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立性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射频消融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恒 潘婉婉 +1 位作者 张懿 宛凌峰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0期1263-1267,共5页
目的分析符合射频消融标准的孤立性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生隐匿性病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孤立性cN... 目的分析符合射频消融标准的孤立性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生隐匿性病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孤立性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隐匿性病灶组(62例)和无隐匿性病灶组(141例)。分析两组病理特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隐匿性病灶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OR=2.687,95%CI:1.512~4.987,P=0.003)、肿瘤位于下极(OR=3.012,95%CI:1.568~5.684,P=0.007)、邻近被膜(OR=1.589,95%CI:0.987~2.321,P=0.019)、多发微钙化(OR=2.012,95%CI:1.569~3.123,P=0.021)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OR=3.456,95%CI:1.987~5.686,P<0.001)是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发生隐匿性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肿瘤位于下极、邻近被膜、多发微钙化且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需谨慎评估后行甲状腺射频消融术,以降低隐匿性病灶的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射频消融术 外科手术 孤立性 隐匿性病变
下载PDF
一种新的甲状腺手术入路:经颏下入路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被引量:3
2
作者 马小鹏 孙春磊 +7 位作者 吴德林 宛凌峰 张恒 高健 张懿 邢志伟 余姜玲 刘迎春 《外科(汉斯)》 2021年第4期49-53,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采用新入路的腔镜甲状腺手术——“经颏下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初步探讨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20年6月~2021年7月期间,完成“经颏下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 目的:介绍一种采用新入路的腔镜甲状腺手术——“经颏下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初步探讨该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20年6月~2021年7月期间,完成“经颏下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分析患者一般情况、术后病理、术后并发症等。结果:4例患者术后常规病理诊断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方式均为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单侧甲状腺腺叶 + 峡部切除 + 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平均时间2.1 h,平均住院时间6.75 d;术后并发症:术后无声音嘶哑,无低钙性手足麻木等;4例患者均对切口满意。结论:“经颏下入路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切除”具有较好的安全行和可行性,该手术入路可作为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可选择的入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 甲状腺 手术 颏下
下载PDF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宛凌峰 查斌山 +1 位作者 仇鹏 朱化刚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54-657,共4页
目的评价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腔内治疗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 目的评价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腔内治疗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变特点、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率、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临床成功率、静息痛缓解率、保肢率和生存率。结果人组患者144例(153条肢体),糖尿病组52例(56条肢体),非糖尿病组92例(97条肢体),平均随访(15±7)个月。两组间术后平均ABI(0.75±0.17比0.78±0.17)、ABI增加值(0.40±0.20比0.38±0.20)、技术成功率(80.4%比90.7%)、围手术期并发症率(19.6%比24.7%)术后1年静息痛缓解率(75.0%比85.6%)、保肢率(91.1%比95.6%)、生存率(92.3%比9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术后1年临床成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78.6%比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腔内治疗方式以及术后规范的药物治疗,糖尿病ASO患者也能取得与非糖尿病ASO患者相似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糖尿病 下肢
原文传递
颏下入路颌下吸脂整形后单孔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一种新的手术策略 被引量:8
4
作者 马小鹏 赵沨 +7 位作者 吴德林 潘婷婷 宛凌峰 张恒 江琳 余姜玲 刘迎春 郎中亮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8-691,共4页
背景与目的:经颏下单孔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切口隐匿的优势,但对于颌下脂肪堆积(俗称“双下巴”)的患者,颏下切口不易隐藏,直接影响美容效果,且临床上有美容要求的该类甲状腺癌患者并不少见。为此,笔者探索... 背景与目的:经颏下单孔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切口隐匿的优势,但对于颌下脂肪堆积(俗称“双下巴”)的患者,颏下切口不易隐藏,直接影响美容效果,且临床上有美容要求的该类甲状腺癌患者并不少见。为此,笔者探索了一种新的手术策略——经颏下入路颌下吸脂整形后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本文通过介绍1例采用该方法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2021年12月完成“颏下入路颌下吸脂整形后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3个月的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1 h,术后第1天正常饮食,术后第3天出院,颈部皮肤平整,无皮下积血、积液,无感染,无皮下淤血,无声音嘶哑,无低钙性手足麻木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颌下无明显堆积的脂肪,颈部自然体位时甲状腺癌手术切口疤痕位于颏下凹陷处,不易察觉,患者对重塑的颌颈部自然轮廓满意。结论:对于颌下脂肪堆积的甲状腺癌患者,经颏下入路颌下吸脂整形后单孔免充气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在隐藏甲状腺手术的切口的同时能满足患者对“双下巴”的整形要求,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美容技术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手术策略:完全经颏下单孔腔镜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小鹏 赵沨 +6 位作者 邢志伟 宛凌峰 张恒 潘婷婷 余姜玲 王子康 吴德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53-1556,共4页
背景与目的:传统开放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采用颈部“L形”或者“低领式长弧形”切口,手术创伤大且在颈部留下较大瘢痕。由于颈部操作空间小、解剖复杂,采用腔镜技术清扫侧颈部淋巴结难度亦较大。为此,笔者探索了一种新的手术... 背景与目的:传统开放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采用颈部“L形”或者“低领式长弧形”切口,手术创伤大且在颈部留下较大瘢痕。由于颈部操作空间小、解剖复杂,采用腔镜技术清扫侧颈部淋巴结难度亦较大。为此,笔者探索了一种新的手术策略—完全经颏下单孔腔镜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本文通过介绍1例采用该术式行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患者的资料,初步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乳外科2022年9月完成“完全经颏下单孔腔镜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4.1 h,术后第5天出院,无感染,无声音嘶哑,无低钙性手足麻木等并发症。患者颈部自然体位时手术切口瘢痕位于颏下凹陷处,相对隐蔽不易被发现,患者对颏下切口满意。结论:采用“颏下单孔”入路行腔镜下甲状腺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初步判断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无明显术野盲区、切口瘢痕隐蔽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颈淋巴结清扫术
原文传递
外周血炎症指标NLR、PLR、LMR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 被引量:25
6
作者 潘婉婉 董孟浩 +5 位作者 余发智 宛凌峰 吴德林 刘峰 孟凡伦 马小鹏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9期1442-1446,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及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及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在NAC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2020年10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并接受NAC的10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作为NAC疗效的评判指标,并对化疗前NLR、PLR及LMR水平与pCR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102例乳腺癌患者中,有24例(23.53%)接受NAC后达到pCR。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分子分型以及Ki-67水平与NAC后是否达到pCR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前外周血NLR、PLR水平与是否达到pCR显著相关(均P<0.05),低NLR组的患者达到pCR率显著高于高NLR组(P=0.010,95%CI:0.145~0.768),低PLR组的患者达到pCR率显著高于高PLR组(P=0.014,95%CI:0.153~0.808);而LMR水平与是否达到pCR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NAC前外周血NLR、PLR水平与NAC后是否达到pCR显著相关,对局部晚期乳腺癌NAC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