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新兴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研究——以“数字经济学”课程为例
1
作者 宓泽锋 叶瑞克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54-57,共4页
目前,数字经济仍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亟须引入探究式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应坚持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 目前,数字经济仍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亟须引入探究式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应坚持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坚持探究对象的合理引导原则、探究过程的规范开展原则、探究结果的思政介入原则,注重规避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中出现的常规问题。文章以“数字经济学”课程为例,对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 新兴课程 “数字经济学”课程 课程改革
下载PDF
长三角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尚勇敏 宓泽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5-145,共11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是优化低碳技术资源配置效率、缩小区域技术差距和实现绿色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作者将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两种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方式纳入同一模型,分析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机...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是优化低碳技术资源配置效率、缩小区域技术差距和实现绿色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作者将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两种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方式纳入同一模型,分析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利用长三角地区2005—2019年低碳技术专利数据及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长三角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育程度总体较低,联合研发网络呈现等级层次性,联合研发主要产生于高能级城市间,而技术转移在跨创新能级城市间相对更多;欠发达城市借助技术转移网络融入联合研发网络,是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绿色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②长三角低碳技术创新合作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但其作用效应呈现出复杂性和异质性,低碳技术联合研发更有助于促进知识内化与利用,其绿色经济增长效应高于技术转移。③长三角低碳技术创新合作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地低碳技术创新合作对周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区域一体化是构建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有效载体。④长三角低碳技术创新合作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具有区域环境依赖性,政府规制、经济水平、人口密度等对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者提出以下政策:构建多层次、成体系的长三角低碳技术创新网络体系,积极支持长三角跨区域低碳技术联合研发与转移转化,合理选择低碳技术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完善长三角低碳技术创新合作生态系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技术 联合研发 技术转移 绿色经济增长 长三角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与“两山”转化:测度及时空演进 被引量:2
3
作者 叶瑞克 吴慧婷 +2 位作者 胡安 宓泽锋 卞梦颖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1-221,共11页
高质量发展和“两山”转化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基于“两山”转化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评价“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两个维度间的相互转化水平,引入皮尔逊系数探讨高质量发展与“两山”转化的相关性,进而分... 高质量发展和“两山”转化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基于“两山”转化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评价“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两个维度间的相互转化水平,引入皮尔逊系数探讨高质量发展与“两山”转化的相关性,进而分析相关指数的空间分布及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2009—2019年,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各省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低、驱动因素与薄弱环节存在显著差异;(2)“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呈现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趋势,总体处于勉强耦合协调状态,即“两山”转化水平处于中等偏低层次;(3)高质量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正相关,即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两山”转化水平越高;(4)高质量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质量发展与“两山”转化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转化 高质量发展 评价指标 耦合协调度 时空分析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创新“融圈”的格局与效应——以浙江山区26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宓泽锋 傅竞萱 +3 位作者 傅仲森 朱振宁 邱志鑫 戚姚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10-2118,共9页
采集浙江省2003—2019年原26个欠发达县的专利及相关数据,通过社会网络、空间格局以及计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浙江山区26县的创新网络构建呈现以都市圈尺度为主体的网络形态。欠发达地区创新基础薄弱,本地尺度缺乏足够的创新知识,而... 采集浙江省2003—2019年原26个欠发达县的专利及相关数据,通过社会网络、空间格局以及计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浙江山区26县的创新网络构建呈现以都市圈尺度为主体的网络形态。欠发达地区创新基础薄弱,本地尺度缺乏足够的创新知识,而全国尺度的创新联系受到自身基础和地理距离的双重限制,因此本地和全国尺度的创新联系均不发达。②都市圈尺度是对浙江山区26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且稳定的尺度,省内乃至全国尺度创新网络均不能显著促进山区26县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见基于地理邻近的创新网络构建策略更加适合欠发达地区。③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联系主要集中于高校及民营企业之间,并且高创新能级企业存在严重缺位,科研院所及国企的作用有待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都市圈 多尺度 创新网络 欠发达地区
下载PDF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周灿 曾刚 +2 位作者 王丰龙 司月芳 宓泽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1-671,共11页
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1985~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信息数据,借助Ucinet、ArcGIS、Stata等分析工具,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特征、结构、演化、绩效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知名高校和大型企业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 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1985~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信息数据,借助Ucinet、ArcGIS、Stata等分析工具,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特征、结构、演化、绩效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知名高校和大型企业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重要的科学知识源和技术知识源,也是创新合作优先连接主体,与美国跨国公司、西欧中小企业是创新网络科技知识源的特点不同;(2)创新网络呈现"核心-边缘"模式,创新网络结构的"小世界网络"特征越来越明显;(3)本市、境外是创新合作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地理邻近有助于隐性知识交流,在国内合作创新网络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邻近是促成境外合作创新的重要基础,进一步验证了Bathelt等学者倡导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假说;(4)提高网络地位、占据结构洞位置能够提升主体创新绩效;(5)创新网络内部作用机理的地域差异明显,网络结构根植性对发达地区创新一般有负面影响,地理邻近对发达地区创新主体的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但地理邻近却有利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创新主体间的隐性知识交流,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因而,应引入"网络资本"来分析网络主体的创新绩效,弥补中心地理论中基于规模等级分析主体创新能力的传统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网络结构 创新绩效 电子信息产业 中国
下载PDF
海岛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合作创新网络演化——以舟山市定海区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宓泽锋 朱菲菲 曾刚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0-135,共6页
海岛地区海洋产业发展面临产业创新能级低的问题。从创新网络的视角出发,运用Gephi、Arcgis等软件对专利数据和论文数据进行分析,以舟山市定海区为例,刻画其2000—2014年的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显示:(1)定海区海洋产业的创新网络发展... 海岛地区海洋产业发展面临产业创新能级低的问题。从创新网络的视角出发,运用Gephi、Arcgis等软件对专利数据和论文数据进行分析,以舟山市定海区为例,刻画其2000—2014年的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显示:(1)定海区海洋产业的创新网络发展实现了从高校和研究所推动到以高校和大型企业为主要创新推动力的转变;(2)定海区海洋产业的创新知识获取以浙江省内合作为主,但其合作范围逐步增大,呈现良好势头;(3)经济危机对定海区海洋产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说明创新能级低的产业竞争力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尽快构建海洋产业创新网络,提升创新能级对提升定海区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产业 创新网络 创新能级 定海区
下载PDF
不同尺度下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宓泽锋 曾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79-1088,共10页
借助从货运网站上抓取的2015年水路货运、公路货运、铁路货运、航空货运OD数据55 623条,基于物质流的视角,采用回归分析,对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货运网络总体上呈现东部发达、西部... 借助从货运网站上抓取的2015年水路货运、公路货运、铁路货运、航空货运OD数据55 623条,基于物质流的视角,采用回归分析,对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货运网络总体上呈现东部发达、西部落后格局,阶梯状发展特征显著,上海龙头作用显著,省会城市地位突出。(2)从影响因子来看,空间尺度越大,规律性越强。航空货运受地区间物流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差异的深刻影响,而水路货运主要受地区间转运能力差异影响、陆路货运受多种要素综合影响显著。(3)为助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建议东、中部地区注重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协同作用,着力提升区域运输效率。对地形崎岖的西部地区而言,应合理开发和搭配水运和少数空运中心,改善交通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物流联系 货运网络 转运能力
下载PDF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和战略重点 被引量:2
8
作者 曾刚 王秋玉 +6 位作者 滕堂伟 海骏娇 陈弘挺 宓泽锋 尚勇敏 Harald Bathelt Ingo Liefner 《科学发展》 CAS 2016年第3期99-105,共7页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应以崇尚先进、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为引领;以打造世界级资本、信息、能源、资源流动管理的交流协商平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包容创新风险为发展关键。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应是:营造多元文化...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应以崇尚先进、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为引领;以打造世界级资本、信息、能源、资源流动管理的交流协商平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包容创新风险为发展关键。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应是: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提高人口国际化水平;推进产业的服务化、提升经济全球控制力;建立人才荟萃之都,促进科技创新;引入国际组织,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重视海洋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城市 战略框架 战略重点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创新集群的技术创新联系特征及影响探究--以新材料产业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宓泽锋 邱志鑫 +1 位作者 尚勇敏 周灿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22-1533,共12页
基于区域创新集群的相关概念辨析,提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区域创新集群概念,并通过IncoPat网站获取2000-2017年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在刻画新材料区域创新集群技术创新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二步系统广义矩阵估计(Ge... 基于区域创新集群的相关概念辨析,提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区域创新集群概念,并通过IncoPat网站获取2000-2017年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在刻画新材料区域创新集群技术创新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二步系统广义矩阵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模型测度融入区域创新集群的深度与广度对地方创新集群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区域创新集群的发展符合“点-轴”发展理论的观点,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发达地方创新集群为增长极,在空间上率先形成以增长极为节点的发展轴,成为区域创新集群的核心组团。第二,区域创新集群技术创新联系具备“全球-地方”创新网络阐述的多种类型知识交互耦合的特征,在同质性知识交互的基础上,异质性知识的交互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第三,当前阶段长三角区域创新集群中核心组团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更易在区域创新集群的建设中获益,并且知识基础的正向调节作用明显。区域创新集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亟待经济地理学者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集群 合作研发 专利转让 创新网络 长三角
下载PDF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海洋产业用地模式探究——基于定海区2000—2014年的实证数据分析
10
作者 朱菲菲 李伟芳 +3 位作者 宓泽锋 尹昌霞 袁敏杰 羊大方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73-279,共7页
科学合理地评价海洋企业及其用地的时空耦合关系,将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并协调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采用核密度、双变量的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模型,探究海洋企业与土地间的时空耦合关系,并提出三大转型模型。结果表明:1)定海区第二三... 科学合理地评价海洋企业及其用地的时空耦合关系,将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并协调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采用核密度、双变量的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模型,探究海洋企业与土地间的时空耦合关系,并提出三大转型模型。结果表明:1)定海区第二三产业中的海洋企业及其用地的集聚中心均位于城区和临城街道,并逐渐往东南和西北方向延伸形成沿岸集聚带;海洋服务产业及其用地则在金塘和岑港街道呈岛状分布;2)三种模式互补推动群岛新区建设:一是产业规划驱动模式,以港口物流和船舶修造为典型;第二为投资拉动型模式,以重化能源项目为核心代表;第三是均衡发展模式,主要以科教、海洋金融等服务业为主。建议舟山群岛新区考虑地区差异进行分功能、有重点的开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海区 海洋企业 土地资源 时空耦合 发展模型
下载PDF
县域工业化进程中各地类效益及空间变化研究—–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
11
作者 宓泽锋 李伟芳 +1 位作者 曾刚 朱菲菲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6年第2期94-98,共5页
利用Stata和Geo Da软件对鄞州区土地利用进行回归分析和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类的集聚层次性显著;(2)各地类的经济效益差距变大;(3)经济效益变化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应是调控土地利用方式... 利用Stata和Geo Da软件对鄞州区土地利用进行回归分析和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类的集聚层次性显著;(2)各地类的经济效益差距变大;(3)经济效益变化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应是调控土地利用方式的首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鄞州区 工业化 土地类型 空间自相关 GDP
下载PDF
基于区域环境异质性视角的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289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析
12
作者 尚勇敏 宓泽锋 王振 《上海经济》 2020年第4期60-73,共14页
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效果具有复杂性,对区域环境具有依赖性。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分析2000-2017年全国289个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并分析区域环境因子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效... 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效果具有复杂性,对区域环境具有依赖性。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分析2000-2017年全国289个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并分析区域环境因子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效果逐渐显现,近年来科技创新的贡献越来越强;(2)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经济基础、制度环境等地方性区域环境因子对创新驱动发展具有积极因素,而人力资本、开放环境等流动性较强和外部因子影响相对较弱或者不显著,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受地方性区域环境而非外部因素的影响;(3)区域环境因子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存在异质性,异质性区域需要关注本地的关键影响因子。本文启示归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地方性区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 区域异质性 创新驱动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基于“探究式+问题式”教学方法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以“‘巴西松子’的正名和远名之路”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菲菲 宓泽锋 崔玥 《地理教学》 2022年第15期46-49,共4页
“探究式+问题式”教学方法提倡师生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在紧密结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本研究以松子的农业专题教学为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梯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四个步骤开展教... “探究式+问题式”教学方法提倡师生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在紧密结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本研究以松子的农业专题教学为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梯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四个步骤开展教学,旨在通过“探究式+问题式”教学方法达成课堂知识传授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究式+问题式” 高中地理 “巴西松子”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市ESG发展的影响——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方法的检验
14
作者 周建平 徐维祥 +1 位作者 宓泽锋 刘程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7-1424,共18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态环境(Environment)、社会生活(Society)、产业治理(Governance)视角下构建了城市ESG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1年285个城市数据,探究城市ESG发展空间格局的演进特征,然后运用双重机...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态环境(Environment)、社会生活(Society)、产业治理(Governance)视角下构建了城市ESG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1年285个城市数据,探究城市ESG发展空间格局的演进特征,然后运用双重机器学习的研究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ESG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城市ESG发展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最终形成以城市群为载体的高水平集聚地。②数字经济发展会正向提升以生态环境、社会生活、产业治理为内涵的城市ESG发展水平,该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数字经济分维度而言,数字产业发展与数字创新能力为城市的ESG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动力。③城市功能分工及创新创业活力是数字经济对城市ESG发展影响的重要渠道。此外,基于空间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西部地区以及城市群区域的城市ESG发展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ESG发展 影响机制 双重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知识学习与技术学习“二分法”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尚勇敏 宓泽锋 +1 位作者 周灿 林兰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7-842,共16页
【目的】加大低碳技术转移是缩小区域间低碳技术差距和提升全国整体低碳技术水平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低碳技术转移与碳排放降低的关系,以及知识学习(STI)和技术学习(DUI)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以寻求有效低碳技术转移路径。【方法】基于2... 【目的】加大低碳技术转移是缩小区域间低碳技术差距和提升全国整体低碳技术水平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低碳技术转移与碳排放降低的关系,以及知识学习(STI)和技术学习(DUI)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以寻求有效低碳技术转移路径。【方法】基于2005—2019年中国城际低碳技术专利转让数据,分析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知识学习和技术学习两种低碳技术转移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①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具有高度集聚性、等级层次性等特征,呈现以全国主要城市群为“核心”、其他城市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而碳排放呈北高南低格局;②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对技术转入地碳排放降低具有积极影响,但因技术转移方式而存在差异,基于知识学习的技术转移对碳排放降低的影响强于基于技术学习的技术转移;③在经济发达城市知识学习和技术学习均对碳排放降低具有积极影响,在经济欠发达城市仅知识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各城市需把握异质性低碳技术转移规律,推动低碳技术资源高效配置。【结论】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错位;基于知识学习的技术转移能有效弥补基于技术学习的技术转移的市场失灵;中国城际低碳技术转移对碳排放降低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中国应积极构建多中心、多层级低碳技术转移网络体系,协同发挥学研机构及企业在低碳技术转移中的作用,因地制宜推进城际低碳技术转移,积极完善低碳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技术转移 知识学习 技术学习 碳排放 空间杜宾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新兴产业区域创新一体化与地方化的关系探究——以长三角新材料产业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宓泽锋 傅竞萱 +2 位作者 项煜辉 朱振宁 邱志鑫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7,共11页
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是地区间竞争的重点领域,而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地方化的重构,区域创新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会对地方化产生何种影响是经济地理学者需要回答的问题。以长三角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本文从IncoPat专利服务... 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是地区间竞争的重点领域,而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地方化的重构,区域创新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会对地方化产生何种影响是经济地理学者需要回答的问题。以长三角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本文从IncoPat专利服务网站获取发明专利数据,对2000—2017年合作研发与专利转让网络中技术创新一体化与地方化的关系进行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空间结构上,两类网络中区域一体化程度与地方网络强度的空间格局高度相关,均呈现以“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组成的“Z”字形区域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2)技术创新一体化的推进能够促进地方网络强度的提升,而一体化与地方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U”形关系。这一方面肯定了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一体化对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说明早期的产业创新一体化中去地方化作用占据主导;但至一定程度后,高质量一体化进程能够倒逼地方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加速发展,并且一体化程度高的地区可率先发挥虹吸效应,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再地方化进程。(3)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一体化进程是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交织的过程,地方借助一体化力量重塑地方产业创新网络特性成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产业 区域创新一体化 地方化 新材料产业 创新网络
原文传递
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高校-城市二模网络视角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雷 曹贤忠 +2 位作者 宓泽锋 周灿 曾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85,共17页
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偏低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从空间供需视角探究其转移规律,对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01—2018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数据构建高校-城市二模网络,利用社会网... 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偏低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从空间供需视角探究其转移规律,对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01—2018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数据构建高校-城市二模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和网络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发现:①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网络规模迅速扩张,高校和城市节点的发育均呈现显著差异性,高校技术主要由综合类和理工类“985/211”高校转至直辖市、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②高校技术转移以本地为主,边界效应明显,本地技术转移高值区呈现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散布格局,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呈现以京津、成渝、长三角、珠三角、哈长沈为核心节点的“梯形”架构;③高校等级、高校类型、地理距离、空间共位、技术兼容性和城市技术吸收能力综合影响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据此,建议因地制宜促进城市尺度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并强化核心城市的多尺度高校技术转移网络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技术转移 社会网络 空间格局 高校-城市关系 专利转让
原文传递
中国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雷 张婷 +2 位作者 曹贤忠 宓泽锋 曾刚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强化高校对企业创新的支撑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于2001—2021年高校—企业专利转让数据,系统分析中国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随机松散分布转向“核心—边缘”结构,高校技术... 强化高校对企业创新的支撑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于2001—2021年高校—企业专利转让数据,系统分析中国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随机松散分布转向“核心—边缘”结构,高校技术主要由综合类和理工类“985/211”高校转向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热门专利长期聚焦于电力机械、医学技术、测试测量等企业缺乏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2)市内校企技术转移主要发生于高校资源密集的省会和直辖市;市际校企技术转移呈现“北出南进”特点,并从等级扩散转向等级扩散与传染扩散并存;跨区域校企技术转移网络由京津和长三角“双核”结构转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为核心的“菱形”结构。(3)校企技术转移网络演化是多种因素通过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利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供需空间相对错位、地理邻近与技术邻近综合作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转移 专利转让 高校 企业 社会网络 创新驱动发展 地理邻近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及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77
19
作者 宓泽锋 曾刚 +2 位作者 尚勇敏 陈思雨 朱菲菲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1,共7页
通过结合熵权TOPSIS法和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显示:1我国自然系统的建设相对缓慢,生态文明整体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其他系统的影响;2高水平协调发展的省份极为缺乏,协调度... 通过结合熵权TOPSIS法和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显示:1我国自然系统的建设相对缓慢,生态文明整体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其他系统的影响;2高水平协调发展的省份极为缺乏,协调度高的省份总体水平普遍不高;3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经济系统的促进作用变弱,自然和社会系统的作用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潜力初探 被引量:27
20
作者 宓泽锋 曾刚 +3 位作者 尚勇敏 陈弘挺 朱菲菲 陈斐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38-1447,共10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江经济带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从生态文明和发展潜力的内涵出发,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发展潜力模型,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生态文明特征差异明显,东部为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江经济带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从生态文明和发展潜力的内涵出发,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发展潜力模型,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生态文明特征差异明显,东部为经济、社会系统优势区,中部为相对协调区,西部为自然系统相对优势区;(2)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格局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3)协调发展地区整体上表现出最佳的生态文明发展潜力,协调发展应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文明 耦合协调度 发展潜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