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访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在酒精依赖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君利 尚超娜 严芳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8期883-887,89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随访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在酒精依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在我院成瘾医学科住院治疗的酒精依赖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药... 目的探讨基于随访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在酒精依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在我院成瘾医学科住院治疗的酒精依赖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为期6个月的基于随访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对酒精的渴求程度和生活质量,以及干预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酒精的依赖状态和复饮率。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对酒精的渴求程度和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对酒精的渴求程度和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干预组对酒精的依赖状态和复饮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随访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能降低酒精依赖患者对酒精的渴求和依赖程度,降低复饮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酒精依赖患者院外康复管理提供了新的护理理念及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访系统 延续性护理 酒精渴求程度 生活质量 酒精依赖状态 复饮
下载PDF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家庭照顾者疾病获益感的质性研究
2
作者 李春兰 尚超娜 +1 位作者 王世红 杨世昌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92-95,共4页
目的调查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家庭照顾者疾病获益感,为NSSI青少年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名NSSI青少年家庭照顾者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及分析。结果NSSI青少年家庭照顾者在照护... 目的调查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家庭照顾者疾病获益感,为NSSI青少年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名NSSI青少年家庭照顾者进行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及分析。结果NSSI青少年家庭照顾者在照护患者时体会到疾病获益感,可以归纳为4个主题:感受的生命意义、能力的提升、认知的改变及感知他人的支持。结论NSSI青少年家庭照顾者在照顾患病孩子的过程中体会到获益感,医护人员应重视照顾者的疾病获益感,引导其发挥家庭支持功能,以减少患者NSSI行为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 家庭照顾者 疾病获益感 质性研究
下载PDF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并发VTE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剑英 尚超娜 +4 位作者 张俊蕾 宋涛 李洁 严艳 张冬红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5-40,共6页
目的分析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建立精神疾病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 目的分析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建立精神疾病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史和下肢水肿史、营养风险≥3分、持续卧床时间≥48 h、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日饮水量<1500 ml均为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精神疾病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的χ^(2)=4.53(P>0.05),模型预测静脉血栓栓塞的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为0.797~0.920。结论多种因素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其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为临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及时展开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住院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精神科护士心理困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尚超娜 王剑英 张冬红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20,共4页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困扰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2年3-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3所精神病医院的326名临床在岗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困扰量表、弹性量表简化版、工作场所暴力频度量表对其进行问卷...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困扰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2年3-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3所精神病医院的326名临床在岗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困扰量表、弹性量表简化版、工作场所暴力频度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6.4%的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心理困扰总得分为(23.35±9.19)分,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病区性质和工作时长的护士,其心理困扰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时长、心理弹性及工作场所暴力是精神科护士心理困扰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26.6%。结论精神科护士心理困扰较严重,护理管理者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减少工作场所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 心理困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情绪控制干预对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改善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君利 李敏 +4 位作者 刘聪 赵翔斌 张冬 尚超娜 严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情绪控制干预对封闭病区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照方便抽样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时间8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情绪控制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 目的探讨情绪控制干预对封闭病区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照方便抽样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时间8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情绪控制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60 min。比较两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次数、干预治疗次数、干预治疗总时间以及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中言语攻击、对财物的攻击、体力攻击和对自身攻击等各维度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次数、干预治疗次数、干预治疗总时间均较干预前降低;两组患者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情绪控制干预能有效减少封闭病区男性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次数,重塑患者心理健康行为,改变患者认知,保障患者及他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病区 男性 精神障碍 暴力行为 情绪控制干预
下载PDF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父母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6
作者 郜志远 尚超娜 +2 位作者 严芳 张俊蕾 张冬红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4年第12期1581-1586,共6页
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父母的真实体验及需求。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5—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就诊的20名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 目的探讨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父母的真实体验及需求。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5—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就诊的20名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主题。结果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父母真实体验共归纳提炼出5个主题,分别为早期心理反应复杂、对家庭造成负面影响、渴望获得更多专业性支持、获益与成长、后期消极应对。结论医护人员应关注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父母心理健康及非自杀性自伤对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满足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父母情感及知识需求,尤其要重视其后期的消极应对,根据不同阶段制订针对性干预方案,达到构建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 父母 青少年 真实体验 质性研究
原文传递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尚超娜 王剑英 +2 位作者 宋涛 张俊蕾 张冬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27-834,共8页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在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感受,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5月—7月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收治的11例康复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在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感受,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5月—7月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收治的11例康复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资料。结果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可归纳为4个主题:①非自杀性自伤前存在负性情绪,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②非自杀性自伤后出现获益感,希望得到关注与爱护;③父母及家庭给予的压力较大,得到的心理支持不足;④缺乏负性情绪的应对策略,渴望专业人员的帮助。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的动态评估,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干预系统,重视培养患者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 心境障碍 心理体验 质性研究 护理
原文传递
心境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照顾者不同阶段照顾困境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郜志远 尚超娜 +2 位作者 严芳 张俊蕾 张冬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011-3017,共7页
目的基于时机理论,探讨在心境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疾病发展不同阶段中照顾者照顾困境的动态变化,为构建干预方案提供支持。方法该研究为现象学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2月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住院... 目的基于时机理论,探讨在心境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疾病发展不同阶段中照顾者照顾困境的动态变化,为构建干预方案提供支持。方法该研究为现象学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2月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的11例心境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的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机理论,依次于青少年诊断期、住院治疗期、出院准备期、调整期、适应期对照顾者进行5次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提炼出5个主题。①诊断期:情感反应复杂,面临不知所措的困境。②住院治疗期:缺乏疾病、育儿知识,自觉照顾困难。③出院准备期:缺乏居家照顾信心,降低对青少年未来的期望。④调整期:照顾技巧不足,渴望获得专业支持。⑤适应期:消极应对疾病,存在持续的照顾困境。结论在心境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照顾者的照顾困境呈动态变化,医护人员应根据其不同阶段的照顾体验和需求,有计划、持续地提供个体化专业支持,以提高其照顾质量、促进青少年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心境障碍 青少年 照顾者 照顾困境 时机理论 质性研究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