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层建筑深大基坑支护变形监测规律分析
1
作者 李凡 杨红章 +1 位作者 岑彩凤 张静 《地下水》 2024年第5期219-220,共2页
通过以广州某超大深基坑围护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基坑顶部位移沉降与基坑周边建筑沉降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深大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深层搅拌桩加锚索的支护方式可以有效的抵抗被动土压力导致的地下基坑侧壁变形。在基坑... 通过以广州某超大深基坑围护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基坑顶部位移沉降与基坑周边建筑沉降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深大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深层搅拌桩加锚索的支护方式可以有效的抵抗被动土压力导致的地下基坑侧壁变形。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变化均未超出控制值,周边建筑沉降也未超出控制值。基坑顶部变形增大及周边建筑沉降主要发生在基坑开挖阶段,在基坑逐渐回填过程中变化量趋于反弹。本文通过对该基坑开挖阶段中的基坑顶部的位移和沉降监测以周边建筑沉降结果进行分析统计,为类似的基坑监测设计、施工以及监测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支护结构 基坑监测 变形监测
下载PDF
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常见传播途径与预防 被引量:7
2
作者 岑彩凤 崔远圣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3年第10期47-48,共2页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俗称“懒汉病”和“羊病”。布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分别被列为依法管理的乙类和二类传染病,布病属人畜...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俗称“懒汉病”和“羊病”。布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分别被列为依法管理的乙类和二类传染病,布病属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途径 布鲁氏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 布鲁氏菌病 预防 人畜共患 传染病 依法管理
下载PDF
华南亚热带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带表土孢粉散布规律与气候相关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全晓文 黄康有 +5 位作者 水坤春 李宏卫 谢德豪 左锦堂 岑彩凤 郑卓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97-1608,共12页
孢粉学分析是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现代表土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利用地层孢粉准确解释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华南亚热带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带采集的113个现代表土和苔藓孢粉样品,采用典型对应... 孢粉学分析是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现代表土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利用地层孢粉准确解释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华南亚热带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带采集的113个现代表土和苔藓孢粉样品,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探讨研究区不同海拔表土孢粉种类散布规律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现代表土孢粉组合中乔木类以壳斗科栲属、常绿栎属、松属、杉木属和大戟科等种类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以禾本科、蒿属、菊科和莎草科为主,蕨类孢子以三缝孢子、芒萁属、水龙骨科和单缝孢子为主。2)研究区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孢粉组合呈现以下变化规律:低海拔地区(0~702 m)孢粉组合以栲属、常绿栎属、松属、野桐属、枫香属、茜草科以及禾本科花粉为主;中海拔(703~1299 m)山坡的优势孢粉为栲属、杉木属、松属和常绿栎属;高海拔地区(1300~1600 m)以栲属、常绿栎属、水青冈属、杜鹃花科以及松属花粉最为丰富,表土孢粉组合变化过程与现代植被群落优势种类有较好的一致性。3)CCA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研究区域主要表土孢粉分布的气候因子为年均降雨量(MAP)、最热月降水(Mpwa)和最热月温度(Mtwa);松属、杉木属、栲属、常绿栎属、山茶科、水青冈属和落叶栎属等高百分比含量的花粉所对应的气候特征较为明显。4)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种属栲属、常绿栎属等以及相对高海拔的松属、杉木属和水青冈属等能较好地反映气候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此,文章揭示了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表土孢粉在垂直植被带上具有明显差异,孢粉散布规律可能与研究区植被组成、生境、花粉形态与传播媒介等因素有关,能为利用化石孢粉数据进行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亚热带 垂直植被带 表土孢粉 气候因子
下载PDF
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特点与防控形势分析
4
作者 岑彩凤 崔远圣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3年第3期46-47,共2页
通过分析某地区2010~2012年人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流行现状、特征、流行因素及流行趋势,为布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2010~2012年主动监测资料数据和布病专业门诊被动监测资料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1]... 通过分析某地区2010~2012年人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流行现状、特征、流行因素及流行趋势,为布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2010~2012年主动监测资料数据和布病专业门诊被动监测资料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1]的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人间布病疫情从2010年上升以来至2011年达到历史高峰,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流行态势,2012年疫情明显下降,其中发病率下降了85.81%。结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效果初步显现,应尽快建立与新的疫情形势和特点相适应的防制措施,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因素 疫情
下载PDF
安徽省池州地区距今3万年以来古植被演替过程及晚全新世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康有 周怡君 +2 位作者 陈聪 汤永杰 岑彩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池州市地区钻孔岩芯开展古环境变化研究,基于岩芯5个沉积物样品的AMS14C测年结果建立沉积深度-年龄框架,根据孢粉分析结果探讨研究区域MIS3晚期以来古植被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信号。研... 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池州市地区钻孔岩芯开展古环境变化研究,基于岩芯5个沉积物样品的AMS14C测年结果建立沉积深度-年龄框架,根据孢粉分析结果探讨研究区域MIS3晚期以来古植被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信号。研究结果表明:1)在MIS3阶段晚期(~30540~25330 cal a BP),研究区域植被类型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类以壳斗科常绿类型青冈属和松属植物为主,落叶栎属和栗/锥属植物相对较少,反映了当时气候为温暖湿润;2)在MIS2阶段(25330~9640 cal a BP),研究区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要特征,该阶段气候从末次盛冰期时期的寒冷干燥逐渐转变为温凉湿润;3)在早-中全新世阶段(9640~5180 cal a BP),森林植被开始繁盛,尤其是乔木类植物含量达到峰值,反映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4)在晚全新世阶段(5180 cal a BP以来),禾本科植物花粉(>40μm)剧增,可能与当时稻作农业规模增大有关;同时乔木类花粉锐减,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干扰强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MIS3阶段 孢粉分析 古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