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市9~10岁儿童特应性皮炎状况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尉莉 郜玉玲 毕健平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726-727,共2页
目的调查青岛市9-10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4年5—10月,对青岛市市内四区小学三年级9-10岁学生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问卷2 800份,回收2 579份,回收率为92.1%,有效问卷2 224份。青岛市9-10岁儿... 目的调查青岛市9-10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4年5—10月,对青岛市市内四区小学三年级9-10岁学生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问卷2 800份,回收2 579份,回收率为92.1%,有效问卷2 224份。青岛市9-10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为4.41%(98/2 224),其中男为4.46%(48/1 076),女为4.36%(50/1 148),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疾病影响学习的病儿占11.22%(11/98),导致睡眠障碍的病儿占13.26%(13/98);33.67%病儿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肠炎等。结论青岛市市内四区内9-10岁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率较高,其中部分病儿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对该病应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流行病学研究 数据收集 儿童 青岛
下载PDF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皮肤病 被引量:4
2
作者 尉莉 郜玉玲 赵旭传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9期802-804,共3页
氧化应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它可释放自由基,造成组织和细胞的氧化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抗氧化酶,可以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发现其在许多疾病中有保护作用。现将其... 氧化应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它可释放自由基,造成组织和细胞的氧化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抗氧化酶,可以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发现其在许多疾病中有保护作用。现将其与过敏性皮肤病、银屑病、斑秃、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等皮肤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 氧化应激 皮肤病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干预治疗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尉莉 李春霞 李永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年第12期846-848,共3页
为了解尖锐湿疣(CA)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心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作用,采用贝克抑郁量表为情绪评价指标,并将1000例确诊的CA患者中3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1000例CA患者共收到有效答卷966份... 为了解尖锐湿疣(CA)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心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作用,采用贝克抑郁量表为情绪评价指标,并将1000例确诊的CA患者中3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1000例CA患者共收到有效答卷966份,其中中、重度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3.04%和10.87%,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57%和5%。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痊愈率为89.2%,治疗组痊愈率为71.6%,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应重视CA患者的情绪问题,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和行为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抑郁症 心理干预 贝克抑郁量表
下载PDF
Kaposi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尉莉 马琳 《皮肤科学通报》 2018年第5期527-533,共7页
Kaposi样血管内皮细胞瘤(KHE)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血管肿瘤,好发于新生儿与儿童。KHE患者有时会发生卡-梅现象,临床预后往往较差。组织学上,KHE表现为浸润性结节、梭形细胞和裂隙样管腔,对内皮细胞、淋巴管、平滑肌标志物呈阳性反应... Kaposi样血管内皮细胞瘤(KHE)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血管肿瘤,好发于新生儿与儿童。KHE患者有时会发生卡-梅现象,临床预后往往较差。组织学上,KHE表现为浸润性结节、梭形细胞和裂隙样管腔,对内皮细胞、淋巴管、平滑肌标志物呈阳性反应。丛状血管瘤与KHE的组织学特征存在重叠现象,被认为是KHE更轻微、良性、局部的表现。KHE的其他组织学鉴别诊断包括婴幼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瘤、疣状血管瘤、Kaposi肉瘤等。既往认为切除术为KHE的根治方法,但常因病变范围无法实现完全切除;因此通常利用单一或联合化疗治疗KHE。最近研究显示雷帕霉素能够成功治疗难治和复杂的KHE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posi样血管内皮瘤 血管性肿瘤 卡-梅现象 雷帕霉素
下载PDF
恶性黑棘皮病1例
5
作者 尉莉 孙志坚 +1 位作者 施岩 张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1-612,共2页
关键词 恶性黑棘皮病 诊断 治疗 病例
下载PDF
SCLE2例报道
6
作者 尉莉 孙志坚 张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SCLE 诊断 治疗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荨麻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的检测及其意义
7
作者 尉莉 赵旭传 郜玉玲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11期977-978,共2页
以硝酸还原法检测20例急性荨麻疹、25例慢性荨麻疹及20名正常健康人血清中NO含量。结果:急性荨麻疹患者NO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荨麻疹患者(P<0.01,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其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O在荨麻疹发生、... 以硝酸还原法检测20例急性荨麻疹、25例慢性荨麻疹及20名正常健康人血清中NO含量。结果:急性荨麻疹患者NO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荨麻疹患者(P<0.01,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其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O在荨麻疹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荨麻疹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8,干扰素γ和IL-10水平检测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春霞 尉莉 +2 位作者 毕健平 张建明 李永喜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4-285,共2页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42例CA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时血清IL-18...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42例CA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时血清IL-18,IFN-γ和IL-10的水平,并与35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CA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10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3个月末血清IL-18,IFN-γ和IL-10的水平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8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1)。结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造成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IL-18,IFN-γ和IL-10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18
下载PDF
2%卡替洛尔溶液局部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笑宇 李丽 +1 位作者 尉莉 马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0,共3页
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IH)是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发病率在4%~5%。约40%的病例在出生时即出现,生后3个月为早期增殖期,之后血管瘤的增殖逐渐变缓。生后6-9个月为晚期增殖期,少数IH患儿增殖期会持续至1岁之后,... 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IH)是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发病率在4%~5%。约40%的病例在出生时即出现,生后3个月为早期增殖期,之后血管瘤的增殖逐渐变缓。生后6-9个月为晚期增殖期,少数IH患儿增殖期会持续至1岁之后,瘤体最终在几年后逐渐消退团。根据Luu和FriedenE21的建议,可以将IH分为3个风险等级。中低风险IH的治疗方案可选择局部治疗,通常用于小的浅表IH治疗以及已经大致消退的减停口服普萘洛尔的IH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婴儿 卡替洛尔
下载PDF
梅毒性脱发2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滕蔚 曲才杰 尉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6-497,共2页
目的探讨梅毒性脱发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皮肤科1998年2月-2003年2月就诊的24例梅毒性脱发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分析。结果梅毒性脱发多发生在头顶、颞侧、枕部,如虫蚀状,也可发生弥漫性脱发,伴脱发区皮肤可有... 目的探讨梅毒性脱发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皮肤科1998年2月-2003年2月就诊的24例梅毒性脱发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分析。结果梅毒性脱发多发生在头顶、颞侧、枕部,如虫蚀状,也可发生弥漫性脱发,伴脱发区皮肤可有充血性红斑浸润,可伴眉毛、腋毛、阴毛脱落。结论梅毒性脱发易误诊,需加强梅毒血清检测。治疗以苄星青霉素为首选,毛发可完全恢复正常,不留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性脱发
下载PDF
微波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秦智芬 王玲 +3 位作者 尉莉 李春霞 李永喜 陆南晓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年第6期417-418,共2页
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微波联合5一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 - aminolev ulinie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v,ALA—PDT)治疗102例尖锐湿疣(CA)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102例CA患者均... 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微波联合5一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 - aminolev ulinie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v,ALA—PDT)治疗102例尖锐湿疣(CA)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102例CA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通过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确诊,并排除有光敏史或近期服用光敏性药物者。102例患者中,男70例,女32例,年龄17~67岁,平均29岁,病程5天~11个月,皮损位于尿道口34例,肛周24例,包皮20例,阴道18例,宫颈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治疗 疗效观察 尖锐湿疣 微波 光动力疗法 皮肤科门诊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荨麻疹患者血清中SOD、MDA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旭传 郜玉玲 尉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年第1期41-42,共2页
为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其与荨麻疹的相关性,用分光光度计方法检测20例急性荨麻疹、25例慢性荨麻疹及20名正常健康人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急性荨麻疹患者SOD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患者... 为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其与荨麻疹的相关性,用分光光度计方法检测20例急性荨麻疹、25例慢性荨麻疹及20名正常健康人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急性荨麻疹患者SOD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慢性患者(P<0.01),且慢性患者又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患者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慢性患者(P<0.01),慢性患者其含量又高于对照组(P<0.01)。氧化失衡存在于荨麻疹发病中,SOD、MDA可能在荨麻疹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荨麻疹病人过敏原检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亚平 尉莉 王建英 《齐鲁医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04-104,106,共2页
目的了解荨麻疹病人的食入与吸入过敏原情况。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352例病人同时行吸入性过敏原和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88.86%,其中以花粉、豚草为主要致病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82.57%,... 目的了解荨麻疹病人的食入与吸入过敏原情况。方法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352例病人同时行吸入性过敏原和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88.86%,其中以花粉、豚草为主要致病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82.57%,以花生、大豆、鱼为主要致病过敏原。结论食入性过敏原及吸入性过敏原与荨麻疹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
下载PDF
除湿止痒软膏治疗面部皮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郜玉玲 史同新 尉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年第3期221-221,共1页
我院门诊自2008年采用除湿止痒软膏治疗面部皮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8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符合面部皮炎的诊断标准,1,2 其中男9例,女71例;年龄5~65岁,平均32.2岁;病程1天至10年.其中接触性... 我院门诊自2008年采用除湿止痒软膏治疗面部皮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8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符合面部皮炎的诊断标准,1,2 其中男9例,女71例;年龄5~65岁,平均32.2岁;病程1天至10年.其中接触性皮炎约占41.3%(33/80),季节性面部皮炎约占10%(8/80),原因不明的面部皮炎占48.7%(39/80).所有受试者均为自愿,在接受试验前1周及研究过程中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及其他非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皮炎 止痒软膏 疗效观察 治疗 除湿 糖皮质激素类 抗组胺药物 临床资料
下载PDF
儿童毛母质瘤577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娟 尉莉 韩晓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89-393,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毛母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经手术切除和术后组织病理确诊的577例毛母质瘤患儿临床资料。结果:577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3,发病年龄为0~16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6岁,病... 目的:探讨儿童毛母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经手术切除和术后组织病理确诊的577例毛母质瘤患儿临床资料。结果:577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3,发病年龄为0~16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6岁,病程为1周~108个月,平均病程为9.2个月。616处肿瘤中,5.0%位于头部,63.8%位于面部,10.3%位于颈部,5.0%位于躯干部,15.9%位于四肢。随年龄增长,面部发病率下降,四肢发病率升高。577例患儿中,88.9%为经典型,5.0%为多发型,3.1%为水疱型,3.0%为穿通型。多发型患儿肿瘤数为2~5个,均无并发其他疾病。结论:儿童毛母质瘤男女发病相当,出生即可发病,好发于学龄期儿童,好发部位为面部,其次为四肢。经典型最多见,其次为多发型,肿瘤数≤5个的多发型患儿并发其他疾病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母质瘤 儿童
下载PDF
8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调查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亚平 尉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12期995-996,共2页
关键词 过敏性疾病 疾病患者 过敏原 环境污染 疾病发生 首诊患者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丽 尉莉 马琳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第6期411-414,418,共5页
目的了解普萘洛尔、阿替洛尔、醋丁洛尔及噻吗洛尔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9种浓度的4种药物,设立阴性及阳性对照,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生,A... 目的了解普萘洛尔、阿替洛尔、醋丁洛尔及噻吗洛尔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9种浓度的4种药物,设立阴性及阳性对照,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生,Annexin-V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1同一药物不同浓度之间抑制率比较: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结果一致,各个浓度之间抑制率P均<0.05;醋丁洛尔和噻吗洛尔结果一致,3.125μmol/L与12.5μmol/L及12.5μmol/L与50μmol/L抑制率P均>0.05,其余浓度间抑制率P均<0.05。2同一浓度的不同药物之间抑制率比较:在200、100、50μmol/L 3种浓度时,普萘洛尔与阿替洛尔、醋丁洛尔及噻吗洛尔抑制率比较P均<0.05,后3种药物抑制率比较P均>0.05;在25μmol/L浓度时,普萘洛尔与醋丁洛尔抑制率比较P均<0.05;其余药物抑制率比较P均>0.05。在12.500、6.250、3.125、1.562 5、0.781 3μmol/L这5种浓度中,同一浓度的不同药物抑制率比较P均>0.05。3对细胞凋亡的诱导:普萘洛尔、阿替洛尔与阴性对照组凋亡率比较P均<0.05;阿替洛尔、普萘洛尔、醋丁洛尔和噻吗洛尔与二氯化钴组凋亡率比较P均<0.05;而阿替洛尔、普萘洛尔、醋丁洛尔和噻吗洛尔4种药物凋亡率比较P均>0.05。结论 4种药物均可抑制细胞增生,普萘洛尔作用最强,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强;4种药物均可诱导细胞凋亡,但彼此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 增生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瘤
下载PDF
注射填充材料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春霞 陈海蓉 尉莉 《齐鲁医学杂志》 2008年第1期89-90,92,共3页
关键词 注射填充材料 治疗应用 综述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滕蔚 尉莉 +1 位作者 毕春霞 史同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年第10期694-695,共2页
评价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影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健康对照者,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前、后的斑秃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水平。斑秃患者体内IFN-γ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 评价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影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健康对照者,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前、后的斑秃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水平。斑秃患者体内IFN-γ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L-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4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可能是通过调节T细胞,尤其是Th1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细胞因子网络而起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细胞因子 复方甘草酸苷
下载PDF
毛囊性蕈样肉芽肿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春霞 尉莉 曲才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5期390-391,共2页
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属蕈样肉芽肿的特殊类型,国内外报道较少。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皮肤T细胞淋巴瘤 国内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