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腘弓状韧带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宣芸 于春水 李云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目的 :明确腘弓状韧带的形态特征 ,为其损伤后的MRI诊断和外科修复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 5 0侧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 ,对腘弓状韧带的形态、位置、大小、起止点、走行和毗邻关系等进行观测。结果 :腘弓状韧带恒定存在。该韧... 目的 :明确腘弓状韧带的形态特征 ,为其损伤后的MRI诊断和外科修复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 5 0侧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 ,对腘弓状韧带的形态、位置、大小、起止点、走行和毗邻关系等进行观测。结果 :腘弓状韧带恒定存在。该韧带是位于膝后外侧部腓肠肌外侧头和股二头肌腱之间前方的“Y”字形结构 ,其下端起自腓骨头尖 ,从腘肌腱的后面向上越过 ,并呈“Y”字形向两侧分散 ,与膝后外侧关节囊相融合。其内侧弓长 ( 2 0 .61± 7.75 )mm ,外侧弓长 ( 2 5 .18± 8.75 )mm ,上部宽 ( 2 0 .98± 3 .0 3 )mm ,中部宽 ( 8.68± 2 .3 3 )mm ,下部宽 ( 6.45± 0 .94)mm ,中下部厚 ( 3 .2 5± 1.2 3 )mm。腘弓状韧带上部可分为单层、双层或多层 ;该韧带可单独存在 ,也可与小豆腓骨韧带融合在一起 ,共同加强膝后外侧部的稳定。膝下外动、静脉恒定经过其前方向外侧穿行。结论 :腘弓状韧带是维持膝后外侧部稳定的重要结构 ,它与膝下外侧血管的位置关系可协助医生在手术中对它进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胭弓状韧带 小豆腓骨韧带 解剖学
下载PDF
Guo腓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功能 被引量:10
2
作者 宣芸 于春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0-151,共2页
目的:观察国人Guo腓韧带的形态及特点,探讨其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侧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对Guo腓韧带的形态、位置、大小、起止点、走行、毗邻关系和紧张度进行观测。结果:Guo腓韧带是位天膝后外侧部关节囊外的一个... 目的:观察国人Guo腓韧带的形态及特点,探讨其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侧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对Guo腓韧带的形态、位置、大小、起止点、走行、毗邻关系和紧张度进行观测。结果:Guo腓韧带是位天膝后外侧部关节囊外的一个斜方形的致密纤维束,起自腓骨头尖,向内上方连接到Guo肌腱。其后内侧缘长度为(7.75±2.00)mm,前外侧缘长度为(14.59±2.84)mm,宽度为(8.56±1.52)mm,厚度为(2.93±0.44)mm。该韧带恒定存在,在膝伸直、外旋、内翻时紧张。结论:Guo腓韧带对维持膝后外侧稳定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Guo腓韧带 解剖学
下载PDF
膝后外侧部结构的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宣芸 于春水 李云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为MRI诊断膝后外侧部结构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对8侧成人尸体膝部进行矢状和冠状位1~2 mm厚的连续切片,观察膝后外侧部结构在断面上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腓侧副韧带和弓状韧带在冠状切片显示较... 目的:为MRI诊断膝后外侧部结构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对8侧成人尸体膝部进行矢状和冠状位1~2 mm厚的连续切片,观察膝后外侧部结构在断面上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腓侧副韧带和弓状韧带在冠状切片显示较好;小豆腓骨韧带在矢状切片显示较好;腘腓韧带在矢状和冠状切片均可显示;腘肌的肌腹部、肌腹-肌腱连接部和腘肌腱股骨部在冠状层面可显示,腘肌腱斜行部在矢状面显示较好。结论:膝部矢状和冠状断层切片能清晰显示膝后外侧部结构,有利于正确辨认这些结构的影像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后外侧部结构 断层解剖 MRI 诊断 膝关节 韧带 肌腱
下载PDF
海绵窦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宣芸 李云生 +1 位作者 于志强 于春水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 :为海绵窦的影像诊断学及神经外科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标本制成连续切片 ,观察海绵窦内间隙、静脉及海绵窦外侧壁。结果 :海绵窦可分为前下、后上、内侧及外侧四个间隙 ,但海绵窦窦壁附近 ,尤其是外侧壁... 目的 :为海绵窦的影像诊断学及神经外科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标本制成连续切片 ,观察海绵窦内间隙、静脉及海绵窦外侧壁。结果 :海绵窦可分为前下、后上、内侧及外侧四个间隙 ,但海绵窦窦壁附近 ,尤其是外侧壁附近时而有静脉存在。海绵窦外侧壁可分为浅、深两层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穿行于深层中,77.28 %的标本两层之间存在静脉窦。结论 :海绵窦为一静脉通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断层解剖 颈内动脉
下载PDF
膝关节横断面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宣芸 于春水 李云生 《解剖与临床》 2005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明确膝关节横断面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对4侧成人尸体膝部进行水平位1~2mm厚的连续切片,观察膝部各结构在断面上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详细描述了膝部各结构的横断面表现。结论:膝关... 目的:明确膝关节横断面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对4侧成人尸体膝部进行水平位1~2mm厚的连续切片,观察膝部各结构在断面上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详细描述了膝部各结构的横断面表现。结论:膝关节横断面可较好显示膝部结构的位置关系,对膝关节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意义 断面解剖 火棉胶包埋技术 临床应用价值 解剖学特点 影像学诊断 膝关节疾病 横断面 连续切片 成人尸体 毗邻关系 位置关系 膝部 水平位 结构
下载PDF
改良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 被引量:9
6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5 位作者 赵喜庆 宣芸 王育琴 凌小兰 常红军 张志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作传统栓子 ,改良组用尼龙线一端沾silicone胶法制作改良栓子。两组模型除栓子制作方法不同外 ,其他手术步骤完全相同。采用ZeaLonga 5分制法进行模型的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TTC染色法测量并计算梗死灶的大小。比较两组模型制作成功率、成功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百分数 ,以及两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变异系数。结果 改良组大鼠模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93%比 6 0 % ,χ2 =9.32 ,P =0 .0 0 2 )。改良组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96 .4 %比 6 1.1% ,χ2 =9.5 1,P =0 .0 0 2 )。改良组与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分别为 (4 .14 5 0± 0 .5 0 19)cm3和 (3.84 35± 0 .816 4 )cm3,前者脑梗死体积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后者 (12 .0 1%比 2 1.2 4 % )。结论 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高 ,模型稳定 ,降低了脑缺血模型制作成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可逆性 神经功能评分 脑梗死体积 WISTAR TTC染色法 制作方法 实验研究 模型制作 变异系数 大脑中动脉 对照组 雄性大鼠 手术步骤 大鼠模型 可靠性 尼龙线 栓子 功率 稳定性 加热法 梗死灶 百分数 改良法
下载PDF
髌内侧支持带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3
7
作者 于春水 宣芸 +2 位作者 李坤成 李云生 廉宗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观察髌内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髌股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内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内侧支持带包括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又包括内侧髌股韧带(100%)、内侧髌胫... 目的:观察髌内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髌股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内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内侧支持带包括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又包括内侧髌股韧带(100%)、内侧髌胫韧带(100%)和内侧髌半月板韧带(80%)三个独立结构,其中内侧髌股韧带是将髌骨固定于股骨的主要结构。结论:在髌内侧支持带中,内侧髌股韧带对限制髌骨外移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髌内侧支持带 解剖学
下载PDF
膝横韧带所致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的发生机制与鉴别方法 被引量:8
8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2 位作者 韩悦 廉宗澂 宣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188-1190,共3页
目的 明确膝横韧带所致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的发生机制 ,探讨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与真撕裂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 40例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 ,观察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的关系。对 5 0例正常膝进行矢状及冠状位MR扫描 ,观察膝横... 目的 明确膝横韧带所致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的发生机制 ,探讨外侧半月板前角假撕裂与真撕裂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 40例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 ,观察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的关系。对 5 0例正常膝进行矢状及冠状位MR扫描 ,观察膝横韧带的MRI表现。结果 膝横韧带在尸膝标本的出现率为 80 % ,该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及其中央腱性附着部之间以脂肪组织分隔。在MR矢状像上 ,可见脂肪组织在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形成的线样稍高信号裂隙 ,类似外侧半月板前角撕裂 ,被称为假撕裂。这种假撕裂的出现率为 3 0 % ,多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形态规则、撕裂线斜行 ,矢状位图像可连续显示膝横韧带 ,冠状位图像能显示该韧带的长轴。结论 根据外侧半月板前角形状、撕裂线方向、观察矢状和冠状位图像 ,可正确区分外侧半月板前角的真、假撕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膝横韧带 磁共振成像 解剖
下载PDF
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鹏 吉训明 +4 位作者 罗玉敏 宣芸 李克 李大磊 凌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299-302,共4页
目的总结动脉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我中心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住院病例,采集患者病史、起病过程的特点、发病与动脉溶栓的间隔时间、有无出血、是否死亡以及治疗之... 目的总结动脉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我中心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住院病例,采集患者病史、起病过程的特点、发病与动脉溶栓的间隔时间、有无出血、是否死亡以及治疗之后(包括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患者主要神经功能的变化过程,我们所选用的神经功能包括肌力、眼震及意识水平。脑血管造影回顾则采集动脉溶栓前后DSA血管形态的异常发现及变化,以及尿激酶用量。此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5.8(5.8±3.3)h;DSA资料丢失20例,造影阴性率为14.7%,血管再通率(部分及完全再通)为36.2%,溶栓后早期(<24h)症状加重24例(27.3%)。起病后6h内接受动脉内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24h内加重率为31.7%,与6h以上接受治疗者相比(18.5%)有明显差异(P=0.01);而与年龄、起病特点、溶栓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管造影结果及血管再通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不分辨前后循环所有患者群体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h,却面临更高的早期加重率。所以对于早期加重的原因揭示及有效处理,可以改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髌支持带MR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2 位作者 韩悦 廉宗 宣芸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 观察髌支持带中各结构在不同方位成像上的MRI表现 ,明确其最佳MRI显示方法。方法 对 2 0例 40侧正常膝关节进行冠状、矢状、横轴及斜位T1WI扫描 ,观察髌支持带在不同方位成像上的MRI表现。结果 髌支持带包括髌内、外侧支持带 ,... 目的 观察髌支持带中各结构在不同方位成像上的MRI表现 ,明确其最佳MRI显示方法。方法 对 2 0例 40侧正常膝关节进行冠状、矢状、横轴及斜位T1WI扫描 ,观察髌支持带在不同方位成像上的MRI表现。结果 髌支持带包括髌内、外侧支持带 ,又可分为浅、深两层。髌内侧支持带深层包括内侧髌股韧带、内侧髌胫韧带和内侧髌半月板韧带 ;髌外侧支持带深层包括横韧带、外侧髌胫韧带和上髁髌韧带。在MRI上 ,内侧髌股韧带和横韧带在横轴像显示最佳 ;内侧髌胫韧带在冠状像或矢状像显示最佳 ;内侧髌半月板韧带和外侧髌胫韧带分别在 70 °内斜和 70 °外斜矢状斜位像显示较好。上髁髌韧带显示不佳。结论 MRI多方位成像可较好地显示髌支持带的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髌支持带 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
下载PDF
板股韧带的MRI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2 位作者 韩悦 廉宗澂 宣芸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 明确板股韧带正常MRI表现 ,建立由它所致假撕裂与外侧半月板后角真撕裂的鉴别方法。资料与方法 采用 6 0侧正常膝进行矢状和冠状位MR扫描 ,观察板股韧带的MRI表现。结果 板股韧带显示率为88.3% (5 3侧 ) ,其中板股前韧带为 2 6 ... 目的 明确板股韧带正常MRI表现 ,建立由它所致假撕裂与外侧半月板后角真撕裂的鉴别方法。资料与方法 采用 6 0侧正常膝进行矢状和冠状位MR扫描 ,观察板股韧带的MRI表现。结果 板股韧带显示率为88.3% (5 3侧 ) ,其中板股前韧带为 2 6 .7% (16侧 )、板股后韧带为 86 .7% (5 2侧 )和两条韧带同时存在为 2 3.3% (14侧 )。板股韧带在矢状像上表现为位于后交叉韧带前或后方的类圆形或短棒状低信号结构 ,而在冠状像上表现为自外侧半月板后角至股骨内侧髁外侧面的条带样低信号结构。在矢状像上 ,5 2 .8% (2 8/5 3)板股韧带与外侧半月板后角之间显示出一线样高信号 ,被称为假撕裂 ,易与外侧半月板后角撕裂混淆。但假撕裂仅有两种走行方向即后下斜行 (2 1/2 8)或垂直方向 (7/2 8)。结论 根据假撕裂位置、方向以及冠状像和连续矢状面的观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板股前韧带 板股后韧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于春水 宣芸 +2 位作者 李坤成 李云生 廉宗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 :观察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 ,探讨其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的作用。方法 :采用5 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 ,观测髌外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 :髌外侧支持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 ,深层包括外侧横韧带 (10 0... 目的 :观察髌外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 ,探讨其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的作用。方法 :采用5 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 ,观测髌外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 :髌外侧支持带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薄 ,深层包括外侧横韧带 (10 0 %)、外侧髌胫韧带 (85 %)和上髁髌韧带 (3 5 %) 3个独立结构 ,其中外侧横韧带是限制髌骨内移的主要结构。结论 :髌外侧支持带中外侧横韧带最为粗壮 ,对维持正常髌骨运动轨迹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髌外侧支持带 解剖学
下载PDF
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建祯 吉训明 +5 位作者 凌锋 李慎茂 缪中荣 朱风水 何心 宣芸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77-181,共5页
目的建立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SSST)大鼠模型,观察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方法取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45只;模型组采用上矢状窦局部置管并注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建立大鼠SSST模型;对照组采用上矢状窦三氯化铁... 目的建立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SSST)大鼠模型,观察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方法取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45只;模型组采用上矢状窦局部置管并注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建立大鼠SSST模型;对照组采用上矢状窦三氯化铁滤纸贴敷法建立SSST模型。两组于手术后24 h行MRI及MR静脉造影(MRV),确定造模是否成功。模型成功后,分别于1、2、3、4周行MRI、MRV,观察上矢状窦再通情况及脑组织改变;取大鼠上矢状窦顶叶皮质脑组织标本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模型成功41只,成功率为91%;总再通率为10%;对照组模型成功34只,成功率为75%,总再通率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水肿及梗死较对照组明显,而内皮细胞损伤较对照组轻微。结论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上矢状窦血栓模型成功率高、稳定和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窦血栓形成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新西兰家兔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建立的经验 被引量:4
14
作者 闫峰 吉训明 +3 位作者 宣芸 田欣 张陈诚 罗玉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颈部动脉,在用PE-50管特制的中空导管内插入合适的导丝经颈外动脉残端剪口再经颈内动脉插入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家兔后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手术未影响家兔血气pH值、PO2、PC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及血糖水平;动物模型缺血后脑血流平均下降至插栓前的45.8%±16.2%;大脑中动脉缺血后24 h家兔行为学差异较大。脑组织TTC染色均匀,出现梗死的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为9.43%±5.37%;动物模型成功率为54.3%。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败原因多为脑血管痉挛、脑血管解剖结构变异导致线栓位置有误。结论此模型的成功率为54.3%,用于脑缺血研究时应监测脑血流以及注意术中细小的操作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脑缺血 模型
下载PDF
微信公众平台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启明 何璐 +4 位作者 宣芸 李亨然 闫景瑞 刘郁莹 张平 《基础医学教育》 2019年第4期315-317,共3页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流行的信息传播媒介被广为使用。结合教学实践,建立了"天医解剖之家"微信公众号,辅助进行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了实验室教学资源,将知识碎片化,实现了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提高了教...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流行的信息传播媒介被广为使用。结合教学实践,建立了"天医解剖之家"微信公众号,辅助进行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了实验室教学资源,将知识碎片化,实现了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混合式实验教学 微信公众平台 知识碎片化
下载PDF
线上线下相结合突出全程育人理念多措并举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启明 何璐 +2 位作者 宣芸 杨慧 张平 《解剖学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392-394,共3页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解剖学课程教学面临挑战。近年来学生解剖学考核成绩在多个专业多个层次出现全面下滑,值得警觉和思考,倒逼教师跳出传统模式,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组结合前期的教学实践,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解剖学课程教学面临挑战。近年来学生解剖学考核成绩在多个专业多个层次出现全面下滑,值得警觉和思考,倒逼教师跳出传统模式,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组结合前期的教学实践,推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全程育人理念,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混合式教学 全程育人 教学方法
下载PDF
3D-TSE-T2加权像纵向观察猫脑皮质脊髓束早期Wallerian变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敏 于春水 +6 位作者 秦文 朴月善 郭德玉 宣芸 祝自新 田欣 李坤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55-1658,共4页
目的研究猫脑皮质脊髓束早期Wallerian变性(WD)在3D-TSE-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8只家猫实施单侧皮质脊髓束(CST)起源脑区切除术,选取连续的8个时间点,即建模前、建模后2天、4天、6天、8天、10天、20天、30天进行MRT2... 目的研究猫脑皮质脊髓束早期Wallerian变性(WD)在3D-TSE-T2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8只家猫实施单侧皮质脊髓束(CST)起源脑区切除术,选取连续的8个时间点,即建模前、建模后2天、4天、6天、8天、10天、20天、30天进行MRT2加权扫描。通过放置感兴趣区(ROI),分别获得患侧与健侧皮质脊髓束走行区的T2信号强度值(T2s),计算患侧与健侧T2s比值即相对T2信号强度(rT2s)。结果手术后至第4天,T2WI未见明显异常信号,rT2s值相对稳定;第6~10天,T2WI见患侧开始出现异常低信号,rT2s值急剧下降;第10~30天内,患侧仍表现为T2WI明显低信号,rT2s值保持相对稳定,但30天时rT2s值有升高趋势。结论 T2WI能比较敏感地监测早期W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 WALLERIAN变性 T2信号强度
下载PDF
基于实践的解剖学课程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启明 何璐 +4 位作者 闫景瑞 刘郁莹 宣芸 张晓阳 张平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年第3期67-68,共2页
当前,自主学习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开展大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开展自主学习,是我国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解剖学是一门建立在解剖实践基础上的核心医学基础课程... 当前,自主学习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开展大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开展自主学习,是我国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解剖学是一门建立在解剖实践基础上的核心医学基础课程,常规的自主学习模式生搬硬套在解剖课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从师生两方面都难言满意。他们结合解剖学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种立足于解剖实践的全新自主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多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解剖学 第二课堂 创新实践 形成性评价
下载PDF
火棉胶包埋法在海绵窦断层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春水 宣芸 +1 位作者 李云生 于志强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516-518,共3页
目的 :建立一套以火棉胶包埋技术制备大体断层切片的方法并制作出海绵窦断层切片 ,为海绵窦的影像诊断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标本制成连续切片 ,观察海绵窦在各个断面上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结果 :火... 目的 :建立一套以火棉胶包埋技术制备大体断层切片的方法并制作出海绵窦断层切片 ,为海绵窦的影像诊断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标本制成连续切片 ,观察海绵窦在各个断面上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结果 :火棉胶包埋法制备大体断层切片具有切片薄、无锯耗、无结构变形移位、切片标本易于观察和保存等优点。不同层面海绵窦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毗邻关系明显不同 ,但同一层面海绵窦内部结构的位置关系基本恒定。冠状位切片观察海绵窦的结构优于横轴位。结论 :火棉胶包埋技术是一种较好的大体断层标本制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断层解剖 火棉胶包埋技术
下载PDF
颅底段颈内动脉与周围脑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于春水 宣芸 +1 位作者 李云生 于志强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405-407,共3页
目的 :明确颅底段颈内动脉与周围脑神经的位置关系 ,为影像诊断学和神经外科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应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标本制备成连续切片 ,观察颈内动脉和脑神经走行 ,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 :1.在海绵窦冠状切片... 目的 :明确颅底段颈内动脉与周围脑神经的位置关系 ,为影像诊断学和神经外科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应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将标本制备成连续切片 ,观察颈内动脉和脑神经走行 ,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 :1.在海绵窦冠状切片垂体前叶中部层面 ,测量了Ⅲ、Ⅳ、Ⅵ、Ⅴ 1、Ⅴ 2 脑神经和颈内动脉直径。2.详细描述了颈内动脉和上述脑神经的走行。3.论述了不同层面颈内动脉与脑神经的位置关系。结论 :颈内动脉在某些层面与脑神经距离很近 ,甚至相贴。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段 颈内动脉 周围脑神经 解剖学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