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陆缘区新近纪早期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尚继宏 李家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83,共11页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陆缘在中新统中部、下部出现的背斜、逆断层等典型压性反转构造,凸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在晚中新世发生的阶段性挤压构造运动;分析表明,此构造活动是东沙运动在台西南海域的表现,其动力来源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陆缘 马尼拉俯冲带 背斜 褶皱 挤压 不整合面
下载PDF
马尼拉俯冲带中段增生楔精细构造特征及微型圈闭盆地发育模式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尚继宏 李家彪 吴自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4-101,共8页
对马尼拉俯冲带中段高精度地形数据编辑后绘制成图,联合之前所获取的地震剖面数据,对俯冲带增生楔的精细构造地貌特征及发育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增生楔下构造区发现了大量狭长的微型圈闭盆地,经过对其平面断裂特点与深部应力状态的分... 对马尼拉俯冲带中段高精度地形数据编辑后绘制成图,联合之前所获取的地震剖面数据,对俯冲带增生楔的精细构造地貌特征及发育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增生楔下构造区发现了大量狭长的微型圈闭盆地,经过对其平面断裂特点与深部应力状态的分析,发现增生楔从俯冲前缘到脊顶区其构造特点的转变对应着微型圈闭盆地4个完整的发育阶段,即初期的加积断裂阶段、中期的圈闭成盆阶段、后期的挤压消亡阶段乃至最终的隆升推覆阶段,揭示出一种新型的俯冲带增生楔发育模式,并推断其本质是深部板片俯冲活动所产生的压应力在海底面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 俯冲带 增生楔 微型圈闭盆地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陆坡与恒春海脊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地震反射特征对比 被引量:4
3
作者 尚继宏 李家彪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20,共9页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 对“探宝号”调查船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解释和研究,并对南海北部陆坡、陆隆及其东侧俯冲带等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成藏规律及分布特征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及过程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R 天然气水合物 滑塌体 泥底辟 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 增生楔 恒春海脊
下载PDF
Contrast of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Hydrate Distribution between Northeast SCS Slope and Hengchun Ridge 被引量:1
4
作者 尚继宏 李家彪 章家保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8年第1期64-74,共11页
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newly acquired seismic profile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973 Program and synthesizing the data with other geologic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we draw conclusions as follows, a) Two s... 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newly acquired seismic profile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973 Program and synthesizing the data with other geologic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we draw conclusions as follows, a) Two seismic reflections located at the northeast South China Sea (SCS) slope and the Hengchun ridge are the Bottom Simulated Reflections (BSRs). Yet, the genesis and process of the gas hydrate in these two area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different regional tectonics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s; b) The genesis of gas hydrate located at the northeast SCS slope area is related to the broadly existing fracture zones, slumping tectosomes, and the distinctive shielding environment of pressure masking field formed by them. But the genesis of the gas hydrate at the Hengchun ridg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hrust nappe structures and accretionary wedges formed along the Manila subduction zone and the related sub-floor fluid channel system built by them; c) Since the analogous geologic bodies are broadly distributed at slope areas around SCS and the temperature-press environment is very suitable to the form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as hydrate, we suggest that much more of this resource should be stored in thes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R gas hydrate slumping block accretionary wedge thrust nappe tectosome DIAPIR
下载PDF
马尼拉海沟几何形态特征的构造演化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志豪 李家彪 +2 位作者 吴自银 吴振利 尚继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9-65,共7页
通过对马尼拉海沟海底地形地貌、构造特征及其相关地震等数据资料的分析,结合俯冲带动力学数值模拟成果,尤其是Schellart等的模式,详细讨论了马尼拉海沟几何形态、海沟南北段俯冲角度突变等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南海中代表古扩张脊的黄... 通过对马尼拉海沟海底地形地貌、构造特征及其相关地震等数据资料的分析,结合俯冲带动力学数值模拟成果,尤其是Schellart等的模式,详细讨论了马尼拉海沟几何形态、海沟南北段俯冲角度突变等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南海中代表古扩张脊的黄岩海山链的俯冲挤入对马尼拉俯冲带的几何形态没有造成较大的影响,其几何形态较符合中等长度(2000~3000km)的海沟模型。由海沟后退和板片反转引起的平行于马尼拉海沟方向的地幔流加剧了海沟南北段俯冲角度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几何形态 地幔流 马尼拉海沟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PSO-BP海底声学底质分类方法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佳兵 吴自银 +3 位作者 赵荻能 周洁琼 李守军 尚继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57,共7页
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较强的鲁棒性和全局搜索能力等优点,将PSO算法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优化了BP神经网络分类时的初始权值和阈值。基于珠江河口三角洲的侧扫声呐图像数据,提取了海底声呐图像中砂、礁石、泥3类典型底质的6种主要特... 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较强的鲁棒性和全局搜索能力等优点,将PSO算法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优化了BP神经网络分类时的初始权值和阈值。基于珠江河口三角洲的侧扫声呐图像数据,提取了海底声呐图像中砂、礁石、泥3类典型底质的6种主要特征向量,利用PSO-BP方法对海底底质进行分类识别。实验表明,3类底质分类精度均大于90%,高于BP神经网络70%左右的分类精度,表明PSO-BP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海底底质的分类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 特征向量 粒子群算法 底质分类
下载PDF
东海陆架两期沙脊的时空对比 被引量:6
7
作者 吴自银 金翔龙 +3 位作者 曹振轶 李家彪 郑玉龙 尚继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79,共11页
基于高分辨率的单道地震和多波束测深数据,识别并对比了东海陆架中部同一海区相距20余万年的层U14和层U2两期沙脊群,其中层U14期沙脊属于埋藏沙脊,位于东海海底以下90m深处,推测属于距今320~200ka的海侵体系域(TST),沙脊顶界面... 基于高分辨率的单道地震和多波束测深数据,识别并对比了东海陆架中部同一海区相距20余万年的层U14和层U2两期沙脊群,其中层U14期沙脊属于埋藏沙脊,位于东海海底以下90m深处,推测属于距今320~200ka的海侵体系域(TST),沙脊顶界面是该期海侵的最大洪泛面(MFS);层U2期沙脊位于东海陆架,属于衰退沙脊,系末次盛冰期(LGM)以来的TST,顶界面是LGM以来的MFS。尽管两期沙脊形成年代相距20余万年,地层层位相距近90m,但是沙脊群总体走向一致,表明距今2×10^5a以来东海陆架潮波基本格局稳定。从层U2期可识别出4个亚期沙脊,通过多波束海底地形图可识别出4组走向的沙脊,多亚期、多走向沙脊是LGM以来海平面阶梯状波动在海底地形演变过程中的响应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埋藏沙脊 衰退沙脊 精细结构 多波束测深
下载PDF
海底沙波特征线的最优方向剖面自动识别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周洁琼 吴自银 +4 位作者 赵荻能 尚继宏 李守军 梁裕杨 周勐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7-107,共11页
海底沙波是发育在近海陆架上的一种常见海底地貌类型,海底沙波特征与运动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沙波脊线与谷线是表征海底沙波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精确描述沙波运动的基本参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数字水深模... 海底沙波是发育在近海陆架上的一种常见海底地貌类型,海底沙波特征与运动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沙波脊线与谷线是表征海底沙波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精确描述沙波运动的基本参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数字水深模型的沙波特征线自动识别方法——最优方向剖面法,基于水深曲面归算得到最优剖面方向,再依据最优剖面方向求导并判定极值,自动提取沙波形态特征点,最终形成沙波脊线和谷线。以台湾浅滩复合型沙波为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基于不同分辨率的数字水深模型自动准确地提取海底沙波脊线与谷线,勿需设置阈值,地形自动化识别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方向剖面法 数字水深模型 八邻域 沙波 脊线 谷线 自动识别
下载PDF
基于遗传小波神经网络的海底声学底质识别分类 被引量:5
9
作者 熊明宽 吴自银 +1 位作者 李守军 尚继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7,共8页
分割海底声纳探测图像,提取单元特征向量进行主成份分析,选取均值、标准差、对比度、相关系数、能量及同质性作为训练特征向量,构建小波神经网络。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及小波参数,对砂、礁石、泥3种底质类型分别进... 分割海底声纳探测图像,提取单元特征向量进行主成份分析,选取均值、标准差、对比度、相关系数、能量及同质性作为训练特征向量,构建小波神经网络。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及小波参数,对砂、礁石、泥3种底质类型分别进行训练,并得到3种底质的测试精度都在90%以上,优于单独利用小波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时的测试精度,克服了小波神经网络训练时易陷入局部极小的固有缺陷,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小波神经网络可有效用于海底底质声纳图像的识别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小波神经网络 底质分类 声纳图像 遗传算法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多波束UNB数据文件格式的解析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军 吴自银 +1 位作者 尚继宏 李家彪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82,共9页
对多波束UNB数据文件格式进行了解析,阐述了UNB文件格式的内部记录结构,即系统参数记录、声速剖面记录、导航记录和测深记录等。设计了能读取UNB文件所包含的船参数、声速剖面、导航信息和多波束各波束信息的原始多波束数据格式读取模,... 对多波束UNB数据文件格式进行了解析,阐述了UNB文件格式的内部记录结构,即系统参数记录、声速剖面记录、导航记录和测深记录等。设计了能读取UNB文件所包含的船参数、声速剖面、导航信息和多波束各波束信息的原始多波束数据格式读取模,经与CTD实测声速剖面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可知,读取的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B数据文件格式 多波束测深 数据分析
下载PDF
南海北部地壳结构重震联合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俊 刘建华 +3 位作者 高金耀 赵俐红 方银霞 尚继宏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1期44-49,共6页
收集了中德合作调查的SO49-18测线北段地震剖面和水深数据,结合区域的声呐浮标、OBS和双船折射等成果信息,利用重力数据,采用LCT综合反演软件,对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进行重震联合模拟,建立了初始2.5维地球物理模型,并由该模型计算出正演... 收集了中德合作调查的SO49-18测线北段地震剖面和水深数据,结合区域的声呐浮标、OBS和双船折射等成果信息,利用重力数据,采用LCT综合反演软件,对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进行重震联合模拟,建立了初始2.5维地球物理模型,并由该模型计算出正演理论空间重力异常曲线。同时,采用匹配滤波技术对实测空间重力异常的不同深度异常进行分离,并与计算空间重力异常曲线进行比较,在物性参数合理的范围内逐层进行模型修饰,使计算与实测空间重力异常曲线相吻合,建立了地壳结构初始深度模型。结果显示,南海北部地壳结构总的特点是:从陆架到陆坡,地壳厚度不断减薄,呈连续阶梯状变化,上地壳厚度较小,下地壳厚度较大;北部洋陆过渡带,莫霍面埋深急剧变浅;西北次海盆地壳厚度(莫霍面埋深)较薄;中沙海台,地壳厚度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常 地震剖面 匹配滤波 地壳结构 莫霍面
下载PDF
基于姿态校正的RTK潮位在琼州海峡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12
作者 熊明宽 吴自银 +4 位作者 姚才华 李守军 尚继宏 罗孝文 乔吉果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0,共5页
潮位改正是多波束地形勘测中的重要环节。琼州海峡跨海工程中分别利用验潮潮位和RTK潮位进行潮位改正,对比结果发现初始RTK潮位改正后的数据存在较大偏差,最大可达1.5m。通过对RTK测量潮位进行姿态校正后,其结果与验潮潮住的偏差减... 潮位改正是多波束地形勘测中的重要环节。琼州海峡跨海工程中分别利用验潮潮位和RTK潮位进行潮位改正,对比结果发现初始RTK潮位改正后的数据存在较大偏差,最大可达1.5m。通过对RTK测量潮位进行姿态校正后,其结果与验潮潮住的偏差减小,可以控制在0.3m以内。5-6月的琼州海峡正是西南季风爆发时间,海峡海流的流向具有复杂性,涨落潮都伴随着较大的风浪,RTK潮位测量忽略风浪带来的影响是出现较大误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K潮位 验潮潮位 潮位改正 姿态校正
下载PDF
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勐佳 吴自银 +5 位作者 马胜中 尚继宏 梁裕杨 周洁琼 李守军 赵荻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88,共13页
基于4 530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和钻孔资料,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对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了划分,自上而下共识别出R0、R1、R2、R3、R4等5个主要反射界面,分别对应海底、3ka BP前后高海平面、最大海泛面、海侵面和... 基于4 530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和钻孔资料,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对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了划分,自上而下共识别出R0、R1、R2、R3、R4等5个主要反射界面,分别对应海底、3ka BP前后高海平面、最大海泛面、海侵面和Ⅰ型层序界面,并以此划分出4个地层单元:晚全新世浅海-滨海沉积A,中全新世浅海沉积B,早全新世海侵沉积C,晚更新世陆相河流沉积D。在海平面变化的作用下,海峡地区先后发育低水位沉积D(低位体系域),海侵沉积C(海侵体系域)、高水位沉积B和A(高位体系域)。研究了台湾海峡的典型地震相,提出了关于台中浅滩(云彰隆起)处的楔状沉积体的新观点,认为该楔状体为全新世中期以来形成的三角洲沉积受波浪和潮流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潮流沙脊,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台湾。识别出了晚更新世和早全新世古河道沉积,海平面变化和地势高低是其形成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 地震相 海平面 晚更新世 台湾海峡
下载PDF
MF多源测深数据融合方法及大洋水深模型构建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洋 吴自银 +5 位作者 赵荻能 周洁琼 尚继宏 王明伟 朱超 鲁号号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71-1181,共11页
针对全球深海测深数据来源复杂、精度差异大、难以融合构建高精度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bathymetric model,DBM)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深水区多源水深数据融合的MF法(merge-fusion),并将其应用到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DB... 针对全球深海测深数据来源复杂、精度差异大、难以融合构建高精度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bathymetric model,DBM)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深水区多源水深数据融合的MF法(merge-fusion),并将其应用到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DBM构建中。该方法通过"合并-融合"的技术路线,将多波束、单波束、电子海图数据与通用全球海洋地形数据(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oceans,GEBCO)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保留高分辨率地形细节特征的同时,合理填补了数据空白区。使用该方法构建"挑战者深渊"高精度DBM并与GEBCO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融合的DBM能更好地反映精细的地形特征信息,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水深数据 数据融合 数字水深模型 通用全球海洋地形数据 挑战者深渊
下载PDF
南海礼乐盆地海底麻坑地貌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田升 吴自银 +7 位作者 赵荻能 李守军 尚继宏 高金耀 周洁琼 刘洋 朱超 鲁号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6-120,共15页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数据,首次对南海礼乐盆地南部坳陷海底麻坑进行了系统的识别研究。共识别出各类麻坑81个,其中麻坑直径最大约2.4 km,坑深最大约157 m。麻坑种类多样:按平面形态主要分为圆形、椭圆形、拉长形和...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数据,首次对南海礼乐盆地南部坳陷海底麻坑进行了系统的识别研究。共识别出各类麻坑81个,其中麻坑直径最大约2.4 km,坑深最大约157 m。麻坑种类多样:按平面形态主要分为圆形、椭圆形、拉长形和新月形麻坑;按组合方式分为孤立麻坑、链状麻坑和复合麻坑;按直径分为正常麻坑和大型麻坑。区域内发育多条大型海底峡谷,峡谷侵蚀引起两侧地层稳定性降低,气体储层遭受破坏,泄露的气体沿断层或气烟囱等喷发出海底形成麻坑。而因麻坑生成时剥蚀的沉积物质与周围水体混合并逐渐发展成浊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海底峡谷向下延伸。研究区内单个麻坑的平面形态最初为圆形或椭圆形,之后由于重力流和峡谷侵蚀的影响,逐渐发展成拉长形或新月形,麻坑之间也会发生组合形成复合麻坑。链状麻坑与冲沟的形成联系密切,沿垂直于等深线方向展布的链状麻坑在重力流的冲刷下,发育成底部平坦的麻坑冲沟。对比分析全球其他海域麻坑,发现海底麻坑尺寸与水深关系密切,在深水区域更容易发育大型麻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海底峡谷 分类 演化
下载PDF
日积礁南侧海底麻坑分布及其发育特征
16
作者 王家豪 尚继宏 +4 位作者 吴自银 赵荻能 朱超 刘志豪 崔丙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74,共13页
海底麻坑是地层中流体沿着运移通道溢出海底,侵蚀海底沉积物形成的凹陷地貌。本文利用最新获取的船测高分辨率水深数据和浅地层剖面数据,对南海日积礁南侧海底麻坑分布及其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地貌学特征和浅地层剖面规律... 海底麻坑是地层中流体沿着运移通道溢出海底,侵蚀海底沉积物形成的凹陷地貌。本文利用最新获取的船测高分辨率水深数据和浅地层剖面数据,对南海日积礁南侧海底麻坑分布及其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地貌学特征和浅地层剖面规律识别并统计了区内219个总体规模较大的麻坑,经分析发现,海水水深和麻坑规模具有较弱相关性:水深与麻坑直径、坑深呈不明显正相关,直径与内壁坡度呈不明显负相关。揭示了区内特殊地貌和麻坑的分布、形态、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圆形和椭圆形普通麻坑多分布于海丘丘顶部位;半月型大型麻坑多分布于海丘中下部;而串珠状拉长型巨型麻坑则主要分布于深海丘间峡谷。本区麻坑形态和规模从丘顶到峡谷的变化直接对应了麻坑不同阶段的发育过程,其本质受区内构造和动力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坑 构造地貌 成因 演化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峡谷体系的地貌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玉宾 吴自银 +3 位作者 尚继宏 殷绍如 赵荻能 周洁琼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2-74,共13页
海底峡谷在全球陆缘广泛分布,是浅海沉积物向深海运移的主要通道,对于理解深海浊流触发机制、深海沉积物的搬运模式、深海扇的发育历史和深海油气资源勘探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多波束测深数据,首次对南海东北部... 海底峡谷在全球陆缘广泛分布,是浅海沉积物向深海运移的主要通道,对于理解深海浊流触发机制、深海沉积物的搬运模式、深海扇的发育历史和深海油气资源勘探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多波束测深数据,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海底峡谷体系进行了研究,精细刻画了高屏海底峡谷、澎湖海底峡谷、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和东沙海底峡谷等4条大型海底峡谷的地貌特征并分析其发育控制因素。海底坡度、构造运动、海山与海丘是影响南海东北部峡谷群走向与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海底坡度对于峡谷上游多分支与"V"字特征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是控制高屏海底峡谷走向的因素,澎湖海底峡谷的走向则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有关,东沙海底峡谷的走向则与东沙运动相关,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上段受NW向断裂构造的控制;海山的阻挡作用造成峡谷局部走向和特征改变。海底峡谷群输送大量陆源沉积物到深海盆并形成大面积的沉积物波,海山和沉积物波的发育导致东沙海底峡谷下段"回春"和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地貌特征 多波束测深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冲绳海槽海底地形地貌界限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自银 李家彪 +3 位作者 金翔龙 尚继宏 李守军 金肖兵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77-1487,共11页
基于多源数据资料,揭示了冲绳海槽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提出确定大陆坡折点、大陆坡脚点、中轴点和最深点的计算方法.通过对48条横穿大陆坡的剖面的计算,确定了东海大陆坡折点及连线、大陆坡脚点及连线;通过对39条横穿冲绳海槽轴部地形剖... 基于多源数据资料,揭示了冲绳海槽海底地形地貌特征.提出确定大陆坡折点、大陆坡脚点、中轴点和最深点的计算方法.通过对48条横穿大陆坡的剖面的计算,确定了东海大陆坡折点及连线、大陆坡脚点及连线;通过对39条横穿冲绳海槽轴部地形剖面的计算和综合分析确定了冲绳海槽最深点、中轴点及连线.大陆坡折线是陆架与陆坡的分界线,东海大陆坡折线总体位于200 m水深,在海槽北段至中段连续,在海槽南段跳跃.大陆坡脚线是陆坡与海槽底部的分界线,其水深自冲绳海槽北向南逐渐加深,南部大陆坡被海底峡谷强烈切割,导致大陆坡脚点分布复杂.横穿海槽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地形剖面分别呈现为W型、复合W型及U型特征,导致中轴点在海槽中部与北部多分布在海山峰及线性海山脊,在南部多分布于雁行洼地中央,由中轴点形成的中轴线是冲绳海槽东西向分界线,也表明海槽是东海大陆架向东延伸的天然分隔.海平面波动、海底峡谷影响了大陆坡折线和大陆坡脚线分布,构造和沉积控制了中轴线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坡折线 大陆坡脚线 中轴线 最深点 地形界限 冲绳海槽
原文传递
一种大陆坡脚点自动识别与综合判断方法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自银 李家彪 +3 位作者 阳凡林 尚继宏 李守军 金肖兵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0-177,共8页
为提升自主能力,更好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进行了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的核心界限点——大陆坡脚点(FOS)的自动识别方法与算法研究。提出基于二阶导数极值点和D-P算法的二次简化方法,以及原始剖面和D-P剖面的二次求导方法,并给出数据点... 为提升自主能力,更好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进行了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的核心界限点——大陆坡脚点(FOS)的自动识别方法与算法研究。提出基于二阶导数极值点和D-P算法的二次简化方法,以及原始剖面和D-P剖面的二次求导方法,并给出数据点坡度、水深和二阶导数,以及曲线凹凸性、连续性和分段性等多重FOS识别方法,通过对地形、坡度、二阶导数及D-P剖面的综合分析,最终实现了FOS的自动识别。进行了该方法的底层初步开发,并采用多波束实测水深数据对其进行了有效性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坡脚点 D-P算法 二次拟合 二次求导 自动识别
原文传递
东海陆架沙脊分布及其形成演化 被引量:18
20
作者 吴自银 金翔龙 +3 位作者 曹振轶 李家彪 郑玉龙 尚继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融合多波束测深等多种数据资料,对东海陆架线状沙脊进行了识别、分区和分类研究,建立了沙脊脊线分布图谱.东海陆架沙脊走向呈正态分布,155°方位角是正态分布的中心点,125°,130°,140°和180°为沙脊走向峰值点.... 融合多波束测深等多种数据资料,对东海陆架线状沙脊进行了识别、分区和分类研究,建立了沙脊脊线分布图谱.东海陆架沙脊走向呈正态分布,155°方位角是正态分布的中心点,125°,130°,140°和180°为沙脊走向峰值点.沙脊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间密集、南北两端稀疏、向东分散分叉、向西密集交汇的特征.根据沙脊走向和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将沙脊群划分为7个分区,识别并划分了类河口湾沙脊和开阔陆架沙脊.冰期-间冰期旋回所导致的海平面大幅升降是陆架沙脊广泛发育的主因,古长江输送到陆架的丰富沉积物为沙脊形成提供了物源,海底负地形对沙脊走向起到约束作用.基于沙脊空间分布特征、海平面变化和古潮流场的研究结果,将东海陆架沙脊演化分为4大阶段,分别对应14.5kaBP前、12~14,11.5~9.5和9kaBP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线状沙脊群 成因机制 沙脊演化 多波束测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