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汞、砷、镉在秦皇岛近海几种典型底栖生物体内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玉龙 尹晓斐 +8 位作者 屈佩 王鹏功 宋伟 徐金涛 宫于琛 鲁世尧 王宗灵 张学雷 庞敏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6,共7页
采集秦皇岛港口附近海域的紫贻贝、太平洋牡蛎和脉红螺,对其体内富集汞(Hg)、砷(As)、镉(Cd)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比较3种生物对这3种元素的富集能力,并对Hg、 As、 Cd的质量分数与3种底栖生物的生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脉红螺... 采集秦皇岛港口附近海域的紫贻贝、太平洋牡蛎和脉红螺,对其体内富集汞(Hg)、砷(As)、镉(Cd)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比较3种生物对这3种元素的富集能力,并对Hg、 As、 Cd的质量分数与3种底栖生物的生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脉红螺更易富集Hg和As,而牡蛎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强.紫贻贝和太平洋牡蛎体内Hg的质量分数受到生长参数的显著(P<0.05)影响;脉红螺对As和Cd的生物富集因子随其生长而显著(P<0.05)降低.考虑到富集能力和生长参数的影响,在秦皇岛海域,太平洋牡蛎和脉红螺分别具有作为Cd和Hg监测生物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富集 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指示种 秦皇岛
下载PDF
典型海湾与海岛近海脉红螺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差异
2
作者 韩温诺 李曌 +7 位作者 庞敏 宫于琛 吴忠迅 张朝晖 康丽娜 张学雷 王宗灵 屈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44-4253,共10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大小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探究其在典型海湾和海岛水域生态系统所处营养位置,于2022年春季和夏季在胶州湾和长岛近海通过拖网和潜水采集160个脉红螺样本,详细分析了不同体长、体重脉红螺的δ^(1... 为深入了解不同大小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探究其在典型海湾和海岛水域生态系统所处营养位置,于2022年春季和夏季在胶州湾和长岛近海通过拖网和潜水采集160个脉红螺样本,详细分析了不同体长、体重脉红螺的δ^(13)C和δ^(15)N变化,并计算各研究区域的脉红螺核心生态位宽度及相关参数。结果显示,脉红螺δ^(13)C值范围在-22.12‰—-16.63‰,四组数据均值为-19.74‰—-17.42‰,δ^(15)N值范围在8.77‰—13.48‰,均值为9.64‰—12.81‰,各组数据营养级均值在2.63—3.57;胶州湾春季脉红螺δ^(13)C值与体长、体重呈显著负相关,夏季呈显著正相关,长岛近海区域无明显变化,表明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的食物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胶州湾脉红螺δ^(13)C、δ^(15)N的变化更为突出;两个研究区域δ^(15)N值和营养级与体长、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主要由于脉红螺摄食偏好性差异,较大的脉红螺倾向于摄食高营养级生物,造成营养级较高。此外,胶州湾脉红螺营养级高于长岛近海,表明其^(15)N来源更为广泛。营养生态位总面积、δ^(15)N差值、δ^(13)C差值、校正后标准椭圆面积等评价指标,揭示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脉红螺稳定同位素营养生态位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区域地理位置与食物来源对脉红螺δ^(13)C和δ^(15)N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为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数据,并为区域生物资源的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长岛近海 脉红螺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毒死蜱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玉龙 屈佩 +7 位作者 徐可东 初永忠 孙畅 宫于琛 霍明宇 王宗灵 张学雷 庞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50,共16页
毒死蜱(chlorpyrifos,CPF)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全球范围内被用来治理农业和家庭卫生虫害,CPF的广泛应用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潜在生态威胁不容忽视。与重金属、微塑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比,对水生生态系... 毒死蜱(chlorpyrifos,CPF)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有机磷杀虫剂,在全球范围内被用来治理农业和家庭卫生虫害,CPF的广泛应用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潜在生态威胁不容忽视。与重金属、微塑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比,对水生生态系统CPF的研究和评价很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PF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方面,CPF能抑制微藻生长,对无脊椎动物尤其是甲壳类动物具有致命作用。此外,CPF还会抑制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孵化率,诱发胚胎畸形,并导致成虫心率、代谢等生命活动异常。在慢性毒性方面,CPF在水生食物链中的转移特征尚不清楚。然而,水中痕量CPF可被水生生物积累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对高营养级生物以及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CPF对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CPF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研究的瓶颈和未来前景。本综述旨在为今后在全球变化的环境下深入研究有机磷农药的毒性提供参考,并为优化水生环境中CPF污染物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水生生物 毒性效应 有机磷杀虫剂
下载PDF
环境CO_(2)浓度升高对海洋有毒微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进展
4
作者 宫于琛 屈佩 +2 位作者 刘瑞娟 陈洪举 庞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近年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近海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使得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范围及危害不断扩大,其中有毒微藻藻华也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渐受到关注。18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有毒藻华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有... 近年来,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近海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使得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暴发的范围及危害不断扩大,其中有毒微藻藻华也因其毒性效应而逐渐受到关注。18世纪后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有毒藻华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有毒藻华暴发的潜力和危害性也可能增加,环境二氧化碳(CO_(2))就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到2019年为止,环境CO_(2)浓度已达到工业化(1750年)前的148%,对有毒藻华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O_(2)浓度的升高能够缓解微藻的碳限制,促进产毒藻类的固碳和生长;同时,CO_(2)溶于海水使得海水pH降低,也有可能对某些有毒藻华微藻的生长产生影响。CO_(2)浓度升高还会影响有毒微藻藻毒素的合成,提高产毒效率或促使毒素由低毒性组分转化为高毒性。本文综述了环境CO_(2)浓度升高对有毒藻华微藻生长和产毒等的研究进展,探讨了CO_(2)升高背景下有毒藻华暴发的潜力及危害性,以期为深入研究全球变化对有毒藻华的影响提供参考,并为有毒藻华监测预警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气候变化 有毒藻华 藻毒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