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越窑秘色瓷匣钵装烧工艺的实验考古学研究
1
作者 山日钦 袁琦 +1 位作者 吴军明 桑月侠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6,共9页
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 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匣钵和装烧方式对模拟烧制青瓷釉的影响。此外,通过色度分析仪及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模拟烧制青瓷釉色度和着色物质铁的价态进行测试,探讨了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秘色青瓷的作用和机理。越窑青瓷实验考古中,对七件青瓷样品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青瓷釉的Fe^(2+)/Fe^(3+)比值为2.8,远大于普通匣钵内青瓷釉的0.57。结合考古实地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这是越窑秘色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 秘色瓷 模拟实验 价态
下载PDF
阳泉市博物馆藏砂器EDXRF分析
2
作者 韩利忠 刘培峰 +3 位作者 山日钦 李豪 罗婷 郑海伟 《陶瓷研究》 2023年第5期25-28,共4页
砂器的成分和加工工艺决定了其性能和质量,对古代砂器的检测可以反映原料来源,成分变化及制作方法。以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16件元—民国各个时期砂器为研究对象,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进行测试。发现砂器胎中Al2O3含量在15.... 砂器的成分和加工工艺决定了其性能和质量,对古代砂器的检测可以反映原料来源,成分变化及制作方法。以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藏16件元—民国各个时期砂器为研究对象,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进行测试。发现砂器胎中Al2O3含量在15.24%~25.99%之间,SiO2含量在55.99%~67.5%之间,基本符合北方瓷器高铝低硅的成分特征,结合当地黏土成分可知采用了当地原料制胎。从元代、清代到中华民国,随着时代的变化,砂器胎中Al2O3呈下降趋势,碱土金属氧化物含量由元代到明代的上升之后,清代与民国均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技术的成熟,另一方面也是选料不精造成的结果。砂器表面的类釉物质是由胎体渗出的物质和表面涂抹的“黄土”相结合在还原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泉砂器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 成分特征
下载PDF
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陶瓷非遗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山日钦 吴军明 +4 位作者 夏孝言 吴琳 桑月侠 余娜 邵文娟 《陶瓷研究》 2021年第1期6-9,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陶瓷在我国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受社会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陶瓷在我国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大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陶瓷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消亡的危险,陶瓷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亟需加强保护。鉴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非遗传承人现状,非遗传承人的从业项目、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分析了政府、高校、企业在非遗传承人保护和培养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政府主导、高校加盟、行业参与,创新性地提出"三位一体"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非遗 保护 传承人 培养模式
下载PDF
后司岙匣钵工艺特征及其对青瓷釉面呈色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军明 桑月侠 +3 位作者 郑乃章 郑建明 吴琳 山日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82-2091,共10页
越窑青瓷是我国最早烧制成熟的青瓷器,其中使用瓷质匣钵烧造秘色青瓷是越窑独特的烧造技术,为揭示越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匣钵的工艺特征及其对装烧青瓷的影响,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 越窑青瓷是我国最早烧制成熟的青瓷器,其中使用瓷质匣钵烧造秘色青瓷是越窑独特的烧造技术,为揭示越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匣钵的工艺特征及其对装烧青瓷的影响,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瓷质匣钵、普通匣钵、普通青瓷、秘色青瓷进行了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吸水率等测试分析。同时采用分光光度计,对该遗址出土的唐五代普通青瓷和秘色青瓷表面色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唐五代普通匣钵的基体部分和瓷质匣钵组成相似,采用了SiO_(2)含量约为75%、Al_(2)O_(3)含量约为16%,且与青瓷胎体类似的当地冲积粘土类原料;而唐五代瓷质匣钵中TiO_(2)和Fe_(2)O_(3)的含量高于青瓷胎体且差异略大,说明青瓷胎体淘洗工艺更加严格。其中普通匣钵内存在大量平均尺寸在530μm左右,且具有颗粒级配呈现一定规律的夹杂粗颗粒,是一类为增加普通匣钵使用寿命特意拣选添加的高硅质原料,增加了匣钵的透气性、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从而延长匣钵的使用寿命;唐五代瓷质匣钵的气孔率为1.61%、吸水率为0.73%,低于普通匣钵8.18%和4.28%,而体积密度为2.22 g·cm^(-3)高于普通匣钵的1.99 g·cm^(-3),且导热性能高于普通匣钵,有利于减少匣钵内外温差、缓解温度滞后现象。另外,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青瓷使用气孔率较低的瓷质匣钵,并进行口沿封釉,有效降低了装烧青瓷釉在冷却过程中被二次氧化的程度,提高了匣钵内气氛的稳定性和青瓷釉层中Fe^(2+)的含量,改善了其呈色稳定性和外观效果。同时秘色青瓷釉层略厚,减少了胎体对产品外观的影响,增大了釉面折射率和明亮度,使其在CIE色度空间中相比普通青瓷处在更偏蓝绿色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 瓷质匣钵 秘色青瓷 化学组成 色度
下载PDF
瓷质匣钵对秘色青瓷呈色影响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桑月侠 山日钦 +2 位作者 吴军明 郑乃章 黄松松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3-400,共8页
借助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热膨胀仪以及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在对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普通青瓷、秘色青瓷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越窑秘色青瓷烧制的关键工艺参数,重点开展了越窑秘色青瓷的复烧工艺实验,并... 借助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热膨胀仪以及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在对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普通青瓷、秘色青瓷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越窑秘色青瓷烧制的关键工艺参数,重点开展了越窑秘色青瓷的复烧工艺实验,并进一步验证了匣钵材质、装烧方式等对装烧青瓷呈色的影响,初步探明了越窑秘色青瓷的烧成工艺和呈色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唐五代时期秘色青瓷与普通青瓷中Fe_(2)O_(3)的含量无明显差异,说明Fe_(2)O_(3)的含量不是影响二者呈色的主要原因;判断复烧之后的瓷质匣钵装烧秘色青瓷采用口沿釉封属于F_(TMS)类,其余均属于F_(PTP)和F_(WPT)类,瓷质匣钵口沿封釉有效阻止了冷却过程中外部富氧空气进入匣钵内部,避免装烧青瓷表面未完全固化的釉层产生二次氧化,这是秘色青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 秘色青瓷 瓷质匣钵 EDXRF 色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