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一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虎 付亚辉 +12 位作者 尚昆 屈霜威 王鹏飞 张斌飞 丛雨轩 黄海 柯超 魏星 李忠 刘萍 庄岩 张堃 张红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7年第3期142-148,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一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35例单一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79例,女456例;年龄(62.78±19.45)(18~102)岁;骨折部位:髋... 目的探讨单一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35例单一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79例,女456例;年龄(62.78±19.45)(18~102)岁;骨折部位:髋部510例,股骨干33例,膝关节周围116例,胫腓骨54例,踝关节周围82例,髌骨4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予以抗凝治疗,术前及术后12 h内停用。术前1 d及出院前1 d均行双侧全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定义血栓及分布,计算下肢DVT的总发生率、不同骨折部位发生率以及血栓在下肢肢体的分布特点。结果 835例患者住院时间(9.76±3.2)(3~22)d。术前第1天,静脉超声提示下肢DVT发生率为37.8%(316/835),其中,下肢近端血栓42例(5.0%),远端血栓274例(32.8%);出院前1 d,静脉超声提示下肢DVT发生率为53.3%(445/835),其中,下肢近端血栓57例(6.8%),远端血栓388例(46.5%)。髋部骨折510例,术前187例(36.7%)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17例(3.3%),远端血栓170例(33.3%);术后293例(57.5%)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36例(7.1%),远端血栓257例(50.4%)。股骨干骨折33例,术前17例(51.5%)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5例(15.2%),远端血栓12例(36.4%);术后22例(66.7%)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5例(15.2%),远端血栓17例(51.5%)。膝关节周围骨折116例,术前58例(50.0%)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13例(11.2%),远端血栓45例(38.8%);术后68例(58.6%)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13例(11.2%),远端血栓55例(47.4%)。胫腓骨骨折54例,术前17例(31.5%)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2例(3.7%),远端血栓15例(27.8%);术后18例(33.3%)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2例(3.7%),远端血栓16例(29.6%)。踝关节周围骨折82例,术前26例(31.7%)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5例(3.7%),远端血栓21例(15.9%);术后25例(30.5%)发生DVT,其中,下肢近端血栓1例(1.2%),远端血栓24例(17.1%)。髌骨骨折40例,术前11例(27.5%)发生DVT,术后19例(47.5%)发生DVT,均为远端血栓。术前及术后分别有48例(5.8%)、131例(15.7%)发生双侧肢体血栓。对侧肢体血栓分布为:术前有3例(0.4%),术后6例(0.7%)为近端血栓,其余均为下肢远端血栓。结论对于单一下肢骨折患者,尽管住院期间给予抗凝治疗,但DVT发生率仍较高,以下肢远端血栓为主,下肢近端血栓发生率明显较低。不同骨折部位,血栓发生率不同,其中,股骨干及股骨远端骨折下肢近端血栓发生率明显较高。术后对侧肢体血栓发生率增加,但以肢体远端血栓为主,肢体近端血栓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率 住院病人
下载PDF
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王鹏飞 王宝辉 +10 位作者 尚昆 屈霜威 王晨 张红 付亚辉 王虎 庄岩 李忠 朱养均 薛汉中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41-947,共7页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76例,女34例;年龄16。76岁,平均44.2岁。骨盆骨折48例,按Young-B...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76例,女34例;年龄16。76岁,平均44.2岁。骨盆骨折48例,按Young-Burgess分型:前后压缩型12例,侧方压缩型16例,垂直剪切型20例;髋臼骨折62例,按Letournel-Judet分型:简单骨折26例,复杂骨折36例。分别在术前、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并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2例(29.09%)患者发生DVT,其中近端血栓21例(19.09%),3例患者合并肺栓塞。髋臼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骨盆骨折高,复杂型髋臼骨折近端血栓发生率较简单型髋臼骨折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是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即使积极进行预防,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发生DVT的风险仍很高,且以近端血栓为主。年龄〉60岁、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是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髋臼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屈霜威 张斌飞 +7 位作者 王鹏飞 王宝辉 尚昆 田丁 杨娜 魏星 庄岩 张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8期850-852,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月诊治的361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2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月诊治的361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2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血浆D-二聚体浓度。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182例发生DVT,均无致死性肺栓塞和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DVT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的D-二聚体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骨折类型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以腘静脉以远的远端血栓为主。临床上对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患者应注意预防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MRI周围神经成像技术在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韩爽 庄岩 +8 位作者 张斌飞 丛雨轩 屈霜威 黄海 王虎 柯超 尚昆 张丹龙 温世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2期1265-1267,共3页
目的探讨MRI周围神经成像技术在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8-12手术治疗的100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43例进行MRI周围神经成像检查骶丛神经损伤部位(根、丛、干)进而判断损... 目的探讨MRI周围神经成像技术在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8-12手术治疗的100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43例进行MRI周围神经成像检查骶丛神经损伤部位(根、丛、干)进而判断损伤类型(观察组),57例未进行MRI周围神经成像检查(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在MRI周围神经成像技术辅助下精确定位骶丛神经损伤位置,安全有效地完成了后路骶丛神经减压术,术中发现神经损伤的形态以及骨折块的形态与术前MRI周围神经成像结果一致。100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骶骨骨折均基本愈合,未出现血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神经症状明显减轻,且观察组神经症状恢复更明显。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采用MRI周围神经成像技术检查能够明确骶丛神经的正常解剖结构,并且能够准确判断骶丛神经损伤的部位,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骨折 骶丛神经损伤 MRI周围神经成像技术
原文传递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0
5
作者 费晨 魏巍 +6 位作者 张斌飞 屈霜威 王晨 孙健平 李嘉浩 庄岩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90例,女58例;年龄为19~83岁...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90例,女58例;年龄为19~83岁,平均(47.2±13.1)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24例,Ⅱ型17例,Ⅲ型25例,Ⅳ型29例,Ⅴ型34例,Ⅵ型19例。分别在术前、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并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43.92%(65/148),术后DVT发生率为52.70%(78/148),均以远端血栓为主。年龄(OR=1.043,95%CI1.015~1.072,P=0.002)和入院D-二聚体(OR=1.219,95%CI1.009~1.473,P=0.040)是术前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75,95%CI1.042~1.110,P=0.000)、手术时间(OR=0.994,95%CI0.989~0.999,P=0.016)、术后1dD-二聚体(OR=1.135,95%CI1.025~1.258,P=0.015)和术后3dD-二聚体(OR=1.366,95%CI1.008~1.853,P=0.044)是术后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但以远端血栓为主。对于骨折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应通过D-二聚体动态监测结合下肢静脉超声早期诊断有无DVT的发生,对于存在下肢DVT的患者在保证良好的手术质量的前提下酌情加快手术进度,以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 D-二聚体 胫骨平台骨折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6
作者 费晨 王鹏飞 +6 位作者 张斌飞 魏巍 屈霜威 杨琨 李智 庄岩 张堃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0月西安交通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5例,女133例;年龄32~102岁[(76.0±11.9)岁]。213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例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1例接受外固定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远端血栓、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根据术前和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术前82例(37.6%),术后128例(58.7%)]和非血栓组[术前136例(62.4%),术后90例(41.3%)]。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DVT的部位及转归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及血清学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37.6%,术后DVT发生率上升到58.7%,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分别占术前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86.6%和90.6%,术后有2.8%的远端DVT延伸至腘静脉以上,23.4%的患者在术前没有血栓形成,而在术后出现远端、近端或混合DVT(分别为22.0%、0.5%和0.9%)。没有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栓组与术前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D-二聚体和入院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住院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与术后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骨折侧别、合并其他疾病发病率、体重指数、住院时间、ASA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量、失血量、输液量、引流量、入院时D-二聚体和入院时CRP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术前D-二聚体、术后1 d D-二聚体,术后5 d D-二 聚体水平和术后5 d CRP等方面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至入院时间(OR=1.137,95%CI 1.002~1.290,P<0.05)和术后1 d D-二聚体(OR=1.087,95%CI 1.033~1.142,P<0.05)与术后DVT显著相关。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栓类型以远端DVT为主,骨折至住院时间是术前和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至手术时间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期入院和早期手术)可能会降低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树灏 孙健平 +9 位作者 王晨 屈霜威 衡立松 冯东旭 王鹏飞 杨娜 田丁 张军 朱养均 张堃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7期446-454,共9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使临床医师对膝关节以远骨折围手术期DVT的发生有更好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5例需行手术...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使临床医师对膝关节以远骨折围手术期DVT的发生有更好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5例需行手术的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3例,女性152例;年龄(45.05±15.24)岁,年龄范围17~83岁;骨折部位分类:胫腓骨干骨折177例,踝关节骨折130例,足部骨折58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术前、术后患者分别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术前有血栓组66例,术前无血栓组299例;术后有血栓组88例,术后无血栓组277例。记录血栓发病率及血栓部位,分别对术前、术后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受伤时间距入院时间,受体时间距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入院时、术后1d的血红蛋白水平,入院时、术后1d的D-二聚体水平,是否多发伤,是否慢性肝炎,合并内科疾病情况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影响双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DVT的发病率为18.1%(66/365),在发生血栓患者中远端血栓占93.94%(62/66),混合血栓占6.06%(4/66)。术后DVT的发病率为24.1%(88/365),在发生血栓患者中,远端血栓占94.32%(83/88),近端血栓占1.14%(1/88),混合血栓占4.55%(4/88)。术前、术后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的骨折部位,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OR=2.691,95%CI:1.422~5.093,P=0.002),受伤时间距入院时间>3d(OR=1.927,95%CI:1.072~3.463,P=0.028)是膝关节以远骨折术前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0岁(OR=3.925,95%CI:2.161~7.129,P=0.000)、受伤时间距手术时间天数>5d(OR=1.835,95%CI:1.080~3.119,P=0.025)、术后1d的D-二聚体水平(OR=1.191,95%CI:1.096~1.293,P=0.000)、合并多发伤(OR=1.981,95%CI:1.006~3.902,P=0.048)、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OR=2.692,95%CI:1.112~6.517,P=0.028)是膝关节以远骨折术后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以远骨折术前及术后DVT的发生,以远端血栓为主,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对于年龄≥40岁、合并多发伤、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应重点预防DVT的发生。受伤后及时入院进行DVT的筛查,并在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可减少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致伤能量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嘉浩 王鹏飞 +7 位作者 张斌飞 庄岩 薛汉中 屈霜威 费晨 杨娜 田丁 张堃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745-749,共5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致伤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1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chatzker分型,低能量组(Scha...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致伤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1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chatzker分型,低能量组(SchatzkerⅠ-Ⅲ)X线表现为单纯外侧平台的劈裂或压缩骨折(n=63);高能量组(SchatzkerⅣ-Ⅵ)X线表现为胫骨平台内侧踝或双髁的骨折、干骨后端分离(n=77)。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了双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血栓发病率、住院天数、术中失血量、术前D-二聚体等指标。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和药物预防血栓。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复查双下肢超声并记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经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术前和术后胫骨平台骨折血栓发病率分别为36.43%和46.43%。低能量组术前血栓发病率为31.75%(20/63),高能量组术前血栓发病率为40.26%(31/77)。低能量组术后血栓发生率为44.44%(28/63),高能量组术后血栓发病率为48.05%(37/77)。统计分析显示高能量组和低能量组术前(P=0.298)和术后(P=0.785)血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能量组和低能量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分别为(11.94±4.18)d,(9.56±2.54)d],手术期间的失血量[分别为(208.96±224.43)ml,(129.68±142.14)d]和术前D-二聚体的水平[分别为(2.39±3.38)mg/L,(1.21±2.32)mg/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期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血栓的发病率很高,但血栓大部分集中在膝关节远端。虽然高能量致伤和低能量致伤血栓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但也应警惕血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胫骨骨折 超声检查 多普勒 低能量致伤 高能量致伤
原文传递
单纯髌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嘉浩 王鹏飞 +7 位作者 张斌飞 庄岩 薛汉中 杨娜 屈霜威 费晨 田丁 张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髌骨骨折DVT的发病、位置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7-12收治的114例单纯髌骨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发现单纯髌骨骨折术前DVT发生率为21.9%,其中远端DVT占96.0%。单因素分析中,年龄(P=0.017)、受伤至... 目的探讨单纯髌骨骨折DVT的发病、位置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7-12收治的114例单纯髌骨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发现单纯髌骨骨折术前DVT发生率为21.9%,其中远端DVT占96.0%。单因素分析中,年龄(P=0.017)、受伤至手术的时间(P=0.003)、术中失血量(P=0.03)、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P=0.009)和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P=0.03)与术前DVT的发生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2)、受伤至手术的时间(P=0.027)和入院时的D-二聚体水平(P=0.041)是髌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14例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术后DVT的发生率为33.3%,其中远端DVT占92.1%。单因素分析中,年龄(P <0.001)、性别(P=0.034)、冠心病(P=0.032)和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P=0.014)与术后DVT的发生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 <0.001)、性别(P=0.011)和术后1d D-二聚体水平(P=0.04)是髌骨骨折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纯髌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有一定的DVT发病率,尤其是年龄偏大、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更易发生;虽然DVT大部分集中在下肢远端,但也有发生肺栓塞的可能,不能忽略对其的治疗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下肢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1
10
作者 李嘉浩 张斌飞 +7 位作者 王鹏飞 庄岩 丛雨轩 黄海 屈霜威 费晨 杨娜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60-1065,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94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228例,女266例;年龄(58.9±18.9)岁(16-94岁);膝...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94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228例,女266例;年龄(58.9±18.9)岁(16-94岁);膝关节以近骨折29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01例,膝关节以远骨折103例。住院期间使用抗凝剂预防或治疗,术后行双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血栓的发生情况。统计健侧肢体DVT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体重指数、合并内科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手术持续时间、失血量、补液量、D-二聚体)。结果237例患者(47.97%)患侧肢体中发生DVT,周围型血栓221例(44.74%),中央型血栓7例(1.42%),混合型血栓9例(1.82%)。98例(19.84%)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发生DVT,周围型血栓90例,中央型血栓1例,混合型血栓7例。98例健侧肢体发生DVT患者中74例(75.51%)双侧下肢均发生DVT,24例(24.49%)仅在健侧肢体发生DVT。年龄(OR=1.035,95%CI:1.013~1.059)和术后1d血浆D-二聚体水平(OR=1.065,95%CI 1.030~1.102,P<0.01)是影响健侧肢体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管在住院期间使用抗凝剂预防或治疗,但下肢骨折患者健侧肢体DVT仍有发生。年龄和术后1d血浆D-二聚体浓度是影响健侧肢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骨折 超声检查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