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五苓散考
被引量:
4
1
作者
小高修司
冈田研吉
+3 位作者
郭秀梅
牧角和宏
杨文喆
张再良
《河南中医》
2011年第5期445-447,共3页
五苓散是五味猪苓散的略称,其方义随《伤寒论》的变迁而不同。《金匮要略》呕吐篇中的三味猪苓散和《伤寒论》五味猪苓散(即五苓散)是起源不同的方剂;《宋版伤寒论》中五苓散和猪苓散虽是利尿剂,但见证脉浮,脉浮意味着"先用发汗法...
五苓散是五味猪苓散的略称,其方义随《伤寒论》的变迁而不同。《金匮要略》呕吐篇中的三味猪苓散和《伤寒论》五味猪苓散(即五苓散)是起源不同的方剂;《宋版伤寒论》中五苓散和猪苓散虽是利尿剂,但见证脉浮,脉浮意味着"先用发汗法,次用吐法",是编集者避忌过激发汗法和吐法的结果,使五苓散(猪苓散)原来作为吐剂使用的事实变得模糊。实际上五苓散(猪苓散)是具有汗、吐、下作用的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猪苓散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八味丸和六味丸方意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
2
2
作者
小高修司
冈田研吉
+1 位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河南中医》
2011年第11期1328-1330,共3页
金代以后以《脾胃论》为首确立了脏腑概念,从而对肾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导致了对以前医学书中所见"肾"的误解,这是造成现代对八味丸和六味丸方意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八味丸被《金匮要略》记载时,除消除宿食等有关健运脾胃的作...
金代以后以《脾胃论》为首确立了脏腑概念,从而对肾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导致了对以前医学书中所见"肾"的误解,这是造成现代对八味丸和六味丸方意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八味丸被《金匮要略》记载时,除消除宿食等有关健运脾胃的作用外,还有活血、祛风湿的效用,比单纯将其看作补肾阳药更加妥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味丸
六味丸
肾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隋唐以前的用药法
3
作者
小高修司
杨文喆
张再良
《河南中医》
2011年第8期947-949,共3页
隋唐以前用药法与后世有所不同,隋唐以前的苦酸药并非现代所说具有收敛的功效,而是具有发散、通透、清热解毒的功效;且将韭、葱、蒜甚至附子等辛温药作为发汗祛风药,用来治疗伤寒;麻黄成为辛温派的优势药物;艾叶、白薇、山茱萸和吴茱萸...
隋唐以前用药法与后世有所不同,隋唐以前的苦酸药并非现代所说具有收敛的功效,而是具有发散、通透、清热解毒的功效;且将韭、葱、蒜甚至附子等辛温药作为发汗祛风药,用来治疗伤寒;麻黄成为辛温派的优势药物;艾叶、白薇、山茱萸和吴茱萸等药物用法亦与现代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甘药
苦酸药
附子
麻黄
艾叶
白薇
山茱萸
吴茱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苏轼看宋代的医学与养生——从古代的气候史、疫病史思考《伤寒论》的校订
被引量:
5
4
作者
小高修司
杨文喆
张再良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第2期61-66,共6页
随着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当时各个领域内学问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字典《玉篇》(顾野王,梁,543年)由北宋陈彭年等重修为《大广益会玉篇》,出现了很多的版本。字音特别是根据韵将汉字分类的字典《韵书》是从《切韵》...
随着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当时各个领域内学问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字典《玉篇》(顾野王,梁,543年)由北宋陈彭年等重修为《大广益会玉篇》,出现了很多的版本。字音特别是根据韵将汉字分类的字典《韵书》是从《切韵》(陆法言,隋,602年)开始的,同样陈彭年等选定的《大宋重修广韵》(1008年)定本后,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宋代
疫病史
气候
古代
养生
医学
苏轼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五苓散考
被引量:
4
1
作者
小高修司
冈田研吉
郭秀梅
牧角和宏
杨文喆
张再良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出处
《河南中医》
2011年第5期445-447,共3页
文摘
五苓散是五味猪苓散的略称,其方义随《伤寒论》的变迁而不同。《金匮要略》呕吐篇中的三味猪苓散和《伤寒论》五味猪苓散(即五苓散)是起源不同的方剂;《宋版伤寒论》中五苓散和猪苓散虽是利尿剂,但见证脉浮,脉浮意味着"先用发汗法,次用吐法",是编集者避忌过激发汗法和吐法的结果,使五苓散(猪苓散)原来作为吐剂使用的事实变得模糊。实际上五苓散(猪苓散)是具有汗、吐、下作用的方剂。
关键词
五苓散
猪苓散
《伤寒论》
张仲景
Keywords
Wuling Powder
Zhuling Powder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Zhang Zhongjing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八味丸和六味丸方意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
2
2
作者
小高修司
冈田研吉
杨文喆
张再良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出处
《河南中医》
2011年第11期1328-1330,共3页
文摘
金代以后以《脾胃论》为首确立了脏腑概念,从而对肾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导致了对以前医学书中所见"肾"的误解,这是造成现代对八味丸和六味丸方意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八味丸被《金匮要略》记载时,除消除宿食等有关健运脾胃的作用外,还有活血、祛风湿的效用,比单纯将其看作补肾阳药更加妥当。
关键词
八味丸
六味丸
肾虚
分类号
R289.1 [医药卫生—方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隋唐以前的用药法
3
作者
小高修司
杨文喆
张再良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出处
《河南中医》
2011年第8期947-949,共3页
文摘
隋唐以前用药法与后世有所不同,隋唐以前的苦酸药并非现代所说具有收敛的功效,而是具有发散、通透、清热解毒的功效;且将韭、葱、蒜甚至附子等辛温药作为发汗祛风药,用来治疗伤寒;麻黄成为辛温派的优势药物;艾叶、白薇、山茱萸和吴茱萸等药物用法亦与现代有所不同。
关键词
辛甘药
苦酸药
附子
麻黄
艾叶
白薇
山茱萸
吴茱萸
分类号
R285.6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苏轼看宋代的医学与养生——从古代的气候史、疫病史思考《伤寒论》的校订
被引量:
5
4
作者
小高修司
杨文喆
张再良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第2期61-66,共6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研究"(编号:GLZX2016029)
国家社科基金"宋以前<伤寒杂病论>流派研究"(编号:17BZS032)
文摘
随着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当时各个领域内学问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字典《玉篇》(顾野王,梁,543年)由北宋陈彭年等重修为《大广益会玉篇》,出现了很多的版本。字音特别是根据韵将汉字分类的字典《韵书》是从《切韵》(陆法言,隋,602年)开始的,同样陈彭年等选定的《大宋重修广韵》(1008年)定本后,一直流传至今。
关键词
《伤寒论》
宋代
疫病史
气候
古代
养生
医学
苏轼
分类号
R212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五苓散考
小高修司
冈田研吉
郭秀梅
牧角和宏
杨文喆
张再良
《河南中医》
201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对八味丸和六味丸方意的历史考察
小高修司
冈田研吉
杨文喆
张再良
《河南中医》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隋唐以前的用药法
小高修司
杨文喆
张再良
《河南中医》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苏轼看宋代的医学与养生——从古代的气候史、疫病史思考《伤寒论》的校订
小高修司
杨文喆
张再良
《中医文献杂志》
201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