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疼痛及其与镇痛的对立和统一 被引量:1
1
作者 尹俊滨 王文 李云庆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4,共4页
机体对任何生命现象的调控都具有增强和减弱的双重性。当机体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的伤害性刺激时,便会产生痛的主观感受,并能同时进行相应的保护反应。复杂的机体不仅能感受疼痛,还能对抗疼痛。对于疼痛的内源性调控来说,机体除了有抑痛... 机体对任何生命现象的调控都具有增强和减弱的双重性。当机体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的伤害性刺激时,便会产生痛的主观感受,并能同时进行相应的保护反应。复杂的机体不仅能感受疼痛,还能对抗疼痛。对于疼痛的内源性调控来说,机体除了有抑痛的镇痛系统,还有促痛的易化系统,两者共同构成机体对疼痛的内源性调控系统,它们的作用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镇痛 对立统一
下载PDF
福尔马林致痛后小鼠不同脑区内FOS蛋白的表达
2
作者 尹俊滨 张婷 +4 位作者 周科成 王莉颖 夏亮 胡伟 王文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第6期450-455,共6页
目的 探讨小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致痛后不同脑区内FOS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5%福尔马林溶液注射到小鼠后肢足底皮下,观察注射后60min内小鼠的自发痛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注射后2h同侧脊髓背角及不同脑区内FOS蛋白阳性神... 目的 探讨小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致痛后不同脑区内FOS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将5%福尔马林溶液注射到小鼠后肢足底皮下,观察注射后60min内小鼠的自发痛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注射后2h同侧脊髓背角及不同脑区内FOS蛋白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情况和数量。结果 行为学结果显示:注射福尔马林60min后小鼠的舔/咬足时间及缩足次数呈现典型的双相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注射福尔马林2h后同侧脊髓背角、下丘脑室旁核、丘脑中间背侧核、前扣带回皮质、岛叶皮质及杏仁核内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海马齿状回区FOS蛋白的表达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结论 在受到伤害性疼痛刺激时除了脊髓背角,感受疼痛、应激及做出防御反应的相应脑区也会被活化,表达FOS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os FOS蛋白 福尔马林痛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脑内核团
下载PDF
走进人们视线的少见病——膈肌膨升症
3
作者 尹俊滨 刘勇世 杨恩德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年第11期3199-3200,共2页
关键词 膈肌膨升症
下载PDF
鞘内应用右美托咪定改善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黄辉 尹俊滨 +1 位作者 陈宇 陈国忠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6,共8页
目的:观察鞘内应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足底注射CFA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经鞘内给予不同剂量的DEX,采用辐射热... 目的:观察鞘内应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足底注射CFA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经鞘内给予不同剂量的DEX,采用辐射热法连续观察给药后大鼠痛行为,评价单次给药后的镇痛持续时间,并计算半数有效量(50%effective dose,ED50);旷场和转棒试验观察鞘内应用不同剂量DEX对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连续给予DEXED507 d后大鼠腰膨大平面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程度。结果:鞘内应用DEX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CFA诱导的大鼠辐射热痛敏且不影响运动功能;鞘内持续应用DEXED50可产生持久的镇痛效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均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持续给药7 d后慢性炎性痛大鼠腰膨大平面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显著减轻(P<0.05)。结论:鞘内应用DEX可剂量依赖性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连续给药可产生持久的镇痛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鞘内给药 完全弗氏佐剂 痛行为 机制 大鼠
下载PDF
右美托咪啶对罗哌卡因致惊厥后小鼠负性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翟明珠 吴黄辉 +1 位作者 尹俊滨 朱霞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2-36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罗哌卡因致惊厥后小鼠负性情绪和中央杏仁核外侧囊状部(CeC)内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各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2.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罗哌卡因致惊厥后小鼠负性情绪和中央杏仁核外侧囊状部(CeC)内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各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2.4、4.8和9.6μg/kg右美托咪啶10 min后,腹腔注射半数致惊厥剂量罗哌卡因,离线视频记录各组小鼠给药后30 min内惊厥发生率及惊厥潜伏期和持续时间;旷场、高架十字迷宫试验观察各组小鼠惊厥发生24 h后的负性情绪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CeC内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罗哌卡因致小鼠惊厥的发生率、延长惊厥潜伏期、并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增加惊厥发生24 h后小鼠旷场中央区域活动时间百分比、高架十字迷宫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和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减少CeC内p-ERK表达。结论: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改善罗哌卡因致惊厥后小鼠的负性情绪,可能与抑制CeC内ERK磷酸化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罗哌卡因 惊厥 负性情绪 中央杏仁核 小鼠
下载PDF
前边缘皮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飞 尹俊滨 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98,共6页
前边缘皮质(PL)是内侧前额叶皮质(m PFC)的关键脑区。PL通过与皮层下区域多个核团紧密联系,在认知功能与情感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L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尚缺... 前边缘皮质(PL)是内侧前额叶皮质(m PFC)的关键脑区。PL通过与皮层下区域多个核团紧密联系,在认知功能与情感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L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尚缺乏对PL结构和功能的一个整体总结。本文主要对PL在认知功能、决策任务的制定、情感调控、疼痛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前边缘皮质的结构和功能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边缘皮质 内侧前额叶皮质 认知 决策 情感 疼痛
下载PDF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尹俊滨 高飞 +1 位作者 张瀚文 柯景彬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21期4172-4174,4171,共4页
生物制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虽然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却取得了较大的效果,并且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疗法。根据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不同作用环节,人们开发出了分别针对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制剂。本文介绍生... 生物制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虽然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却取得了较大的效果,并且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疗法。根据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不同作用环节,人们开发出了分别针对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制剂。本文介绍生物制剂主要作用的对象有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淋巴细胞等,他们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各个发病环节中的重要部分。这些生物制剂对于顽固性RA患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剂 RA TNF-α IL CD20 CTLA4-IG
原文传递
局限性膈肌膨升症1例报告暨文献复习
8
作者 尹俊滨 刘勇世 杨恩德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0年第24期4693-4695,共3页
膈肌膨升症是一种少见病,而其中的局限性膈肌膨升症就更加的罕见。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务人员的临床病例报道,它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但对膈肌膨升症的概括性的文章还相对较少。本文就是要首先通过报告一例局限性膈肌膨升症,使大家... 膈肌膨升症是一种少见病,而其中的局限性膈肌膨升症就更加的罕见。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务人员的临床病例报道,它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但对膈肌膨升症的概括性的文章还相对较少。本文就是要首先通过报告一例局限性膈肌膨升症,使大家初步认识它。然后再通过回顾有关膈肌膨升症的文献,对膈肌膨升症的病因、发病率、症状、分类及其诊断与治疗做出全面的讲述。从而使大家对其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膨升症 局限性 膈疝 误诊 手术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治疗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不同亚型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军 董芹芹 +6 位作者 陈碧红 谢垒 金善 郭洪伟 曹秉振 尹俊滨 胡怀强 《慢性病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经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后48 h内出现血管再闭塞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桥接静脉给予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4例经r... 目的探讨经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后48 h内出现血管再闭塞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桥接静脉给予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4例经rt-PA静脉溶栓48 h内出现血管再闭塞情况的ACI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提高≥2分]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41例和穿支动脉病变组(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33例。两组患者在发病后均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溶栓48 h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时复查头颅CT,排除出血后给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持续泵入约48 h;结束替罗非班前2 h衔接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21 d后,停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持续90 d。记录两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1 h、症状加重时、应用替罗非班48 h后、发病14 d后及发病90 d后NIHSS评分;静脉溶栓前、发病后90 d时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详细记录治疗时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于rt-PA静脉溶栓后出现血管再闭塞的ACI患者采用替罗非班强化治疗后,两组溶栓前、溶栓后1 h、症状加重时及应用替罗非班48 h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发病14、90 d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NIHSS评分高于PAD组。两组脑梗死14、90 d时NIHSS评分均较症状加重时显著下降,LAA组分别下降(3.46±2.22)、(4.17±2.25)分,PAD组分别下降(4.73±2.32)、(5.36±2.61)分,两组评分下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和PAD组溶栓前和发病90 d时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90 d时LAA组和PAD组mRS评分分别为(1.41±0.81)、(1.06±1.03)分,均较本组溶栓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预后良好36例(87.80%),预后不良5例(12.20%);PAD组预后良好30例(90.91%),预后不良3例(9.09%),两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经rt-PA静脉溶栓后出现的血管再闭塞ACI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在CISS分型中,PAD型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优于LAA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替罗非班 血管再闭塞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