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农科背景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索与实践
1
作者 宫香伟 刘春娟 +2 位作者 姜英 赵新华 杜万里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4期160-163,共4页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创新、乡村振兴、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科技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其中高层次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前我国作物栽...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创新、乡村振兴、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科技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其中高层次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前我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该文重点阐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潜在改革模式与实践探索,旨在提高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硕士研究生 科研能力 新农科 培养质量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和DTA-6对大豆源库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刘春娟 冯乃杰 +6 位作者 郑殿峰 宫香伟 孙福东 石英 崔洪秋 张盼盼 赵晶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7-666,共10页
【目的】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和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从源库理论的角度挖掘调节剂增产的作用机理,为调节剂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和2014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以合丰50和垦丰16为材料,... 【目的】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和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从源库理论的角度挖掘调节剂增产的作用机理,为调节剂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和2014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以合丰50和垦丰16为材料,在始花期(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喷施调节剂后30 d开始第一次取样,以后每隔5 d取样一次,共取样5次。测定叶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果糖含量及叶片中转化酶、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酶(SS)活性。大豆成熟期测产。【结果】籽粒建成初期(喷施调节剂后30—35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说明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用于籽粒的建成。籽粒建成中期(喷施调节剂后35—45 d),S3307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S3307和DTA-6的籽粒蔗糖和果糖含量普遍高于CK,为籽粒灌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籽粒建成后期(喷施调节剂后50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含量达到最大,且与CK差异显著,S3307的叶片淀粉含量高于CK,DTA-6的叶片果糖含量高于CK;S3307和DTA-6显著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含量,S3307同时提高了2个品种籽粒果糖含量,而DTA-6降低了合丰50籽粒果糖含量;S3307和DTA-6提高了合丰50籽粒淀粉含量,降低了垦丰16籽粒淀粉含量,说明调节剂对不同的大豆品种调控效果存在差异。调节剂增加叶片蔗糖含量的同时,S3307和DTA-6提高了叶片SPS和SS活性;在多数测定时期内,显著降低了叶片转化酶活性。S3307和DTA-6协调了源库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动态平衡。与清水对照(H-CK和K-CK)相比,调节剂处理H-S、H-D和K-S、K-D两年平均增产为20.07%、14.57%和10.54%、10.95%,增产极显著。相关分析得出,叶片蔗糖含量与叶片SPS、SS活性和淀粉含量呈正相关(0.893**、0.888**和0.981**),与叶片转化酶活性和果糖含量呈负相关(-0.872和-0.862);同时与籽粒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成正相关(0.918**、0.832和0.810)。由此可知,蔗糖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心枢纽。【结论】S3307和DTA-6通过提高源端叶片SPS和SS活性,降低叶片转化酶活性,调控了不同大豆品种源库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代谢,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其中S3307的作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大豆 源与库 碳水化合物 生理代谢 产量
下载PDF
糜子绿豆间作模式下糜子光合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27
3
作者 宫香伟 党科 +7 位作者 李境 罗艳 赵冠 杨璞 高小丽 高金锋 王鹏科 冯佰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4139-4153,共15页
【目的】探索不同间作系统对糜子光合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筛选适于西北旱作农业区糜子与绿豆最佳间作模式,以期为糜子高产高效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连续2个作物生长季,在陕西榆林小杂粮试验示范站... 【目的】探索不同间作系统对糜子光合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筛选适于西北旱作农业区糜子与绿豆最佳间作模式,以期为糜子高产高效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连续2个作物生长季,在陕西榆林小杂粮试验示范站设置4种间作模式,包括2行糜子间作2行绿豆间作(2P2M)、4行糜子间作2行绿豆间作(4P2M)、4行糜子间作4行绿豆间作(4P4M)、2行糜子间作4行绿豆间作(2P4M),单作糜子(SP)和单作绿豆(SM)作为对照,研究不同糜子绿豆间作系统下糜子地上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地下土壤水分分布和利用效率,分析糜子产量效益。【结果】与单作糜子相比,间作处理使开花期糜子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增加2.9%—13.5%、5.0%—32.3%、1.3%—6.3%和2.1%—8.7%,2P4M和2P2M处理使其达到最大值,提高了糜子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糜子//绿豆显著增加糜子旗叶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L)及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使其间作糜子增强对光能的捕获和转化能力,减少无效的漏光损失和热量损耗,提高对高光的利用能力。间作复合系统降低糜子土壤含水量,且中层(60—140 cm)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上层(0—40 cm)与下层(160—200 cm),这与复合群体作物根系深浅搭配具有直接关系。间作有利于提高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2年间2P2M、4P2M、4P4M和2P4M处理平均分别比单作增加11.5%、2.3%、20.8%和30.1%,促使水分利用最大化;间作处理下的糜子生物量和产量也显著上升,4P2M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增加6.7%,2P4M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增加36.8%,增产效果明显,且间作绿豆作为劣势作物产量降低幅度较小,所创造出的土地利用率最大。【结论】糜子与绿豆间作能够增强糜子地上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延缓叶片衰老,同时改善西北旱作农业区糜子地下土壤水分利用环境,提高农田土地和水分生产力。2P4M间作模式具有最高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适合于西北旱作农业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间作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糜子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叶片氮素代谢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1
4
作者 宫香伟 韩浩坤 +6 位作者 张大众 李境 王孟 薛志和 杨璞 高小丽 冯佰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5-1056,共12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氮肥水平对糜子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生育后期功能叶片氮素代谢的影响,探讨糜子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和氮代谢变化规律,为糜子节肥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0 kg·hm-2(...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氮肥水平对糜子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生育后期功能叶片氮素代谢的影响,探讨糜子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和氮代谢变化规律,为糜子节肥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0 kg·hm-2(N1)、105 kg·hm-2(N2)、150 kg·hm-2(N3)、195 kg·hm-2(N4)4种不同施氮水平,以不施肥为对照(CK)。连续两年研究了糜子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变化,分析了不同氮肥条件下,糜子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籽粒中含氮量、蛋白质含量等氮素代谢指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糜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总结了糜子干物质积累特性、叶片氮素代谢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糜子不同器官的地上部干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开花期糜子N3(150 kg·hm-2)处理下的茎干重、叶干重、鞘干重和穗干重最大,分别比不施肥(CK)提高了51.2%、40.8%、64.2%和41.3%;氮肥处理促进了糜子抽穗后植株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移动与转运,提高了地上部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其中,N3(150 kg·hm-2)处理下的叶干物质移动率比不施肥提高了9.6%,转运率提高了12.4%;氮肥处理下的糜子不同叶位叶片GS活性、NR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施氮不影响糜子生育期内叶片氮素代谢的整体变化规律。同一生育时期,糜子顶3叶叶片GS活性、NR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N3(150 kg·hm-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氮肥处理下的糜子籽粒含氮量比不施肥分别提高了4.0%、6.0%、7.8%和8.9%;不同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较不施肥增加3.89%、5.75%、7.54%和8.59%,并且差异均与CK达到显著水平。氮肥处理显著增加了糜子穗长、茎粗、单株穗数和千粒重及产量,2015年,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的糜子产量较不施肥分别增加10.09%、29.71%、44.73%和35.99%;2016年分别增加19.08%、30.60%、65.85%和39.14%。两年试验条件下,N3(150 kg·hm-2)处理的糜子产量增加比例均最大,增产效果最好。【结论】适宜的施氮量可促进糜子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有利于改善生育后期糜子叶片的氮素代谢,延缓了叶片的衰老,提高糜子产量。本试验条件下,陕北地区糜子生产的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糜子 干物质 氮素代谢
下载PDF
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烯效唑对大豆幼苗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春娟 宋双伟 +6 位作者 冯乃杰 郑殿峰 宫香伟 孙秋霞 邢豹 高杰 吕金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2-227,256,共7页
以干旱敏感品种SN14和耐旱品种HN64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于大豆三叶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S3307),研究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调节剂对大豆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S3307处理的两品种株高... 以干旱敏感品种SN14和耐旱品种HN64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于大豆三叶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S3307),研究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调节剂对大豆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S3307处理的两品种株高均小于CK,显著增加了两品种的茎粗、根长和根干重,增强了植株抗旱能力。在轻度(60%-70%)、中度(50%-60%)和重度(35%-50%)干旱胁迫条件下,SN14-S3307和HN64-S3307处理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分别比SN14-CK和HN64-CK减少51.10%、31.13%、46.03%和49.00%、12.00%、42.00%;SN14-S3307和HN64-S3307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比SN14-CK和HN64-CK增加8.96%、4.74%、7.87%和15.23%、14.01%、7.00%;SN14-S3307和HN64-S3307处理叶绿素含量分别比SN14-CK和HN64-CK增加5.22%、4.66%、2.24%和8.00%、7.59%、3.61%。综上所述,三叶期喷施烯效唑能够提高大豆苗期的抗旱能力,起到壮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幼苗 干旱胁迫 复水 烯效唑 形态和生理特性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反射率的糜子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 被引量:9
6
作者 韩浩坤 妙佳源 +5 位作者 张钰玉 张大众 宗国豪 宫香伟 李境 冯佰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4-170,共7页
连续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糜子品种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并基于不同植被指数建立糜子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参试糜子品种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呈现"低-高-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抽穗期到... 连续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糜子品种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并基于不同植被指数建立糜子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参试糜子品种叶绿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呈现"低-高-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抽穗期到开花期之间;不同品种各生育期内冠层光谱反射率趋势一致,在近红外波段,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呈稳定正相关,灌浆初期光谱反射率达到最大值;可见光波段,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冠层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成熟期呈负相关;糜子冠层叶绿素含量与760~900、630~690、550 nm波段组合的植被指数具有较高相关性;基于RVI、PSNDb、GNDVI750能较好地建立糜子叶绿素含量统一检测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791、0.779、0.748;模型验证的相对误差分别为9.58%、8.93%、11.8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45、0.140、0.196。表明利用RVI、PSNDb、GNDVI750建立的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糜子冠层叶绿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叶绿素含量 高光谱反射率 植被指数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植株上、中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宝生 刘春娟 +6 位作者 冯乃杰 郑殿峰 宫香伟 孙福东 刘涛 何天明 王畅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67-1573,共7页
【目的】探讨初花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鼓粒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合丰-50为材料,设喷施清水(CK)、S3307和DTA-6 3个处理,各处理均于初花期喷施1次,喷药后30 d(鼓粒初期... 【目的】探讨初花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鼓粒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合丰-50为材料,设喷施清水(CK)、S3307和DTA-6 3个处理,各处理均于初花期喷施1次,喷药后30 d(鼓粒初期)开始第1次取样,以后每隔5 d取样1次,共取样5次,测定植株上部和中部叶片、叶柄、茎秆、荚皮和籽粒干物质重;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在整个鼓粒期内,S3307处理的上部叶片干物质重均高于CK,DTA-6处理在35和40 d时略低于CK,其他时期高于CK;S3307和DTA-6处理的中部叶片干物质重仅在45 d时低于CK,其他时期均高于CK;S3307处理的植株上部叶柄干物质重除在30 d时低于CK外,其他天数均高于CK;S3307处理的中部叶柄干物质重和DTA-6处理的上部茎秆干物质在鼓粒期内均高于CK;S3307和DTA-6处理的中部荚皮和籽粒干物质重均高于CK。S3307处理显著增加了植株上部和中部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P<0.05,下同),同时显著降低了瘪荚数;DTA-6处理显著增加了植株上部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上、中部的单株粒重。S3307和DTA-6处理的上部产量极显著高于CK(P<0.01),分别比CK增加10%和18%,中部产量分别比CK增加11%和4%。【结论】初花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显著增加大豆植株上部和中部各器官干物质重,并进一步提高植株上部和中部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大豆 鼓粒期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11种除草剂对秋播豌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防效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启鹏 张亚婷 +6 位作者 宫香伟 夏美娟 任慧莉 李忠豪 冯佰利 王鹏科 高金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53-1066,共14页
化学除草剂已成为农田控制杂草的重要技术措施,但目前还没有针对豌豆田杂草的高效、安全除草剂。为此,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主栽品种‘西豌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6种苗前除草剂(48%氟乐灵乳油、50%乙草胺乳油、33%二甲戊灵乳油、96%精异... 化学除草剂已成为农田控制杂草的重要技术措施,但目前还没有针对豌豆田杂草的高效、安全除草剂。为此,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主栽品种‘西豌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6种苗前除草剂(48%氟乐灵乳油、50%乙草胺乳油、33%二甲戊灵乳油、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敌草胺水分散粒剂、4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和5种苗后除草剂(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10%精喹禾灵乳油、12.5%烯禾啶乳油、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2%烯草酮乳油)处理,设清水喷施(CK1)和人工除草(CK2)为对照,调查秋豌豆田杂草种类,研究不同除草剂的防除效果,探讨各除草剂对秋豌豆生育进程、形态特征、经济效益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秋豌豆田杂草共7科13种,以阔叶类杂草为主,其中阔叶杂草9种。除草剂对杂草株数和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作用,苗前除草剂以33%二甲戊灵综合防效最佳,苗后除草剂以12%烯草酮综合防效最佳。2)自越冬期至开花期,各除草剂均对秋豌豆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从始荚期开始,影响不再显著。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对秋豌豆根、茎、叶器官各时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处理的秋豌豆茎、叶器官干物质的移动率及转运率均高于人工除草,叶器官干物质的移动率及转运率均高于茎器官。3)除草剂对百粒重、荚长等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显著,除10.8%高效氟吡甲禾灵导致产量略微下降之外,其他除草剂均表现出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33%二甲戊灵、12%烯草酮可使秋豌豆增产25%以上。所有除草剂处理的净收入均有所增加,以33%二甲戊灵、12%烯草酮处理的净收入为同时期除草剂中最高。由此可见,除草剂的使用有助于种植者经济效益的提高,结合各除草剂的防除效果、安全性、经济效益,苗前除草剂33%二甲戊灵和苗后除草剂12%烯草酮在秋豌豆田的综合效应分别为同时期除草剂中最佳。本试验条件下,针对秋豌豆田,苗前除草剂推荐使用33%二甲戊灵,苗后除草剂推荐使用12%烯草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杂草 秋豌豆 防效 安全性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播期对糜子农艺性状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罗艳 屈洋 +8 位作者 杨清华 张伟丽 宫香伟 李境 高小丽 高金锋 杨璞 王鹏科 冯佰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4154-4165,共12页
【目的】分析不同播期对糜子籽粒性状、农艺性状和籽粒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后续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陕糜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月20日(B1)、5月10日(B2)、5月30日(B3)、6月20日(B4)4个播期,全生育期保持土壤充足... 【目的】分析不同播期对糜子籽粒性状、农艺性状和籽粒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后续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陕糜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月20日(B1)、5月10日(B2)、5月30日(B3)、6月20日(B4)4个播期,全生育期保持土壤充足供水。系统研究糜子成熟期农艺性状指标、籽粒性状及籽粒淀粉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播期下糜子株高、穗长、穗柄长、穗分枝数、千粒重、籽粒长/宽/圆度等农艺性状指标,研究淀粉晶体结构,粒径分布、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的热焓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总结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热焓特性及糊化特性与形态指标、粒径分布及粒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糜子的株高、穗长、穗柄长极显著增加,主茎分蘖、分枝显著减少,穗二级分枝数和籽粒粒宽显著降低。籽粒淀粉粒径分布均呈双峰分布,且与其他播期相比,B1播期下粒径>28μm颗粒的比例最高(25.5%),5—28μm颗粒的比例最低(67.5%)。播期不影响糜子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是影响了X-射线衍射图谱的衍射峰强度。B1播期的直链淀粉含量(1.3%)极显著高于其余播期处理(0.18%—0.53%)。不同播期的籽粒淀粉的热焓特性相关指标中,糊化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值温度(Tc)整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热焓值(ΔH)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播期下的糜子淀粉糊化特性各项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B3的峰值黏度(Pv)、谷值黏度(Tv)、最终黏度(Fv)和破损值(BD)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而回生值(SB)及糊化温度(PT)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随着播期的推迟,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破损值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B1淀粉的热糊稳定性最强,B3淀粉的冷糊稳定性最强,但热糊稳定性最差,B2淀粉的冷糊稳定性最差,B4的冷糊、热糊稳定性均处于中间水平。【结论】适宜的播期可以提供充分满足糜子生长需要的光、温条件。早播使糜子籽粒千粒重显著增加,籽粒更加饱满,且籽粒淀粉的平均粒径增加,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更加适合加工热食,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播期不影响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是影响淀粉的X-射线的衍射峰强度,也会影响糊化特性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糜子 淀粉 糊化特性 晶体结构
下载PDF
糜子/绿豆间作模式下施氮量对绿豆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党科 宫香伟 +6 位作者 吕思明 赵冠 田礼欣 靳飞 杨璞 冯佰利 高小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5-1187,共13页
探讨施氮量对间作条件下绿豆叶片光合特性、氮素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北旱区糜子//绿豆间作模式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陕西榆林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糜子间作绿豆(PM)、绿豆单作(SM)2种种植模式,副处理设0(... 探讨施氮量对间作条件下绿豆叶片光合特性、氮素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北旱区糜子//绿豆间作模式的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陕西榆林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设糜子间作绿豆(PM)、绿豆单作(SM)2种种植模式,副处理设0(N0)、45(N1)、90(N2)和135 kg hm^(-2)(N3)4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下间作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_(r))比不施氮平均增加10.5%~24.5%、15.2%~29.5%,提高了叶片光合特性;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平均增加2.9%~7.8%、11.7%~28.4%,PSII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NPQ)降低10.3%~17.4%,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得到改善,对弱光的截获和利用能力提高,叶片PSII反应中心活性增强。单株叶面积、单位干质量叶片氮含量(N_(mass))和单位面积氮含量(N_(area))均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hl a、Chl b含量增加,光合氮利用效率(photosynthetic N-use efficiency,PNUE)则比不施氮有所降低;不同施氮量均显著增加间作绿豆干物质积累量和荚数,百粒重2年平均分别比不施氮增加1.1%~6.9%,产量增加9.3%~19.7%。2年试验间作各处理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为1.63~2.07,表现为间作产量优势。由此可知,施氮可改善间作绿豆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延缓衰老,有效调节了光合系统对遮阴的适应性反应,且间作叶片光合性能对氮肥的响应要大于单作。糜子/绿豆间作模式LER大于1,可作为西北旱作农业区推广种植模式,在90 kg hm^(−2)施氮量下间作绿豆叶片光合特性表现最好,产量最高,LER最大,是其适宜施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氮肥 间作 光合特性 光合氮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糜子绿豆带状种植下糜子的氮素积累、代谢及产量变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党科 宫香伟 +5 位作者 陈光华 赵冠 刘龙 王洪露 杨璞 冯佰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80-1890,共11页
禾豆间作是一种高效的生态种植模式,为明确糜子-绿豆合理间套作种植模式下糜子对养分高效利用的机制,于2017—2018年在榆林小杂粮综合试验示范站,以单作糜子(SP)为对照,设糜子(P)-绿豆(M)4种间作模式[2∶2(2P2M)、4∶2(4P2M)、4∶4(4P4M... 禾豆间作是一种高效的生态种植模式,为明确糜子-绿豆合理间套作种植模式下糜子对养分高效利用的机制,于2017—2018年在榆林小杂粮综合试验示范站,以单作糜子(SP)为对照,设糜子(P)-绿豆(M)4种间作模式[2∶2(2P2M)、4∶2(4P2M)、4∶4(4P4M)、2∶4(2P4M)],分析糜子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含量及植株氮积累量,以期探讨叶片和根系氮素代谢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挖掘不同间作模式对糜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糜子-绿豆间作可显著增加糜子开花期根系、茎秆、叶片和鞘的氮素含量,使成熟期穗的氮含量比单作增加10.9%~15.9%;间作有利于促进糜子器官的生长发育,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下糜子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两年试验平均提高11.6%~32.1%,植株氮素积累量增加12.8%~36.9%,其中糜子叶片和茎秆的氮素转运量分别比单作增加51.7%~78.9%和24.1%~55.6%,叶片对于穗的氮素贡献率增加40.6%~66.9%。糜子-绿豆间作模式可显著调节糜子旗叶和根系的氮素代谢,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P4M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植株生理代谢、氮素营养的合理调控显著改善了糜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量表现为2P4M>4P4M>2P2M>4P2M>SP。综上所述,糜子-绿豆间作模式可促进糜子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转运及氮素代谢,延缓了植株的衰老,提高糜子产量,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本试验条件下,2P4M是陕北地区糜子-绿豆最佳的间作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间作 氮素积累 氮代谢 产量
下载PDF
粳糯高粱籽粒理化性质及酿酒特性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冠 党科 +5 位作者 宫香伟 王洪露 张顺花 马一飞 郭力 冯佰利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7-82,共6页
以6种高粱为材料,对高粱籽粒理化性质、出酒率和酒品质等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高粱品种酿酒特性。结果显示,糯性高粱籽粒吸水率和膨胀率均大于粳性,其中冀酿2号支链淀粉含量最高,为69.84%。粳性辽杂19容重、含水量、蛋白质含量最大,分... 以6种高粱为材料,对高粱籽粒理化性质、出酒率和酒品质等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高粱品种酿酒特性。结果显示,糯性高粱籽粒吸水率和膨胀率均大于粳性,其中冀酿2号支链淀粉含量最高,为69.84%。粳性辽杂19容重、含水量、蛋白质含量最大,分别为787 g/L、9.66%、8.91%。粳性高粱淀粉颗粒表面光滑,结构较为松散,糯性淀粉浆起始温度、终止温度和热焓值均高于粳性。粳性辽杂19酒中乳酸乙酯含量最高,为227.98 mg/100 mL,其余酯类糯性的均小于粳性。粳性佳县高粱总淀粉、单宁、酒中乙酸乙酯的含量和出酒率均为最高,分别为77.42%、1.22%、229.29 mg/100 mL和41.61%。该研究揭示了粳糯高粱之间籽粒、淀粉理化性质和蒸煮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不同高粱酒香味物质含量不同,结合出酒率得出佳县高粱较适合于陕西省西凤酒的酿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理化性质 淀粉特性 酿酒特性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糜子不同生育时期饲料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党科 吕思明 +5 位作者 宫香伟 赵冠 靳飞 张裕川 田礼欣 冯佰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89-999,共11页
探讨糜子饲料营养价值,明确适宜种植密度和刈割时期对饲料品质的影响,为饲草糜子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种植密度,分别测定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产量,粗蛋白(CP)、粗脂... 探讨糜子饲料营养价值,明确适宜种植密度和刈割时期对饲料品质的影响,为饲草糜子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种植密度,分别测定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产量,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钙和磷的含量,并通过粗饲料品质评定指数饲料相对值(RFV)和粗饲料品质分级指数(GI)进行品质评定。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糜子干物质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同一种植密度下,拔节期CP和EE含量最高,CF含量最小,抽穗之后CF、NDF和ADF含量有所增加;成熟期150万株·hm-2处理下NDF和ADF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密度处理;Ash含量在拔节期和开花期随种植密度增加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拔节期钙和磷表现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拔节期糜子营养品质表现最好,是高品质糜子饲草最佳的刈割时期,可进行多次刈割作为优质草粉加工原料或者直接饲喂,该时期120~150万株·hm-2密度处理营养品质和干物质产量表现相对较好;综合考虑产量与品质因素,成熟期150万株·hm-2处理下营养品质表现优于其他密度处理,饲料相对值和粗饲料品质分级指数分级均为2级,且可获得较高的干物质产量,是糜子干草饲料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糜子 生育时期 干物质产量 营养品质
下载PDF
“双一流”背景下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万里 宫香伟 李晓安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50期5-8,共4页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高层次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培养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以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为例,重点阐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高层次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培养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以沈阳农业大学作物学为例,重点阐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四个面向”的要求,探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作物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农业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下载PDF
S_(3307)和DTA-6对大豆不同冠层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宫香伟 刘春娟 +2 位作者 冯乃杰 郑殿峰 王畅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67-1876,共10页
本文以大豆‘合丰50’和‘垦丰16’为材料,喷施清水为对照(CK),在始花期(R1期)研究了叶面喷施烯效唑(S_(3307))和胺鲜酯(DTA-6)对大豆不同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文以大豆‘合丰50’和‘垦丰16’为材料,喷施清水为对照(CK),在始花期(R1期)研究了叶面喷施烯效唑(S_(3307))和胺鲜酯(DTA-6)对大豆不同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S_(3307)和DTA-6处理增加两品种大豆不同冠层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S_(3307)和DTA-6处理主要增加鼓粒后期不同冠层的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产量方面,S_(3307)和DTA-6处理显著增加了两品种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S_(3307)处理主要增加了上、下层产量贡献率,而DTA-6处理增加了上层产量贡献率。S_(3307)和DTA-6处理的2014年两品种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39%、0.97%和12.59%、12.96%;2015年的产量比对照增加了15.44%、22.83%和30.63%、41.56%。综合分析表明,S_(3307)和DTA-6通过改善大豆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特性,延缓了叶片衰老,进而提高了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胺鲜酯 大豆 冠层 光合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氮肥对糜子籽粒灌浆期农田小气候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8
16
作者 宫香伟 韩浩坤 +6 位作者 张大众 李境 王孟 薛志和 高小丽 杨璞 冯佰利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19,共10页
为研究旱地条件下氮肥对糜子灌浆期农田小气候、植株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在陕西榆林小杂粮示范基地设置4个氮肥处理,分析糜子灌浆期农田小气侯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要素。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 为研究旱地条件下氮肥对糜子灌浆期农田小气候、植株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榆糜2号为试验材料,在陕西榆林小杂粮示范基地设置4个氮肥处理,分析糜子灌浆期农田小气侯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及产量构成要素。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氮肥处理显著降低糜子株间光照度和株间气温,减少漏光损失的同时又增加株间相对湿度;整个籽粒灌浆期,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糜子不同节位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n)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N4处理(纯氮195kg/hm2)对糜子籽粒灌浆期农田小气候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最大。N3处理(纯氮150kg/hm2)的糜子产量可达到4 605.8kg/hm2,比对照增加了44.7%,是该地区糜子生产适宜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氮肥 籽粒灌浆期 农田小气候 光合特性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旱作区糜子-绿豆带状种植农田小气候特征与产量效应 被引量:14
17
作者 宫香伟 李境 +5 位作者 马洪驰 陈光华 王孟 杨璞 高金锋 冯佰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256-3266,共11页
基于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特性,研究了4种糜子(P)-绿豆(M)间作模式下[2∶2(2P2M)、4∶2(4P2M)、4∶4(4P4M)、2∶4(2P4M)]农田小气候特征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糜子-绿豆间作模式显著增加了生育后期糜子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叶... 基于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特性,研究了4种糜子(P)-绿豆(M)间作模式下[2∶2(2P2M)、4∶2(4P2M)、4∶4(4P4M)、2∶4(2P4M)]农田小气候特征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糜子-绿豆间作模式显著增加了生育后期糜子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SPAD),使其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由于高位糜子的遮阴,导致矮位绿豆阶段性徒长,株高显著增加,而LAI和SPAD均有所下降.糜子-绿豆间作模式降低了糜子籽粒灌浆过程中的群体上层光照度和空气温度,而相对湿度显著上升.地上部气候环境的变化调控了间作体系地下部的土壤温度,减少了群体的漏光损失,使其表现出冷湿的生态环境.而矮位绿豆较差的通风透光条件形成相对封闭的间作系统,抑制了绿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使其处于间作劣势.与单作相比,2P2M、4P2M、4P4M和2P4M处理的糜子单株穗数、穗长、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分别增加了7.5%~45.0%、2.2%~12.2%、35.4%~94.0%和2.3%~4.7%,产量比单作提高了5.6%~20.7%;间作处理下矮位绿豆的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P4M间作模式下的绿豆受糜子影响最小,产量比单作降低了34.8%.糜子-绿豆间作存在明显的间作优势,各间作处理下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2P4M间作模式下的LER达到最大值(1.86).因此,黄土高原地区糜子-绿豆最佳的间作配比为2P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绿豆间作 黄土高原旱作区 农田小气候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氮肥处理对荞麦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白文明 张伟丽 +5 位作者 侯亚方 夏美娟 宫香伟 王鹏科 高小丽 高金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47,共10页
为探索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荞麦高产最适施氮量,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2016年施肥水平为:0 (N0)、45 (N45)、135 (N135)和225kg/hm2(N225);2017年施肥水平为:0(N0)、90(N90)、180(N180)和270kg/hm2(N27... 为探索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荞麦高产最适施氮量,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2016年施肥水平为:0 (N0)、45 (N45)、135 (N135)和225kg/hm2(N225);2017年施肥水平为:0(N0)、90(N90)、180(N180)和270kg/hm2(N270),比较不同施氮量下荞麦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叶绿素含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均能提高荞麦的株高、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单株花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数,使其产量显著上升;荞麦主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随施氮量增加先上升后降低;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但在苗期和初花期,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因此,生产上建议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荞麦生长过程中投入180kg/hm2的氮肥,且注重施氮比例及时期,以此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氮肥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农艺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