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沫若楷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徐立昕 宣海生 《郭沫若学刊》 2012年第1期62-66,共5页
现有的关于郭沫若书法研究的论著中,对其行书、行草书研究颇多,而对郭沫若的楷书则缺乏足够的重视。郭沫若早年以欧、赵、颜的楷书作为书法学习的基础,但其楷书风格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写经体。这与他誊录考古书稿中的大量文字所形成的书... 现有的关于郭沫若书法研究的论著中,对其行书、行草书研究颇多,而对郭沫若的楷书则缺乏足够的重视。郭沫若早年以欧、赵、颜的楷书作为书法学习的基础,但其楷书风格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写经体。这与他誊录考古书稿中的大量文字所形成的书写习惯有关。郭沫若的写经体有自己的特点,其小楷长卷《胡笳十八拍》也是写经体,但风格面貌与其先前的写经体迥异,是郭沫若书法的第一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楷书 写经体
下载PDF
郭沫若行草书平议
2
作者 徐立昕 宣海生 《郭沫若学刊》 2015年第2期73-76,共4页
郭沫若的书法作品中,行草占了绝大的数量。就郭沫若的行草而论,他的小字优于大字。《水牛赞》、《游里加湖》、《蜀道奇》这三幅小字行草长卷的优胜之处在布白,而布白的共同特点则在于行列的长短不齐。其中《蜀道奇》行列的长短错落,变... 郭沫若的书法作品中,行草占了绝大的数量。就郭沫若的行草而论,他的小字优于大字。《水牛赞》、《游里加湖》、《蜀道奇》这三幅小字行草长卷的优胜之处在布白,而布白的共同特点则在于行列的长短不齐。其中《蜀道奇》行列的长短错落,变化最为丰富,是郭沫若小字行草的上乘佳作。由于其小字行草在用笔与结体方面有较为扎实的根底,所以一旦布白出奇,便能称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行草书 布白
下载PDF
论苏轼前期书法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2
3
作者 宣海生 《乐山师专学报》 1997年第3期19-27,共9页
苏轼前期的书法,是指他44岁以前的书法。黄庭坚对苏武的书法就有一个前后的分期,他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所谓“彭城以前”,就是指苏轼44岁以前,也就是自徐移湖随即发生乌台诗案的元丰二年... 苏轼前期的书法,是指他44岁以前的书法。黄庭坚对苏武的书法就有一个前后的分期,他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所谓“彭城以前”,就是指苏轼44岁以前,也就是自徐移湖随即发生乌台诗案的元丰二年(1079)以前。黄庭坚的划分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苏轼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谪贬黄州以后。唯其如此,研究者的眼光也大都集中在苏轼的黄州时期和晚年时期,而对他前期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却不免有所忽略。这样做的结果,自是有碍于对苏轼书法的深入研究。 关于苏轼一生的书法经历,黄庭坚有一段话影响很大:“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真卿 苏拭 书法 黄庭坚 楷书 杨凝式 王献之 虞世南 柳公权 黄州时期
下载PDF
苏轼行书章法、结体浅识 被引量:1
4
作者 宣海生 《乐山师专学报》 1996年第2期45-48,共4页
苏轼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以其行书的成就倡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论》却并非不要法度,其传世作品即均有法度可观,这与他力学至老有极大关系.他的用笔,明显存在着二王、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蔡襄等人的影响,要之,终归于二王.其《... 苏轼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以其行书的成就倡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论》却并非不要法度,其传世作品即均有法度可观,这与他力学至老有极大关系.他的用笔,明显存在着二王、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蔡襄等人的影响,要之,终归于二王.其《与可画竹赞》、《花蕊夫人宫词》,足证其二王功底之深厚.由于用笔十分传统,不似黄庭坚、米芾那样更具个人特色,而他的章法和结体,却颇有独到之处,所以本文着重讨论其章法和结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凝式 苏拭 黄庭坚 苏轼 作品 花蕊夫人 书章 无意于佳 书写习惯 赤壁赋
下载PDF
欧虞褚楷书论略 被引量:1
5
作者 宣海生 《乐山师专学报》 1995年第3期54-57,共4页
在初唐楷书作手中,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三家成就为最高,声名也最显赫.若就楷书技法难度而论,则欧阳询最大,虞世南、褚遂良皆有不及.
关键词 欧阳询 虞世南 楷书 颜真卿 柳公权 人品与书品 规范书写 书法史 对后世的影响 二王
下载PDF
典雅庄重的《集王圣教序》
6
作者 宣海生 《乐山师专学报》 1994年第4期51-53,65,共4页
唐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题简称《集王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与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的序、记、答敕、笺答;二是玄奘所译《心经》;三是题款:署《心经》润色者... 唐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题简称《集王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唐太宗李世民与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的序、记、答敕、笺答;二是玄奘所译《心经》;三是题款:署《心经》润色者、勒石者、镌字者的职官、姓名,建碑时间.原碑现存西安碑林,年代久远,剥蚀严重.清代梁(山献)《评书帖》早已指出:“宋拓怀仁《圣教》锋芒俱全……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所以本文讨论问题,是以文物出版社1978年5月版《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为依据.《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后附出版说明:“关于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过去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周越《书苑》说:‘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宋代黄伯恩以碑中的字与王羲之帖中的字‘纤微克肖’(“微”原作“维”,据他本改),因此认为《书苑》的说法是可信的(见《东观余论》).而明代董其昌则认为圣教序是怀仁临仿王羲之字体写成,并说‘集’字应解为‘习’字.”(董说另见题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教序 《心经》 董说 怀仁 评书帖 王书 弘福寺 咸亨 东观余论 西安碑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