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蕴含格的一些注记
1
作者 尹丽云 《理论数学》 2024年第4期207-212,共6页
本文证明了当蕴含格作为L-代数时,其L-理想格和L-同余格是同构的以及L-同余格与它作为蕴含格的同余格也是同构的。进一步给出了Heyting代数中同余关系更一般的简化。
关键词 蕴含格 L-代数 同余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尹丽云 张腾飞 +3 位作者 许迎杰 刘雪涛 谢屹然 徐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6-1035,共10页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闪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日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和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导致外围的偏东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和热量,为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在强对流...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闪资料,分析了2008年8月1日低纬高原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和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导致外围的偏东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和热量,为强对流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在强对流发展过程中,前部始终有入流存在,多普勒雷达回波上具有"弓"型回波、前侧"V"型槽口、弱回波区、后侧"V"型槽口等特征,强回波区与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的逆风区和辐合区相关;-1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35dBz时,才开始有地闪活动发生,负地闪占整个地闪过程的99.6%,大多数负地闪出现在强度>30dBz的强回波区,对应着强辐合上升气流区,正地闪出现在回波前部的云砧或回波后部的较弱回波区域,对应着辐散的下沉气流区域;整个雷暴云发展演变过程中负地闪电流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型变化特征,而正地闪电流强度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直线型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中部 强对流天气 回波强度 径向速度 地闪
下载PDF
云南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3
3
作者 尹丽云 许迎杰 +3 位作者 张腾飞 刘雪涛 谢屹然 徐开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2期87-92,共6页
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云南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保证率公式计算了云南不同地区的雷暴可能初终日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暴天气35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 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云南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保证率公式计算了云南不同地区的雷暴可能初终日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暴天气35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滇西北最少,滇西南最多。滇东北、滇西北雷暴初日开始较晚,雷暴终日结束较早。全省雷暴集中发生在4-9月。全省雷暴日变化基本相同,呈两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最大峰值发生在午后14-22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分布特征 云南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尹丽云 张杰 +1 位作者 张腾飞 许迎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0-1109,共10页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红外卫星资料,分析了滇西南一次典型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切变线云带内的对流单体与台风外围对流单体合并形成的典型飑线过程。在飑线发展初期,负地闪占主导地位,地闪频数在波动中缓慢增加;在飑线成熟阶段,地闪频数较高,负地闪频数达到最大峰值前10~15min,正地闪出现最大峰值;在飑线减弱阶段,地闪频数急速下降,正地闪所占比例急剧增加,当正地闪所占比例超过地闪总数的8%以上时,地闪活动开始呈减弱特征。负地闪主要发生在强对流区(>40dBz),对应着径向速度场上的辐合区,密集的正地闪发生在飑线成熟阶段,对应着辐合区附近>40dBz的强回波区域,稀疏的正地闪发生在强回波外围的云砧或稳定性降水部位。在飑线整个发展阶段,-10℃,-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的每一次跳跃变化都对应着地闪频数的跳跃发展,且-10℃和-20℃层高度上雷达回波强度总在地闪频数变化之前6~30min。负地闪集中出现在-92~-90℃和-76~-74℃的云区,而正地闪集中发生在-90~-60℃的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负地闪 回波强度 辐合 云顶亮温
下载PDF
DC/DC变换器无静差二次型最优PID参数整定 被引量:6
5
作者 尹丽云 陆益民 林小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1-194,共4页
基于二次型最优化理论,对PWMDC-DC变换器PID控制参数进行优化整定和设计。通过引入增广矩阵,增加了控制量U*(t)中对误差的积分环节,推导了无静差跟踪控制系统模型;在目标函数的构成参量和形式确定之后,通过选取适当的加权矩阵,实现系统... 基于二次型最优化理论,对PWMDC-DC变换器PID控制参数进行优化整定和设计。通过引入增广矩阵,增加了控制量U*(t)中对误差的积分环节,推导了无静差跟踪控制系统模型;在目标函数的构成参量和形式确定之后,通过选取适当的加权矩阵,实现系统的无超调动态响应。以BUCK和BOOST变换器为例的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型最优PID控制策略所构建的反馈系统具有更为优越的动态品质和稳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变换器 状态空间平均模型 二次型最优控制 PID参数整定
下载PDF
基于Internet教育在国外发展情况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8
6
作者 尹丽云 魏宏森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远程教育 INTERNET 教育 教育发展 国外
下载PDF
高师教学论教学与“三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尹丽云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38-139,共2页
文章指出了目前高师教学存在对教学论教学作用理解的错失、教育教学理念的滞后、教学实践训练得太少等问题,并提出树立变讲为学、变学为研、变研为用的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多种实践历练过程中形成基础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 高师 教学论 “三变”教学理念
下载PDF
语文写作“立体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延伸 被引量:1
8
作者 尹丽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第8期122-123,共2页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是写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分析、判断、感受等,以最佳形式用书面语表达出来,是写作者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反映。所以善写者必须具备深刻的思想认识,准确、周密而敏捷的思维能力,端正的写作态度,丰富的...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是写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分析、判断、感受等,以最佳形式用书面语表达出来,是写作者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反映。所以善写者必须具备深刻的思想认识,准确、周密而敏捷的思维能力,端正的写作态度,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厚的语言储备和表达技能等写作素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构建“立体化”教学平台,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写作 教学平台 立体化 思维能力 综合性活动 书面语表达 客观世界 思想认识
下载PDF
“2003.8.2”滇中石林县冰雹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尹丽云 王惠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4年第S1期82-86,共5页
2003年8月2日石林县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是强大的辐合抬升,高能高湿的不稳定条件所造成。回波分析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出现了两种典型的雹云,即合并型雹云和传播型雹云。本文对这两类雹云回波的速度场、强度场和VIL值的特征量进行了详... 2003年8月2日石林县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是强大的辐合抬升,高能高湿的不稳定条件所造成。回波分析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出现了两种典型的雹云,即合并型雹云和传播型雹云。本文对这两类雹云回波的速度场、强度场和VIL值的特征量进行了详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并型雹云 传播型雹云
下载PDF
语文人文性教育与师范生的人文培养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丽云 《柳州师专学报》 2010年第6期105-107,111,共4页
阐释了语文人文性与语文课程的关系,指出了语文教师在其中所起的决定作用。表明了语文教师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专业知识、文学阅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指出了培养途径,从而达成师范生人文性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 语文 人文教育 师范生 培养
下载PDF
由荒蛮之地到文明门槛的钥匙——对贵州石门坎电影的出现及其教育功用的思考
11
作者 尹丽云 苑青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81-84,96,共5页
一百多年前,电影被传教士首次引入到贵州石门坎,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本来用于传教的工具,竟成了人们逐步走出愚昧、迈向文明门槛的钥匙。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电影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电影 教育 促进作用
下载PDF
语文教学新旧模式的互融创造
12
作者 尹丽云 《文教资料》 2012年第2期35-36,共2页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各种新模式纷纷出炉。新旧模式的互融创造包括课堂模式、言语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随着教育形式的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模式将日趋完善。
关键词 语文教学模式 互融创造 陌生化 言语模式
下载PDF
云南强对流暴雨的闪电和雷达回波特征及相关性 被引量:34
13
作者 张腾飞 段旭 +2 位作者 张杰 尹丽云 刘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9-386,共8页
利用闪电监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2007年汛期强对流暴雨的闪电和雷达回波特征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大多数暴雨属于强对流性暴雨,而且以负闪电为主,负闪电占总闪电的90%以上;暴雨日降水量与日闪电数相关小,强的降... 利用闪电监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2007年汛期强对流暴雨的闪电和雷达回波特征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大多数暴雨属于强对流性暴雨,而且以负闪电为主,负闪电占总闪电的90%以上;暴雨日降水量与日闪电数相关小,强的降水不一定有强的闪电活动,但大的日闪频数一般对应的暴雨日降水量大;伴随有闪电活动的强对流暴雨逐时降水量与逐时闪电频数演变曲线具有峰型特征和趋势一致,闪电先于降水之前开始,降水量峰值与闪电频数峰值同相或者落后1~2小时,而正闪频数峰值与降水量峰值同相或者落后;径向速度不均匀风场结构存在利于对流回波的发展和闪电的发生,强对流暴雨的闪电活动与强回波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闪电一般发生在反射率因子≥30 dBz和回波顶≥9 km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暴雨 闪电特征 雷达回波 相关性
下载PDF
云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区划 被引量:46
14
作者 王惠 邓勇 +2 位作者 尹丽云 许迎杰 景元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3-87,共5页
利用云南省12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年平均雷暴日数资料及2001—2005年雷电灾害资料,从灾害易损性的角度出发,对云南省雷电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计算了各州市的雷击密度、雷击灾害频数、经济易损性指标、生命易损性指标,最后进行... 利用云南省12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年平均雷暴日数资料及2001—2005年雷电灾害资料,从灾害易损性的角度出发,对云南省雷电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计算了各州市的雷击密度、雷击灾害频数、经济易损性指标、生命易损性指标,最后进行了综合评估,初步形成了云南省雷灾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某一地区雷击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情况既与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大气环境状况有关,也与该地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所形成的区划对各地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提供了比较客观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易损性 区划
下载PDF
低纬高原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许迎杰 尹丽云 +4 位作者 邓勇 张腾飞 刘雪涛 谢屹然 徐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88-895,共8页
利用云南113个观测站1971-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研究了云南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2天;云南雷暴季节变化... 利用云南113个观测站1971-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研究了云南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2天;云南雷暴季节变化显著,由冬至夏,雷暴逐渐增多;由夏至冬,雷暴逐月减少。5~10月云南雷暴出现2个或3个雷暴中心且雷暴中心少动,雷暴主要活动区集中在25°N以南、103°E以西区域。10月~4月雷暴主要活动区位于25°N以南的区域,云南省雷暴基本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特征。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云南雷暴具有2,4,6年的短周期和8,11年的长周期振荡变化,其中以4年和11年振荡周期为主要特征。根据EOF分析,云南雷暴异常空间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类:夏半年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西北型、东北-西南型、纬向型、经向型;冬半年为全区域型、纬向型、东南西北型、经向型和局部区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 EOF分析
下载PDF
云南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许美玲 尹丽云 +2 位作者 金少华 朱莉 许迎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2-1073,共12页
利用逐时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雨量站等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4次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这4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的辐合造成水汽、能量的聚积,... 利用逐时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雨量站等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4次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这4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的辐合造成水汽、能量的聚积,低层增暖增湿,500hPa干冷空气入侵,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区;当低层水汽充足、局地大气具有潜在不稳定能量和适当的触发条件时,在500hPa槽后易产生特大暴雨天气。卫星云图显示,特大暴雨过程由对流单体合并、加强为中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在雷达回波发展、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回波合并效应,前部回波移动缓慢,后部中小尺度回波活动频繁,小单体快速生成合并,使得整块回波稳定少动,在强降雨阶段存在较强的风向、风速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回波合并效应
下载PDF
DC/DC变换器的切换仿射线性系统模型及控制 被引量:25
17
作者 陆益民 张波 尹丽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6-22,共7页
DC/DC变换器控制的主要难点之一在于它所特有的混杂特性。从切换线性系统理论及无源系统理论角度提出了DC/DC变换器建模和调节问题的新方法。首先建立基本DC/DC变换器Buck、Boost和Buck-Boost的切换仿射线性系统模型,然后根据凸组合稳... DC/DC变换器控制的主要难点之一在于它所特有的混杂特性。从切换线性系统理论及无源系统理论角度提出了DC/DC变换器建模和调节问题的新方法。首先建立基本DC/DC变换器Buck、Boost和Buck-Boost的切换仿射线性系统模型,然后根据凸组合稳定条件及无源性理论,选取电感和电容的储能函数为各切换子系统的共同Lyapunov函数,据此划分各子系统的运行区域,构造切换律保证系统在任意切换下的二次稳定,最后进行了仿真分析和验证。所提出方法不仅适用于开关变换电路的控制,亦适用于其他具有端口受控哈密顿结构的切换系统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变换器 混杂系统 切换系统 哈密顿系统 二次稳定
下载PDF
云南省闪电活动时大气相对湿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腾飞 许迎杰 +2 位作者 张杰 段旭 尹丽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利用2007年6月1日—8月31日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云-地闪电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相对湿度物理量,分析了云南省闪电活动时相对湿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闪电活动除具有夏季是高发期且日分布具有呈一峰一谷变化特征,... 利用2007年6月1日—8月31日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云-地闪电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相对湿度物理量,分析了云南省闪电活动时相对湿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闪电活动除具有夏季是高发期且日分布具有呈一峰一谷变化特征,在时间演变上还具有不均匀和阶段性的特点,这与特定的大气相对湿度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云南省闪电活动一般发生在相对湿度垂直结构具有低层湿度不高、中层高湿、高层又逐渐变干的环境大气中,大约在中层700 hPa以下相对湿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在中层形成高湿层,中层以上相对湿度又随高度减小,低层湿度不高、中层高湿、高层偏干的环境相对湿度条件非常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和闪电的形成,一方面中层以下水汽随高度增加有利于水汽的上升运动和云的凝结形成,另一方面中高层水汽随高度迅速减小有利于形成上干下湿的大气对流不稳定,促使对流云进一步发展,从而产生闪电活动;低层相对湿度在40%~75%之间,中层600~700 hPa之间相对湿度较高,可达80%以上,一般为90%~95%,中层湿层越深厚,闪电过程越强烈,在高层250~400 hPa左右相对湿度减小到35%~6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相对湿度 结构特征
下载PDF
云南两次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演变和地闪特征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腾飞 尹丽云 +2 位作者 张杰 谢屹然 朱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7-218,共12页
在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2010年9月21—23日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形成的环流背景基础上,通过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资料的同步叠加,分析两个中尺度雷暴系统的演变和地闪特征。结果表明:台风凡亚比(1011... 在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2010年9月21—23日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形成的环流背景基础上,通过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资料的同步叠加,分析两个中尺度雷暴系统的演变和地闪特征。结果表明:台风凡亚比(1011)西行减弱的热带低压为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提供有利的暖湿和抬升动力环流背景,促使中尺度弧状对流云带、中尺度雷暴云团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生成和发展。雷暴云团结构和地闪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并随时间变化,且正、负地闪频数与云顶亮温(TBB)相关,当TBB降低和等值线密度变大,雷暴云团发展,低TBB中心偏于云团的前部云区,负地闪频数剧增;当TBB达最低值时,雷暴云团成熟,负地闪频数达峰值,正地闪出现;当TBB升高且等值线密度变小时,雷暴云团减弱,低TBB中心靠近云团中心,负地闪频数迅速减小,正地闪频数达到峰值;密集的负地闪出现在雷暴云团前部大的TBB梯度区和TBB不大于-56℃的低值中心附近,正地闪分散在TBB不大于-56℃的低值中心附近,偏于负地闪区域后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中尺度对流雷暴系统 地闪特征
下载PDF
云南一次秋季雷暴过程的闪电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腾飞 张杰 尹丽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8-277,共10页
利用NCEP/NCAR资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和闪电定位系统等新一代探测资料对2010年9月21-23日的云南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移的热带低压"凡亚比"为这次雷暴云团发展提供了热带偏东风辐合及低层暖(300~302K)、中层湿... 利用NCEP/NCAR资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和闪电定位系统等新一代探测资料对2010年9月21-23日的云南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移的热带低压"凡亚比"为这次雷暴云团发展提供了热带偏东风辐合及低层暖(300~302K)、中层湿(相对湿度≥80%)等有利环流背景条件。中尺度雷暴云团负闪电占主导地位,发展阶段云顶亮温下降,均为负闪电,负闪电频数高达1 245次.(30min)-1;从成熟阶段到消散阶段,云顶亮温逐渐上升,负闪电逐渐减少,有少量的正闪电出现并逐渐增加。另外,雷暴云团结构和闪电空间分布不均匀,具有前部为主对流区而后部为云砧或高云的结构特征,云顶亮温前部较后部低且梯度大。密集负闪电主要出现在云顶亮温≤-60℃附近和前部大的云顶亮温梯度区,稀疏正闪电分散在密集负闪电后部和云团中部。多普勒天气雷达显示,雷暴云团前部云区表现为具有不均匀结构的中尺度带状回波,后部云区属于无回波区;密集负闪电主要出现在带状回波上强度≥40dBz和顶高≥10km的强回波区内及中尺度不均匀风场附近,且回波强度越强、顶高越高,负闪电越密集;发展后期稀疏的正闪电分散在强回波的后部边缘或者后部弱的对流回波和层状云回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过程 雷达回波 云顶亮温 闪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