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羚牛的家域与忠诚度 被引量:9
1
作者 官天培 葛宝明 +4 位作者 谌利民 游章强 唐中海 刘昊 宋延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62-1868,共7页
野生动物倾向回到或留在一个特定范围或者与原有区域完全重叠的行为被称为栖息地忠诚。利用GPS无线电颈圈对5只四川羚牛的家域及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忠诚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2006—2009年)。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年均家域面积为(MCP/FKE)(15.0... 野生动物倾向回到或留在一个特定范围或者与原有区域完全重叠的行为被称为栖息地忠诚。利用GPS无线电颈圈对5只四川羚牛的家域及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忠诚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2006—2009年)。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年均家域面积为(MCP/FKE)(15.01±2.92)km2/(9.02±1.85)km2,但个体间及年际波动较大;季节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个体家域的季节变化体现出较一致的变化模式,最大季节家域主要集中于春季和夏季。年际间季节家域忠诚度最高的是秋季和夏季,冬季家域年际忠诚度最低,春季家域忠诚度也相对较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季节间质心距离总体差异不显著,与家域重叠算法获得的忠诚度结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凸多边形 固定核域法 有蹄类 四川羚牛 家域
下载PDF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的繁殖习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官天培 胡婧 +3 位作者 罗贵平 李奎 宋跃 胡锦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97,共6页
2005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及近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多筑巢于庄稼地或菜地边缘区域的高大乔木上。对20巢共13个巢址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 2005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及近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多筑巢于庄稼地或菜地边缘区域的高大乔木上。对20巢共13个巢址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个,累积贡献率达82.38%,其中巢位与光照因子贡献率最高,达33.47%。棕背伯劳的产卵期、孵化期及育雏期分别为5~7d、12~14d、14~16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3种。雌鸟在育雏期的暖雏高峰主要出现在8:00~9:00和16:00-17:00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孵化 育雏 巢址选择 四川
下载PDF
地形因素对羚牛家域估算的影响分析——以固定核域法与最小凸边形法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官天培 葛宝明 +4 位作者 William Mcshea 胡婧 宋延龄 谌利民 马文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0-117,共8页
家域特征对物种基础生物学的认识和提出相关管理及保护对策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以4只(2♀、2♂)佩戴GPS无线电颈圈的四川羚牛定位数据使用固定核域法(FKE)和最小凸多边形法(MEP)对春季(2007年和2008年)家域特... 家域特征对物种基础生物学的认识和提出相关管理及保护对策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以4只(2♀、2♂)佩戴GPS无线电颈圈的四川羚牛定位数据使用固定核域法(FKE)和最小凸多边形法(MEP)对春季(2007年和2008年)家域特征进行了估算,显示地形因素对家域估算结果影响显著,表面家域(FKE95%=7.50±2.27,MCP=7.01±1.99)要显著大于平面家域(FKE95%=5.94±1.54,t=3.31,df=3,P=0.045,MCP=5.47±1.52,df=3,t=3.43,P=0.041)。其次,固定核域法(95%)与最小凸多边形法所获得的平面家域(t=0.718,df=3,P=0.524)和表面家域(t=0.612,df=3,P=0.584)差异不显著。个体间家域差异显著(df=3,F=7.226,P=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M1与F1(P=0.001)、F2(P=0.031)、M2(P=0.02),F1与F2(P=0.044)间的家域均有显著差异,而M2与F2(P=0.221)、M2与F1(P=0.598)间差异不显著。两种家域估算方法对计算羚牛的家域重叠程度没有明显优劣之分(95%KernelVS100%MCP),但不同密度的核域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在选择核域密度时应尽量同时参照其他数据和其他估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无线电颈圈 GPS GIS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扭角羚环境容纳量 被引量:5
4
作者 官天培 谌利民 +1 位作者 符建荣 宋延龄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69-74,共6页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是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在近年的监测线路上有较多死亡记录。疾病和饥饿均有可能导致扭角羚异常死亡并与种群数量过大而导致的密度制约效应相关。因此,为了评价唐家河扭角羚的种群数量是否达...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是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在近年的监测线路上有较多死亡记录。疾病和饥饿均有可能导致扭角羚异常死亡并与种群数量过大而导致的密度制约效应相关。因此,为了评价唐家河扭角羚的种群数量是否达到了饱和状态,自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我们对唐家河扭角羚的种群现状及环境容纳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唐家河扭角羚冬季适宜栖息地中6种植被可提供的总能量值是2.82×1010±1.31×1010千焦,冬季每只成年扭角羚需要总能量为7.24×106千焦,因此可容纳成年扭角羚778只±362只。依据高山草甸种群数量估计,夏季高山草甸扭角羚密度约2.48只·hm-2,可得唐家河范围内高山草甸种群数量约1 324只,尚未达到种群容纳量。建议将唐家河扭角羚种群数量控制在1 500只以内,即5.4只·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角羚 种群数量 适宜海拔 能量 疾病
下载PDF
棕背伯劳的育雏行为 被引量:2
5
作者 官天培 胡婧 +1 位作者 周昭敏 胡锦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67-169,共3页
2005年4-6月,对四川南充市市郊的3个样地,共11个棕背伯劳巢的育雏行为进行了观察,重点观察其中4个巢,其它巢为补充观察.结果显示:育雏期15±1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a,b,c3种,育雏前期,中期,后期,分别以模式c,模式b,模式a所占比... 2005年4-6月,对四川南充市市郊的3个样地,共11个棕背伯劳巢的育雏行为进行了观察,重点观察其中4个巢,其它巢为补充观察.结果显示:育雏期15±1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a,b,c3种,育雏前期,中期,后期,分别以模式c,模式b,模式a所占比重最大.雌鸟在3个育雏时期的暖雏高峰主要出现在8∶00-9∶00时和16∶00-17∶00时.喂食高峰在育雏前期和育雏中期都出现在10∶00-12∶00时和14∶00-16∶00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育雏 喂食 节律
下载PDF
四川羚牛的生态和保护研究进展
6
作者 官天培 唐中海 +2 位作者 游章强 刘昊 赵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8-51,69,共5页
四川羚牛是分布于四川与甘肃南部,现存种群数量最大的羚牛亚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是我国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文从分布、种群、栖息地、行为节律、迁移、保护等方面概述了四川羚牛的生态习性,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 四川羚牛是分布于四川与甘肃南部,现存种群数量最大的羚牛亚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是我国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文从分布、种群、栖息地、行为节律、迁移、保护等方面概述了四川羚牛的生态习性,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角羚 四川 生态学 保护生物学 分布 行为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扭角羚冬春季日活动模式研究 被引量:54
7
作者 李明富 李晟 +3 位作者 王大军 William J McShea 官天培 谌利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0-855,共6页
根据相机陷阱调查获得照片的时间,研究了2008年12月~2009年5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的日活动模式。通过对24个1km×1km样方的调查,共完成686个相机工作日的取样量,获得有效的扭角羚捕捉次数709次(冬季322... 根据相机陷阱调查获得照片的时间,研究了2008年12月~2009年5月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的日活动模式。通过对24个1km×1km样方的调查,共完成686个相机工作日的取样量,获得有效的扭角羚捕捉次数709次(冬季322次,春季387次),并分别计算出扭角羚冬季和春季在各时间段的相对活动强度指数RAI。结果显示,扭角羚在冬季和春季的日活动模式没有显著差异(χ2检验,P>0.1),每天都有3个活跃时期(凌晨、早上和下午)和3个紧随的不活跃时期。其中,冬季日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下午17:00~18:00(RAI=12.42),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3:00~6:00(RAI=0.00);春季最高峰出现在早上6:00~7:00(RAI=20.16),最低谷出现在日出前2:00~5:00(RAI=0.26)。在春季,扭角羚在上午活跃期的活动强度明显高于下午活跃期,而在冬季则相反。春季与冬季相比,扭角羚上午和下午的两个活跃时间段都有提前,可能是由于不同季节气温和光照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机陷阱调查技术是研究野生动物在野外活动模式和活动节律的有效工具,可为今后深入开展扭角羚行为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管理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角羚 相机陷阱 日活动模式 相对活动强度指数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GPS项圈系统在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葛宝明 官天培 +2 位作者 谌利民 马文虎 宋延龄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1-316,共6页
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监测手段决定了保护工作中收集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收集动物活动位点数据是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通过样线法收集动物活动痕迹(实体)位点或采用无线电遥测获取动... 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监测手段决定了保护工作中收集数据的质量和数量。收集动物活动位点数据是野生动物管理与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通过样线法收集动物活动痕迹(实体)位点或采用无线电遥测获取动物的活动位点等,采用这些位点数据可以研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家域、运动、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等。通过给野生动物佩戴GPS项圈,利用GPS项圈系统进行定位记录其活动位点,较前述常规方法更为便利,能高效地收集大量高质量位点,这种方法可以为野生动物的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项圈 样线 保护区 野生动物管理 活动位点
下载PDF
秦岭大熊猫种群扩散格局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龚明昊 刘刚 +3 位作者 官天培 李惠鑫 岳建兵 周天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931-5936,共6页
种群扩散格局是研究种群扩散规律和机制的关键信息,也是制定物种保护对策的重要基础。大型动物种群扩散格局研究方法为扩散生态学研究的薄弱领域,并制约扩散生态学的发展。以秦岭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年以来的种群调查数据,基于大... 种群扩散格局是研究种群扩散规律和机制的关键信息,也是制定物种保护对策的重要基础。大型动物种群扩散格局研究方法为扩散生态学研究的薄弱领域,并制约扩散生态学的发展。以秦岭大熊猫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年以来的种群调查数据,基于大熊猫领域的特性,利用GIS的扩展区分析功能和景观分析方法研究了大熊猫种群分布区及动态;基于聚集的特性,利用GIS的核密度分析功能对大熊猫种群多度和聚集状况及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2012年的秦岭大熊猫种群分布区较2000年增加5.5%(即15307.8hm^2),高密度种群聚集区从2处变成1处,种群聚集程度进一步增加、聚集格局的完整性大大提升,尤以中密度聚集区增长最显著,种群格局呈明显的分布区扩张、聚集度增加的态势。表明基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立足于种群分布和多度格局变化,通过长期调查和监测可以有效掌握物种的种群扩散格局;大型动物可根据其生物学特性探索可行的方法与量化种群扩散的参数来研究其扩散格局,从而促进大型动物种群扩散研究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生态学 扩散格局 种群分布 种群聚集 大熊猫
下载PDF
棕背伯劳的雏鸟生长和出飞后行为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婧 官天培 +1 位作者 周材权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4,共3页
2005年3-5月对南充地区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雏鸟的生长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对出飞之后的行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育雏期12~13d,观察21雏成活18只,成活率为85.7%。体重、体长和其他形态特征的生长都适用... 2005年3-5月对南充地区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雏鸟的生长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对出飞之后的行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育雏期12~13d,观察21雏成活18只,成活率为85.7%。体重、体长和其他形态特征的生长都适用于Logistic方程拟合。出飞后笼养雏鸟的“理翅羽”和“一侧翅下展,同时同侧脚下伸”行为频率最高,分别为18.81%和11.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雏鸟 生长发育 行为发育
下载PDF
四川狭口蛙的求偶期鸣声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伟 杨攀 +5 位作者 符自娟 文琳 官天培 贾小东 刘昊 游章强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23-26,共4页
动物的鸣声在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重要的一项作用就是求偶.为了研究雄性四川狭口蛙(Kaloula rugifera)在求偶期鸣声的特征,在四川省绵阳市绵阳师范学院北校区以及其旁边的森林公园里,采用Sony录音笔,录制了该物种的声... 动物的鸣声在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重要的一项作用就是求偶.为了研究雄性四川狭口蛙(Kaloula rugifera)在求偶期鸣声的特征,在四川省绵阳市绵阳师范学院北校区以及其旁边的森林公园里,采用Sony录音笔,录制了该物种的声音样本.然后通过使用Praat声音分析软件对四川狭口蛙求偶期声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狭口蛙雄性个体发出的求偶鸣声呈单一谐波鸣声结构,鸣声内含有多个脉冲,单个声波振幅特征为纺锤形.其鸣声时程在0.200~0.220 s之间,脉冲时程在0.004~0.005s之间,脉冲间隔在0.004~0.005 s之间,鸣声主频率在3 000~4 000 Hz之间,鸣声声强在65~70 db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偶鸣声 四川狭口蛙 声音特征
下载PDF
棕背伯劳雏鸟鸣声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婧 官天培 +1 位作者 周材权 胡锦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61-166,共6页
2005年3月至5月在南充市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雏鸟4.5日龄到14.5日龄的鸣叫进行了录制.声谱分析结果显示:棕背伯劳的鸣声发育分为两个阶段,4.5日龄到7.5日龄雏鸟的鸣叫均由单音节组成,单独成句.8.5日龄到14.5日龄的雏鸟声普除... 2005年3月至5月在南充市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雏鸟4.5日龄到14.5日龄的鸣叫进行了录制.声谱分析结果显示:棕背伯劳的鸣声发育分为两个阶段,4.5日龄到7.5日龄雏鸟的鸣叫均由单音节组成,单独成句.8.5日龄到14.5日龄的雏鸟声普除了单音节外,还出现了双音节、多音节组成的语句.14.5日雏鸟的鸣叫声组成接近成体的威胁鸣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背伯劳 鸣声 发育
下载PDF
两栖动物生活史地理变异研究的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伟 游章强 +3 位作者 刘昊 唐中海 官天培 杜世章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44-52,共9页
两栖动物由于相对较弱的运动能力,是研究生活史理论的优秀模式材料.该文从繁殖对策、胚胎发育、生长率、身体大小及寿命几方面对两栖动物的生活史地理变异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两栖动物生活史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两栖动物的深... 两栖动物由于相对较弱的运动能力,是研究生活史理论的优秀模式材料.该文从繁殖对策、胚胎发育、生长率、身体大小及寿命几方面对两栖动物的生活史地理变异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两栖动物生活史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两栖动物的深入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生活史 地理变异
下载PDF
四川9种有蹄类动物夏秋季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孙佳欣 李佳琦 +5 位作者 万雅琼 李晟 官天培 王杰 夏万才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03-1009,共7页
基于全国哺乳动物观测网络中四川王朗、四姑娘山、贡嘎山及亚丁4个自然保护区2017年6—11月红外相机数据,利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对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Cervus unicolor)、毛冠鹿... 基于全国哺乳动物观测网络中四川王朗、四姑娘山、贡嘎山及亚丁4个自然保护区2017年6—11月红外相机数据,利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对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Cervus unicolor)、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和岩羊(Pseudois nayaur) 9种有蹄类动物的相对种群数量和日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在九种有蹄类动物中的相对丰富度(64. 12%)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动物。(2)小麂、毛冠鹿和中华斑羚的日活动模式呈双峰型,具有明显的晨昏习性。(3)水鹿和中华鬣羚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4)毛冠鹿在不同地区日活动模式均呈双峰型,但不同地区其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段存在差异。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与食物资源、捕食压力等有关,活动节律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研究四川地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可以为该地区有蹄类的监测及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并能为其捕食者行为学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动物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的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初报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茜茜 李佳琦 +4 位作者 罗旭 泽翁他许 陈星 张卢水 官天培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3-343,共11页
2017年5~11月,我们在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布设64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经过8 394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我们共鉴定出分属9目26科共56种的野生兽类和鸟类,其中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 2017年5~11月,我们在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布设64台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经过8 394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我们共鉴定出分属9目26科共56种的野生兽类和鸟类,其中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5种和13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野生动物分别有2种、3种和6种。相对多度指数居前三位的兽类和鸟类分别是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猕猴(Macaca mulatt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亚丁保护区内鸟兽的种类、丰富度、分布以及人为干扰情况,是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次开展鸟兽的本底资源调查和研究。我们的调查结果对掌握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种类和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保护区今后的科研工作及开展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哺乳动物 生态系统 横断山脉 生物多样性 相对丰富度
下载PDF
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星 胡茜茜 +6 位作者 刘明星 李佳琦 彭永红 吕旭 王晓芳 李晟 官天培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4-645,共12页
监测保护地鸟兽多样性现状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和公里网格方案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个位点进行兽类和鸟类物种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在成功回收数据的58个位点... 监测保护地鸟兽多样性现状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和公里网格方案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个位点进行兽类和鸟类物种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在成功回收数据的58个位点上,有19 252个相机工作日,共拍摄到45种野生兽类和鸟类,隶属8目20科,其中国家Ⅰ级和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6种和11种,被ICU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的物种分别为4种、3种和5种。兽类中以食肉目物种数最多(6科10种),偶蹄目次之(4科7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兽类物种是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RAI=19.58),其次是猪獾(Arctonyx collaris,RAI=11.58)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RAI=5.56)。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鸟类物种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9.18),其次是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RAI=3.27)和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RAI=2.91)。相较于米亚罗保护区的历史资料,本调查新增了2种兽类和4种鸟类的分布纪录,分别是黄鼬(Mustela sibirica)、香鼬(M.altaica)、淡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小虎斑地鸫(Z.dauma)、白眉林鸲(Tarsiger indicus)和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调查初步掌握了米亚罗保护区鸟兽的物种组成和种群状况,为邛崃山系中部保护区群的区域性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相对多度指数 野生动物监测 邛崃山系
下载PDF
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明星 朱必清 +6 位作者 王语洁 泽仁卓玛 房超 金贵祥 冷志成 官天培 孙治宇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27-32,共6页
活动节律是动物内源节律应对环境压力的动态生活策略,反映了个体对资源与威胁的适应。毛冠鹿是广泛分布在西南山地森林中的优势有蹄类,但至今未见专题报道。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笔者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毛冠鹿(... 活动节律是动物内源节律应对环境压力的动态生活策略,反映了个体对资源与威胁的适应。毛冠鹿是广泛分布在西南山地森林中的优势有蹄类,但至今未见专题报道。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笔者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它们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结果显示:1)毛冠鹿具有明显的晨昏活动,分别在6:00—10:00时,16:00—20:00时活动强度最高;2)毛冠鹿的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变化,春季和夏季重叠指数最高(△^(-)=0.90),秋季和冬季重叠指数最低(△^(-)=0.78);春冬季相对于夏秋季,早上的活动高峰推迟,傍晚的活动高峰提前;3)毛冠鹿不具有明显的夜行性,但冬春季夜间活动明显高于夏秋季。我们认为极端温度和食物供给是其日活动节律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山地森林 西南山地 活动节律
下载PDF
水稻和大豆对重金属Cd的富集效应差异性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怀敏 李艳 +4 位作者 刘丽萍 陶泉宏 胡钰 李芯 官天培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60-64,共5页
水稻和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的安全风险预判.本研究利用涪江流域采集的大豆和水稻植株,测定了不同器官的重金属镉(Cd)含量,通过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分析和比较了重金属Cd在大豆和水稻植株中的分布特... 水稻和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的安全风险预判.本研究利用涪江流域采集的大豆和水稻植株,测定了不同器官的重金属镉(Cd)含量,通过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分析和比较了重金属Cd在大豆和水稻植株中的分布特征、对Cd的吸收转移能力,重点评价了两种植物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对镉的富集系数大于大豆,但水稻对镉的转移系数小于大豆,表明水稻对镉的吸收能力比大豆强,镉从水稻根部转移到其他器官的能力比大豆弱.与大豆的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相比,水稻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更高.两种作物各器官对重金属Cd的吸收能力不同,大豆中各器官对镉的吸收能力为根>茎>叶>可食用部分;水稻中各器官对镉的吸收能力为根>茎>可食用部分>叶,说明根是大豆和水稻富集镉能力最强的器官.因此,水稻和大豆对受镉轻度污染的土壤有一定修复作用,但从人类健康考虑,受镉污染的土壤,不适合种植水稻供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大豆 转运系数 富集系数
下载PDF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适宜栖息地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大明 邓玥 +3 位作者 温平 梁磊 夏奎 官天培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6期67-70,85,共5页
羚牛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特有濒危物种。其中的四川羚牛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岷山和邛崃山系。识别栖息地适宜性是科学管理和保护栖息地的前提。为提高局域尺度羚牛种群的保护,2017年—2018年笔者在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调查... 羚牛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特有濒危物种。其中的四川羚牛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岷山和邛崃山系。识别栖息地适宜性是科学管理和保护栖息地的前提。为提高局域尺度羚牛种群的保护,2017年—2018年笔者在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羚牛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模型可靠(AUC> 0.85)且保护区内羚牛适宜栖息地分布局限(80.4 km2)。最适宜的栖息地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且绝大多数的适宜栖息地(包括适宜和较适宜)都分布实验区(39.1%)与核心区(40.6%)。在7个环境变量中,贡献最大的主要是地形因素(海拔和坡度)及特定的植被类型。野外调查发现,白水河羚牛集中分布区域的最低海拔2 100 m左右,最高出现在3 750 m,平均分布海拔是2 843 m,远高于其他保护区羚牛利用的海拔。低海拔区域(<1 900 m)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缓冲区,因此保护区需要加强该区域的干扰控制、管理和监测,增强羚牛对该区域利用的概率,减缓人为活动对栖息地的进一步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国家公园 同域分布 大熊猫 地形
下载PDF
高山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雪宝顶片区为例
20
作者 张如梅 张庆 +5 位作者 杨逍 张发瑞 赵定 庞德洪 杨孔 官天培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3-543,共11页
高山生态系统因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为提高对大熊猫国家公园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掌握水平,支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本文归纳了2019年4―10月及2021年4―10月布设... 高山生态系统因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为提高对大熊猫国家公园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掌握水平,支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本文归纳了2019年4―10月及2021年4―10月布设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雪宝顶片区(3300~4500 m)的83台红外相机数据,分析了高山哺乳动物多样性及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基于拍摄到的2365张哺乳动物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到哺乳动物16种,分属5目9科,包括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和7种。其中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的哺乳动物分别有1种、4种、2种。(2)高山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多样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动态: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单台红外相机记录到的物种数在植物生长期显著高于返青期(P<0.01)及枯黄期(P<0.01),哺乳动物相对多度指数在植物生长期同样显著高于返青期(P<0.01)和枯黄期(P<0.01);物种累积数在海拔4100 m达16种且不再增加;整个监测区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13,多样性指数和相对多度指数(RAI)均随海拔梯度上升逐渐降低。(3)与海拔1800~3200 m的数据相比,在研究周期内以岩羊(Pseudois nayaur)为代表的6种哺乳动物均仅见于林线以上区域,意味着这6种哺乳动物对高山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等5种哺乳动物对高山环境的季节性利用,是资源丰富度和空间异质性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综合体现。林栖动物和家养动物在植物生长期对高山生境的利用将降低岩羊等高山动物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并危及特有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故大熊猫国家公园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和高山生态系统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红外相机 生存策略 大熊猫国家公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