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旧制度”概念与德国解放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岑泽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援引了法国的“旧制度”概念来批判德国的社会现状。这一“概念迁移”的现象背后暗含着马克思对德国社会现状的深刻讽刺和剖析。综合《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个文本来看,“旧制度”概念深...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援引了法国的“旧制度”概念来批判德国的社会现状。这一“概念迁移”的现象背后暗含着马克思对德国社会现状的深刻讽刺和剖析。综合《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个文本来看,“旧制度”概念深刻揭示出了当时德国的现状,即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保留了封建残余,思想文化上继续受到宗教精神的支配;也说明了德国“时代错乱”的内在意涵,即现代国家的文明缺陷和旧社会的落后缺陷在德国社会中交织并存。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旧制度”概念构成了《导言》的“批判”视域和《问题》的“解放”视域之间的理论关联,深刻揭露了德国谋求政治解放的困境,从而促使马克思转而探索人类解放的真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论犹太人问题》 “旧制度” 政治解放
下载PDF
恩格斯论社会主义的“道德可欲性”和“历史必然性”——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岑泽远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2期10-13,共4页
“道德可欲性”和“历史必然性”是社会主义论证的两种路径,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重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视野来看,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藉由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全面阐述了... “道德可欲性”和“历史必然性”是社会主义论证的两种路径,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重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视野来看,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藉由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全面阐述了他对“道德可欲性”和“历史必然性”问题的态度。在恩格斯看来,仅仅依靠“道德可欲性”建立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不够的,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必须把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论证作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想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道德可欲性” “历史必然性”
下载PDF
普遍解放何以可能:论《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路径
3
作者 岑泽远 《理论建设》 2023年第3期104-112,共9页
马克思对普遍解放的理解是围绕两对关系,即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抽象和现实的关系展开的。马克思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普遍解放的任务就是克服人类社会内部的异化力量、在人的现实性基础上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为了廓清“普遍解放何以实... 马克思对普遍解放的理解是围绕两对关系,即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抽象和现实的关系展开的。马克思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普遍解放的任务就是克服人类社会内部的异化力量、在人的现实性基础上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为了廓清“普遍解放何以实现”的问题,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全面审视并否定了布鲁诺·鲍威尔等提出的宗教批判—政治解放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关于普遍解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构想。对普遍解放的探赜构成了马克思这两篇著作思想路径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解放 宗教批判 政治解放 私有财产
下载PDF
政党和阶级互动视角下列宁“灌输论”思想解读——以《怎么办?》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岑泽远 《理论研究》 2023年第3期54-58,共5页
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系统地论证了“灌输论”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主要的灌输者,工人阶级是主要的被灌输者,双方并不是主体和客体、主动提供和被动接受的关系。对工人阶级而言,“灌输”是阶级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诉求... 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系统地论证了“灌输论”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主要的灌输者,工人阶级是主要的被灌输者,双方并不是主体和客体、主动提供和被动接受的关系。对工人阶级而言,“灌输”是阶级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诉求,是工人阶级从“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化的内在需要;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灌输”是承担党的历史使命、提高政治斗争水平、确保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必要手段。政治灌输实际上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阶级之间双向互动、互相塑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输论” 《怎么办?》 工人阶级 无产阶级政党
下载PDF
从《向导》周报的十月革命叙事看中共早期的革命宣传策略
5
作者 岑泽远 《新闻论坛》 2023年第1期79-81,共3页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阐释和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策略。作为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机关报纸,《向导》中的十月革命叙事围绕“弱小民族”问题,深入阐发了十月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世界民族解放的双...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阐释和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策略。作为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机关报纸,《向导》中的十月革命叙事围绕“弱小民族”问题,深入阐发了十月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世界民族解放的双重意义,以此探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之下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在关联。这种理论建构的背后是《向导》的宣传策略:利用民族话语激发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呼吁被压迫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以此强化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感召力、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导》 十月革命 弱小民族 民族解放 民族话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