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胚乳结构及其结实期灌溉方式对它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袁莉民 展明飞 +2 位作者 章星传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59,共15页
为探明水稻穗上不同粒位胚乳结构形成特征及结实期灌溉方式对它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籼稻扬稻6号和粳稻武运粳24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胚乳结构的形成动态。自抽穗至成熟设置保持浅水层(CK)、轻干-湿交替灌溉(WMD)... 为探明水稻穗上不同粒位胚乳结构形成特征及结实期灌溉方式对它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籼稻扬稻6号和粳稻武运粳24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胚乳结构的形成动态。自抽穗至成熟设置保持浅水层(CK)、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3种灌溉方式,观察了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籽粒胚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稻米胚乳结构的形态建成顺序是,上部穗籽粒早于中部穗籽粒更早于下部穗籽粒,一次枝梗籽粒早于二次枝梗籽粒,穗上早开花的籽粒早于迟开花的籽粒。与CK相比,结实期WMD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其穗下部籽粒胚乳的淀粉体排列更紧密,籽粒背部淀粉粒嵌挤甚至粘连。在WSD下,稻米胚乳淀粉体排列疏松,体积减小,粒径差异增大,相互间隙增大。灌溉方式对胚乳结构的影响,因粒位而异,以下部穗二次枝梗籽粒的腹部最为显著。表明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胚乳结构形成与花后天数有密切关系;结实期WMD可以改进穗下部籽粒胚乳结构,WSD则会使胚乳结构变差。灌浆期土壤水势–20 kPa可作为改善稻米胚乳淀粉结构的节水灌溉低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位 胚乳结构 淀粉粒 灌溉方式
下载PDF
不同氮肥水平下结实期灌溉方式对水稻弱势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宽宇 展明飞 +3 位作者 陈静 王志琴 杨建昌 赵步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目的】旨在阐明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籽粒灌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盆钵试验,大田育秧移栽后设置3种氮肥水平,即0 N(不施氮)、MN(2 g N/盆)、HN(4 g N/盆);抽穗至... 【目的】旨在阐明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籽粒灌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中穗型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进行盆钵试验,大田育秧移栽后设置3种氮肥水平,即0 N(不施氮)、MN(2 g N/盆)、HN(4 g N/盆);抽穗至成熟期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CI(保持水层灌溉)、WMD(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15 k Pa时复水)、WSD(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水势-30 k Pa时复水)。【结果】在CI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MN水平最高;WM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水平最高,但与MN下差异不显著,WSD处理下两个品种产量均以HN最高;而在籽粒灌浆上,两个品种强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各个水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在良好水势条件CI和轻度水分胁迫WMD下,分别在0 N和MN水平下表现较优;但在重度水分胁迫WSD下,0N水平表现最低,HN最高,但与MN差异不显著。以上都表明产量与弱势粒的灌浆在水氮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在品种间,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弱势粒灌浆速率及粒重都低于中穗型常规粳稻淮稻5号,其产量优势主要源自较高的每穗粒数。最后,WMD+MN处理下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较少的施氮量获得较高的产量,达到节水节氮增产的效果,其次也增加了根系生理活性和叶片光合性能,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率,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加强了物质运转,促进了灌浆中后期弱势粒籽粒的充实,最终达到产量增加的目的,成为本研究最佳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强势粒 弱势粒 互作 生理特性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9
3
作者 褚光 展明飞 +2 位作者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26-1036,共11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影响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大田种植3个当地高产水稻品种武运粳24(粳稻)、扬两优6号(两系杂交籼稻)和甬优2640(三系籼/粳杂交粳稻)。自移栽后7 d设置:常规灌溉(CI,保持水层)和干湿交替灌溉(AWD),... 本研究旨在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影响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大田种植3个当地高产水稻品种武运粳24(粳稻)、扬两优6号(两系杂交籼稻)和甬优2640(三系籼/粳杂交粳稻)。自移栽后7 d设置:常规灌溉(CI,保持水层)和干湿交替灌溉(AWD),观察这2种灌溉模式对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I相比,AWD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3个供试品种产量分别提高了5.34%、5.85%和6.6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8.9%、25.3%和27.6%。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水稻根系和地上部植株的生理功能的改善,表现出灌浆期较高的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液强度、根系与叶片中玉米素与玉米素核苷的含量、剑叶净光合速率、籽粒中较高的蔗糖合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合酶活性、较大的深层(10-20 cm)根系、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与叶面积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根系 水分利用率 干湿交替灌溉
下载PDF
水稻绿色性状形成的生理基础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建昌 展明飞 朱宽宇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7-1145,共9页
阐明水稻绿色性状形成的生理基础对于指导绿色超级稻品种的选育及其栽培均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抗旱性强、水分高效、营养高效"等绿色性状为重点,从叶片生理性状、内源激素水平、根系形态生理、群体冠层特征等方面概述了水稻... 阐明水稻绿色性状形成的生理基础对于指导绿色超级稻品种的选育及其栽培均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抗旱性强、水分高效、营养高效"等绿色性状为重点,从叶片生理性状、内源激素水平、根系形态生理、群体冠层特征等方面概述了水稻绿色性状形成的生理机制。叶片蒸腾效率和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较高,激素之间平衡特别是脱落酸与乙烯比值及精胺或亚精胺与腐胺比值高,根量大、根系扎得深、根系活性强,根尖细胞中的线粒体、高尔基体等数目多,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和琥珀酸浓度较高,群体冠层质量好尤其是粒叶比、糖花比和收获指数高是高产优质、抗旱性强、水分和养分高效利用等绿色性状形成的重要生理基础。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各绿色性状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各绿色性状协调形成的生理基础、环境适应性和栽培调控的作用及其调控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旱性 水分高效 养分高效 生理机制 绿色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