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链非编码RNA与妇科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尚春亮 姚书忠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79-82,共4页
近年来,曾经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噪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lnc 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nt)的RNA,其本身并不编码蛋白,但其与生物信息学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表... 近年来,曾经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噪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lnc 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nt)的RNA,其本身并不编码蛋白,但其与生物信息学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周期调控、m RNA降解、肿瘤耐药等多个方面,对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诊断及预后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在与激素以及P53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学者们借助多种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对lnc RNA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进行解析,发现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来源细胞间lnc RNA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而且,lnc RNA的异常表达与多种恶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lnc RNA与妇科肿瘤相关性的研究为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宫颈肿瘤 卵巢肿瘤 子宫内膜肿瘤 后成说 遗传 基因 p53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肥胖及代谢异常合并症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聂禹菲 郭红燕 +6 位作者 高妍 韩钦 何天慧 李圆 尚春亮 梁华茂 薛丽香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患者分子分型与其临床特征、肥胖及代谢异常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88例初治EC患者,比较不同分子分型之间临床特征、体质量指数(BMI)、血脂及代谢异常合...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患者分子分型与其临床特征、肥胖及代谢异常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88例初治EC患者,比较不同分子分型之间临床特征、体质量指数(BMI)、血脂及代谢异常合并症的差异。结果:p53突变型手术分期晚期比例显著高于p53野生型(P=0.039),低分化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种亚型(P=0.002、P=0.001、P<0.001),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p53野生型(P=0.027)。POLE突变型BMI显著低于其他3种亚型(P=0.043、0.018、0.003),多发动脉粥样硬化(P=0.041)及脂肪肝(P=0.006)发生率显著低于p53野生型。p53突变型中肥胖比例显著高于POLE突变型(P=0.044),多发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显著高于POLE突变型(P<0.001)、MMR-D型(P=0.004)及p53野生型(P=0.001)。结论:p53突变型患者具有更显著的肥胖及代谢异常的特点,应更重视其体重管理并积极治疗代谢异常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分子分型 肥胖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家族倾向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晶晶 郭红燕 +8 位作者 尚春亮 刘露 黄翠玉 吴章鑫 李圆 吴郁 李华军 梁华茂 徐冰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01-507,共7页
目的调查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的家族遗传特征,探讨有或无内异症家族史的内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且经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检查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850例的临床资料,... 目的调查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的家族遗传特征,探讨有或无内异症家族史的内异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且经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检查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850例的临床资料,随访家族史情况,比较有或无内异症家族史的内异症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有无差异。结果入组内异症患者共850例,年龄为(33.8±7.0)岁;Ⅲ期(37.1%,315/850),Ⅳ期496例(58.4%,496/850)。有内异症家族史的患者100例,占比为11.8%(100/850);多为一级亲属(包括母亲、女儿和姐妹)患病(76.1%,86/113),二级、三级亲属中有81.5%(22/27)为母系亲属。有或无内异症家族史的内异症患者诊断时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0、33岁,有家族史患者的未婚比例更高[分别为42.0%(42/100)、26.3%(197/750)],有家族史的患者中痛经患者占比更高[分别为89.0%(89/100)、55.5%(416/750)],有或无家族史患者的痛经评分中位数分别为6、2分、痛经时长中位数分别为10、1年,有或无家族史患者诊断时的血清癌相关抗原(CA)125水平中位数分别为57.5、46.9 kU/L;比较有或无家族史患者的诊断时年龄、婚姻状态、痛经患者占比、痛经评分、痛经时长、血清CA125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者在民族、体重指数、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月经量、血清CA19-9水平、包块部位及大小、分期、不良孕产史、不孕症、子宫腺肌病及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对比有或无家族史的内异症患者中痛经患者的痛经开始年龄、痛经时长、原发性及继发性痛经占比、有无痛经进行性加重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而痛经程度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内异症发病具有家族倾向,且多为一级亲属受累。与无内异症家族史的内异症患者对比,有家族史者诊断时的年龄更早,痛经患者占比更高,痛经程度更重,血清CA125水平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史采集 疾病遗传易感性 随访研究 家族史
原文传递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中淋巴结的去与留
4
作者 韩钦 尚春亮 +1 位作者 贾芃 郭红燕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210-215,共6页
淋巴结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诊断价值考虑,淋巴结切除是评估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一种方法;从治疗价值考虑,切除转移的淋巴结是减瘤手术的一部分。但这是否可以转化成生存获益?随之而来的副损伤、并发症与临床获益... 淋巴结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诊断价值考虑,淋巴结切除是评估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一种方法;从治疗价值考虑,切除转移的淋巴结是减瘤手术的一部分。但这是否可以转化成生存获益?随之而来的副损伤、并发症与临床获益又如何?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淋巴结的去与留这一话题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对妇科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治疗中淋巴结处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阐述笔者团队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淋巴结切除 副损伤 子宫内膜癌 减瘤手术 临床获益 卵巢癌 宫颈癌
原文传递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黄佳明 王伟 +3 位作者 梁炎春 刘田雨 尚春亮 姚书忠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15年6月209例确诊为早期子宫内膜癌并以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腹腔镜组),以同期403例开腹手术治疗的早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15年6月209例确诊为早期子宫内膜癌并以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腹腔镜组),以同期403例开腹手术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各方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术中手术时间(114.7±29.2)min短于开腹组(211.0±45.3)min(P<0.05),腹腔镜组出血量(180.6±98.2)mL明显少于开腹组(323.1±167.8)mL(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盆腔及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总体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其安全可行,可作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早期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腹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Ia2~Ⅱa2期子宫颈癌的可行性及肿瘤结局的配对队列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伟 尚春亮 +3 位作者 黄佳明 陈淑琴 沈慧敏 姚书忠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94-901,共8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LRH)与开腹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ARH)治疗Ia2-Ⅱa2期子宫颈癌的手术可行性及远期肿瘤结局。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LRH+淋巴结切除术(LND)的Ia2~Ⅱa2期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LRH)与开腹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ARH)治疗Ia2-Ⅱa2期子宫颈癌的手术可行性及远期肿瘤结局。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LRH+淋巴结切除术(LND)的I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372例(LRH组)作为观察对象,以同期接受ARH+LND的I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434例(ARH组)作为对照。依据已知的子宫颈癌复发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淋巴脉管间隙受累、子宫颈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切缘浸润)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获得203对病例组(即LRH组和ARH组各203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复发和生存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进一步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层,比较不同分层中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1)手术相关指标:LRH组、AR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39±44)、(270±4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0±129)、(428±32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0±0.8)、(3.0±1.6)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6)、(13±6)d,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中和术后并发症:LRH组、ARH组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4%(13/203)、6.9%(14/2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LRH组、ARH组术后并发症(除外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9.4%(19/203)、20.2%(41/2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36.5%(74/203)、37.4%(76/2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0)。(3)复发与生存情况:LRH组、ARH组的复发率分别为7.9%(16/203)、9.4%(19/2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0)。LRH组、ARH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1%和91.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7%和96.1%,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90,P=O.900)。(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术后辅助治疗、淋巴脉管间隙受累、子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明显影响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P〈0.01);而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对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盆腔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进一步对影响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在肿瘤直径〉4cm、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子宫颈癌患者中,LRH组与ARH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RH+LND治疗Ia2一Ⅱa2期子宫颈癌具有手术可行性及肿瘤学安全性,可作为ARH+LND的替代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节段性肠切除术治疗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命质量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多 沈慧敏 +4 位作者 梁炎春 王伟 刘田雨 尚春亮 姚书忠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03-509,共7页
目的探讨节段性肠切除术治疗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生命质量。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行节段性肠切除术治疗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2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至... 目的探讨节段性肠切除术治疗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生命质量。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行节段性肠切除术治疗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2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至少12个月完成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生命质量评分,比较术后较术前相关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62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随访时间为术后12-7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术后18.9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有明显的疼痛症状,包括痛经、性交痛、排便痛和慢性盆腔痛,其中,痛经、性交痛、排便痛术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9±2.2)、(0.7±0.5)、(1.6±0.7)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分别为(7.5±2.9)、(4.3±2.2)、(7.3±1.9)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SF-36评分的8个项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术后发生并发症共28例(45%,28/62),分别为尿潴留18例、直肠阴道瘘4例、阴道后穹隆裂口2例,血栓形成、盆腔脓肿、弥漫性腹膜炎、肠梗阻各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恢复良好。62例患者中合并不孕者共16例,术后有生育要求者10例,术后妊娠率为6/10,其中自然分娩2例,剖宫产分娩2例,流产1例,胚胎停止发育行清宫术1例。结论节段性肠切除术治疗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肠疾病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疼痛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神经纤维束状浸润与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梁炎春 陈玉清 +6 位作者 刘多 刘田雨 尚春亮 郭鲁燕 吴锦杰 谢鸿玉 姚书忠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77-881,共5页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宫骶韧带病灶及阴道直肠隔病灶中神经纤维束状浸润(NFBI)情况及其与患者疼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06-01—2015-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64例DIE患者,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宫骶韧带病灶及阴道直肠隔病灶中神经纤维束状浸润(NFBI)情况及其与患者疼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06-01—2015-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64例DIE患者,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宫骶韧带病灶和阴道直肠隔病灶中神经纤维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GAP-43染色阳性的神经纤维。根据是否存在神经纤维束状浸润分为两组:NFBI阳性组和NFBI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痛经、肛门坠胀痛、性交痛和慢性盆腔痛程度,并探讨二者之间新生神经纤维密度的差异。结果宫骶韧带DIE病灶中NFBI阳性组痛经、肛门坠胀痛和慢性盆腔痛评分均比NFBI阴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交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阴道直肠隔DIE病灶中NFBI阳性组痛经、肛门坠胀痛、性交痛和慢性盆腔痛评分均比NFBI阴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骶韧带DIE病灶和阴道直肠隔DIE病灶中NFBI阳性患者的新生神经纤维(GAP-43染色阳性的神经)密度均比NFBI阴性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结论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神经纤维束状浸润与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相关,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刺激新生神经纤维生长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蛋白基因产物9.5 疼痛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