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尹东屏 吴海英 +3 位作者 张备 曾明剑 王啸华 喜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61-1269,共9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各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5日江苏出现的罕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同时利用WRFV3模式对这次海风锋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地面加热不均和海陆温湿差异导致的变形场锋生所形成的海... 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各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5日江苏出现的罕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同时利用WRFV3模式对这次海风锋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地面加热不均和海陆温湿差异导致的变形场锋生所形成的海风锋,是造成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中尺度激发和强化系统。对流云团进入锋区后在切变线的辐合作用下发展,并随平均风向向前传播。海风锋在雷暴高压下沉出流的推动下,移动路径偏离主回波,在移动过程中其后部不仅激发出对流单体,还组织新的MCS发展。海风锋起到了加强和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流单体进入海风锋后发展剧烈,垂直速度和低层辐合明显加大。另外,在有利的温湿条件下,雷暴高压的出流能加强海风锋的上升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海风锋 动力结构 触发机制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尹东屏 严明良 +2 位作者 裴海瑛 李进喜 沈树勤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8-563,共6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2003年江苏高温天气的特征,并探讨了2003年江苏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指出江苏高温是在副高控制的天气形势背景产生的,然而在副高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高温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小,非绝热条件才是高温... 本文首先分析了2003年江苏高温天气的特征,并探讨了2003年江苏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指出江苏高温是在副高控制的天气形势背景产生的,然而在副高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高温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小,非绝热条件才是高温日出现的关键。本文还利用数值产品建立了江苏高温预测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天气形势 非绝热因子 预报
下载PDF
2003年和2006年梅汛期暴雨的梅雨锋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尹东屏 张备 +2 位作者 孙燕 田心如 韩桂荣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共6页
本文针对2003年和2006年梅汛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而总雨量不同的特点,利用平均场的方法,较深入地研究了暴雨时梅雨锋的结构。研究得到:暴雨发生时有明显的梅雨锋区;暴雨量与锋区的强度成正比;暴雨区位于锋区中即在对流层中低层的高... 本文针对2003年和2006年梅汛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而总雨量不同的特点,利用平均场的方法,较深入地研究了暴雨时梅雨锋的结构。研究得到:暴雨发生时有明显的梅雨锋区;暴雨量与锋区的强度成正比;暴雨区位于锋区中即在对流层中低层的高温高湿区的偏北区域中,也就是低空急流的北部;锋生函数的切变变形场与暴雨的落区重叠;经向锋生函数的正值区呈直柱状,与南风等风速线的密集区相重叠,纬向分布的锋生函数指示了暴雨区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暴雨 梅雨锋 锋生函数
下载PDF
梅汛期中的暴雨和大暴雨环流特征及物理量诊断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尹东屏 胡洛林 +2 位作者 曾明剑 陶玫 徐惠茹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8,共7页
2003年江苏省梅雨期暴雨频繁,大部分地区的总降水量多于历史平均。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抓住典型个例,将其与梅雨期12个暴雨日的平均环流场、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日暴雨量的增强与物理量参数的增大密切相关。
关键词 梅汛期 暴雨 物理量 诊断分析
下载PDF
2003年和2006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大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尹东屏 曾明剑 +2 位作者 吴海英 赵凯 孙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0-76,共7页
2003年和2006年梅雨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出梅日和入梅日一致;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27°N之间摆动;梅雨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洪泽湖周边及里下河地区,但2003年梅雨总量却大于2006年。利用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合成平均对比分... 2003年和2006年梅雨期有许多相似之处:出梅日和入梅日一致;副热带高压脊线在15~27°N之间摆动;梅雨期暴雨量集中在淮河流域、洪泽湖周边及里下河地区,但2003年梅雨总量却大于2006年。利用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和2006年江苏江淮流域梅雨期暴雨在天气形势、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得到:(1)2003年梅雨锋区强于2006年;(2)2003年梅汛期暴雨具有较强盛的水汽输送、涡散度中心重叠、上升气流强盛等有利条件。(3)2003年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暴雨少于2006年。分析表明,梅雨期梅雨量的增幅与物理量的增量成正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暴雨 合成 物理量 对比分析
下载PDF
2006年江苏两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尹东屏 张备 +2 位作者 刘梅 濮梅娟 韩桂荣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8-402,共5页
利用NCEP/NCAR6h一次的全球同化系统分析资料,针对2006年发生在江苏冬季的两次不同量级的降雪,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和700hPa切变线的风速辐合区中,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和上升运... 利用NCEP/NCAR6h一次的全球同化系统分析资料,针对2006年发生在江苏冬季的两次不同量级的降雪,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和700hPa切变线的风速辐合区中,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和上升运动场的合理配置是暴雪产生的重要原因。通过这两次不同量级降雪的对比分析,得到,无论是在急流的强度还是在物理量场上,中雪和暴雪有着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物理量场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远离热带风暴中心的大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尹东屏 张备 +2 位作者 姚丽娜 王啸华 孙秀忠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7-754,共8页
2010年9月2—3日江苏淮北出现了较罕见的大暴雨过程,暴雨中心雨量为244.7 mm。分析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产生在南海登陆的热带风暴"狮子山"倒槽中,暖湿气流在北上中与对流层低层相对冷的气团相遇,在暴雨区产生局地锋生,中层干... 2010年9月2—3日江苏淮北出现了较罕见的大暴雨过程,暴雨中心雨量为244.7 mm。分析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产生在南海登陆的热带风暴"狮子山"倒槽中,暖湿气流在北上中与对流层低层相对冷的气团相遇,在暴雨区产生局地锋生,中层干冷空气的倾斜下侵,促使大气的斜压性增强,不仅产生了对流性不稳定,而且提供了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的动力条件。在锋生作用下,气旋性涡度沿锋区发展。在暴雨发生过程中,西行热带风暴倒槽东部的偏南风和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构成了一支补偿性质的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暖湿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热带风暴 暴雨 锋生函数 急流 水汽辐合
下载PDF
2005年淮北大暴雨成因诊断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尹东屏 张备 +2 位作者 赵凯 张冰 裴海瑛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46-51,共6页
通过对2005年7月10日江苏淮北区域性大暴雨分析得出: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对暴雨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湿位涡的正压项的绝对值的增大与降水的增幅成正比,斜压项随降水的增幅增大,表明在"05710"暴雨发生的过程中不仅有对流不稳定能... 通过对2005年7月10日江苏淮北区域性大暴雨分析得出: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对暴雨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湿位涡的正压项的绝对值的增大与降水的增幅成正比,斜压项随降水的增幅增大,表明在"05710"暴雨发生的过程中不仅有对流不稳定能量存在,又有倾斜涡度的发展;同时低层水汽通量辐合的增大和上升运动是这场暴雨产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急流 湿位涡 水汽辐合 上升运动
下载PDF
2006年7月19—20日苏中地区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尹东屏 吴海英 +2 位作者 张冰 周鹏 刘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1-647,共7页
对2006年7月19日至20日由冷空气影响造成的不均匀性降水,通过对天气背景、细网格模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揭示出:夏季冷空气从中低层影响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而高层冷空气南下进入辐合带,易产生强的辐合上升气流,从而引发... 对2006年7月19日至20日由冷空气影响造成的不均匀性降水,通过对天气背景、细网格模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揭示出:夏季冷空气从中低层影响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而高层冷空气南下进入辐合带,易产生强的辐合上升气流,从而引发强对流天气。分析表明,在同一对流云团中,不同地点、不同时段的强降水的物理量特征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冷空气 辐合 强对流
下载PDF
登陆台风低压再度发展引发的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尹东屏 张备 +1 位作者 吴海英 刘安宁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2期13-17,共5页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1°×1°的分析场资料,对2008年8号台风"凤凰"减弱的低气压在滁河地区造成的特大暴雨灾害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暴雨期间涡度与垂直速度空间结构变化分析得到:暴雨的增幅发生在正涡...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1°×1°的分析场资料,对2008年8号台风"凤凰"减弱的低气压在滁河地区造成的特大暴雨灾害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暴雨期间涡度与垂直速度空间结构变化分析得到:暴雨的增幅发生在正涡度发展和上升运动明显增强的过程中,当上升运动开始减弱时,雨强也开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北风扰动 中尺度对流系统 登陆台风 滁河地区
下载PDF
一次春季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系统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尹东屏 吴海英 +3 位作者 张备 孙燕 杨婷娅 刘安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48-1751,共4页
对2007年5月5日江苏出现的大范围雷雨、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所致,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 hPa冷空气的先行南下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地面冷锋前中尺... 对2007年5月5日江苏出现的大范围雷雨、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所致,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 hPa冷空气的先行南下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地面冷锋前中尺度低压的发展是对流性天气发展的主要因素;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提供了有利于冰雹产生的过冷水滴的碰撞增长条件;冰雹天气的产生与地面物理量场有很好的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预报 对流不稳定 上升运动 水汽通量散度 地面加密观测站
下载PDF
淮河下游暴雨和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尹东屏 沈树勤 +2 位作者 曾明剑 濮梅娟 吴海英 《气象科技》 2005年第4期324-329,共6页
选用2003年6月21日到7月11日梅汛期12次暴雨和9次非暴雨过程,对其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了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结合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地面锋面的位置,利用T213的20:00格点资料,计算和绘制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的合成平均物理量场,分析两类天... 选用2003年6月21日到7月11日梅汛期12次暴雨和9次非暴雨过程,对其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了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结合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地面锋面的位置,利用T213的20:00格点资料,计算和绘制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的合成平均物理量场,分析两类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特征,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暴雨短期预报的概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形势 暴雨概念模式 暴雨天气 特征分析 淮河下游 副热带高压脊线 物理量场 暴雨过程 格点资料
下载PDF
中国中强地震与天气异常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尹东屏 郑江蓉 赵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98-104,共7页
从我国6.0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状态入手,选择台湾附近(北纬20°─25°,东经120°─123°)的中、强地震作为样本,对地震前后的500hPa环流特征和500hPa波谱等进行了分析,发现地震... 从我国6.0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状态入手,选择台湾附近(北纬20°─25°,东经120°─123°)的中、强地震作为样本,对地震前后的500hPa环流特征和500hPa波谱等进行了分析,发现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热能能够激发大气波谱的活跃和增幅,从而引导了地震前后冷空气的南下,进而讨论了地震爆发往往伴随强风现象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扰 中强地震 天气异常 中国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南京近50年冬季低温冰冻积雪事件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尹东屏 孙燕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2期35-38,44,共5页
应用南京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低温、冰冻和积雪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联系,得到如下结论:①低温、冰冻、积雪事件都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和年际的周期变化;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具有相似的周期性特征;积雪深度的... 应用南京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低温、冰冻和积雪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联系,得到如下结论:①低温、冰冻、积雪事件都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和年际的周期变化;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具有相似的周期性特征;积雪深度的年代际尺度的周期特征明显,但是较小尺度的年际周期不明显;②近50年来南京的低温、冰冻、积雪事件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③南京年均气温和低温、冰冻、积雪事件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与区域气候变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低温 冰冻 积雪 灾害 南京
下载PDF
南京地区环境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中气候异常的探讨
15
作者 尹东屏 沈树勤 +1 位作者 严明良 李会英 《云南环境科学》 2000年第A08期64-66,共3页
本文采用南京 1 90 5-1 998年平均气温资料对各月平均气温异常指数和寒暑差度参数及其 1 0年滑动平均的变化特征作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同时对降水量异常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南京地区环境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中气候急剧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资源 开发利用 南京地区 气候异常
下载PDF
2008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冰冻雨雪灾害形成的温度场结构分析 被引量:70
16
作者 曾明剑 陆维松 +3 位作者 梁信忠 吴海英 濮梅娟 尹东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3-1052,共10页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冻雨、暴雪灾害历史罕见,许多地方打破50年记录。文中主要从3种降水类型,特别是冻雨的地域分布和促使其形成的温度场层结及地面温度分布特征方面讨论了1月25日到2月2日冰冻雨雪...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冻雨、暴雪灾害历史罕见,许多地方打破50年记录。文中主要从3种降水类型,特别是冻雨的地域分布和促使其形成的温度场层结及地面温度分布特征方面讨论了1月25日到2月2日冰冻雨雪灾害最为严重的过程阶段。分析表明,降雨、冻雨和降雪3种类型降水物的自南向北分布特征是由对流层中低层向北后倾的锋区在南北不同区域上的层结特征和地面温度条件决定的;在倾斜锋区存在背景下,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产生冻雨的大气逆温特征和较低的地面(表)温度条件。逆温区大于0℃的暖层应具有合适的强度、厚度和高度,既不能太厚太低,也不能太薄太高。如果太厚太低,降水将会以雨的类型降落地面,如果太薄太高,降水则会以雪或冰粒子的类型出现。这次过程中0—6℃的暖层在650—850hPa,其下为低于0℃的次冻层,在次冻层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即使地面(表)温度在0—1℃,也可能形成冻雨或冰冻灾害。此外,在没有适宜逆温区存在的条件下,较低的地面(表)温度也能使"冰包水"物质、过冷却水滴降落到地面或雪融化成水后迅速凝冻成冰,或使冰冻维持而至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持续性 冰冻 温度结构
下载PDF
冷空气引发江苏近海强风形成和发展的物理过程探讨 被引量:43
17
作者 吴海英 孙燕 +2 位作者 曾明剑 尹东屏 沈树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8-394,共7页
对一次强冷空气伴随的近海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强冷空气影响过程中地面变压场和高空各层温度平流场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风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强冷空气引发江苏近海强风形成与发展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温度平流... 对一次强冷空气伴随的近海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强冷空气影响过程中地面变压场和高空各层温度平流场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风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强冷空气引发江苏近海强风形成与发展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温度平流与地面风场之间是通过变压场相互关联和促进的,强冷空气所伴随的冷平流增强了地面变压场及变压梯度,是导致江苏近海大风出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近海大风 温度平流 变压场
下载PDF
江苏地区两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18
作者 于庚康 吴海英 +2 位作者 曾明剑 尹东屏 张蓬勃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9,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和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两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前期,对流层低层伴有明显的暖平流,中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和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两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前期,对流层低层伴有明显的暖平流,中高层出现冷平流,促进了该地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和发展;在飑线移动发展过程中,地面风场中对应一条清晰的辐合线,对飑线的触发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两次过程中环境场的热动力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就热力条件而言,前者发生在春季,冷空气势力依然较强,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是大气层结不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后者发生在暖湿气流相对活跃的夏季,中高层冷空气的侵袭更值得关注;动力条件分析表明,前者低层辐合抬升条件明显好于后者,而后者的热力条件占优势,一旦对流启动,更容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温度平流 辐合线 层结不稳定
下载PDF
一次苏皖特大暴雨过程中边界层急流结构演变特征和作用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吴海英 曾明剑 +2 位作者 尹东屏 王啸华 孙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31-1440,共10页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2008年8月1日苏皖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与特大暴雨过程始终伴随的边界层急流促进了降水的发展与加强,在特大暴雨...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2008年8月1日苏皖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与特大暴雨过程始终伴随的边界层急流促进了降水的发展与加强,在特大暴雨产生的动力和水汽输送条件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边界层急流的波动与降水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层弱冷空气的入侵使边界层急流明显减弱,导致了降水区中大气对流不稳定结构与垂直风切变的增强,使对流性降水发展,在经历短暂的减弱之后,边界层急流后部南风再次增强并推动其北侧切变线的发展,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暴雨区内局地的辐合与气旋性涡度大大增强,并强迫出一支狭窄而深厚的上升气流,促进了暴雨区及附近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发展,使降水发展至最强。另外,与边界层急流相伴随的一支水汽通量辐合带是这次暴雨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皖 特大暴雨 边界层急流 水汽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灾害机理及预测 被引量:54
20
作者 张尚印 张德宽 +3 位作者 徐祥德 廖要明 沈树勤 尹东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0-846,共7页
利用我国1961—2003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城市强高温及高温过程较完整的时间序列,探讨了该地区主要城市高温气候特征。分析该地区南京、杭州、南昌等城市夏季高温灾害机理,东亚副热带高压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 利用我国1961—2003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城市强高温及高温过程较完整的时间序列,探讨了该地区主要城市高温气候特征。分析该地区南京、杭州、南昌等城市夏季高温灾害机理,东亚副热带高压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夏季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在此基础上用均生函数—最佳子回归集构造预测模型,预测夏季月高温出现日数,通过42 a高温资料预报检验,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值得在业务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高温气候特征 灾害机理 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