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厘米肺腺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宓嘉辉 王少东 +1 位作者 李晓 姜冠潮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00-506,共7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肺癌筛查的逐渐推广,越来越多的患者被确诊为亚厘米(直径≤1 cm)肺腺癌。亚厘米肺腺癌多为早期肺癌,但目前关于亚厘米肺腺癌的研究仍不充分。本研究针对亚厘米肺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为该类患者的诊疗提供依... 背景与目的随着肺癌筛查的逐渐推广,越来越多的患者被确诊为亚厘米(直径≤1 cm)肺腺癌。亚厘米肺腺癌多为早期肺癌,但目前关于亚厘米肺腺癌的研究仍不充分。本研究针对亚厘米肺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为该类患者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胸腔镜手术病理确诊为亚厘米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预后资料。根据结节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glass nodules, pGGN)、混杂性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glass nodules, mGGN)和实性结节(solid nodules, SN)组,对比三组患者临床特征并对不同直径结节行亚组分析。此外,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亚厘米肺浸润性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共182例患者,中位年龄54(27-75)岁。男性57例,女性125例。女性亚厘米肺腺癌患者无吸烟史比例显著高于男性(P<0.001)。所有1 mm-10 mm pGGN、1 mm-5 mm mGGN及1 mm-5 mm SN患者术后病理除原发灶外无其他阳性发现。46例6 mm-10 mm mGGN患者中有3例侵犯胸膜,1例发现脉管癌栓。39例6 mm-10 mm SN患者中有5例侵犯胸膜,2例发现脉管癌栓,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侵犯胸膜、发现脉管癌栓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腺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史、既往肿瘤病史、mGGN、SN和肿瘤直径>5 mm是病理为肺浸润性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位随访时间44(22-82)个月,全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100.0%,总生存率98.9%。结论亚厘米肺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相对较小。影像学表现为6 mm-10 mm mGGN和6 mm-10 mm SN的亚厘米肺浸润性腺癌患者存在侵犯胸膜或淋巴结转移可能。吸烟史、既往肿瘤病史、m GGN、SN和肿瘤直径>5 mm为亚厘米肺浸润性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亚厘米肺腺癌患者,早期发现并采取合适且有效的外科干预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厘米肺腺癌 临床特点 肺浸润性腺癌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胸外科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宓嘉辉 周健 杨帆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11-15,共5页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包含近红外荧光显像功能的胸外科手术系统已开始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清晰、实时、便捷地显像分布有特定显影剂的各类组织器官。吲哚菁绿作为极少数被批准临床应用的近红外荧光显影剂,是目前实现... 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展,包含近红外荧光显像功能的胸外科手术系统已开始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清晰、实时、便捷地显像分布有特定显影剂的各类组织器官。吲哚菁绿作为极少数被批准临床应用的近红外荧光显影剂,是目前实现术中近红外荧光显像的最佳选择。胸外科手术过程涉及人体的血液系统、淋巴系统以及气体交换系统。因此,既往研究依据不同临床需求,通过控制吲哚菁绿不同的给药时间、剂量以及方式实现了胸外科各类型手术对目标结构进行精准显像的目的。作者以吲哚菁绿不同给药方式为分类方法,对胸外科各类型手术的近红外荧光显像应用及进展进行论述,为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胸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近红外荧光显像 胸外科手术 应用进展
下载PDF
蚊虫叮咬致毛母质瘤1例
3
作者 宓嘉辉 姜冠潮 杨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67-368,共2页
毛母质瘤临床少见,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例患者发病前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本文结合该病例回顾毛母质瘤临床特点,推测蚊虫叮咬可能为该病的诱因并提出假设。
关键词 毛母质瘤 蚊虫叮咬 皮肤损伤
下载PDF
二区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宓嘉辉 周健 杨帆 《临床外科杂志》 2022年第8期786-789,共4页
荧光实时显像技术具有高效、无创、无放射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在外科场景中,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结构的实时显像与定位,从而促进外科手术进一步朝着精准化方向发展。然而,目前传统的可见光(400~700 nm)波段以及一区近... 荧光实时显像技术具有高效、无创、无放射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在外科场景中,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结构的实时显像与定位,从而促进外科手术进一步朝着精准化方向发展。然而,目前传统的可见光(400~700 nm)波段以及一区近红外(near-infrared-Ⅰwindow, NIR-Ⅰ,700~900 nm)荧光波段在组织的穿透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进而限制了近红外荧光术中显像在外科领域的发展。二区近红外(near-infrared-Ⅱwindow, NIR-Ⅱ,1 000~1 700 nm)荧光(NIR-Ⅱ荧光)可以进一步提升术中实时显像的效果。NIR-Ⅱ荧光可以在实时显像过程中显著减少光子在组织中的吸收与散射、降低组织自发荧光,并且具备更好的组织穿透能力、微米级的分辨率以及更高的信背比(signal-to-background ratio, SBR)。本文就NIR-Ⅱ荧光在实体肿瘤显像、前哨淋巴结示踪、血管、输尿管以及胆管显像等外科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区近红外荧光 术中显像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