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漳浦中中新世几种藓类植物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姿晰 刘蔚秋 +3 位作者 李亚 吴谐婷 尹素心 董重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亚洲新生代藓类植物化石非常稀少,漳浦琥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低纬度地区唯一含苔藓植物化石的新生代琥珀矿床。漳浦琥珀源自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14-17 Ma)的龙脑香树脂,温暖潮湿的热带季雨林气候和广泛分布的龙脑香科植物,为藓类植物的... 亚洲新生代藓类植物化石非常稀少,漳浦琥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低纬度地区唯一含苔藓植物化石的新生代琥珀矿床。漳浦琥珀源自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14-17 Ma)的龙脑香树脂,温暖潮湿的热带季雨林气候和广泛分布的龙脑香科植物,为藓类植物的生长、多样性演化和三维立体保存提供了条件。本研究共报道了漳浦县中中新世藓类植物化石3个属种,包括:白发藓属Leucobryum Hampe、牛舌藓属Anomodon Hook.et Taylor和扁枝藓属Homalia(Brid.)B.S.G.。首次利用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研究了白发藓属化石,发现其与现生种短枝白发藓Leucobryum humillimum Cardot非常相似,因此将其命名为短枝白发藓(相似种)Leucobryum cf.humillimum。此外,当前牛舌藓属Anomodon和扁枝藓属Homalia化石是东亚地区的首例记录。漳浦琥珀中的藓类植物化石揭示了中中新世时期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丰富了东亚低纬度地区新生代苔藓植物的化石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琥珀 中中新世 苔藓植物 多样性
原文传递
内蒙古东部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的年龄:来自锆石U-Pb测年和孢粉组合的证据(英文)
2
作者 史恭乐 李建国 +8 位作者 谭覃 董重 李秋立 吴琼 章伯乐 尹素心 HERRERA Fabiany HERENDEEN Patrick S. CRANE Peter R.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81,共13页
内蒙古东部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是我国最重要的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之一。该组产出大量不同种类且保存完好的植物化石,但因为缺乏海相沉积和火山岩夹层,我们对这套地层的精确年龄认知不足。我们最近在扎鲁特旗扎哈淖尔露天煤矿霍林河组发现... 内蒙古东部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是我国最重要的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之一。该组产出大量不同种类且保存完好的植物化石,但因为缺乏海相沉积和火山岩夹层,我们对这套地层的精确年龄认知不足。我们最近在扎鲁特旗扎哈淖尔露天煤矿霍林河组发现了火山灰层,基于钻孔数据的地层分析显示该火山灰层位于霍林河组下含煤段的底部。二次离子质谱(SI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得出的该火山灰层沉积年龄为125.6±1.0 Ma(巴雷姆期晚期–阿普特期最早期),这一结果与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同一样品分析得出的年龄一致。火山灰层保存的孢粉化石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及苔藓的孢子为主,被子植物花粉非常稀少,且仅有棒纹粉Clavatipollenites一种。这一孢粉组合支持火山灰层的年龄为巴雷姆期晚期至阿普特期最早期。本研究为认识整个霍林河组的年龄及火山灰层上覆地层保存的重要植物化石的最大年龄提供了重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林河组 早白垩世 含煤盆地 U-Pb地质年代学 孢子花粉 内蒙古
原文传递
福建中中新世紫萁属(紫萁科)的一个新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姿晰 史恭乐 +3 位作者 孙柏年 董重 尹素心 吴谐婷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9-438,共10页
丰富的化石记录显示中生代和新生代紫萁属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中中新世佛昙群的紫萁属一新种:漳浦紫萁(Osmunda zhangpuensis Z. X. Wang and B. N. Sun, sp. nov.)。化石小羽片保存完好,呈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齿,羽... 丰富的化石记录显示中生代和新生代紫萁属在北半球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中中新世佛昙群的紫萁属一新种:漳浦紫萁(Osmunda zhangpuensis Z. X. Wang and B. N. Sun, sp. nov.)。化石小羽片保存完好,呈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齿,羽状脉序。在该属现生种中,当前化石种与现生种Osmundabanksiifolia在形态上最相似。当前化石的发现表明,早在中中新世紫萁属就已生长在福建省。漳浦紫萁和之前报道过的附生真菌化石以及龙脑香科、桑科、豆科、荨麻科、胡桐科、大戟科、樟科等植物的存在,表明福建在中中新世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蕨类 紫萁属 福建
原文传递
山东中新世山旺组梧桐属(锦葵科)蓇葖果化石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姿晰 史恭乐 尹素心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6-364,共9页
梧桐属(FirmianaMarsili)约有16个现生种,间断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非洲东部的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并在我国南北各省广泛栽培。其蓇葖果成熟后开裂,开裂心皮呈叶状,膜质,易鉴别。该属果实化石非常匮乏,迄今仅报道两例,分别产自山东... 梧桐属(FirmianaMarsili)约有16个现生种,间断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非洲东部的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并在我国南北各省广泛栽培。其蓇葖果成熟后开裂,开裂心皮呈叶状,膜质,易鉴别。该属果实化石非常匮乏,迄今仅报道两例,分别产自山东临朐的下中新统和云南临沧的上中新统。本文基于对产自山东临朐下中新统山旺组梧桐属蓇葖果化石的再观察,发现2种梧桐属植物——FirmianasinomiocenicaHuandChaney和F.yunnanensis Xie and Manchester,并对F.sinomiocenica的种征进行了修订。这些新材料表明中新世早期梧桐属在华东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多样性。Firmiana sinomiocenica与现生种F.simplex(L.)W.Wight最为相似,可能指示F.simplex是梧桐属中比较原始的种类。Firmiana sinomiocenica的心皮和种子大小暗示,在距今约17 Ma时,梧桐属的染色体倍性可能已和现生的梧桐类似。值得注意的是,梧桐属蓇葖果化石呈叶状,可以借助风力传播。本文结合山旺植物群中其他翅果化石的研究,认为果实的风力传播方式在该植物群中已经较为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桐属 蓇葖果化石 山旺组 中新世 埋藏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