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万物皆有灵——读贾平凹散文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屈雅军
-
机构
陕西师大中文系
-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17-122,共6页
-
文摘
阅读贾平凹散文,立刻会感到它的不同。那神异常敏感的,带点刻薄的眼光,那种执着的,夹着病态的对异乡和故土的眷恋情怀,那种白话中点缀着零星文言以及两者独特的嵌合方式所生发出来的语言的韵致,都是那样的新鲜悦目。甚至当你说尽了这一切,你仍会感到这也许并不是平凹散文的全部特色,甚至不能说是它的最重要的特色。 一个诱人的话题是:我们置身于贾平凹所创造的时空中所得到的那种感觉上的快悦和心灵上的慰藉,究竟缘自何处?
-
关键词
贾平凹散文
万物
作家
天地
精灵
安西
人的美
故土
柞水
宇宙人生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理性的美与理性的困惑——谈李天芳小说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屈雅军
-
出处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4-61,共8页
-
文摘
天芳有着得天独厚的小说领域。她的小说不可能是地道的乡土文学,她很难象赵树理、李准那样可以不重样地推出成群结伙的土得掉渣的男女老少。更不可能象柳青、浩然等人长期沉下去,成为“乡巴佬”中的一员。这使得她笔下的陕北乡间夹带着一股水中月,镜中花般的若即若离的美。那春天清清的河面上从不知名的远方漂来的点点桃花是那样的撩拨人心,那乡间喜筵上的油糕米酒是那样的香糯清甜,那陕北婆姨们对陌生路人不含恶意的恶作剧式的挑斗又是那般的野趣十足,就连儿子给母亲的一点礼物——一盒眼药,几尺黑冲富呢的鞋面布,也能激发人难以言说的美感,而这些对于乡土文学来说。
-
关键词
理性选择
小说
知识分子
爱情
乡土文学
六十年代
陕北
人性
情感
女主人公
-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银翘胶囊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屈雅军
-
机构
辽宁省辽阳中医药学校
-
出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5Z期138-138,共1页
-
文摘
目的:研究银翘胶囊(YinqiaoCapsule,YC)的体外、体内抗菌作用。方法:体外测6种常见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ionconcentration,MIC),连续7d灌胃给予受试动物YC,考查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体外试验:YC对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A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菌作用;体内试验:对肺炎链球菌、A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临床分离菌株感染小白鼠有一定保护作用,以高剂量组作用显著。结论:YC在体外、体内均有一定程度抗菌作用。
-
关键词
银翘胶囊
体外
体内
抗茵作用
-
分类号
R97
[医药卫生—药品]
-
-
题名论艺术的合目的性
- 4
-
-
作者
屈雅军
-
机构
陕西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
出处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38-42,共5页
-
文摘
实践美学派有一个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命题:艺术活动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辩证统一的过程。这一命题本身在对艺术活动作最高的哲学意义上的抽象时是正确的。但是,它与我们关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界说完全相同,因此对我们进一步探讨艺术的特殊规律来说,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本文也拟从实践的角度来寻找艺术的某些特性,但与实践美学相反,不是从艺术与实践的联系着眼,而是从两者的区别开始。
-
关键词
合规律性
实践活动
科学认识
认识活动
自由与必然
哲学意义
活动主体
特殊规律
历史阶段
相对独立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审美心理的情感特性
- 5
-
-
作者
屈雅军
-
出处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98-104,共7页
-
文摘
审美是一种认识活动,还是一种情感活动,还是认识与情感有机统一的活动?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同时又是理论界在新的理论科学的基点上集中讨论的一个新问题。人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艺学等不同角度在寻找着答案。把审美划入认识领域的同志大多承袭了西方古典美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再现说”
-
关键词
审美活动
情感活动
心理过程
心理学
西方古典美学
大脑皮层
心理活动
精神活动
高级情感
美学史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负重的民族秘史——《白鹿原》对话
被引量:22
- 6
-
-
作者
畅广元
屈雅军
李凌泽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0-14,共5页
-
文摘
畅陈忠实呕心沥血笔耕数载,推出了巨著《白鹿原》.这部长篇像是一部民族秘史.当然,其可贵之处不在于秘,而在于史.《白鹿原》无疑能使读者见出我们这个民族,特别是农民的本真的.李与贾平凹的《浮躁》相比,无论就历史的纵深感还是就文化的厚重感来说,《白鹿原》都明显地胜一筹,因为它不是以某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时代氛围为视点的.屈没错儿.从它的整个框架结构来看,史,即从清末至民国结束这半个世纪的风云幻化,是作为动态背景而出现的,在汹涌的历史激流中,一个沉甸甸、凝固的、浑厚的。
-
关键词
半个世纪
白鹿原
耕读传家
民族秘史
白嘉轩
陈忠实
信条
贾平凹
框架结构
厚重感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