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不同培养方案的比较与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屈玟 宋磊 +1 位作者 赵瑶 胡振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009-1013,共5页
目的:目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基础研究以及治疗疾病的临床实验,但目前各个实验室所选取的培养方案各异,培养效果并不稳定。本实验旨在选择一种稳定可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案。方法:从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目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基础研究以及治疗疾病的临床实验,但目前各个实验室所选取的培养方案各异,培养效果并不稳定。本实验旨在选择一种稳定可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案。方法:从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组织贴壁法将其培养于8组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中,通过比较间充质干细胞从组织中游出的时间,生长状态,细胞数量,表面抗原的表达等,选出较优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案。结果:从细胞生长状态比较,达优MSC基础培养基-血清替代物组(F组)、X-VIVO^(TM)15-胎牛血清组(B组)、X-VIVOT M15-胎牛血清+血清替代物组(C组)、迈键医药的干细胞无血清基础培养基-无血清替代物组(G组)所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从脐带游出时间较早且细胞融合率达到80%~90%时间较其他组短;达优MSC基础培养基-血清替代物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最快(P<0.05)。选取生长较快的B、C、F、G组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发现达优MSC基础培养基-血清替代物组(F组)所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73,CD90表达均在90%以上,而其他组CD90和CD73的表达都在90%以下(P<0.05),各组造血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表达均呈低表达。结论:达优MSC基础培养基-血清替代物组为较优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培养基 免疫表型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3B和JMJD1C的差异化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屈玟 徐鑫 +1 位作者 赵瑶 胡振波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探讨白血病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3B和JMJD1C受到的协同调控。方法 在多个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采用细胞遗传学分析KDM3B和JMJD1C的拷贝数情况。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NB4和HL-60中,应用Daminozide进行处理,观察组蛋白H3K9单甲... 目的 探讨白血病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3B和JMJD1C受到的协同调控。方法 在多个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采用细胞遗传学分析KDM3B和JMJD1C的拷贝数情况。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NB4和HL-60中,应用Daminozide进行处理,观察组蛋白H3K9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的情况。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NB4和HL-60中,应用Daminozide、ATRA(All-trans retinoid acid)、Vtamin C进行处理,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去甲基化酶KDM3B和JMJD1C的表达情况。结果 KDM3B和JMJD1C在不同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中拷贝数呈负相关。经Daminozide药物分别对NB4和HL-60细胞进行处理后,NB4细胞和HL-60细胞组的H3K9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的水平呈上升趋势。使用3种药物分别进行处理后,在NB4细胞中,KDM3B的m RNA下调,JMJD1C的m RNA水平上调;与之相反,在HL-60细胞中,表现为KDM3B的m RNA上调和JMJD1C的m RNA水平下调。结论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JMJD1C和KDM3B呈负相关的表达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组蛋白修饰酶 KDM3B JMJD1C
下载PDF
硫培非格司亭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及采集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文菁菁 石林 +8 位作者 许芳 周巧林 刘宜平 苏静 张亚 屈玟 岳静 梁效功 胡宏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5-630,共6页
目的评估硫培非格司亭用于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PBSC)动员的效果,探讨PBSC采集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22年5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行PBSC动员的病例,比较含硫... 目的评估硫培非格司亭用于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PBSC)动员的效果,探讨PBSC采集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22年5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行PBSC动员的病例,比较含硫培非格司亭(硫培组,28例)和含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rhG-CSF组,30例)两组的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并分析采集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硫培组和rhG-CSF组CD34+细胞采集成功率分别为75.0%和63.3%,CD34+细胞采集中位值分别为3.37×106/kg和2.68×106/k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普乐沙福补救的硫培组和rhG-CSF组CD34+细胞采集中位值分别为4.23×106/kg和3.26×106/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造血系统重建和感染等方面也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非浆细胞疾病〔比值比(odds ratio,OR)=19.69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501~258.537,P=0.023〕、采集前贫血(OR=18.571,95%CI:1.354~254.775,P=0.029)、采集前WBC<32×109 L−1(OR=85.903,95%CI:4.947~1491.807,P=0.002)是PBSC采集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硫培非格司亭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PBSC动员效果与rhG-CSF相当,且联合普乐沙福动员可行、有效。白血病和淋巴瘤、采集干细胞前贫血及WBC<32×109 L−1的患者PBSC采集失败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硫培非格司亭 血液肿瘤 造血干细胞动员 影响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