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泉普愿与中国禅宗的转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尹文汉 何根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97,共4页
作为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之一的南泉普愿是洪州宗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与弘扬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上不遗余力,贡献最大。他提出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作为马祖道一门下三大士之一的南泉普愿是洪州宗的重要人物,他在继承与弘扬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上不遗余力,贡献最大。他提出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向异类行"、"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拟向即乖"等思想具有从祖师禅向分灯禅过渡的特点,从佛性论、修养论等方面拉开了中国禅宗由前期向后期转型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泉普愿 禅宗 祖师禅 分灯禅
下载PDF
儒学社会秩序的形成、结构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文汉 钱汉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0-43,共4页
儒学社会秩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在汉代形成的儒学社会秩序尊重了远古传统、运用了儒学理论、吸取了秦代经验与教训,也符合了时代要求。以仁爱原则为基础、以礼教和儒家法等伦理控制为手段、以维护家国同构的宗法秩序... 儒学社会秩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在汉代形成的儒学社会秩序尊重了远古传统、运用了儒学理论、吸取了秦代经验与教训,也符合了时代要求。以仁爱原则为基础、以礼教和儒家法等伦理控制为手段、以维护家国同构的宗法秩序为目的是儒学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分析儒学社会秩序的特点与当代积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社会秩序 结构 现代意义 伦理控制 仁爱原则 礼教 宗法秩序
下载PDF
唐宋时期九华山高僧考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尹文汉 向叶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60-65,共6页
文章以崇祯版、乾隆版、光绪版《九华山志》为主要文献,参考陈岩《九华诗集》原注、陈蔚《九华纪胜》等资料,考察与整理九华山唐宋时期二十余位高僧的历史记录,略显唐宋时期九华山之高僧及其活动状况。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九华山 高僧
下载PDF
王船山与方以智的交往——兼及船山相关诗作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尹文汉 《船山学刊》 2015年第6期17-22,共6页
王船山与方以智相识于同仕南明永历朝廷之时,自后二十年,以书信交往。后以智逃禅并招船山,船山坚守圣学而拒之。以智是船山心灵上最为重要的朋友,船山肯定并接受了以智的质测之学,对以智的德行、文章也多有肯定。
关键词 王船山 方以智 订交 逃禅 质测之学
下载PDF
“管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运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管理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管理者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伦理分析工具,从而在管理过程中遵守伦理标准,成为更加有效的管理者。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是《管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 "管理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管理者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伦理分析工具,从而在管理过程中遵守伦理标准,成为更加有效的管理者。案例的选择与运用是《管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典型性、专业性和时效性,在运用过程中要念好三字经,注意"活"、"度"和"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伦理 案例教学 典型性 专业性 时效性
下载PDF
九华山宗教文化的宏观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6-41,共6页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 道教 儒教 融合性 世俗性
下载PDF
王阳明游九华山综考 被引量:6
7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师专学报》 2006年第2期46-52,共7页
王阳明于弘治十四年和正德十五年两游九华山,遍览九华之胜,与九华山儒、释、道三家人士有不同程度的交往;阳明的九华之游不仅在当地接受了以李呈祥、柯乔为代表的一批弟子,还随处题赠,留下诗歌62首;阳明弟子满足了阳明于九华山兴建书院... 王阳明于弘治十四年和正德十五年两游九华山,遍览九华之胜,与九华山儒、释、道三家人士有不同程度的交往;阳明的九华之游不仅在当地接受了以李呈祥、柯乔为代表的一批弟子,还随处题赠,留下诗歌62首;阳明弟子满足了阳明于九华山兴建书院的愿望,建立了阳明书院,并在其周围自构精舍,相互研习阳明良知之学,形成了九华山儒学兴盛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九华山 阳明书院 甘泉书院
下载PDF
中国版画中的地藏图像 被引量:1
8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73-80,共8页
在中国丰富的版画中,有不少珍贵的地藏菩萨图像。从唐五代敦煌出现的捺印像、单幅版画到明清时期《释氏源流》、《绘图三教源流搜神记》、《水陆道场神鬼图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仪轨》和与地藏相关的宝卷中的插图以... 在中国丰富的版画中,有不少珍贵的地藏菩萨图像。从唐五代敦煌出现的捺印像、单幅版画到明清时期《释氏源流》、《绘图三教源流搜神记》、《水陆道场神鬼图像》、《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仪轨》和与地藏相关的宝卷中的插图以及单幅冥途路引,地藏菩萨版画可谓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藏信仰本土化、民间化和民俗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版画 地藏菩萨 十王 道明 闵公
下载PDF
高校人文课程教学要广泛运用讨论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35-136,共2页
由于讲授法的知识单向传播性、缺乏互动性等缺陷,本文认为高校人文课程教学要广泛运用讨论法来弥补其不足。讨论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开放的心态,也要求学生通过自觉阅读具备必备的知识基础并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表现... 由于讲授法的知识单向传播性、缺乏互动性等缺陷,本文认为高校人文课程教学要广泛运用讨论法来弥补其不足。讨论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开放的心态,也要求学生通过自觉阅读具备必备的知识基础并有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表现自我的勇气。讨论法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讨论中的控制和讨论后的总结三个方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课程 讨论法 讲授法
下载PDF
生活禅与“吃茶去”:从南泉、赵州到新罗道允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文汉 《茶叶通讯》 2013年第1期48-51,共4页
“炎炎夏日礼禅家,古寺飞檐映晚霞。苍翠庭前柏树子,清凉一盏赵州茶。”2004年7月,我与韩国《禅文化》月刊、《茶的世界》杂志发行人崔锡焕先生等朋友一道到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拜访净慧长老,时值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
关键词 吃茶 生活 柏林禅寺 禅文化 夏令营
下载PDF
明清时期九华山高僧略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师专学报》 2007年第4期50-53,58,共5页
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进入鼎盛阶段,高僧辈出,历代史料记载共有57人,其中以禅僧居多,也有部分专修净土。这一时期的僧人坚守地藏菩萨信仰,同时也出现了禅净合一和儒佛会通的思想取向。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九华山 高僧 宗派 思想取向
下载PDF
濂溪《太极图》与蕺山《人极图》比较略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文汉 《嘉应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16-20,共5页
濂溪《太极图》与蕺山《人极图》有着共同的逻辑构成形式 ,由于不同的思想学术背景和历史使命因而注定有着不同的内容。《太极图》为原典儒学提供了宇宙论依据 ,重新讲述孔孟性命之学 ,论证了天道与人道的沟通 ,从而开启了宋明心性哲学 ... 濂溪《太极图》与蕺山《人极图》有着共同的逻辑构成形式 ,由于不同的思想学术背景和历史使命因而注定有着不同的内容。《太极图》为原典儒学提供了宇宙论依据 ,重新讲述孔孟性命之学 ,论证了天道与人道的沟通 ,从而开启了宋明心性哲学 ;蕺山受濂溪《太极图》之启发而建构的《人极图》对濂溪所开启的宋明新儒学诸问题进行了图式连贯 ,顺着濂溪的方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证了人道原则 ,使人道原则归显于密 ,发展了濂溪学说 ,总结了宋明心性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濂溪 《太极图》 蕺山 《人极图》 比较
下载PDF
透脱:南泉禅的人生智慧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师专学报》 2007年第1期40-41,44,共3页
南泉透脱的人生风格,一方面表现于他不崇拜、重自我、追求彻底自由的个性特征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冲决一切网罗、追求终极自由的禅学运思。南泉通过其深遽的禅学运思,彻底消解了人的一切世俗依傍,引领人们回归到自在悠闲的本然... 南泉透脱的人生风格,一方面表现于他不崇拜、重自我、追求彻底自由的个性特征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冲决一切网罗、追求终极自由的禅学运思。南泉通过其深遽的禅学运思,彻底消解了人的一切世俗依傍,引领人们回归到自在悠闲的本然状态。“平常心是道”的透脱而又悠闲对于现代日益物化与繁忙的人生无疑是一剂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泉普愿禅师 人生智慧 禅学 透脱
下载PDF
论地藏经典中的地藏图像
14
作者 尹文汉 向叶平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5-20,共6页
地藏图像数量甚多,形式多样,然必有其佛学依据。本文细列地藏经典和相关佛学经典中关于地藏图像的种种描述,初步勾勒出地藏菩萨各种图像形成的经典依据。
关键词 地藏菩萨 图像学 依据 佛经
下载PDF
道德乃丛林之本——蒋九愚教授新著《<禅林宝训>研究》读后
15
作者 尹文汉 《佛学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310-313,共4页
很多年前读到清代云峰智祥的《禅林宝训笔说》,被他《序言》中的几句话所触动:"《宝训》一书,盖古人抚育情深,肝膈语也。作之记之,诚不啻嚼食喂婴,苦心极矣。且三百篇,皆英玮绝世之才,凌跨百代,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天机畅发... 很多年前读到清代云峰智祥的《禅林宝训笔说》,被他《序言》中的几句话所触动:"《宝训》一书,盖古人抚育情深,肝膈语也。作之记之,诚不啻嚼食喂婴,苦心极矣。且三百篇,皆英玮绝世之才,凌跨百代,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天机畅发,语句寻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百篇 《序言》 简古 禅林宝训
下载PDF
明清时期南泉山、九华山与仙寓山曹洞宗法脉源流考——从南泉山新挖掘的石碑说起
16
作者 尹文汉 《佛学研究》 2015年第1期146-153,共8页
南泉禅寺在晚唐曾是一个十分兴盛,名满天下的禅宗寺院,是当时中国农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禅院之一,江湖上号称“南泉庄”。创建人普愿禅师在这里大力弘扬“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并推动禅宗的生活化运动。“南泉庄”成为天下学... 南泉禅寺在晚唐曾是一个十分兴盛,名满天下的禅宗寺院,是当时中国农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禅院之一,江湖上号称“南泉庄”。创建人普愿禅师在这里大力弘扬“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并推动禅宗的生活化运动。“南泉庄”成为天下学僧竞相奔赴学习的重要道场,极盛之时,僧众接近千人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源流考 九华山 石碑 挖掘 宗法 平常心是道 禅学思想
下载PDF
九华山禅宗杂谈
17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1-74,共4页
唐代开始九华山即有禅宗传入,但九华山开山祖师僧地藏应该不是禅门中人。禅宗史籍中提及唐代九华山禅门人物是行者甘贽,他是南泉普愿禅师的在家弟子,是有名的居士。宋元时期九华山禅宗较为活跃,从隐居九华山的诗人杜荀鹤的诗中即能窥见... 唐代开始九华山即有禅宗传入,但九华山开山祖师僧地藏应该不是禅门中人。禅宗史籍中提及唐代九华山禅门人物是行者甘贽,他是南泉普愿禅师的在家弟子,是有名的居士。宋元时期九华山禅宗较为活跃,从隐居九华山的诗人杜荀鹤的诗中即能窥见一斑,此时最有名的禅僧是临济宗的大慧宗杲。明清以来,九华山禅宗传承脉络较为清晰,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二大派系,曹洞宗寿昌系和云门系在九华山都有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华山 禅宗 僧地藏 甘贽 曹洞宗 临济宗
下载PDF
南华一代中兴祖 五叶流芳万古扬——虚云和尚中兴禅宗的重大贡献
18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4-87,共4页
近现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一生秉承禅宗精神,绍演禅宗法脉,中兴禅宗道场,重理禅宗规约,为近现代禅宗的中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虚云和尚 禅宗思想 禅宗法脉 禅宗道场 禅宗规约
下载PDF
论南泉法系对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9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5-79,共5页
"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禅师创立的洪州宗的重要禅学思想,是禅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以南泉普愿禅师及其弟子赵州从谂禅师、长沙景岑禅师为代表的南泉法系是洪州宗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继承与发展马祖道一禅师"... "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禅师创立的洪州宗的重要禅学思想,是禅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以南泉普愿禅师及其弟子赵州从谂禅师、长沙景岑禅师为代表的南泉法系是洪州宗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继承与发展马祖道一禅师"平常心是道"思想的主要力量。"平常心是道"思想经历了马祖道一的创立、南泉普愿的纯化、赵州从谂与长沙景岑等禅师生活化运用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泉法系 马祖道一 平常心是道 继承 发展
下载PDF
启于杨而成于赵: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复兴
20
作者 尹文汉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3-67,共5页
佛法久住,离不开居士的护法。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复兴,居士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出生在皖江流域的杨文会与赵朴初,凭借着他们强大的愿与力,前者开启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后者则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领... 佛法久住,离不开居士的护法。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复兴,居士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出生在皖江流域的杨文会与赵朴初,凭借着他们强大的愿与力,前者开启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后者则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领导佛教界实现着中国佛教复兴之梦。可以说,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启于杨而成于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士佛教 杨文会 赵朴初 佛教复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