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和甘露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屠政良 汪路明 +1 位作者 杨运海 何哲浩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和甘露醇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CPB心脏手术后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甘露醇组、依达拉奉联合甘露醇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同时分别于术前及主动脉开放...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和甘露醇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CPB心脏手术后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甘露醇组、依达拉奉联合甘露醇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同时分别于术前及主动脉开放后2、4、12和24 h时测定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 CPB术后各组血CK-MB、cTnI、MDA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依达拉奉组、甘露醇组及联合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CK-MB、cTnI、MDA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或0.01);各组患者血SOD水平在开放主动脉后均较术前下降,依达拉奉组、甘露醇组及联合组在术后各时点的血SOD下降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依达拉奉和甘露醇均可以提高心肌细胞血SOD活性,减少血MDA的产生,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保护心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甘露醇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 心肌保护
下载PDF
11例巨大纵隔肿瘤手术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屠政良 余国伟 +1 位作者 陈军 查育新 《浙江预防医学》 2002年第11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治疗 巨大纵隔肿瘤 手术效果分析
下载PDF
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坚 屠政良 +2 位作者 孙鹂 倪一鸣 李任远 《浙江医学》 CAS 2003年第10期583-584,587,共3页
目的 对比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表达 ,以了解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PCR -TRAP)检测30例肺癌手术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端粒酶活性 ,并以2... 目的 对比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表达 ,以了解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PCR -TRAP)检测30例肺癌手术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液及痰液中的端粒酶活性 ,并以25例肺部良性疾病手术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肺癌患者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3.3% (25/30)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阴性 ,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33.3 % (10/30)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56.7% (17/30)。对照组正常肺组织标本和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均阴性 ,痰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24.0% (6/25) ;两组病变组织、血液和痰液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均P<0.05)。 结论 (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肺癌组织、血液及痰液中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 ,其活性表达强度依次为肺癌组织、痰液、血液。 (2)痰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活性 非小细胞肺癌 癌旁组织 聚合酶联反应-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检测
下载PDF
食管癌切除胸膜顶食管胃重建术 被引量:1
4
作者 查育新 屠政良 +2 位作者 叶丁生 陈军 陈秋强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58-559,共2页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食管肾重建术 胸膜顶
下载PDF
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急诊处理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军 屠政良 +4 位作者 邬志勇 查育新 胡坚 徐鹤云 叶丁生 《创伤外科杂志》 2000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总结心脏大血管损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5 3年~ 1998年 2 7例心血管损伤的外科治疗和结果。结果  3例手术死亡 ,死亡率为 11.1% ,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 心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急诊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 目的 总结心脏大血管损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5 3年~ 1998年 2 7例心血管损伤的外科治疗和结果。结果  3例手术死亡 ,死亡率为 11.1% ,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 心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急诊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胸内活动性出血及急性心脏压塞必须急诊剖胸手术。对于闭合性创伤性室缺和心瓣膜损伤 ,除非有难以控制的进行性心力衰竭 ,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伤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损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新型无水胸腔负压引流装置在胸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俞文峰 潘亮 +4 位作者 张洁萍 叶芃 屠政良 吕望 胡坚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9-513,共5页
背景与目的胸外科术后常规会放置胸管行闭式引流排出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复张,并且可以观察术后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是否有肺漏气现象。常规胸腔闭式引流外接水封瓶,通过观察引流情况、水柱波动来判断病情,是非常经典的方法。但是水封... 背景与目的胸外科术后常规会放置胸管行闭式引流排出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复张,并且可以观察术后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是否有肺漏气现象。常规胸腔闭式引流外接水封瓶,通过观察引流情况、水柱波动来判断病情,是非常经典的方法。但是水封瓶有易倾覆、携带不便等缺点,不利于患者早期活动。在加速康复的理念下,本中心应用了新型无水胸腔负压引流装置,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观察新型无水胸腔负压引流装置在胸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肺部手术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患者使用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作为对照组,另一组使用新型无水负压引流瓶作为实验组。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手术切口和手术方式以及患者在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手术范围、手术时间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两组患者在手术使用切口方面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1)。使用新型无水负压引流器的患者无论在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方面都比有水负压引流器的患者短,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2,P=0.04)。结论新型无水胸腔负压引流装置对于胸外科术后快速康复推进有较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 负压 闭式引流
下载PDF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屠政良 余国伟 +2 位作者 胡中荣 倪一鸣 叶丁生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 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S VEGF)水平 ,探讨肺部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6 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的S VEGF进行测定 ,观察恶性结节 (肺癌组 )、良性结节和健康人之间... 目的 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S VEGF)水平 ,探讨肺部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6 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的S VEGF进行测定 ,观察恶性结节 (肺癌组 )、良性结节和健康人之间S VEGF水平的差异。 6 8名患者均于术后获得病理诊断。结果 健康人S VEGF水平的中位数为 4 2 .5 (10~ 170 )pg/ml,良性结节为 4 4 .0 (18~36 0 )pg/ml,肺癌为 75 .0 (18~ 890 )pg/ml。肺癌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 VEGF水平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与良性结节组的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良性结节组与健康对照组的S VEG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腺癌和鳞癌患者的S VEG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 ,肺癌患者的S VEG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患者和健康人 ,高水平 (>10 0pg/ml)的S VEGF提示病灶为肺癌的可能性大 ,可考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肺肿瘤 鉴别诊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法
原文传递
心脏创伤急诊的特殊性及外科策略 被引量:16
8
作者 胡坚 屠政良 +1 位作者 陈军 倪一鸣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80-582,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脏创伤急诊分型及诊断的特殊性、伤因谱变化 ,总结对心脏创伤急诊的外科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 61例心脏创伤急诊病例的临床资料 ,分为 1 990年前后两组 ,比较两组病例数、伤因谱、创伤分型构成及住院死亡率等 ,并进行... 目的 探讨心脏创伤急诊分型及诊断的特殊性、伤因谱变化 ,总结对心脏创伤急诊的外科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 61例心脏创伤急诊病例的临床资料 ,分为 1 990年前后两组 ,比较两组病例数、伤因谱、创伤分型构成及住院死亡率等 ,并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  1 990年后心脏创伤急诊病例数较 1 990年前明显增加 ,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 (P <0 .0 5 ) ;两组伤因谱及创伤分型构成有明显变化 ;心脏创伤是心脏介入治疗的潜在并发症之一 ,更具特殊性。 结论 近十年来心脏创伤急诊有明显增多趋势 ,对心脏创伤急诊的分型应有新的认识 ;正确合理的分型有利于临床采取相关的外科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创伤 急诊 特殊性 外科策略 伤因谱 回顾性分析 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前降钙素原在中国与马里恶性疟疾患者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乔松 屠政良 +3 位作者 郑彬荣 王宇军 张剑 金戈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5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前降钙素原(PCT)对中国与马里危重恶性疟疾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3例恶性疟疾患者分成中国患者组(n=28)与马里患者组(n=35),分别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的PCT水平、疟原虫数量及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 目的探讨前降钙素原(PCT)对中国与马里危重恶性疟疾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3例恶性疟疾患者分成中国患者组(n=28)与马里患者组(n=35),分别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的PCT水平、疟原虫数量及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对疟原虫数量、APACHEⅡ评分与PCT水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中马两组患者治疗后PCT水平(F=5.9、7.4,P均<0.05)、疟原虫数量(F=24.6、35.1,P均<0.05)及APACHEⅡ评分(F=29.8、37.4,P均<0.05)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APACHEⅡ评分在治疗后个时间点比较,中国患者组较马里患者组下降更明显(t=15.9、17.2、23.4,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PCT水平与各时间点疟原虫数量呈正相关(r=0.52、0.87、0.69、0.54,P均<0.05),但与APACHEⅡ评分不相关(P均>0.05)。结论 PCT能够反映中国与马里恶性疟疾患者疟原虫感染程度及治疗前后变化,对恶性疟疾诊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但不能完全反映临床病情及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降钙素原 疟疾 恶性 中国 马里
原文传递
心肺联合移植术后管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卢安卫 余国伟 +2 位作者 倪一鸣 屠政良 孙彩虹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9-249,共1页
关键词 手术后管理 心脏功能 监测 心肺联合移植术
原文传递
马里人与在马里华人患危重恶性疟的不同表现与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乔松 屠政良 +3 位作者 郑彬荣 王宇军 张剑 金戈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9-542,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马里人与在马里华人罹患危重恶性疟后的特点,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对照研究。华人恶性疟患者(n=28)与马里恶性疟患者(n=35)进行对比,分别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APACHEⅡ... 目的对比研究马里人与在马里华人罹患危重恶性疟后的特点,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对照研究。华人恶性疟患者(n=28)与马里恶性疟患者(n=35)进行对比,分别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APACHEⅡ评分、呼吸机应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化验室检查[疟原虫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等]、头部CT等检查及病死率,观察疾病特点。结果中马危重恶性疟患者构成不同,马里患者病情严重;疟原虫数量、血常规三系、肝肾功能及CRP水平呈动态变化,马里患者变化较大,APACHEⅡ评分与CRP水平有相关性(r0=0.5,r1=0.6,r3=0.7,r7=0.5)(P〈0.05);重症患者头部CT可呈局灶性缺血改变;两组病死率分别为16.7%和25.0%。结论中国与马里恶性疟患者人群构成有不同,马里患者病情严重;病情程度可能与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马里 APACHEⅡ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双肺多发转移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有才 余国伟 屠政良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861-861,共1页
关键词 肺肿瘤/继发性 副神经节瘤
原文传递
三硝基丙酸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3
作者 杨运海 韩召敏 +2 位作者 李伟栋 屠政良 倪一鸣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目的观察三硝基丙酸(3-NPA)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实验组(3-NPA组)和阻滞剂组(5-HD组),每组8只。5-HD组在开胸前24h通过耳缘静脉注射特异性线粒体ATP... 目的观察三硝基丙酸(3-NPA)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兔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实验组(3-NPA组)和阻滞剂组(5-HD组),每组8只。5-HD组在开胸前24h通过耳缘静脉注射特异性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阻滞剂5-羟基癸酸(5mg·k^-1),C组和3-NPA组注射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10min后3-NPA组和5-HD组注射3-硝基丙酸(3mg·kg^-1),C组注射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通过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三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检测再灌注120min后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指数、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3-NPA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低于其它C组[(0.26±0.07)vs.(0.45±0.09),P〈0.01]和5-HD组[(0.26±0.07)vs.(0.40±0.07),P〈0.01];C组和5-HD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0.45±0.09)vs.(0.40±0.07),P〉0.05]。3-NPA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小于C组[(27.72±5.18)vs.(45.91±10.54),P〈0.01]和5-HD组[(27.72±5.18)vs.(43.44±7.33),P〈0.01]。3-NPA组bcl-2表达高于另外两组[(0.123±0.046)vs.(0.079±0.019),(0.080±0.019),P〈0.05],而Bax明显低于另外两组[(0.095±0.020)vs.(0.14±0.05)and(0.15±0.05),P〈0.05]。结论3-NPA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良好的抗凋亡作用,这与其开放断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NPA 缺血-再灌注 细胞凋亡 心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