预形成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
被引量:
2
2
作者
俞文英
韩乔
+4 位作者
宋雪迎
刘海泉
Pradeep KMalakar
潘迎捷
赵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8,共13页
【目的】生物被膜可附着在食品或医药生物材料表面引起持续性的感染,而现今极少有关于温度变化对预形成生物被膜影响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冷激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方法】以改进的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总量...
【目的】生物被膜可附着在食品或医药生物材料表面引起持续性的感染,而现今极少有关于温度变化对预形成生物被膜影响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冷激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方法】以改进的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总量,以改进的超声法和Lowry法量化胞外多糖和蛋白质,以RNA试剂盒提取并纯化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基因。同时,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直观显示了冷激条件下预形成生物被膜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深入分析了生物被膜结构的变化,以及生物被膜结构参数和基因转录的相关性。【结果】在冷激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总量增加,同时,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的生物被膜胞外多聚物的主要成分胞外多糖和蛋白质也逐渐增加,被膜形成相关鞭毛基因和毒力基因的转录活跃。生物被膜的平均厚度(MT)、平均扩散距离(ADD)、孔隙率(P)、生物被膜粗糙度(BR)和均匀性(H)在冷激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这些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而生物被膜结构参数与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转录的相关性较弱(P<0.05)。【结论】因此,4°C和10°C冷激不能完全抑制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生物被膜的生长,风险评估人员在制定控制食源性感染风险的战略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激
预形成生物被膜
副溶血性弧菌
被膜相关基因的转录
被膜结构
原文传递
题名
致病性与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温度和接触材料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分析
被引量:
7
1
作者
赵爱静
付娇娇
宋雪迎
孙晓红
潘迎捷
赵勇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
出处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71917
31671779)
+3 种基金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沪农科攻字2015第4-8号
沪农科推字2017第4-4号)
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15SG48)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2017-01-07-00-10-E00056)
文摘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析了致病性(22株)与非致病性(17株)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在不同温度(4,10,15,25,37℃)及不同接触材料(聚苯乙烯、玻璃和不锈钢)表面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V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在高温条件下(25,37℃)明显强于低温条件(4~15℃),25℃是生物被膜形成的最适温度。对比3种常见的接触材料,VP在玻璃表面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最强,聚苯乙烯表面次之,不锈钢表面最弱。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可知,温度对VP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影响最大,其次为接触材料。进一步分析发现,致病性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强于非致病性菌株(p<0.05)。研究表明:致病性与非致病性VP在不同温度及接触材料表面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存在差异,建议今后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通过控温或改换接触材料,进而有效控制VP生物被膜导致的危害。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被膜
温度
接触材料
Keyword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iofilm
temperatures
contact materials
分类号
TS201.3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冷激条件下预形成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
被引量:
2
2
作者
俞文英
韩乔
宋雪迎
刘海泉
Pradeep KMalakar
潘迎捷
赵勇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出处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8,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779,3157191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18YFC1602200,2018YFC1602205)
+2 种基金
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沪农科推字2017第4-4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2017-01-07-00-10-E00056)
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15SG48)~~
文摘
【目的】生物被膜可附着在食品或医药生物材料表面引起持续性的感染,而现今极少有关于温度变化对预形成生物被膜影响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冷激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方法】以改进的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总量,以改进的超声法和Lowry法量化胞外多糖和蛋白质,以RNA试剂盒提取并纯化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基因。同时,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直观显示了冷激条件下预形成生物被膜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深入分析了生物被膜结构的变化,以及生物被膜结构参数和基因转录的相关性。【结果】在冷激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总量增加,同时,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的生物被膜胞外多聚物的主要成分胞外多糖和蛋白质也逐渐增加,被膜形成相关鞭毛基因和毒力基因的转录活跃。生物被膜的平均厚度(MT)、平均扩散距离(ADD)、孔隙率(P)、生物被膜粗糙度(BR)和均匀性(H)在冷激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这些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而生物被膜结构参数与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转录的相关性较弱(P<0.05)。【结论】因此,4°C和10°C冷激不能完全抑制副溶血性弧菌预形成生物被膜的生长,风险评估人员在制定控制食源性感染风险的战略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关键词
冷激
预形成生物被膜
副溶血性弧菌
被膜相关基因的转录
被膜结构
Keywords
cold shock
pre-formed biofilm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biofilm-related genes transcription
biofilm architecture
分类号
TS201.3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致病性与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温度和接触材料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分析
赵爱静
付娇娇
宋雪迎
孙晓红
潘迎捷
赵勇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冷激条件下预形成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发展变化
俞文英
韩乔
宋雪迎
刘海泉
Pradeep KMalakar
潘迎捷
赵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