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质瘤中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6的表达与临床预测价值
1
作者 赵北川 宣若恒 +2 位作者 杨桂涛 凌耿强 夏之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19-526,共8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6(carbohydrate sulfotransferase 6,CHST6)在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及预后模型构建。方法分析CHST6的表达差异。以CHST6表达中位值为界限分为高、低表达组,分析组间预后差...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6(carbohydrate sulfotransferase 6,CHST6)在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及预后模型构建。方法分析CHST6的表达差异。以CHST6表达中位值为界限分为高、低表达组,分析组间预后差异情况。将CHST6表达量与不同临床特征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改进模型,与对照模型比较效度提升情况。结果纳入TCGA及CGGA数据库中共1204例胶质瘤患者数据,CHST6在胶质瘤样本中明显上调[TCGA vs.GTEx,Z=2.457,P<0.001;CGGA vs.GTEx,Z=4.800,P<0.001],与年龄、WHO级别、IDH突变状态、1p19q共缺失一同作为胶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Cox分析β=0.02,SE=0.01,HR=1.02,95%CI:1.01~1.04,P=0.01;C-Index 0.885,95%CI:0.862~0.908),较对照模型有更高的预测效度(改进模型vs.对照模型:TCGA d=0.036±0.004,SE=0.002,P=0.007;CGGA d=0.087±0.004,SE=0.002,P=0.001)。结论CHST6的高表达可能是胶质瘤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6 生物信息学 预测模型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儿童裂隙样脑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宣若恒 杨超 +2 位作者 章昌明 陈昆 刘金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37-640,共4页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首选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1]。裂隙样脑室综合征(slit ventricle syndrome,SVS)是接受分流手术后的儿童,长期脑脊液过度引流导致脑室狭小,如同裂隙状的一种并发症[2]。SVS主...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首选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1]。裂隙样脑室综合征(slit ventricle syndrome,SVS)是接受分流手术后的儿童,长期脑脊液过度引流导致脑室狭小,如同裂隙状的一种并发症[2]。SVS主要临床症状为长期剧烈的间歇性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裂隙样脑室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处理方法及术式的选择往往困扰着神经外科医师。本文综述了SVS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诊断及其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虹吸效应 过度引流 裂隙样脑室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中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 被引量:3
3
作者 杨超 冼文彪 +4 位作者 陈竹宁 宣若恒 周勋 耿志杰 刘金龙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10期1333-1334,共2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方法对2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双侧STN DBS治疗,植入40侧电极,通过术中微电极记录(MER)和X线成像进行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程控效果良...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术中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方法对20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双侧STN DBS治疗,植入40侧电极,通过术中微电极记录(MER)和X线成像进行电极位置的监测和校准。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程控效果良好,术后1年,患者的UPDRSⅢ总分在开机未服药状态下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MER和X线成像可以监测到靶点的偏差和电极的移位并实时纠正,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底核 微电极记录 X线成像
下载PDF
胸骨前切口接驳可调压抗重力阀治疗小儿裂隙样脑室综合征 被引量:1
4
作者 章昌明 宣若恒 +2 位作者 杨超 陈昆 刘金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46-650,共5页
目的探究在原有分流系统基础上采用胸骨前切口接驳可调压抗重力阀治疗裂隙样脑室综合征(slit ventricle syndrome,SVS)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14岁脑积水分流术后出现裂隙样脑室综合征患儿4例,经胸骨前切口于原分流系统中植入... 目的探究在原有分流系统基础上采用胸骨前切口接驳可调压抗重力阀治疗裂隙样脑室综合征(slit ventricle syndrome,SVS)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14岁脑积水分流术后出现裂隙样脑室综合征患儿4例,经胸骨前切口于原分流系统中植入可调压抗重力阀,术后随访2年,监测并记录临床症状、分流阀压力、脑室扩张等情况。结果4例SVS患儿原可调压分流阀(differential pressure valve,DPV)压力分别由180、180、130、200 mmH2O下调为110、90、130、130 mmH2O,可调压抗重力阀压力由最初25、20、25、30 cmH2O逐渐升至35、25、36、32 cmH2O,患儿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额枕/颅径比(fronto-occipital horn ratio,FOHR)分别从术前的0.176、0.217、0.179、0.205逐渐升至0.347、0.386、0.335、0.392,与正常值0.37基本无差异。另1例SVS患儿术前合并硬膜下积液,经治疗后脑室复胀,硬膜下积液吸收完全。4例患儿脑肿胀改善,脑沟脑回形态正常。结论经胸骨前切口植入可调压抗重力阀可能是治疗患儿SVS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样脑室综合征 虹吸效应 分流调整 可调压抗重力阀
下载PDF
可调节重力抗虹吸装置在脑积水分流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章昌明 宣若恒 +2 位作者 杨超 郭少雷 刘金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可调节重力抗虹吸装置在脑积水分流术中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初次诊断脑积水(17例)或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后出现过度引流(6例)的患者,植入可调节重力抗虹吸装置,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分流... 目的探讨可调节重力抗虹吸装置在脑积水分流术中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初次诊断脑积水(17例)或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后出现过度引流(6例)的患者,植入可调节重力抗虹吸装置,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分流阀压、影像学脑室变化及临床症状变化等。结果17例初次诊断脑积水患者植入可调压分流阀(商品名:proGAV)+可调节重力抗虹吸装置(商品名:proSA)后,其proGAV阀门和proSA阀门平均压分别为(92.4±3.0)mmH_(2)O和(23.0±0.8)cmH_(2)O,头部影像示Evan指数由术前0.34±0.01降为0.28±0.01;额角直径/同一水平颅骨内板间径比(frontal horns/internal diameter,FH/ID)由术前0.44±0.01降为0.36±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脑室系统明显缩小;17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双下肢乏力及尿失禁均明显改善(3例昏迷患者除外)。另6例首次未植入抗重力阀的脑积水患者VPS分流术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过度引流症状,遂植入proSA,其Codman阀门压由术前(170.0±9.5)mmH_(2)O降低为(120.0±8.4)mm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部影像示额枕/颅径比(fronto-occipital horn ratio,FOHR)由0.23±0.02升至0.37±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室系统由裂隙样形态恢复至基本正常;6例患者过度引流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在临床初诊脑积水或VPS术后过度引流等复杂脑积水患者中植入可调节重力抗虹吸装置调控脑脊液引流是安全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S) 过度引流 可调节重力抗虹吸装置(pro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