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XCR2在胰腺导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宫伟强 杜福田 +2 位作者 林洪峰 丁维宝 董承伟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4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在胰腺导管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50例胰腺导管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CXCR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胰腺导管细胞... 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在胰腺导管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50例胰腺导管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CXCR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胰腺导管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胰腺导管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中CXC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为1.13±0.25、0.79±0.18、0.78±0.14和1.75±0.21、1.01±0.15、0.96±0.20,同癌旁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比较,胰腺导管细胞腺癌组织中CXC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同正常胰腺组织相比,癌旁组织中CXCR2mRNA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升高(P>0.05)。CXCR2 mRNA和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和TMN分期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XCR2在胰腺导管细胞癌中高表达,与胰腺导管细胞癌发生、迁移、侵袭和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细胞癌 趋化因子 CXCR2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胆囊癌GBC-SD细胞形成肿瘤细胞球的鉴定 被引量:2
2
作者 石程剑 秦仁义 +3 位作者 王敏 田锐 张志发 宫伟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65-870,共6页
目的:分离扩增肿瘤干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性质.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胆囊癌GBC-SD细胞得到肿瘤细胞球.将肿瘤细胞球传代扩增,并用含血清培养基培养促使其分化;将肿瘤球和普通GBC-SD细胞分别种入96孔板,MTT检测增殖能力,并将肿瘤球... 目的:分离扩增肿瘤干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性质.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胆囊癌GBC-SD细胞得到肿瘤细胞球.将肿瘤细胞球传代扩增,并用含血清培养基培养促使其分化;将肿瘤球和普通GBC-SD细胞分别种入96孔板,MTT检测增殖能力,并将肿瘤球和普通GBC-SD细胞分别植入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的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CD15s和CD24在肿瘤球细胞和普通GBC-SD细胞中的表达,筛选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胆囊癌细胞可以形成少量的肿瘤细胞球,并显示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含血清环境能够诱导其分化而贴壁生长;在动物实验中,肿瘤球细胞较普通GBC-SD细胞显示更强的致瘤能力(80.00%vs10.00%,P<0.05);标志物CD15s在肿瘤球的表达较普通GBC-SD细胞明显增高(2.56%±0.38%vs10.77%±0.93%,t=18.25,P<0.05).结论:人胆囊癌细胞GBC-SD的肿瘤干细胞可以通过无血清培养环境来分离和扩增,CD15s可能为其细胞表面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GBC-SD细胞系 无血清培养基 肿瘤干细胞 细胞表面标志物
下载PDF
MiR-590-3p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宫伟强 秦仁义 +6 位作者 王敏 田锐 朱峰 石程剑 张志发 李旭 洪晓泉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47-250,共4页
目的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分离胰腺癌干细胞,检测其miR-590—3p的表达。方法运用无血清培养基克隆培养ASPC-1、PANCl细胞,检测其单克隆形成、分化及细胞周期、半数抑制浓度(Ic。)和表面标记物CD24^+、CD44^+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 目的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分离胰腺癌干细胞,检测其miR-590—3p的表达。方法运用无血清培养基克隆培养ASPC-1、PANCl细胞,检测其单克隆形成、分化及细胞周期、半数抑制浓度(Ic。)和表面标记物CD24^+、CD44^+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miR-590-3p的表达。结果经无血清培养基培养,(0.94±0.53)%的ASPC-1细胞和(0.57±0.12)%的PANCl细胞能存活,呈克隆球样悬浮生长,并可以在体外连续传代。加入血清后细胞球又重新贴壁生长。ASPC-1细胞球G0/G1期比例和CD24^+、CD44^+、CD2424^+CD44^+的细胞比例及IC50分别为(75.3±5.4)%、0.96%-2.01%、27.52%-34.47%、0.35%-0.44%和(224.37±5.71)μg/ml,均显著高于亲本细胞的(43.7±3.8)%、0.38%~0.42%、17.65%~18.25%、0.05%~0.08%、(11.43±2.10)仙g,/ml(P值均〈0.05)。PANCl细胞球G0/Gl期比例和CD24^+、CD44^+、CD24^+CD44^+的细胞比例及IC50分别为(80.1±4.7)%、5.31%-9.84%、72.05%~93.06%、4.91%-5.21%、(296.58±4.27)μg/ml,均显著高于亲本细胞的(46.1±5.3)%、4.09%~4.97%、47.71%-55.66%、1.48%~2.63%、(26.17±3.81)μg/ml(P值均〈0.05)。ASPC-1、PANCl细胞球miR-590-3p表达分别是亲本细胞的4.67和4.52倍。结论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可以从ASPC-1、PANCl细胞系中分离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胰腺癌细胞球,其miR-590-3p表达上调,该基因可能是胰腺癌干细胞特性维持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干细胞 微RNAS 细胞球 无血清培养基
原文传递
微RNA-575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
4
作者 宫伟强 杜福田 +2 位作者 丁维宝 林洪峰 董承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30-933,共4页
目的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胰腺癌干细胞,检测其微RNA-575(miR-575)的表达。方法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ASPC—l和PANC-1细胞系,分离成球样悬浮生长的细胞球群作为胰腺癌干细胞,并通过检测侵袭、成瘤能力和表面标记物CD24/CD44表达... 目的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胰腺癌干细胞,检测其微RNA-575(miR-575)的表达。方法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ASPC—l和PANC-1细胞系,分离成球样悬浮生长的细胞球群作为胰腺癌干细胞,并通过检测侵袭、成瘤能力和表面标记物CD24/CD44表达等验证其,肿瘤干细胞特性。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检测miR-575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ASPC-1和PANC-1细胞系中分别有一小部分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存活增殖,形成悬浮的肿瘤细胞球。ASPC-1和PANC-1细胞球的平均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47.3±18.6)个和(113.2±12.9)个,较细胞系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ASPC-1和PANC1细胞球移植形成肿瘤所需最少细胞数为5×10-5个,其成瘤能力是普通细胞系的100倍。ASPC-1、PANC1细胞球CD24+CD44+比例分别为0.38%~0.43%、4.91%~5.21%,高于细胞系中的表达(P〈O.05)。ASPC-1和PANC-1细胞球miR575表达量分别是胰腺癌细胞系的3.71、3.83倍,表达上调(P〈O.05)。结论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可以从ASPC-1和PANC-1细胞系中分离出少量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胰腺癌细胞球。其miR-575表达上调,可能是胰腺癌干细胞特性维持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干细胞 微RNAS
原文传递
人胆囊癌CD133^+细胞亚群致瘤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石程剑 秦仁义 +3 位作者 石秀春 田锐 王敏 宫伟强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23-727,共5页
目的:研究CD133在人胆囊癌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胆囊癌CD133+亚群的致瘤能力。方法:将人原代胆囊癌组织植入裸鼠皮下形成移植瘤,并同人原代胆囊癌组织分别制成单细胞悬液;FCM法检测CD133的表达情况,并分选出CD133+和CD133-亚群;对不同... 目的:研究CD133在人胆囊癌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胆囊癌CD133+亚群的致瘤能力。方法:将人原代胆囊癌组织植入裸鼠皮下形成移植瘤,并同人原代胆囊癌组织分别制成单细胞悬液;FCM法检测CD133的表达情况,并分选出CD133+和CD133-亚群;对不同亚群细胞进行体外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移植瘤形成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移植瘤的组织表型。结果:FCM法检测显示,胆囊癌细胞中1.95%~3.24%的细胞CD133呈阳性表达;体外培养显示CD133+亚群比CD133-亚群具有更强的克隆球形成能力,在裸鼠体内也具有更强的肿瘤形成能力(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提示,胆囊癌CD133+细胞形成的移植瘤同人原代胆囊癌具有相同的组织表型,均表达CA19-9和CD44 s。结论:人胆囊癌CD133+细胞亚群具有高致瘤性,其中可能富含有肿瘤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组织 CD133+细胞 亚群 高致瘤性 实验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法 移植瘤 人胆囊癌细胞 肿瘤形成能力 阳性表达 裸鼠 克隆形成实验 检测显示 肿瘤干细胞 单细胞悬液 FCM法 体外培养 体内 检测结果 表型
原文传递
复方滇鸡血藤颗粒的指纹图谱建立及4个木脂素类成分含量测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曼婷 倪健 +5 位作者 杨玉畅 胡盼祥 宫伟强 董晓旭 尹兴斌 曲昌海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581-1587,共7页
目的:建立复方滇鸡血藤颗粒的指纹图谱,并建立颗粒中4个木脂素类成分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复方滇鸡血藤颗粒的指纹图谱,以对照品进行共有峰指认,通过制剂与各单味药材的相关性... 目的:建立复方滇鸡血藤颗粒的指纹图谱,并建立颗粒中4个木脂素类成分同时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复方滇鸡血藤颗粒的指纹图谱,以对照品进行共有峰指认,通过制剂与各单味药材的相关性分析进行共有峰归属,通过相似度评价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分析11批样品的质量差异,同时以4个木脂素类成分戈米辛D、内南五味子素、异型南五味子丁素、南五味子素为指标性成分,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建立了复方滇鸡血藤颗粒的11批样品指纹图谱,共标定20个共有峰,其中1号峰为马钱苷、3号峰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4号峰为杯苋甾酮、6号峰为大豆苷元、13号峰为戈米辛D、17号峰为内南五味子素、19号峰为异型南五味子丁素、20号峰为南五味子素;各批次样品间相似度均大于0.97,可聚为2类,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9.764%;4个木脂素类成分戈米辛D、内南五味子素、异型南五味子丁素、南五味子素的含量分别为386.35~426.96、280.69~307.66、693.31~740.91、188.66~215.59μg·g^(-1)。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可为复方滇鸡血藤颗粒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滇鸡血藤颗粒 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