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板切除后自体中厚皮片置入防止硬脊膜粘连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宫良泰 许复郁 +5 位作者 王永惕 李翠芳 刘晓红 耿明 韩卫东 李秀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观察自体中厚皮片对硬脊膜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以12条狗为研究对象,将中厚皮片置于硬脊膜表面,同时与真皮、骨、脂肪、腰背筋膜、生物膜、骨水泥、明胶海绵和硬脊膜裸露8种方法进行同体比较,...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观察自体中厚皮片对硬脊膜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以12条狗为研究对象,将中厚皮片置于硬脊膜表面,同时与真皮、骨、脂肪、腰背筋膜、生物膜、骨水泥、明胶海绵和硬脊膜裸露8种方法进行同体比较,并将肉眼观察结果用统计学处理;临床随机选择20例胸或腰椎板切除术病人为对象,取自体中厚皮片置于硬脊膜表面,随访症状有无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结果:实验观察最长15个月,硬脊膜与皮肤无任何粘连,硬脊膜本身无明显病理性改变;临床随访最长4年,患者无症状复发或新症状出现。结论:自体中厚皮片对全身和局部都无不良影响,是一种方便、简单、安全、有效的防止硬脊膜粘连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皮片 硬脊髓粘连 预防 椎板切除 手术后
下载PDF
免疫反应在实验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自然吸收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宫良泰 许复郁 +1 位作者 宋若先 王志富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6期533-534,539,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CD3和IgG在实验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自然吸收中的表达,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后能否自然吸收及其可能的吸收机制。方法:将25只成年狗平均分成5组。从L2/3切取髓核组织,置于L5处的硬脊膜外。于术后2、4、6、8、12周,取动物标本... 目的:通过检测CD3和IgG在实验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自然吸收中的表达,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后能否自然吸收及其可能的吸收机制。方法:将25只成年狗平均分成5组。从L2/3切取髓核组织,置于L5处的硬脊膜外。于术后2、4、6、8、12周,取动物标本以及正常部位的髓核组织,用CD3抗体和抗IgG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约30%的标本局部为脂肪组织,54%的标本局部硬脊膜与骨粘连,16%的标本既无粘连也无脂肪。免疫组化测定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CD3+细胞的浸润程度呈递减趋势,而IgG沉积的分布程度呈递增趋势。正常髓核无CD3+细胞浸润,IgG沉积分布极少。结论:在椎管内,狗游离的髓核组织8~12周后可部分或全部自然吸收,其吸收机制是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反应 实验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 自然吸收
下载PDF
根动脉保留法脊髓移位术治疗脊柱侧凸并不完全性截瘫(附14例报告) 被引量:3
3
作者 宫良泰 王永惕 王集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4年第3期103-105,共3页
统计了1972~1989年中14例脊柱侧凸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的手术疗效。分别采用了根动脉切断和保留这两种脊髓移位的方法。随访1~18年,疗效差异显著。切断组8例,7例全瘫;保留组6例,1例全瘫;致残率分别为87.5%... 统计了1972~1989年中14例脊柱侧凸并不完全性截瘫患者的手术疗效。分别采用了根动脉切断和保留这两种脊髓移位的方法。随访1~18年,疗效差异显著。切断组8例,7例全瘫;保留组6例,1例全瘫;致残率分别为87.5%、16.7%。有效的6例均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轻体力劳动。根动脉对脊髓的血液供应十分重要,任何脊柱脊髓手术都必须注意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截瘫 根动脉 脊髓 移位术
下载PDF
明胶海绵对硬脊膜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宫良泰 许复郁 +1 位作者 戴国锋 刘晓玲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373-374,共2页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对硬脊膜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明胶海绵置于狗的硬脊膜后 ,按不同时间取出 ,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 ,并与硬脊膜的裸露部位进行比较。结果 :明胶海绵能引起严重的硬脊膜粘连 ,对椎管内容物有不良...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对硬脊膜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明胶海绵置于狗的硬脊膜后 ,按不同时间取出 ,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 ,并与硬脊膜的裸露部位进行比较。结果 :明胶海绵能引起严重的硬脊膜粘连 ,对椎管内容物有不良作用。结论 :明胶海绵可导致广泛的纤维瘢痕 ,应尽量避免用于椎管内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海绵 硬膜粘连 硬脊膜 实验研究 预防 椎管内手术
下载PDF
X线平片加手法定位后路腰椎间盘镜技术临床探讨
5
作者 宫良泰 李炳海 袁振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55-256,共2页
目的 :探讨仅根据术前的X线平片和术中手指触摸椎板形态 ,精确定位 ,施行后路腰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MED)。方法 :术前 ,在L3/ 4、L4 / 5以及L5 /S1棘突间隙各划一条横行标记线 ,在标记线上 ,各放置摄片用的“3”、“4”、“5”... 目的 :探讨仅根据术前的X线平片和术中手指触摸椎板形态 ,精确定位 ,施行后路腰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MED)。方法 :术前 ,在L3/ 4、L4 / 5以及L5 /S1棘突间隙各划一条横行标记线 ,在标记线上 ,各放置摄片用的“3”、“4”、“5”一枚铅字 ,拍片。手术时 ,依据X线片上铅字印记与椎间隙的关系 ,于腰部标记线的相应部位做切口 ,食指插入切口触摸 ,根据椎板的形态 ,确定拟“开窗”的椎板间隙 ,置入椎间盘镜 ,完成髓核摘除术。结果 :应用该法成功完成腰椎间盘切除术 5 8例 ,定位准确率为 97%。结论 :施行MED手术时 ,普通X线平片加手指触摸定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平片 手法定位 腰椎间盘突出 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 定位
下载PDF
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6例分析
6
作者 宫良泰 刘新宇 刘英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5-366,共2页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单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四肢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宫良泰 李炳海 宋若先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258-259,261,共3页
目的 :通过总结克氏针钢丝单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四肢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 ,探讨四肢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对 4 6例髌骨、肱骨外科颈、尺骨鹰嘴、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克氏针钢丝单张力带内固定。... 目的 :通过总结克氏针钢丝单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四肢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 ,探讨四肢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对 4 6例髌骨、肱骨外科颈、尺骨鹰嘴、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克氏针钢丝单张力带内固定。结果 :4 6例患者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无明显后遗症。结论 :应用克氏针钢丝单张力带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不稳定性骨折 ,简单易行 ,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单张力带 四肢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
下载PDF
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5 位作者 田永昊 王连雷 阎峻 郑燕平 宫良泰 李建民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为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无附件受累的单节段腰椎结核(均为边缘性结核),并接受一期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患者... 目的回顾分析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为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无附件受累的单节段腰椎结核(均为边缘性结核),并接受一期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患者共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1~61岁,平均(36.1±17.8)岁。病程2~16个月,平均11(9,12)个月。均为单节段受累,其中L2~3受累者7例,L3~4受累者10例,L4~5受累者6例,L5~S1受累者8例。3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7(6,8)分。脊髓损伤程度ASIA分级:E级25例,D级6例。合并椎旁脓肿22例,髂窝流注性脓肿9例,伴后凸畸形12例,术前脊柱局部平均后凸Cobb角度21°±6°。术前采用四联抗结核方案化疗至少2周。手术均先俯卧位行后路微创固定,其中经皮微创螺钉18例(经皮组),经Wiltse入路置钉13例(经Wiltse入路组),再取侧卧位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或钛网融合。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时间160~240 min,平均(204±54)min,出血量100~300 m L,平均(168±73)m L。1例前路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换药2周后伤口愈合,余30例刀口一期愈合。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经皮组和经Wiltse入路组术后3 d伤口VAS疼痛评分分别为(1.3±0.3)分和(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体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降至2(1,3)分,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合并神经症状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12例合并后凸畸形者平均Cobb角矫正15°±5°,较术前减小(P<0.05)。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6.8±9.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达到结核愈合标准,无腰椎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微创内固定结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可有效清除病灶,通过短节段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融合节段,降低前路手术创伤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清除 前路 后路
下载PDF
游离型腰椎髓核组织再吸收及缩小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14
9
作者 宋若先 宫良泰 +1 位作者 许复郁 袁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8期1476-1477,共2页
目的:制作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动物模型,观察并探讨游离髓核组织再吸收或缩小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保守治疗某些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25只健康成年狗,制作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模型。于术后第2,4,6,8,12周,各处死... 目的:制作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动物模型,观察并探讨游离髓核组织再吸收或缩小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保守治疗某些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25只健康成年狗,制作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模型。于术后第2,4,6,8,12周,各处死一组动物,切取、观察移植的髓核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髓核组织中CD3+细胞的浸润程度特点进行了观测;另取同一动物的正常髓核组织作组织学对照。结果:肉眼可见术后不同时期移植的髓核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缩、变小乃至消失;所有移植标本髓核组织中可见CD3+细胞浸润,术后时间不同,其浸润程度不同,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在早期多呈弥漫性浸润,随时间推移其浸润细胞呈点状分布;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中未见到CD3+细胞浸润。结论:游离型椎间盘髓核组织,通过引发免疫应答,从而导致CD3+细胞浸润产生自体免疫反应,因此导致了突出髓核组织再吸收的自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型腰椎髓核组织再吸收 游离型腰椎髓核组织缩小 动物模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CD3^+细胞
下载PDF
体重指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汲长蛟 宫良泰 张寿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0-523,共4页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828例经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①统计本组828例经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其体重指数,...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828例经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①统计本组828例经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其体重指数,并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每10岁为一个组段,与我国普通人群相应性别和年龄段进行比较;②统计分析本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与体重指数的关系.结果:①除了女性20岁~29岁年龄段外,其余各组患者体重指数的均数均明显大于中国普通人群体重指数的均数(P均<0.01);②本组患者中男、女性体重指数超常者(BMI≥24)所占的比重,均明显大于中国普通人群中体重指数超常者所占的比重(P均<0.01);③除了男、女20岁~29岁年龄段以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患者中体重指数超常者所占的比重,明显大于体重指数正常者(BMI<24)所占的比重;④除青年学生外,其他职业中体重指数超常者所占的比重,明显超过体重指数正常者所占的比重.结论:体重指数超常,可能额外地增加了腰椎间盘的负荷,从而加速了腰椎间盘的退变过程,有可能是成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体重指数 超重 肥胖 相关性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G在游离型腰椎髓核再吸收过程中的分布及其再吸收的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若先 宫良泰 +2 位作者 许复郁 刘伟 袁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2期3335-3336,I001,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髓核组织再吸收或缩小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保守治疗某些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25只健康成年狗,制作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模型。于术后第2,4,6,8,12周,各处死一组动物,切取、观察移植的髓核组织,用免疫... 目的探讨游离髓核组织再吸收或缩小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保守治疗某些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25只健康成年狗,制作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模型。于术后第2,4,6,8,12周,各处死一组动物,切取、观察移植的髓核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髓核组织中IgG沉积分布的特点进行了检测;另取同一动物的正常髓核组织作组织学对照。结果(1)肉眼可见术后不同时期移植的髓核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缩、变小乃至消失。(2)所有标本髓核组织中可见呈片状、带状或丝状分布的IgG沉积,且随时间推移沉积程度呈现增高趋势。(3)正常髓核组织中可见有微量IgG沉积。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中的髓核组织,通过引发免疫应答,从而导致IgG的沉积,产生自体免疫反应,因此导致了突出髓核组织再吸收的自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 游离型腰椎髓核 再吸收 腰椎间盘突出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雷 田永昊 +5 位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王连雷 郑燕平 宫良泰 李建民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4期419-423,共5页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统计5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呼吸道感染史、合并糖尿病、ASA评分、切口长度、...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统计5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呼吸道感染史、合并糖尿病、ASA评分、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出血量、是否使用抗生素、有无内植物、术前住院时间等因素对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1例(感染率2.05%),其中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2例,微创通道结合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9例;椎间感染1例,切口(深部)感染10例,临床表现为发热6例,切口渗液7例,切口愈合不良10例。11例感染患者经清创及置管冲洗治疗后痊愈。资料分析显示,腰椎后路微创髓核摘除术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呼吸道感染史、糖尿病、ASA评分、出血量、是否应用抗生素、术前住院时间、内植入物应用无明显关系;而切口长度>4 cm、手术时间>3 h及多节段手术显著提高术后感染发生可能。结论腰椎微创髓核摘除术的治疗中,切口长度>4 cm、手术时间>3 h、多节段手术是术后感染发生的高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微创手术 髓核摘除术 手术切口感染
下载PDF
经后路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凯 宫良泰 +2 位作者 刘新宇 张立平 王延国 《医学与哲学(B)》 2009年第1期24-25,共2页
为提供国人枢椎的解剖学测量数据,探讨国人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采用96例成人枢椎干燥骨标本,测量枢椎椎板的厚度、高度、长度、棘突根部高度、进针点至椎板外缘、进针点侧块中点及侧块外缘、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等相关参数,结... 为提供国人枢椎的解剖学测量数据,探讨国人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采用96例成人枢椎干燥骨标本,测量枢椎椎板的厚度、高度、长度、棘突根部高度、进针点至椎板外缘、进针点侧块中点及侧块外缘、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等相关参数,结果显示国人枢椎具备行经后路椎板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板 测量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的再吸收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若先 宫良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0期3060-3061,共2页
文章综述了腰椎间盘突出后再吸收或缩小的影像学,病理生理学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了突出髓核再吸收的机制。以期为临床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性提供新的依据。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再吸收 影像学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体感诱发电位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新宇 Shunsuke Konno +6 位作者 Masabumi Miyamoto Yoshikazu Gembun Gen Horiguchi Hiromoto Ito 郑燕平 李建民 宫良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09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分析腰椎体感诱发电位(lumbar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P)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的40例患者,男16例,女24例;年龄52~83岁,平均67.3岁,23例单纯LSS患... 目的分析腰椎体感诱发电位(lumbar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P)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临床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9月至2007年9月的40例患者,男16例,女24例;年龄52~83岁,平均67.3岁,23例单纯LSS患者,17例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18例单侧肢体出现症状,22例双下肢均出现症状;37例合并间歇性跛行。就诊时病程1~240个月,平均43.8个月。同时收集患者治疗前的JOA评分、VAS评分[包括腰痛(VAS-LBP)、下肢痛(VAS-Leg Pain)和下肢麻木感(VAS-Numb)3项评分]以及MR检查的最狭窄部位硬膜囊横断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CSA)。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P及P_(37)潜伏期分别为(23.0±2.0)ms和(40.1±3.1)ms。JOA评分平均为16.5分。15例(35.9%)出现感觉障碍,19例(43.6%)肌力减弱。VAS评分中VAS-LBP、VAS-Leg Pain和VAS-Numb评分平均为6.0分、6.9分和7.8分。出现跛行前的行走距离为3~1000 m,平均246.8 m。mCSA为0.18~1.06 cm^2,平均0.44 cm^2。LP潜伏期与VAS-Numb评分有显著相关性,当VAS-Numb评分≥8分时LP潜伏期显著性延长。P_(37)、LP潜伏期与VAS-LBP、VAS-Leg Pain评分,JOA评分与步行能力、感觉及肌力障碍、有无腰椎退变性滑脱、单节段还是多阶段受累和单侧还是双侧肢体症状无相关性。结论LP潜伏期变化可反映患者的主观麻木症状,可作为LSS临床评价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下载PDF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瘢痕粘连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若先 宫良泰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524-526,共3页
关键词 预防 推板切除 硬脊膜瘢痕粘连
下载PDF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学与影像学测量比较
17
作者 刘新宇 张凯 +2 位作者 郑燕平 宫良泰 李建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0-814,共5页
目的对比国人枢椎(C2)椎板的解剖学及影像学数据,探讨枢椎椎板术前影像学测量的准确性。方法测量96例(男性51例,女性45例)成人枢椎干燥骨标本的解剖学以及健康志愿者112例(男性58例,女性54例)影像学枢椎椎板长度、棘突根部高度、椎板棘... 目的对比国人枢椎(C2)椎板的解剖学及影像学数据,探讨枢椎椎板术前影像学测量的准确性。方法测量96例(男性51例,女性45例)成人枢椎干燥骨标本的解剖学以及健康志愿者112例(男性58例,女性54例)影像学枢椎椎板长度、棘突根部高度、椎板棘突角、进钉点至侧块外缘及椎板外缘的距离,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解剖学测量显示C2椎板长度(L1)、进钉点至侧块外缘(L2)及椎板外缘的距离(L3)、椎板棘突角(angle A)、椎板厚度(T)及高度(H1)、C2棘突根部高度(H2)分别为:(1.81±0.51)cm、(2.55±1.56)cm、(3.22±1.27)cm、(45.0±5.0)0、(0.62±0.52)cm、(1.21±0.16)cm、(1.36±0.69)cm;影像学测量结果分别为:(1.79±0.32)cm、(2.48±0.41)cm、(3.32±0.45)cm、(46.9±4.9)0、(0.66±0.15)cm、(1.18±0.33)cm、(1.41±0.43)cm,两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除棘突椎板角外,男性数据均高于女性。枢椎椎板左右侧存在变异及不对称性,但无统计学差异。15%椎板厚度小于5mm,45%椎板厚度小于6mm;椎板长度均小于2.5cm,进钉点至椎板外缘长度大于3cm者仅占5%,进钉点至侧块外缘长度为2.5~4cm,大于4cm者仅占5%;椎板高度及椎板根部高度均大于1cm。结论所采用的术前影像学测量方法简便、可靠、实用,准确的影像学测量可为个体化枢椎椎板螺钉的置入提供可靠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板 解剖学 影像学 测量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翻修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18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5 位作者 田永昊 王连雷 阎峻 宫良泰 郑燕平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7-144,共8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翻修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52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微创TLIF翻修或开放TLIF翻修。微创TLIF翻修组24例,男17例,女7...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翻修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52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微创TLIF翻修或开放TLIF翻修。微创TLIF翻修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31-72岁,平均51.1岁;L4,513例,L5S1 11例;再手术原因: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10例,椎管减压术后再狭窄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及同节段椎管狭窄2例。开放TLIF翻修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平均50.8岁;L2,31例,L3,42例,L4,517例,L5S18例;再手术原因:手术方式选择错误导致术后疗效不佳1例,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23例,椎管减压术后再狭窄4例。应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定期门诊随访,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系统有无断裂。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TLIF翻修组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第1天及第3天切口疼痛VAS评分均小于开放TLIF翻修组。微创TLIF翻修组术中X线透视(80±9)次,开放TLIF翻修组(10±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开放TLIF翻修组出现硬膜损伤2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微创TLIF翻修组和开放TLIF翻修组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为93.8%和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钉置入安全率分别为99.0%和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TLIF翻修组随访24~36个月,平均27.8个月;开放TLIF翻修组24-40个月,平均28.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腰椎评分、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两组间JOA腰椎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椎间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微创TLIF翻修组腰痛VAS评分小于开放TLIF翻修组。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微创TLIF行腰椎翻修可取得与开放TLIF手术相近的疗效。微创TLIF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提高置钉安全性,降低术后腰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复发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对策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4 位作者 田永昊 阎峻 宫良泰 郑燕平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426-1434,共9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相应的对策。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并接受微创经椎间孔...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相应的对策。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并接受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58例,年龄22-80岁,平均(54.2±19.6)岁。87例受累节段均为L3—S1,术前诊断:腰椎峡部裂性滑脱42例(Ⅰ度滑脱40例,Ⅱ度2例),重度腰椎管狭窄症26例,腰椎管狭窄症并失稳12例,腰椎术后翻修7例;单节段病变68例(L3-4 10例,L4-5 38例,L5-S1 20例),双节段病变19例(L3-5 11例,L4-S1 8例),共置入386枚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术中内固定并发症观察包括:术中导针位置不当、穿出椎体前壁;螺钉位置不当、螺钉过长或拧入过深、螺钉松动或拔出、椎间融合器位置不佳等;术后内固定并发症观察包括:椎弓根螺钉相关神经并发症、椎弓根螺钉位置、固定上位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率、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位置有无移动等。结果术中导针穿透椎体前方骨皮质3例;螺钉拧入过深、穿透前方骨皮质1例;术中装棒时骶1椎弓根螺钉拔出1例;腰5峡部裂Ⅱ度滑脱滑脱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术中提拉复位时腰5椎弓根螺钉拔出1例;术中髂骨阻挡无法置入骶1椎弓根螺钉1例,后经切除部分髂骨后置入螺钉。术中初始椎间融合器位置略偏后方,术中透视后调整6例。术后螺钉误置率7%(27枚),其中20枚(5.2%)为可疑穿透椎弓根内侧壁或外侧壁,轻度穿透4枚(1%),中度穿透2枚(0.5%),重度穿透1枚(0.3%)。误置螺钉分布:L4 13枚,L5 9枚及S1 5枚。中重度穿透3枚螺钉均为穿透椎弓根外侧壁病例,其中1例术后随访时有腰部不适感。经皮微创螺钉侵扰固定节段上位关节突关节发生率36.2%,中重度侵扰发生率15.5%。关节侵扰度为:0级111例(63.8%),1级36例(20.7%),2级21例(12.1%),3级6例(3.4%)。L5关节突关节侵扰率高于其他节段。结论MIS-TLIF术中及术后可发生与开放手术类似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精确术前评估、术中仔细操作可有效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体成形术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4 位作者 田永昊 阎峻 宫良泰 郑燕平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97-503,共7页
目的 总结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因腰椎疾患接受经皮内镜手术后出现疗效不佳患者的相关资料。疗效不佳定义为:①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无缓解需... 目的 总结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因腰椎疾患接受经皮内镜手术后出现疗效不佳患者的相关资料。疗效不佳定义为:①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无缓解需即刻行再次手术者;②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加重,需即刻行再次手术或经保守治疗1~3个月无缓解需行再次手术者;③术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新发症状者;④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仍存在腰部中、重度疼痛(VAS评分〉5分),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者;⑤术后即刻症状缓解,随访中症状复发,影像学显示原手术节段同侧复发需行再次手术者。共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20~81岁,平均(46±11)岁。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单节段42例,双节段4例。初次手术方式包括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discectomy,PTE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interlamina endoscopy discectomy,PIED)。接受过1次经皮内镜手术者45例(PTED 41例,PIED 1例,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术3例), 2次经皮内镜手术者1例(PTED)。结果 诊断失误或不明确10例(股骨头坏死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漏诊脊髓型颈椎病1例;焦虑型抑郁症1例;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例;术前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符,最终诊断不明确且术后症状无缓解者3例);手术适应证掌握不佳10例(术前单纯腰痛、无下肢症状行PTED术后出现中、重度腰痛症状加重或无改善6例;相邻同侧责任节段未处理,术后短期症状加重者1例;重度腰椎中央椎管狭窄选择经椎间孔减压,术后疗效不佳3例);手术技术导致疗效不佳者12例次(出口根损伤1例,即前述漏诊颈椎病者;椎间盘残留11例);术后3个月以上症状复发9例(PTED 8例,PIED 1例);术后顽固性腰痛6例(均为PTED,术后下肢症状缓解满意,但出现中、重度腰痛且持续6个月以上)。结论 腰椎经皮脊柱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原因主要包括术前诊断及手术适应证掌握不佳、突出椎间盘切除不彻底及复发等多种因素。提高诊断、适应证选择水平及手术技术,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内窥镜检查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