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审《欢乐之家》中莉莉·巴特的悲剧 被引量:6
1
作者 封金珂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70,共4页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欢乐之家》中女主人公莉莉.巴特悲剧再审视,可以看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地位,是引发莉莉悲剧的深层原因;莉莉以"自欺"的方式生活,但她内心...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欢乐之家》中女主人公莉莉.巴特悲剧再审视,可以看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地位,是引发莉莉悲剧的深层原因;莉莉以"自欺"的方式生活,但她内心的焦虑并未减轻,在经历了积极意义的自我觉醒后,以其生命的毁灭为代价作为对女性他者地位的反叛,使得其悲剧性结局融入了崇高和悲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莉莉·巴特 《欢乐之家》 悲剧 存在主义女权理论 他者
下载PDF
《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新理念 被引量:29
2
作者 封金珂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17,共4页
小说《紫色》中,主人公茜莉在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主要变化:从女性的征服到女性的自由;从心灵的孤独到心智的健全。而在寻找妇女主义精神的过程中则经过了三次蜕变:从精神依附到精神叛逆;从自我赎救到精神再生;从个人主义到... 小说《紫色》中,主人公茜莉在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主要变化:从女性的征服到女性的自由;从心灵的孤独到心智的健全。而在寻找妇女主义精神的过程中则经过了三次蜕变:从精神依附到精神叛逆;从自我赎救到精神再生;从个人主义到和谐宽容;最终达到精神的升华——"妇女主义精神"。茜莉心路历程的变化,映射了作家所寄寓的个人理想和精神主张,这一文学形象具有丰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 茜莉 自我身份 妇女主义精神 生态妇女主义
下载PDF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传真” 被引量:2
3
作者 封金珂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7期115-116,共2页
分析了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英汉两种习语在体现文化特征时的对应关系,指出了在习语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真正做到“文化传真”。“文化传真”是习语翻译中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才能使译文“神、... 分析了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英汉两种习语在体现文化特征时的对应关系,指出了在习语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真正做到“文化传真”。“文化传真”是习语翻译中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才能使译文“神、形”并茂,原汁原味地体现原文,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 翻译 原汁原味 原有韵味
下载PDF
流散视阈下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 被引量:2
4
作者 封金珂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3-56,共4页
从流散的视角重审当代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可以看到,非裔美国人是典型的流散族裔,他们身上体现着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身份的"焦虑""困惑"和&... 从流散的视角重审当代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可以看到,非裔美国人是典型的流散族裔,他们身上体现着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身份的"焦虑""困惑"和"游移"意识。非裔流散作家以文本游戏的策略重构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重写了被白人垄断话语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恢复了黑人在多元共存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非裔美国人 文化身份 重构
下载PDF
“互评互学”模式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封金珂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117-119,共3页
在反思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和新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翻译实践等方面,探讨"互评互学"模式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学实践证明,"互评互学"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师... 在反思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和新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翻译实践等方面,探讨"互评互学"模式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教学实践证明,"互评互学"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往,能够显现小组成员互帮、互学、互评的作用,实现课堂的多维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评互学 教学模式 翻译课堂 教学策略
下载PDF
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刍议 被引量:10
6
作者 封金珂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02-105,共4页
在反思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新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课外实践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一套可操作的、实用性强的翻译教学改革方案,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译"... 在反思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以新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依据,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课外实践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一套可操作的、实用性强的翻译教学改革方案,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译"中学习技能,体验规则,积累经验,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教学手段
下载PDF
艰辛的“自我建构”之旅——《紫色》的主题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封金珂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66-69,共4页
寻找自我身份和妇女主义精神两个主题相辅相成,贯串于小说《紫色》中。茜莉在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主要变化:从女性的征服到女性的自由;从心灵的孤独到心智的健全。而在寻找妇女主义精神的过程中经过三次蜕变:从精神依附到精... 寻找自我身份和妇女主义精神两个主题相辅相成,贯串于小说《紫色》中。茜莉在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主要变化:从女性的征服到女性的自由;从心灵的孤独到心智的健全。而在寻找妇女主义精神的过程中经过三次蜕变:从精神依附到精神叛逆;从精神赎救到精神再生;从个人主义精神到人文主义精神;最终达到精神的升华——“妇女主义精神”。文章通过对两大主题的分析,来探讨艾利斯.沃克的妇女主义(womanism)的独特性及其对女权主义批评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 自我身份 妇女主义精神 茜莉
下载PDF
幻想与现实的对话——论辛格的戏剧艺术
8
作者 封金珂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7-80,共4页
辛格的戏剧,在现实主义描述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总体上的象征意义,运用幻想的喜剧形式表达现实的悲剧核心。这一独特的手法体现了"超绝现实中的狂欢",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艺术对话,美与现实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幻想与现实 喜剧形式 悲剧核心
下载PDF
互促型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构建
9
作者 封金珂 《民族论坛》 2010年第1期56-57,共2页
本文在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足的基础上,从教师间互相听课评课,相互学习与促进的角度,提出互促型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旨在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评价氛围,使评介者与被评价者在听课与评课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业务素质。
关键词 互促型 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 备课与反思
下载PDF
艾丽斯·沃克笔下的性别暴力
10
作者 封金珂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年第6期54-56,共3页
当代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创作中特别关注非裔男子对同族女子的暴力。她以暴力的无奈为起点审视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处境,并在作品中思索暴力的根源;在描写暴力的同时,审视非裔男子的精神危机及整个种族的苦难,并提出"妇女主义"... 当代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创作中特别关注非裔男子对同族女子的暴力。她以暴力的无奈为起点审视非裔美国人的生存处境,并在作品中思索暴力的根源;在描写暴力的同时,审视非裔男子的精神危机及整个种族的苦难,并提出"妇女主义"的实验方案,以期达到非裔男女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完整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暴力 妇女主义 完整生存 生态妇女主义
下载PDF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思路
11
作者 封金珂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5-57,共3页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学习者本身认知的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引导学生构建文化认知图式,形成文化心理,以得体的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学习者本身认知的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引导学生构建文化认知图式,形成文化心理,以得体的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文化心理 教学方法 文化意识
下载PDF
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学理论
12
作者 封金珂 《南昌高专学报》 2009年第3期48-49,共2页
文章分析了爱略特"非个性"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内容,并指出这一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旨在指出诗歌创作中个性的不可避免性,诗歌应是个性和非个性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非个性化 个性 传统 个人才能
下载PDF
沃克作品中的边缘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13
作者 封金珂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3-57,共5页
艾丽斯·沃克的"共同体"建构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简单的二元对立:黑人与白人、女性与男性、人与自然等。这种二元对立既形成了她创作中的"边缘意识",又促使她突破"边缘",迈向"共同体";而超越... 艾丽斯·沃克的"共同体"建构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简单的二元对立:黑人与白人、女性与男性、人与自然等。这种二元对立既形成了她创作中的"边缘意识",又促使她突破"边缘",迈向"共同体";而超越的完成得益于她用"和谐共存"的妇女主义和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想的创造性改造,使其作品具有指向人类理想未来的伦理期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 沃克 边缘意识 共同体意识 妇女主义
下载PDF
幻想与现实的融合——从《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看辛格的戏剧艺术
14
作者 封金珂 《作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2,共2页
在其代表作《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中,辛格将幻想与现实巧妙结合,运用幻想的喜剧形式表达现实的悲剧核心。这一独特的手法体现了"超绝现实中的狂欢",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艺术对话,美与现实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幻想与现实 喜剧形式 悲剧核心
原文传递
家园·乐园·共同体——《乐园》中的共同体形塑 被引量:3
15
作者 封金珂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5,共8页
托尼·莫里森的《乐园》在塑造文化共同体方面的启示意义不仅隐含于小说的题目,还反映在小说中并置的两种家园共同体(鲁比黑人小镇和女修道院)的构想、设计当中。鲁比小镇固守历史,盲目排外,男权专制,致使共同体逐步丧失向心力;女... 托尼·莫里森的《乐园》在塑造文化共同体方面的启示意义不仅隐含于小说的题目,还反映在小说中并置的两种家园共同体(鲁比黑人小镇和女修道院)的构想、设计当中。鲁比小镇固守历史,盲目排外,男权专制,致使共同体逐步丧失向心力;女修道院内虽然包容和谐,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但对外孤立封闭,消极避世。两个家园都走不出狭隘的"伪共同体"逻辑和绝对化倾向,莫里森通过慎思黑人男女分别在创建家园、追求乐园过程中的得失,反思黑人民族主义者在想象共同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展现了一种旨在憧憬真正共同体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乐园》 家园 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