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治疗在四肢严重冻结性冷伤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苏海涛 阚侃 +3 位作者 屠华雷 张鸿稚 李宜姝 李宗瑜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4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究经导管介入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四肢重度冻结性冷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2月于哈尔滨市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45例四肢重度冻结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介入组(22例)和常规组(23例)。其中... 目的:探究经导管介入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四肢重度冻结性冷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2月于哈尔滨市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45例四肢重度冻结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介入组(22例)和常规组(23例)。其中常规组采用快速复温治疗,介入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经导管动脉灌注溶栓剂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介入治疗有效性、并发症及愈合时间和截肢率情况。结果:介入组血管造影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6,P<0.05);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后,介入组愈合时间及截肢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3;χ^(2)=4.811,P<0.05);治疗后,溶栓并发症发生情况介入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6,P<0.05)。结论:经导管导管动脉灌注溶栓剂治疗四肢严重冻结性冷伤疗效突出,能够促进冻结性冷伤的创面愈合并减少截肢情况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重度冻结性冷伤 创面愈合 截肢率
下载PDF
介入治疗在四肢严重冻结性冷伤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2
作者 苏海涛 阚侃 +3 位作者 屠华雷 张鸿稚 李宜姝 李宗瑜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究经导管介入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四肢重度冻结性冷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45例四肢重度冻结性冷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介入组22例和常规组23例。其中常规组采用快速复温治疗,... 目的:探究经导管介入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四肢重度冻结性冷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45例四肢重度冻结性冷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介入组22例和常规组23例。其中常规组采用快速复温治疗,介入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经导管动脉灌注溶栓剂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有效性、并发症及愈合时间和截肢率情况。结果:介入组血管造影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6,P<0.05);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后,介入组愈合时间及截肢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3;χ^(2)=4.811,P<0.05);治疗后,介入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6,P<0.05)。结论:经导管导管动脉灌注溶栓剂治疗四肢严重冻结性冷伤疗效突出,能够促进冻结性冷伤的创面愈合并减少截肢情况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重度冻结性冷伤 创面愈合 截肢率
下载PDF
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赵洪伟 阚侃 +2 位作者 吕茁 张鸿稚 屠华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1期43-45,共3页
目的分析联合整形外科手术与90Si-90Y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76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切除缝合术联合90Si-90Y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观察组... 目的分析联合整形外科手术与90Si-90Y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76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切除缝合术联合90Si-90Y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开展整形外科手术,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瘢痕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2±1.3)分vs.(9.5±1.7)分],SC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9±1.2)分vs.(11.3±1.8)分],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5%vs.68.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整形外科手术与90Si-90Y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确切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整形外科手术 90Si-90Y放射性核素敷贴 切除缝合术 瘢痕评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高压电烧伤骨坏死创面应用封闭负压引流后植皮修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海涛 屠华雷 +6 位作者 张鸿稚 李宜姝 朱应来 赵洪伟 阚侃 吕茁 李宗瑜 《感染.炎症.修复》 2020年第4期241-241,256,F0002,共3页
高压电烧伤因电热效应及非热损伤,往往造成皮肤和深部组织结构如肌腱、肌肉、神经、骨和关节的损伤,致残率高,创面修复困难,方法复杂[1]。尤其是发生骨坏死的创面常伴随较大范围的深部组织损伤,通常需要皮瓣覆盖修复,而部分患者因为全... 高压电烧伤因电热效应及非热损伤,往往造成皮肤和深部组织结构如肌腱、肌肉、神经、骨和关节的损伤,致残率高,创面修复困难,方法复杂[1]。尤其是发生骨坏死的创面常伴随较大范围的深部组织损伤,通常需要皮瓣覆盖修复,而部分患者因为全身因素或局部条件的限制不适合行皮瓣修复。对于这类患者,我们采用去除坏死部分骨质、行负压封闭引流(VSD)及植皮的方法修复创面,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烧伤 骨坏死 封闭负压引流 植皮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与环丙沙星体外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彪 屠华雷 +3 位作者 巴特 王凌峰 王淑杰 聂顺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55-360,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培养上清液与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方法取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的脐带组织,分离、培养、鉴定hUCMSC后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取笔者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分离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培养上清液与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方法取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的脐带组织,分离、培养、鉴定hUCMSC后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取笔者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分离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用于以下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将细胞分为0、10、100、1000ng/mLLPS组,添加相应质量浓度LPS处理12h后,换为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液培养,培养6、12、24h,每组收集6孔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法测定LL-37含量。将90个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分为环丙沙星对照组、环丙沙星+上清液组、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每组30个。环丙沙星对照组培养基涂布1.5×10^8CFU/mL生理盐水配制的菌液;环丙沙星+上清液组培养基涂布1.5×10^8CFU/mL由生理盐水和2倍生理盐水体积的hUCMSC培养上清液(用MSC培养液培养,下同)配制的菌液;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培养基涂布1.5×10^8CFU/mL由生理盐水和2倍生理盐水体积的hUCMSC培养上清液配制的菌液,菌液中加入2μg/mLLL-37抗体2.6μL。培养12、24、48h,每组取10个血琼脂平板培养基,观察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分布情况,测量环丙沙星抑菌环直径,读取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计算环丙沙星+上清液组和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培养12、24、48h时环丙沙星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并评定协同效果。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1)培养各时相点,10、100、1000ng/mLLP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L-37含量均较0ng/mLLPS组高(t值为11.22~33.36,P值均小于0.01),100、1000ng/mLLP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L-37含量均较10ng/mLLPS组高(t值为2.24~18.73,P〈0.05或P〈0.01),1000ng/mLLP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L-37含量均较100ng/mLLPS组高(t值为12.46~14.70,P值均小于0.01)。(2)培养12、24、48h,环丙沙星对照组、环丙沙星+上清液组、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中细菌菌落随时间延长逐渐融合。环丙沙星对照组培养12、24、48h环丙沙星抑菌环直径变化不大,分别为26、24、23mm。环丙沙星+上清液组、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培养12、24、48h环丙沙星抑菌环直径分别为82、71、68mm和74、59、56mm,明显大于环丙沙星对照组。(3)培养各时相点,环丙沙星对照组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明显大于环丙沙星+上清液组和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z值为6.22~6.71,P值均小于0.01);环丙沙星+上清液十LL-37抗体组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明显大于环丙沙星+上清液组(z值均为6.72,P值均小于0.01)。(4)环丙沙星+上清液组、环丙沙星+上清液+LL-37抗体组培养12、24、48h时环丙沙星的FIC指数分别为0.011、0.032、0.032,0.122、0.350、0.350,即hUCMSC培养上清液对环丙沙星产生了协同抗菌作用。结论hUCMSC能够分泌LL-37且分泌水平随着LPS浓度的增加而提高。hUCMSC培养上清液联合环丙沙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有效降低环丙沙星用量,中和LL-37后,hUCMSC培养上清液的协同抗菌作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葡萄球菌 金黄色 抗菌肽类 环丙沙星
原文传递
Cathelicidin LL-37抗菌修复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屠华雷 巴特 刘玲英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6期523-526,共4页
抗菌肽Cathelicidin LL-37(简称LL-37)是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多个器官及组织中,可以直接参与调节机体炎症的发生、发展,或通过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间接调控机体防御功能,在机体的防御功能中扮... 抗菌肽Cathelicidin LL-37(简称LL-37)是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多个器官及组织中,可以直接参与调节机体炎症的发生、发展,或通过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间接调控机体防御功能,在机体的防御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LL-37可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本文广泛查阅LL-37的直接、间接抗菌作用及其机制,LL-37通过促血管新生,细胞迁移、增殖分化等作用,进而加速细胞修复的相关文献后,进行总结分析,对抗菌肽LL-37抗菌及修复功能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类 内源性抗菌多肽类物质 LL-37 修复
原文传递
含银化合物抗菌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屠华雷 巴特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2期151-154,共4页
随着含银化合物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疗行业和消费产品中,含银化合物的部分功能被扩大,对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在广泛查阅含银化合物抗菌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后,进行总结分析,对含银化合物抗菌作用机... 随着含银化合物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疗行业和消费产品中,含银化合物的部分功能被扩大,对其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在广泛查阅含银化合物抗菌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后,进行总结分析,对含银化合物抗菌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含银化合物提供一点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化合物 抗菌药 不良反应 机制
原文传递
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聂顺义 周彪 +3 位作者 巴特 屠华雷 马双飞 李武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6期-,共5页
目的探讨100 ng/m 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的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HUVEC分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首先使用含... 目的探讨100 ng/m 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的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HUVEC分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首先使用含有100 ng/m L TNF-α的内皮细胞培养基刺激HUVEC 12 h后,对照组更换为原培养基,条件培养基组则更换为h UCMSC的条件培养基,以及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更换为TNF-α预处理h UCMSC的条件培养基。采用MTT法测定HUVEC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周期,AO-EB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定性、定量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MTT的检测结果提示,在培养24、48、72 h时,对照组细胞的吸光度值是0.51、0.43、0.32,而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吸光度值是0.56、0.51、0.45和0.59、0.56、0.5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G2/M+S期)的结果示:在培养24、48和72 h时,对照组细胞处于G2/M+S期的比例是(22.34±1.03)%、(10.66±1.07)%、(9.58±0.82)%,而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处于G2/M+S期的比例则分别是(27.95±1.85)%、(18.59±1.48)%、(13.02±1.91)%和(31.17±1.29)%、(22.44±2.28)%、(16.28±1.1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793,P<0.05)。此外,流式细胞仪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在培养24、48和72 h时,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是(18.95±1.01)%、(16.66±1.51)%、(11.37±1.01)%,而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是(12.04±1.13)%、(10.88±1.39)%、(6.88±1.63)%和(8.16±1.44)%、(6.97±1.34)%、(2.97±1.4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372,P<0.05)。AO-EB定性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与流式定量检测的结果趋势类似。结论 TNF-α预处理h UCMSC的条件培养基可发挥显著促进HUVEC的增殖和抑制HUVEC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间质干细胞 脐静脉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与阿莫西林体外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结构影响
9
作者 聂顺义 巴特 +3 位作者 李华强 屠华雷 周彪 张青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5期344-349,共6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上清液与阿莫西林对烧伤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方法 (1)取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的脐带组织,分离、培养、鉴定h UCMSC后选取第3代细胞接种于4个6孔板,对应培养后分别提取...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上清液与阿莫西林对烧伤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方法 (1)取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的脐带组织,分离、培养、鉴定h UCMSC后选取第3代细胞接种于4个6孔板,对应培养后分别提取其上清液用于以下实验,其中1组为100 ng/m L脂多糖预处理h UCMSC培养上清液。选取内蒙古烧伤研究所患者创面分离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体外增殖培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莫西林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阿莫西林+上清液组(简称上清液组)、阿莫西林+上清液+LL-37抗体组(简称抗体组)、阿莫西林+100 ng/m L脂多糖预处理上清液组(简称预处理组)。于7、12、24、48 h读取各组阿莫西林E-Test药敏试条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计算上清液组、抗体组、预处理组阿莫西林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2)细胞、细菌分组和培养同实验(1),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体外增殖培养24 h,每组在抑菌环附近取菌,涂片固定,扫描电镜检测。(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检验。结果 (1)阿莫西林E-Test药敏试条结果:在不同时相点(7、12、24、48 h),对照组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大于上清液组、抗体组和预处理组(Z值为6.609~6.655,P值均小于0.05),抗体组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大于上清液组和预处理组(Z值为5.797~6.656,P值均小于0.05),上清液组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大于预处理组(Z值为5.923~6.656,P值均小于0.05)。在不同时相点(7、12、24、48 h),上清液组、预处理组阿莫西林的FIC指数均小于0.5,抗体组小于或接近0.5且小于1.0。(2)扫描电镜结果:对照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排列变得松散,无规律,不能聚集成葡萄状,细胞间的界限略变模糊,部分胞体间界限明显。上清液组细菌形状无圆形结构,部分胞体壁、细胞膜已经被破坏,可见少量穿膜孔道,细胞壁的降解物多糖类物质在菌体细胞附近聚集,从而使细胞黏结成团块状。抗体组细菌形状变形,细胞壁和细胞膜界限敏明显,细胞膜凹陷。预处理组细胞膜已经被完全破坏,可见大量穿膜孔道,可见部分细胞崩解。结论 h UCMSC上清液联合阿莫西林协同抗菌,可以有效增强抗菌作用,中和敲除LL-37后,h UCMSC上清液的协同抗菌作用明显降低。适宜浓度脂多糖预处理后h UCMSC上清液的协同抗菌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质干细胞 阿莫西林 葡萄球菌 金黄色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