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4^+CD29^+T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及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封艳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51-53,共3页
目的观察CD4^+CD29^+T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及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UC患者60例(UC组),其中活动期及缓解期各30例,设立同期查体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血清,... 目的观察CD4^+CD29^+T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及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UC患者60例(UC组),其中活动期及缓解期各30例,设立同期查体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血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定周血中CD4^+CD29^+T细胞百分率,肠镜下取UC组及健康对照组结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结肠中CD4^+CD29^+T细胞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用皮尔森相关法分析CD4^+CD29^+T细胞与MPO的相关性。结果 UC组CD4^+CD29^+T细胞、VCAM-1及MPO在活动期及缓解期UC患者血清及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P均<0.05;CD4^+CD29^+T细胞在健康对照组血清中有表达而在结肠中未检测到表达;外周血CD4^+CD29^+T细胞与MPO呈正相关(r=0.543,P<0.05)。结论CD4^+CD29^+T细胞在UC患者血清及结肠黏膜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且与UC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CD4+CD29+T细胞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髓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封艳玲 刘洪波 郑学宝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第3期164-164,F0003,共2页
简要回顾脾虚证的现代研究成果,并从中医病机、症状及形态学、神经-消化-内分泌及免疫学相关方面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的概况作一综述,对当前该证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看法。
关键词 脾虚 溃疡性结肠炎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9
3
作者 邹颖 迟宏罡 +3 位作者 戴世学 封艳玲 刘洪波 郑学宝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08-2611,共4页
目的观察湿热型结肠炎中Th1/Th2的状态以及黄芩汤对Th1/Th2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造出大鼠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建立湿热型结肠炎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 目的观察湿热型结肠炎中Th1/Th2的状态以及黄芩汤对Th1/Th2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造出大鼠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建立湿热型结肠炎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湿热+TNBS组、黄芩汤组、美沙拉嗪组;对大鼠进行临床活动度观察、结肠组织的宏观和微观观察、检测结肠长度重量、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γ-干扰素(INF-γ)、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黄芩汤能够有效缓解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临床症状,降低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Th1细胞因子INF-γ和IL-12并提高Th2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结论黄芩汤可以改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调节Th1/Th2细胞的平衡,这可能是其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黄芩汤 湿热证 TH1/TH2细胞因子
下载PDF
肥大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表达与黄芩汤的调节 被引量:17
4
作者 郑学宝 刘洪波 +1 位作者 封艳玲 戴世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黄芩汤对湿热型UC模型中MC的调节。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高温高湿人工气候模拟法造出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诱发UC最终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黄芩汤对湿热型UC模型中MC的调节。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高温高湿人工气候模拟法造出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诱发UC最终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n=15)、黄芩汤组(n=13)及美沙拉嗪组(n=12),灌胃治疗1周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病变部位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检测MC形态、数目及脱颗粒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类胰蛋白酶(TA),ELISA法检测血清IL-6。结果与空白对照组(n=15)相比,模型大鼠结肠病理切片炎症浸润程度、MC数目、TA、IL-6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黄芩汤及美沙拉嗪组以上指标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P<0.05),且两种药物的效应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结论 MC等肠粘膜局部免疫细胞在湿热型UC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芩汤可降低炎症浸润程度,减少MC数目,降低TA的释放,抑制IL-6的分泌,此可能为黄芩汤治疗湿热型UC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肥大细胞 类胰蛋白酶 白介素-6 黄芩汤
下载PDF
CD8^+CD28^+/CD8^+CD28^-T细胞平衡预测炎症性肠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戴世学 顾红祥 +12 位作者 武钢 钟涛 菅洪健 湛永乐 张旻海 高勇 徐俊 陈东升 廖广捷 封艳玲 刘洪波 邹颖 迟宏罡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09-1615,共7页
目的评价CD8^+CD28^+/CD8^+CD28-T细胞平衡在预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GH)的作用与价值。方法收集IBD患者49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克罗恩病(CD)19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及CD8^+CD28-T细胞T细胞... 目的评价CD8^+CD28^+/CD8^+CD28-T细胞平衡在预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GH)的作用与价值。方法收集IBD患者49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克罗恩病(CD)19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及CD8^+CD28-T细胞T细胞的百分含量,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评价CD8^+CD28^+/CD8^+CD28-T细胞平衡(比值)在预测IBD患者出现GH的效能,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因素下的持续缓解时间(LTR)差异,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CD组的免疫抑制剂、激素及生物制剂(BA)使用率均显著高于UC组(P=0.003、0.043及0.002);(2)UC组患者的CD8^+CD28^+T细胞显著高于CD组(t=3.022,P=0.004);(3)ROC结果显示CD8^+CD28^+T细胞、CD8^+CD28-T细胞及CD8^+CD28^+/CD8^+CD28-比值三者在预测GH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能(均为P<0.01),但以CD8^+CD28^+/CD8^+CD28-最优[曲线下面积(AUC)为0.977,P=0.000],截值分析显示当CD8^+CD28^+/CD8^+CD28-比值取值为1.14时(13.95%/12.24%),其对应的敏感度达93.3%,特异度为91.2%;(4)未使用BA及未行手术治疗的IBD患者算术及中位LTR均显著长于使用BA及已行手术的IBD患者(分别为χ2=9.730,P=0.002;χ2=15.981,P=0.000);(5)Spearman分析显示CD8^+CD28^+/CD8^+CD28-与BA及手术均成显著相关性(P=0.009、0.038)。结论外周血CD8^+CD28^+T细胞降低或CD8^+CD28-T细胞升高与IBD患者出现GH密切相关,CD8^+CD28^+/CD8^+CD28-平衡预测GH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尤其是在比值为1.14时;该平衡与生物制剂及手术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活动期 消化道出血 CD8+CD28+/CD8+CD28-平衡 预测
下载PDF
CD_4^+CD_(29)^+T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迟宏罡 戴世学 +3 位作者 封艳玲 刘洪波 邹颖 郑学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CD4+CD2+9T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年龄及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的原则,将临床观察对象入选分为正常组(n=32)、单纯湿热组(n=18)、非湿热型UC组(n=29)及湿热型UC组(n=16)共4组;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 目的:探讨CD4+CD2+9T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年龄及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的原则,将临床观察对象入选分为正常组(n=32)、单纯湿热组(n=18)、非湿热型UC组(n=29)及湿热型UC组(n=16)共4组;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n=10)、单纯湿热组(n=10)、非湿热型UC组(n=10)及湿热型UC组(n=10)共4组,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造出大鼠湿热型模型,再结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作湿热型UC模型,非湿热型UC组单独用TNBS法。使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以上各组患者和大鼠外周血CD4+CD2+9T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单纯湿热组、非湿热型UC组和湿热型UC组患者和大鼠外周血中CD4+CD2+9T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以湿热型UC组表达最高。结论:CD4+CD2+9T细胞在湿热型UC患者和大鼠中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湿热型UC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IBD) 溃疡性结肠炎(UC) 湿热 CD4+CD29T细胞
下载PDF
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倩君 潘峰 +2 位作者 封艳玲 潘振国 许莹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0期136-138,共3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曲肽注射液联合凝...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曲肽注射液联合凝血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时间、输血量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0.6%高于对照组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4.17±0.73)短于对照组的(7.54±0.83)d,(202.49±48.39)ml少于对照组的(451.47±59.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奥曲肽注射液联合凝血酶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奥曲肽 凝血酶 疗效
下载PDF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金属钛夹与注射止血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倩君 潘峰 +2 位作者 封艳玲 潘振国 许莹 《系统医学》 2020年第21期16-18,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金属钛夹与注射止血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用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配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于... 目的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金属钛夹与注射止血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用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配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于内镜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观察组于内镜下进行金属钛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64.29%)(χ2=4.909,P<0.05);两组患者均止血成功,且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对照组(21.43%);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1.27±0.37)d、肠鸣音时间(2.11±0.37)d与住院时间(6.13±1.15)d均短于对照组(4.16±1.01)d、(6.22±1.06)d、(11.27±2.36)d(t=14.217、19.371、10.360,P<0.05)。结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出血患者治疗中应用药物注射与金属钛夹均可止血成功,但是金属钛夹止血患者出血时间停止更早,且再出血率明显降低,治疗效果较好,可以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 金属钛夹 注射 治疗有效率
下载PDF
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CD4^+T细胞及其共刺激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郑学宝 封艳玲 +1 位作者 刘洪波 戴世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9-172,共4页
目的:观察CD4+T细胞及其共刺激分子(CSF)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黄芩汤治疗该病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造出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湿热型UC... 目的:观察CD4+T细胞及其共刺激分子(CSF)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黄芩汤治疗该病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造出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湿热型UC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黄芩汤组及美沙拉嗪组,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CD4+T细胞,CD28,CD152,OX40T细胞亚型的表达及分布,通过图像数码采集系统及Image pro plus 6.0软件分析平均光密度,以检测各分子表达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大鼠结肠中CD4+T细胞、CD28,CD152,OX40等T细胞亚型升高(P<0.05),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治疗后,黄芩汤和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中CD4+T细胞,CD28,OX40T细胞亚型表达均下降(P<0.05),但CD15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且维持在模型组水平;黄芩汤组及美沙拉嗪组以上各分子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黄芩汤可能通过调节CD4+T细胞的CSF的表达含量从而发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湿热证 溃疡性结肠炎 CD4+T细胞 共刺激分子 黄芩汤
原文传递
调节性B细胞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洪波 封艳玲 郑学宝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636-638,共3页
B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各种抗体发挥免疫学作用,新近研究发现在B细胞中存在一种新的细胞亚群——调节性B细胞,它们可通过分泌IL-10和TGF-β1抑制获得性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发展和(或)加快炎症的恢复,相关研究表明此种细胞可在炎症性肠病、系... B细胞主要通过分泌各种抗体发挥免疫学作用,新近研究发现在B细胞中存在一种新的细胞亚群——调节性B细胞,它们可通过分泌IL-10和TGF-β1抑制获得性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发展和(或)加快炎症的恢复,相关研究表明此种细胞可在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调节性B细胞的来源、功能、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B细胞 IL-10 TGF-Β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