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1
作者 屠琴 《小学科学》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的第2课《地球的结构》一课中有一个实验目标是学生通过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地震和火山形成奠定知识基础。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表面 五年级上册 教科版
下载PDF
异位妊娠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对患者血清性激素和AMH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屠琴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3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对急诊异位妊娠患者血清性激素和抗穆勒式管激素(AMH)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急诊科或急门诊收治的95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组,其中49例采用腹腔镜下输卵... 目的:探究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对急诊异位妊娠患者血清性激素和抗穆勒式管激素(AMH)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急诊科或急门诊收治的95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组,其中49例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治疗(切除组),46例行输卵管开窗手术(保守组),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血清性激素、AMH水平及术后随访再妊娠情况。结果:两组妊娠部位、盆腔粘连、对侧输卵管异常、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血清性激素水平两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切除组血清促卵泡生成素(7.46±1.42 mIU/ml)、雌二醇(57.98±10.16 pg/ml)高于保守组(6.74±1.78 mIU/ml、40.15±11.04 pg/ml),术后随访1年再发异位妊娠切除组(4.1%)低于保守组(17.4%)(均P<0.05),术后1年两组宫内妊娠率无差异。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与输卵管开窗手术效果相当,术后再发异位妊娠率更低,但对患者术后近期FSH、E_2水平造成一定影响,临床治疗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 输卵管开窗手术 急诊手术 血清性激素 抗穆勒式管激素 卵巢储备 再妊娠
下载PDF
对卵巢囊肿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屠琴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9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对卵巢囊肿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卵巢囊肿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38例患者。对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 目的:探讨对卵巢囊肿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卵巢囊肿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38例患者。对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参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长、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和术后住院的时间均更短,其术中的出血量更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 <0.05。结论:对卵巢囊肿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囊肿 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
下载PDF
通过《地球的结构》课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系统与模型跨学科概念
4
作者 屠琴 《小学科学》 2022年第22期40-42,共3页
系统与模型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跨学科概念,也是科学教育高度关注的跨学科概念之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系统与模型是学生认识复杂世界的重要方式.以《地球的结构》一课为例,教师规划一系列的学科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与模型... 系统与模型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跨学科概念,也是科学教育高度关注的跨学科概念之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系统与模型是学生认识复杂世界的重要方式.以《地球的结构》一课为例,教师规划一系列的学科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与模型跨学科概念,使之成为直观解释地球系统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系统与模型 地球的结构
下载PDF
两株茶树内生草螺菌的微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婷 杨升 +5 位作者 陈亚雪 胡玲玲 屠琴 张丽 刘雪芹 王行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4-432,共9页
【目的】从健康茶树叶片内分离两株内生乳白色短杆菌(编号WT00C和WT00F)并进行微生物学特性调查。【方法】通过细菌培养和染色的方法进行了形态观察;通过微生物生理生化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还进行了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生理... 【目的】从健康茶树叶片内分离两株内生乳白色短杆菌(编号WT00C和WT00F)并进行微生物学特性调查。【方法】通过细菌培养和染色的方法进行了形态观察;通过微生物生理生化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还进行了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性调查;通过系统发育学分析及各项指标的比较,确定两个菌株的分类归属。【结果】两株细菌菌落形态为圆形、不透明、乳白色、中央隆起、边缘整齐。菌体呈杆状,大小为(0.5-0.7)μm×(1.4-1.8)μm,有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产生IAA、NH4+和嗜铁载体但无固氮酶活性。WT00C和WT00F菌株产生IAA量分别为18.7±1.2 mg/L和24.9±1.5 mg/L。除不能利用丙酸盐外,它们的生理特征与伯杰氏手册中草螺菌属生化指标中的可利用碳源情况基本一致,并且与已鉴定的13种草螺菌的16S rDNA高度同源,相似度达99%。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两株细菌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与已报道的13种草螺菌聚类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两个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其它草螺菌有许多共性但存在明显的差别。【结论】分离获得的两株茶树内生细菌WT00C和WT00F为草螺菌属的新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草螺菌 内生细菌 细菌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