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午工程二期GNSS电离层TEC与闪烁监测仪样机测试及数据对比分析
1
作者 王铮 曹光伟 +4 位作者 胡连欢 谭广远 尚社平 胡鹏 陈志青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77-93,共17页
子午工程二期电离层TEC与闪烁接收机布网采用国产设备.经过连续3天的运行测试,本文以同台站同天线的国外对比设备PolaRx5数据为参考,对样机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对于科学研究,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VTEC、幅度闪烁指数、相位闪烁指数这... 子午工程二期电离层TEC与闪烁接收机布网采用国产设备.经过连续3天的运行测试,本文以同台站同天线的国外对比设备PolaRx5数据为参考,对样机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对于科学研究,数据的连续性和有效性,VTEC、幅度闪烁指数、相位闪烁指数这三项数据的精度是最重要的指标.本文根据科研场景设计了这些方面的数据比较标准,评估样机的数据质量,并对两种设备探测结果特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数据准确性的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工程 GNSS电离层TEC与闪烁监测仪 样机测试 数据质量
下载PDF
海南地区电离层闪烁监测及初步统计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6 位作者 郭兼善 罗熙贵 P.M.Kintner 甄卫民 武顺智 张满莲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8,共6页
为开展赤道区的电离层闪烁形态特性及相关物理过程的研究,空间中心海南台站建立了一套 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该系统是利用 Plessey GPS Builder-2 系统开发的,对软件的源码进行了修改,使其能以高采样率(50/s)同时并行记录11个通道... 为开展赤道区的电离层闪烁形态特性及相关物理过程的研究,空间中心海南台站建立了一套 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系统.该系统是利用 Plessey GPS Builder-2 系统开发的,对软件的源码进行了修改,使其能以高采样率(50/s)同时并行记录11个通道 GPS 信号强度数据.对2003年7—12月间 L-波段电离层闪烁事件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日落后到午夜附近,其中9—11月较7—8月闪烁发生和结束的时间明显提前;电离层闪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9—11月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强,其中10月达到最大;电离层闪烁的逐日变化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闪烁的发生在秋分附近9月底到10月中旬的磁静日期间达到最大;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增强通常会抑制电离层闪烁的发生,这种情形在秋分附近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磁静日 GPS 地磁活动 台站 赤道 太阳 闪烁 L-波段 采样率
下载PDF
不同地磁扰动事件期间全球电离层的扰动形态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尚社平 郭兼善 +3 位作者 史建魁 张满莲 刘其俊 罗熙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7,共7页
利用全球电离层台站提供的观测数据 ,分析了 5次不同类型磁暴事件期间全球电离层F2 层f0 F2 和hmF2的扰动变化 .主要结果表明 :对于延迟型主相磁暴S(C)和S(E) ,中高纬电离层首先会出现明显的正相扰动 ,随后是明显延迟的负相扰动 ,负相... 利用全球电离层台站提供的观测数据 ,分析了 5次不同类型磁暴事件期间全球电离层F2 层f0 F2 和hmF2的扰动变化 .主要结果表明 :对于延迟型主相磁暴S(C)和S(E) ,中高纬电离层首先会出现明显的正相扰动 ,随后是明显延迟的负相扰动 ,负相扰动覆盖范围广 ,甚至扩展到低纬区 ,且持续时间很长 ,恢复及其缓慢 ,其中S(C)型的扰动更为明显 ;对于非延迟型主相磁暴S(A)、S(B)和S(D) ,高纬电离层正相扰动持续时间较短甚至不出现 ,中高纬电离层负相扰动的出现、发展和恢复也相对较快 ;磁暴主相强度的大小会对电离层负相扰动的强度、发展和持续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纬电离层扰动在非延迟型主相磁暴恢复相期间会出现明显的地方时效应 ,地方时效应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强 ,并且会明显影响到中低纬电离层的扰动 ;电离层扰动从高纬到低纬的变化趋势为 :f0 F2 的扰动由负相向正相转化 ,hmF2 的增加由全天出现趋向于只存在于夜间 ,反映了不同扰动物理机制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扰动事件 扰动形态 磁暴类型 电离层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赤道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的形态特性 被引量:26
4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5 位作者 甄卫民 P.M.Kintner 郭兼善 罗熙贵 武顺智 陈丽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0-415,共6页
利用空间中心海南台站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2003年7月到2005年6月两年间的观测资料,对太阳活动下降期间海南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结果表明:闪烁主要发生在日落后到午夜附近,其在春秋分附近出现的时间最早,集中出现... 利用空间中心海南台站GPS电离层闪烁监测仪2003年7月到2005年6月两年间的观测资料,对太阳活动下降期间海南地区L波段电离层闪烁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结果表明:闪烁主要发生在日落后到午夜附近,其在春秋分附近出现的时间最早,集中出现于22LT左右,在冬季出现一定的时间延迟,在夏季出现的时间最晚,主要出现在午夜附近;闪烁的频率和强度春秋季明显增大,在冬季和夏季明显减小;闪烁主要发生于磁静日期间,这种情形主要集中于春秋分附近;电离层闪烁也可能发生于磁扰/暴期间,这种情形多发生于夏季和冬季期间。相对于地磁活动,太阳活动对闪烁活动的影响相对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区 L-波段电离层闪烁 统计特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海南VHF雷达观测的低纬E区场向不规则体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6 位作者 阎敬业 杨国涛 王霄 燕春晓 王继红 吴琼之 南方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62,共10页
利用海南VHF雷达(19.5°N,109.1°E;磁纬8.1°N)在2011年7月15—22日期间的连续观测数据,对东亚低纬3 m尺度电离层场向不规则体(FAI)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间,E区场向不规则体几乎每天发生,既可发生于夜... 利用海南VHF雷达(19.5°N,109.1°E;磁纬8.1°N)在2011年7月15—22日期间的连续观测数据,对东亚低纬3 m尺度电离层场向不规则体(FAI)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间,E区场向不规则体几乎每天发生,既可发生于夜间,也可发生于白天,且存在各种不同结构.根据E区场向不规则体发生的时间及形态,可将其分为三种结构类型:低部连续型结构、上部下降型结构以及白天连续型结构.这些低纬E区场向不规则体的回波谱特性与赤道电集流(EEJ)和中纬区E区场向不规则体中的2型回波相类似,但其随时间的变化与后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且与其他低纬区E区场向不规则体回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低纬区 海南VHF雷达 E区场向不规则体
下载PDF
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东亚电离层不规则体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2 位作者 张北辰 王霄 武顺智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7-633,共7页
利用2003年7月-2005年6月东亚110°E子午线附近的全球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东亚区电离层不规则体形态特性及其随磁纬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处于磁纬±10°以内的磁赤道区,海南和东南亚台站存在明显的电离层不规... 利用2003年7月-2005年6月东亚110°E子午线附近的全球定位系统观测资料,对东亚区电离层不规则体形态特性及其随磁纬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处于磁纬±10°以内的磁赤道区,海南和东南亚台站存在明显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海南电离层闪烁与东南亚总电子含量起伏活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在两分季明显增强且趋于对称,在两至季明显减弱且呈现一定不对称性,相对于其他季节,6月至季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存在2~3 h的地方时延迟.而处于磁纬±14°以上的低中纬区,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会明显减弱,且南北半球呈现明显的形态差异.随着磁纬的增加,北半+球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在两分季迅速减弱直至消失,在夏季相对有所增加;南半球所有季节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区 110°子午线 电离层不规则体
下载PDF
海南地区扩展F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3 位作者 王霄 尚社平 甄卫民 武顺智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对2002年3月~2005年2月期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到的扩展F资料按照频率、区域、混合和强区域扩展等四种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高年(2002年),频率扩展不够活跃;区域扩展主要活跃在夏末秋初的7、8和9月份;混合扩... 对2002年3月~2005年2月期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到的扩展F资料按照频率、区域、混合和强区域扩展等四种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高年(2002年),频率扩展不够活跃;区域扩展主要活跃在夏末秋初的7、8和9月份;混合扩展主要活跃在春季的3月份;强区域型扩展则主要活跃在春秋季的3、4和9月份。在太阳活动中年(2003和2004年),频率扩展主要活跃在夏初的5、6月份;区域扩展主要活跃在2004年的秋季9月份,而2003年各季均不够活跃;混合扩展主要活跃在2003年冬季的12、1(2004)月份和2004年的夏季6、7月份;强区域型扩展则主要活跃在2003年秋季的10月份和2004年春季3、4月份以及夏末深秋的8、10月份。海南地区扩展F的特性与巴西Paulista台站的观测结果相比较主要在季节变化上有很大的不同,与印度Ahmedabad台站的观测结果相比较则主要在季节出现率上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区 电离层测高仪 扩展F 季节变化
下载PDF
1998年5月磁暴事件期间全球电离层响应形态与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满莲 尚社平 +1 位作者 郭兼善 罗熙贵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利用全球 40余个电离层台站的 f0F2观测数据,采取对经度进行分区处理的方法,通过计算各台站 f0F2参数对其月中值的偏离百分比,对 1998年 5月大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扰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的扰动机制进行了探讨.... 利用全球 40余个电离层台站的 f0F2观测数据,采取对经度进行分区处理的方法,通过计算各台站 f0F2参数对其月中值的偏离百分比,对 1998年 5月大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扰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的扰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次磁暴事件中,在磁暴主要活动相期间的电离层扰动与暴环流理论所描述的电离层扰动特征相符,但在恢复相后期欧洲扇区台站出现的正相扰动似不能用暴环流理论来解释,它可能与对应期间的行星际条件(太阳风与行星际磁场)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暴 扰动形态 扰动机制 全球响应 磁暴 1998年
下载PDF
海南地区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多仪器同时观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3 位作者 程征伟 王霄 尚社平 ZHEREBTSOV G A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6-71,共6页
根据海南电离层观测站测高仪、闪烁监测仪和中华一号卫星的观测数据,对2004年4月23日三种仪器同时观测到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泡事件进行了分析.测高仪从14∶30UT到17∶45UT观测到了强区域型扩展F现象,闪烁监测仪观测到闪烁现象出现的时间... 根据海南电离层观测站测高仪、闪烁监测仪和中华一号卫星的观测数据,对2004年4月23日三种仪器同时观测到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泡事件进行了分析.测高仪从14∶30UT到17∶45UT观测到了强区域型扩展F现象,闪烁监测仪观测到闪烁现象出现的时间范围略大于强区域型扩展F的时间范围.在16∶33—16∶34UT期间卫星在海南上空观测到了两个等离子体泡现象.经分析认为,强区域扩展F和闪烁现象都是由卫星观测到的等离子体泡所引起的,从而给出了测高仪、闪烁监测仪和卫星同时观测到等离子体泡的重要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F 闪烁 电离层等离子体泡 多仪器观测
下载PDF
太阳高年期间海南电离层扩展F出现的起始时间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2 位作者 王霄 尚社平 武顺智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年第13期1895-1897,共3页
电离层扩展F与电离层闪烁现象密切相关,它们出现的起始时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因此研究电离层扩展F出现的起始时间将对闪烁预报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太阳高年(2002年3月—2003年2月)期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到... 电离层扩展F与电离层闪烁现象密切相关,它们出现的起始时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因此研究电离层扩展F出现的起始时间将对闪烁预报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将太阳高年(2002年3月—2003年2月)期间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到的扩展F按照频率、区域、混合和强区域扩展等分为四种类型,对其出现的起始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频率扩展和混合扩展的起始时间分别集中在0200LT—0800LT和0000LT—0600LT;而区域扩展和强区域扩展出现的起始时间分别集中在2000LT—0200LT和2000LT—2200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海南) 电离层 扩展F 出现时间
下载PDF
激发态氮分子N_2在电离层中的作用的模拟研究
11
作者 张满莲 史建魁 尚社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1-577,共7页
激发态氮分子N 2 在电离层F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使F区占主导地位的O+ 离子的损失率增大 ,从而使该区的电子浓度减少 .本文利用理论电离层数值模型 ,通过考虑与不考虑N 2 的作用 ,对包括 1990年 6月、1997年 5月、1998年 5月以及 2 0 ... 激发态氮分子N 2 在电离层F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使F区占主导地位的O+ 离子的损失率增大 ,从而使该区的电子浓度减少 .本文利用理论电离层数值模型 ,通过考虑与不考虑N 2 的作用 ,对包括 1990年 6月、1997年 5月、1998年 5月以及 2 0 0 0年 4月磁暴事件在内的时间区间的电离层响应情形进行模拟研究 ,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N 2 对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影响在太阳活动高年非常明显 ,在太阳活动低年虽有些影响 ,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程度远不如高年 .在太阳活动高年 ,不仅是磁暴期间 ,在较宁静期间也必须考虑N 2 的影响 .而且 ,在考虑N 2 的作用时 ,还与激发态振动温度Tν 有关 ,在采用Tν=Tn(其中Tn 为背景中性大气的温度 )的简化处理时 ,所得结果与观测结果的符合程度不如对Tν 进行精确计算时所得的结果好 .模拟结果还表明 ,太阳活动高年 ,N 2 作用的结果主要是使 15 0km高度以上的F区电离层电子浓度减少 ,而对 15 0km以下高度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则影响不大 .另外 ,N 2 基本不影响F2 层峰高hm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数值模拟扰动机制 激发态氮分子的作用
下载PDF
磁暴对海南地区电离层扩展F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智贤 史建魁 +6 位作者 高太长 王国军 尚社平 王霄 方涵先 王赵 G A Zherebtsov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8,共6页
利用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数据,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磁暴对电离层扩展F的影响.结果认为磁暴从整体上抑制了扩展F现象的发生.但若把扩展F分为不同类型,则结果却有所不同.对于频率型(FSF),在2002年和2003年磁暴... 利用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数据,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磁暴对电离层扩展F的影响.结果认为磁暴从整体上抑制了扩展F现象的发生.但若把扩展F分为不同类型,则结果却有所不同.对于频率型(FSF),在2002年和2003年磁暴对其有促发作用,在2004—2007年有抑制作用;对于区域型(RSF),在2002 2005年磁暴对其有抑制作用,在2006年和2007年,对其有弱促发作用;对于混合型(MSF),在2002年磁暴对其有抑制作用,在2003年和2004年有促发作用,从2005年开始,磁暴对其有抑制作用;对于强区域型(SSF),在2002—2004年磁暴对其有抑制作用,在2005年和2006年有促发作用,2007年有弱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磁暴 扩展F 促发与抑制
下载PDF
海南VHF雷达观测到的低纬F区电离层场向不规则体事件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4 位作者 闫敬业 杨国涛 燕春晓 王霄 吴琼之 《空间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2-709,共8页
中国海南VHF雷达具有快速扫描观测及对电离层不规则体进行二维成像的能力.采用时间序列上的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场向不规则体发展变化的一系列二维空间图像.本文对海南VHF雷达2011年10月27日夜间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分析,主要... 中国海南VHF雷达具有快速扫描观测及对电离层不规则体进行二维成像的能力.采用时间序列上的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场向不规则体发展变化的一系列二维空间图像.本文对海南VHF雷达2011年10月27日夜间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分析,主要结果表明,本次观测到的不规则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步形成阶段,不规则体开始出现时非常微弱,发展变化很慢,主要表现为向上可扩展,持续时间约14min.在扩大增强阶段,不规则体快速向上并向两侧扩展,持续时间约14min;不规则体强度前期迅速增大,后期略有减弱,空间尺度达200km以上.在东漂离开阶段,不规则体强度进一步减弱,扩展面积达到最大,主要表现为东向漂移,持续时间近30min.这次观测首次给出了海南地区上空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其他台站的观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海南观测到的雷达羽与其他地区的雷达羽具有明显不同,海南地区的雷达羽特性及其对应的物理过程有待进一步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VHF雷达 二维成像 电离层不规则体 形成和发展
下载PDF
基于多种观测手段的东亚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3 位作者 王铮 王国军 程征伟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2-870,共9页
利用海南台站(19.5°N,109.1°E, dip:13.6°N)和磁赤道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数据,对2011年11月20日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了分析.海南台站VHF雷达、电离层闪烁和数字测高仪的综合观测结果表明,当天日落附近发... 利用海南台站(19.5°N,109.1°E, dip:13.6°N)和磁赤道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数据,对2011年11月20日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进行了分析.海南台站VHF雷达、电离层闪烁和数字测高仪的综合观测结果表明,当天日落附近发生了强的电离层不规则体事件,主要表现为雷达羽和强闪烁的形态.结合磁赤道区GPS和C/NOFS卫星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海南台站日落附近出现的雷达羽和强闪烁与南海磁赤道区产生的主等离子体泡存在明显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低纬区 电离层不规则体 多种观测手段
下载PDF
夏季强对流活动对东亚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影响的事件分析
15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3 位作者 程征伟 王国军 王铮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1-1121,共11页
利用海南台站和东南亚地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手段,对2014年7月28日夜间观测到的东亚低纬F区不规则体事件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台站观测到了罕见的长时间持续的F区电离层不规则体,不同手段观测到的电离层不... 利用海南台站和东南亚地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手段,对2014年7月28日夜间观测到的东亚低纬F区不规则体事件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台站观测到了罕见的长时间持续的F区电离层不规则体,不同手段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不同台站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存在明显的差异。海南台站经度区南北异常峰附近的TEC起伏活动在日落后至午夜附近明显增强,在午夜后明显减弱。C/NOFS卫星轨迹午夜后逐渐接近于磁赤道,且处于较低高度上,几乎总会观测到弱等离子体扰动/泡的发生,与该区域地基观测的弱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存在明显的联系。SWARM卫星在黎明海南台站附近经度区仍观测到较强的赤道异常双峰结构,且西侧异常峰区附近仍存在明显的等离子体密度耗空/泡结构。海南台站西侧磁赤道区附近(中南半岛)强对流活动(MCC)激发的重力波种子扰动对东亚低纬区等离子体泡及准周期结构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低纬区 电离层不规则体 多种观测 夏季 对流层强对流
下载PDF
太阳活动高、低年东亚中、低纬地区扩展F特性比较研究
16
作者 郭兵 肖赛冠 +6 位作者 史建魁 肖佐 王国军 程征伟 尚社平 王铮 索玉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89-3300,共12页
扩展F(Spread-F)作为重要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之一,对电波传播、导航、通讯等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时、空特性的研究一直倍受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低纬海南台站和中纬长春与乌鲁木齐台站的测高仪数据,比较研究了太阳活动高、低年我国中、... 扩展F(Spread-F)作为重要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之一,对电波传播、导航、通讯等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时、空特性的研究一直倍受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低纬海南台站和中纬长春与乌鲁木齐台站的测高仪数据,比较研究了太阳活动高、低年我国中、低纬地区夜间电离层扩展F的发生特性.扩展F发生率特性主要体现在:无论低纬还是中纬太阳活动低年扩展F发生率最大值高于太阳活动高年;无论太阳活动高年还是低年低纬站扩展F发生率最大值高于中纬站.细节特征主要体现在:首先,三台站在太阳活动高、低年扩展F发生率都存在双峰结构.太阳活动高年,低纬海南站双峰结构集中在春、秋分季节,而中纬站则集中在冬、夏季节,扩展F较容易发生的地方时低纬站主要集中在子夜前,而中纬站则偏向子夜后;在太阳活动低年,中、低纬双峰结构都出现在冬、夏季节,低纬海南站扩展F较突出的出现在子夜前后,而中纬台站则主要出现在子夜及子夜后.其次,双峰结构中的细节表现不同,如低纬海南站太阳活动高年扩展F较容易发生在春分季节,但2月和4月份发生率都比较高而且接近,而太阳活动低年扩展F较容易发生在夏季月份,但5月和7月的发生率也都比较高且接近,且太阳活动高、低年低纬主峰峰值非常接近,不像中纬地区有明显的差异等.本文针对实测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F 低纬电离层 太阳活动 季节变化 地方时变化
下载PDF
Correlations between Strong Range Spread-F and GPS L-Band Scintillations Observed in Hainan in 2004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国军 史建魁 +1 位作者 尚社平 王霄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75-378,共4页
Data from the DPS-4 digisonde and the GPS L-band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monitor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trong range spread-F (SSF) and GPS L-band scintillations observed in the ionosphere ... Data from the DPS-4 digisonde and the GPS L-band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monitor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trong range spread-F (SSF) and GPS L-band scintillations observed in the ionosphere over Hainan Island, China (19.5°N, 109.1°E geogr., dip lat. 9°N) in 2004. The SSF in the ionogram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range spread-F because it extends in frequency well beyond FoF2 and makes FoF2 difficult to be determined. The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SSF phenomenon is frequently accompanied by the occurrence of GPS L-band scintillations. The SSF and GPS L-band scintillations occur frequently in the equinoctial months (March, April, September, and October), but rarely in the winter (January, February, November, and December) and summer (May-August); especially, occurrence variations of the SSF and GPS L-band scintillations nearly have a same trend. The SSF and scintillation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topside plasma bubbles and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eneralized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eld emission molybdenum dioxide enhancement factor
下载PDF
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块相关等离子体泡演化期间的虚高变化
18
作者 王铮 史建魁 +3 位作者 王国军 王霄 尚社平 程征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2,共8页
针对东亚地区地磁低纬度南北半球Vanimo台站(地理2.7°S,141.3°E;地磁11.2°S,146.2°W)和海南台站(地理19.5°N,109.1°E;地磁9.1°N,179.1°W)上空的3个电离层等离子体块与等离子体泡相关联的事件,... 针对东亚地区地磁低纬度南北半球Vanimo台站(地理2.7°S,141.3°E;地磁11.2°S,146.2°W)和海南台站(地理19.5°N,109.1°E;地磁9.1°N,179.1°W)上空的3个电离层等离子体块与等离子体泡相关联的事件,利用地面台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连续观测数据,研究等离子体泡演化期间的电离层虚高变化。结果表明:以往提出的等离子体块出现约2 h之前等离子体垂直漂移速度从向上(东向电场)转为向下(西向电场)的观点,本文的3个事例均与之不符,或者距反转时间很远(约6 h),或者由向下转为向上。在等离子体块形成时间点前的1 h内,均有突发的等离子体堆积的运动趋势,或是下降运动速度突然变慢,或是从下降转为向上运动,或是上升运动速度突然加快。这一堆积现象与等离子体块现象相关性更好,也不仅限于漂移速度从向上转变为向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等离子体泡 等离子体块 数字测高仪 电离层不规则体演化
下载PDF
基于Cluster观测的磁尾场向电流在南北半球投影位置的分布
19
作者 程征伟 史建魁 +3 位作者 王国军 王铮 尚社平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6-224,共9页
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的磁场探测数据计算磁尾场向电流并投影到极区电离层,研究其投影位置在南北半球的分布规律,统计过程中去除了强磁暴(磁暴主相Dst<–100 nT)期间的场向电流事件。结果显示:磁尾场向电流事件在极区投影位置的纬度... 利用Cluster四颗卫星的磁场探测数据计算磁尾场向电流并投影到极区电离层,研究其投影位置在南北半球的分布规律,统计过程中去除了强磁暴(磁暴主相Dst<–100 nT)期间的场向电流事件。结果显示:磁尾场向电流事件在极区投影位置的纬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北半球为单峰结构,南半球为双峰结构。在北半球投影到较低纬度(<64°)的场向电流事件数目明显多于南半球,并且所能达到的最低纬度更低;在南半球投影到较高纬度(>74°)的场向电流事件数目明显多于北半球,并且所能达到的最高纬度更高。地磁平静条件下(|AL|<100 nT),磁尾场向电流密度随磁地方时(MLT)呈递增趋势,这一结果与低高度卫星在极区对I区场向电流的探测结果符合很好。研究结果表明,磁尾场向电流投影位置的纬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南北不对称性,这与南北半球磁尾场向电流的空间分布以及磁层中磁场结构具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向电流 磁尾 磁地方时 南北半球 不对称性
下载PDF
低纬(海南)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
20
作者 洪宇 王国军 +4 位作者 史建魁 王霄 程征伟 王铮 尚社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30-737,共8页
利用2003-2016年期间子午工程海南站(19.5°N,109.1°E)数字测高仪观测到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数据,分析了高低两种太阳活动条件下纬向和垂直向漂移对近磁静、中等磁扰和强磁扰三种地磁活动水平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日间纬向漂... 利用2003-2016年期间子午工程海南站(19.5°N,109.1°E)数字测高仪观测到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数据,分析了高低两种太阳活动条件下纬向和垂直向漂移对近磁静、中等磁扰和强磁扰三种地磁活动水平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日间纬向漂移各季节均以西向为主,随地磁活动无明显变化,白天日出附近和夜间漂移在各季节均以东向为主,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弱,减弱程度在分季最大,在夏季最小;日间垂直漂移在零值附近变化,且不受地磁活动和季节影响,日落附近漂移仅在分季受到地磁活动的抑制,午夜前垂直漂移在分季受到抑制,在冬季因强磁扰而反向,夏季无明显规律,子夜至日出后垂直漂移在各季节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小.与赤道区Jicamarca相比,两地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相近,但在幅度和相位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两地区的地理位置、背景电场和风场结构等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等离子体漂移 地磁扰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