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吉隆—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古地磁年代学及喜马拉雅山抬升记录 被引量:49
1
作者 岳乐平 邓涛 +4 位作者 张睿 张兆群 F.Heller 王建其 杨利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09-1016,共8页
研究了西藏吉隆—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新近纪沉积环境 ,作了古地磁年代学研究 ,认为喜马拉雅山北坡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始于 7.2MaB .P .,3.2MaB .P .湖盆萎缩消亡 ,标志着喜马拉雅山地区在 7.2MaB .P .和3.2MaB .P .发生过强烈的隆升事... 研究了西藏吉隆—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新近纪沉积环境 ,作了古地磁年代学研究 ,认为喜马拉雅山北坡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始于 7.2MaB .P .,3.2MaB .P .湖盆萎缩消亡 ,标志着喜马拉雅山地区在 7.2MaB .P .和3.2MaB .P .发生过强烈的隆升事件 .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所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层年龄大约为 7.0~ 6 .7MaB .P .,隐示着此时青藏地区三趾马生活区与当时的华北平原三趾马生活区有着大体相当的地理、气候环境 .之后由于喜马拉雅山持续抬升 ,断陷盆地下沉 ,并在 5 .9~ 3.6MaB .P .期间湖盆面积最为广阔 .青藏高原抬升而华北平原沉降 ,中国西部地区地形高于东部 ,东西部气候环境发生重大差异 .3.6MaB .P .由于青藏地区持续强烈隆升 ,西部地区河流切穿古老湖盆 ,3.2 0MaB .P .吉隆—沃马湖盆萎缩 ,于 1.7MaB .P .逐渐消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吉隆—沃马盆地 古地磁年代学 三趾马动物群 喜马拉雅山抬升
下载PDF
兰州盆地永登剖面记录的第三纪沉积环境 被引量:29
2
作者 岳乐平 邱占祥 +4 位作者 颉光普 邱铸鼎 张莉 张云翔 Heller F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83-687,共5页
对兰州盆地永登剖面第三系沉积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年代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古新世末至早始新世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 (细柳沟组 ) ,为具交错层理的砖红色砂岩 ,顶界年龄约 5 1Ma。兰州地区在 ... 对兰州盆地永登剖面第三系沉积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年代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古新世末至早始新世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 (细柳沟组 ) ,为具交错层理的砖红色砂岩 ,顶界年龄约 5 1Ma。兰州地区在 5 1MaB .P .经历了一次大的环境变化 ,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转为半干旱半湿润 ,气候炎热 ,湖盆由淡水湖转为盐湖 ,蕴示着由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带北移 ,兰州地区进入受行星风系控制的干旱带。早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早期 ( 5 1~ 31.5MaB .P .) ,在近 2 0Ma时间内经历了微咸湖—盐湖阶段 (野狐城组 ) ,砂泥岩沉积中含有大量石膏夹层。早渐新世 ,兰州地区向湿润方向转化 ,兰州盆地由咸水湖转化为淡水湖 ,可能反映了东南季风逐渐形成 ,中国大陆由早先行星风系控制转化为季风控制 ,前期东南方向干旱带消失 ,西北干旱带出现 ,兰州地区相对早先湿润。早渐新世中期至中中新世 ( 31.5~ 15MaB .P .) ,兰州盆地在经历了三次大的沉积旋回后湖盆逐渐干枯 ,三个大旋回分别由河流相砂岩—微咸水滨湖相砂泥岩、泛滥平原相泥岩 ,河流相砂岩—淡水滨湖相砂泥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 ,河流相砂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组成。 2 0MaB .P盆地接受大量砂砾石沉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兰州盆地 第三纪 沉积学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北地区干枯湖床沉积粒度组成与东亚沙尘天气 被引量:35
3
作者 岳乐平 杨利荣 +3 位作者 李智佩 王珉 张维吉 聂浩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5-331,共7页
调查了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湖、阿拉善高原居延泽及民勤盆地猪野泽等北方众多的现代干枯湖泊 ,重点分析了干枯湖床沉积物粒度组成。干枯的玛纳斯湖、古居延泽以及民勤盆地古猪野泽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枯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 调查了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湖、阿拉善高原居延泽及民勤盆地猪野泽等北方众多的现代干枯湖泊 ,重点分析了干枯湖床沉积物粒度组成。干枯的玛纳斯湖、古居延泽以及民勤盆地古猪野泽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枯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m的颗粒占 6 0 %以上 ,干涸湖床上沙质草原地表也含有大量小于 10 μm的粘土颗粒 ,含量接近 5 0 % ;而弃荒土地地表细颗粒物质散失迅速 ,民勤盆地弃荒土地地表粘土含量仅存不到 13.9%。中国西北地区活动沙丘粒度组成小于 6 3μm粒径的颗粒很少 ,小于 10 μm的颗粒微乎其微。因此西北沙漠地区活动沙丘沙对华北或华东地区影响相对较小。认为沙尘暴、扬沙或浮尘天气虽然多发生于中国西部沙漠、阿拉善高原沙区、河西走廊北部沙区以及蒙古东部、中部地区 ,但由于粗颗粒沙扬起高度与搬运距离有限 ,真正影响整个华北、华东地区的沙尘物质是小于 6 3μm的粉砂级别的颗粒 ,特别是小于 10 μm的粉尘。认为影响东亚地区的粉尘天气物源不仅是中国西部的内陆沙漠、沙地 ,更重要的是干枯的湖泊、弃耕的荒地与裸露的沙砾草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床沉积 粒度分析 沙尘暴 沙漠化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干涸湖床沉积物与华北地区沙尘暴 被引量:31
4
作者 岳乐平 杨利荣 +5 位作者 李智佩 王珉 张维吉 聂浩刚 张睿 武力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1-317,共7页
文章通过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古居延泽干涸湖床沉积物、周缘活动沙丘、沙质草原地表土壤及古代弃荒土地的粒度组成分析 ,论述干涸湖床沉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古居延泽湖床沉积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涸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 文章通过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古居延泽干涸湖床沉积物、周缘活动沙丘、沙质草原地表土壤及古代弃荒土地的粒度组成分析 ,论述干涸湖床沉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古居延泽湖床沉积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涸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m的颗粒占 6 4 %以上 ,可以在一般风暴条件下在大气中搬运几千公里 ,这意味着西北地区干涸湖床产生的粉尘在风暴作用下可以横扫整个东亚北部地区。中国西北地区冬、春季多西北风造成沙尘暴或扬沙天气 ,西部沙漠、沙地或沙质草场遭遇强风时沙尘被席卷进气流 ,但其中粗砂粒扬起的高度、搬运的距离有限 ,当风力稍稍减弱 ,粗颗粒砂粒沉降 ,而粉尘继续悬浮运移。当强风途径下一个沙区时新的沙尘加入 ,沙尘暴呈“接力方式”继续向东南部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暴 干涸湖床 居延泽 阿拉善高原
下载PDF
黄河中游水系的阶地发育时代 被引量:93
5
作者 岳乐平 雷祥义 屈红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6-192,共7页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了兰州段黄河阶地,宝鸡段渭河阶地,洛川段洛河阶地。结果表明:兰州段黄河最高阶地为六级阶地,发育于1.40Ma B.P.,兰州地区黄河最早出现在1.60Ma B.P.。一级支流宝鸡段渭河最高阶地为五级阶地,发育于1.20Ma B.... 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了兰州段黄河阶地,宝鸡段渭河阶地,洛川段洛河阶地。结果表明:兰州段黄河最高阶地为六级阶地,发育于1.40Ma B.P.,兰州地区黄河最早出现在1.60Ma B.P.。一级支流宝鸡段渭河最高阶地为五级阶地,发育于1.20Ma B.P.,宝鸡地区渭河最早出现在1.40Ma B.P.。二级支流洛川段洛河最高阶地为五级阶地,发育于1.00Ma B.P.,洛川地区洛河最早出现在1.20Ma B.P.。黄河中游水系的阶地形成,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地壳不断震荡抬升作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水系 阶地发育 发育时代 河流阶地
下载PDF
油气田钻井岩芯及岩芯裂缝方位确定的古地磁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29
6
作者 岳乐平 王建其 +6 位作者 邸世祥 张莉 邓秀芹 严衡文 朱义吾 何自新 李道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7年第3期71-76,共6页
岩石在现代地磁场中获得的粘滞剩磁(VRM)可以通过分离剩磁低温分量获得,并且它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因此,通过提取岩芯剩磁的低温分量,可以恢复岩芯的现代磁坐标,进而确定岩芯在现代地理坐标中的位置.本文对吐哈油田,长庆油... 岩石在现代地磁场中获得的粘滞剩磁(VRM)可以通过分离剩磁低温分量获得,并且它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因此,通过提取岩芯剩磁的低温分量,可以恢复岩芯的现代磁坐标,进而确定岩芯在现代地理坐标中的位置.本文对吐哈油田,长庆油田岩芯及地表露头样品作了系统热退磁分析,讨论了剩磁低温分量与现代地磁场关系,建立了岩芯方位古地磁学定向方法,并将这种方法用于长庆油田钻井岩芯定问及裂缝方位确定.通过对长庆油田40口井的含裂缝岩芯的走向,揭示了油层地下裂缝展布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钻井岩芯 岩芯 裂缝方位 古地磁
下载PDF
断裂导水对哈南油田注采的影响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9
7
作者 岳乐平 张莉 +3 位作者 杨亚娟 苗坤 宋社民 张满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8-51,56,共5页
通过哈南油田岩芯裂缝古地磁定向 ,确定了裂缝发育方向。鉴定了 12 1块微裂缝薄片 ,分析了微裂缝与大裂缝关系。作了一个井组的示踪剂实验 ,检测裂缝与断层导水形式。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前人的地震、钻井断层解释 ,以及动态资料 ,认为... 通过哈南油田岩芯裂缝古地磁定向 ,确定了裂缝发育方向。鉴定了 12 1块微裂缝薄片 ,分析了微裂缝与大裂缝关系。作了一个井组的示踪剂实验 ,检测裂缝与断层导水形式。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前人的地震、钻井断层解释 ,以及动态资料 ,认为哈南油田阿尔善油藏断裂系统是NE向断层 (包括裂缝 )与NW向裂缝组成的一组共轭断裂系统。发现断裂系统导水严重 ,断裂发育区水进速度约为 40~ 10 0m/d。断层面导水、断层对接导水致使注采层系混乱 ,形成上层注下层采或下层注上层采的非同层注采局面。同时部分油井憋压过高 ,部分油井暴性水淹。针对油田断裂系统特征 ,提出了应对措施 :导水断层附近注水井井距加大 ;在断层面充水情况下 ,断层附近注水井适当减少注入量或采用脉冲式注水 ;针对层系之间串水现象 ,调整开发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断裂导水 哈南油田 油田开发 注水开发
下载PDF
靖远黄土剖面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岳乐平 雷祥义 屈红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49-353,共5页
曹岘黄土剖面位于甘肃省靖远县,系黄河中游六级阶地黄土堆积,厚约505m,含33层古土壤,系黄土-古土壤系列,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剖面。作者对该剖面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结果表明:曹岘黄土剖面含布容正极性时和松山反极性时,B/M 界... 曹岘黄土剖面位于甘肃省靖远县,系黄河中游六级阶地黄土堆积,厚约505m,含33层古土壤,系黄土-古土壤系列,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剖面。作者对该剖面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结果表明:曹岘黄土剖面含布容正极性时和松山反极性时,B/M 界线位于L_(?)中部,加拉米洛正极性亚时位于L_(10)—L_(13),位置。曹岘黄土堆积始于1.40MaB.P.,该黄土剖面可以与兰州、洛川和蓝田等黄土剖面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古地磁 剖面 地层
下载PDF
近130ka中国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与南极冰芯气候记录 被引量:6
9
作者 岳乐平 薛祥煦 +1 位作者 雷祥义 王建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3-467,共5页
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泾阳、旬邑黄土剖面具有高分辨率气候记录,记录了130ka 以来的气候波动,一些细微的气候波动也被记录下来。位于大陆的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可以与南极冰芯气候记录对比。结果表明:Lorius 与 Jouzel 等将冰芯同位素曲线... 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泾阳、旬邑黄土剖面具有高分辨率气候记录,记录了130ka 以来的气候波动,一些细微的气候波动也被记录下来。位于大陆的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可以与南极冰芯气候记录对比。结果表明:Lorius 与 Jouzel 等将冰芯同位素曲线划分为 A、B、C、D、E、F、G、H 冷暖阶段,可与黄土磁化率气候曲线划分的1、2、3、4、(5、6、7)、8,9、10冷暖阶段对比。其中冰芯记录所反映的 A、C、E、G(或黄土记录反映的1、3、5、6、7、9)为暖阶段:B、D、F、H(2、4、8、10)为冷阶段。总之,黄土磁化率记录曲线与冰芯气候记录曲线的形态极为相似,指示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大陆气候变化与极地气候变化同受全球变化的影响。这证明了极地冰量变化与东亚大陆冬、夏季风强弱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在极地与大陆的两种表现形式。黄土记录的气候变化时间滞后于冰芯记录,可能暗示着大陆气候变化滞后于极地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黄土 磁化率 气候记录 南极 冰芯
下载PDF
兰州九洲台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岳乐平 屈红军 +2 位作者 杨永利 葛同明 文思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1期87-94,共8页
兰州黄土剖面厚约335m。含有28层淡红褐色古土壤,该剖面共采集古地磁样品约10块。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土壤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所含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并含极少量赤铁矿、钛铁矿。天然剩磁强度平均为5×10^(-5)emμ/cm... 兰州黄土剖面厚约335m。含有28层淡红褐色古土壤,该剖面共采集古地磁样品约10块。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土壤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所含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并含极少量赤铁矿、钛铁矿。天然剩磁强度平均为5×10^(-5)emμ/cm^3,磁化率为60-20×10^(-6)emμ/oc、B/M界限位于L_8中,哈拉米洛(J)亚带位于S_(10)至S_(11),在B/M界限与J亚带之间有一正极性地层段,为松山负极性时最末期的一次正极性倒转,兰州黄土最早形成于14×10~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黄土 古气候 兰州市
下载PDF
鄯善油田裂缝特征及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9
11
作者 岳乐平 张莉 +1 位作者 吴诗平 朱永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59-64,共6页
通过野外节理裂缝的观测,钻井岩心裂缝的古地磁定向与倾角测井裂缝解释,分析了鄯善油田构造应力场,得出鄯善油田储层构造裂缝发育方位主要为N30°—40°E,N30°—50°W,为一对NE、NW向共轭断裂。... 通过野外节理裂缝的观测,钻井岩心裂缝的古地磁定向与倾角测井裂缝解释,分析了鄯善油田构造应力场,得出鄯善油田储层构造裂缝发育方位主要为N30°—40°E,N30°—50°W,为一对NE、NW向共轭断裂。高角度缝和垂直缝为主。鄯善构造带是近南北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为近SN向的主压应力模式,形成油田内一系列近SN向正断层,以及测量的NE、NW向共轭断裂。鄯善油田储层断裂是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通过倾角测井椭圆井径曲线分析等方法判别的鄯善油田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140°。人工压裂的裂缝方位理论上当为140°,它与320°方位的构造缝如果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鄯善油田 应力场 裂缝 测井 油田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北方荒漠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岳乐平 李智佩 +6 位作者 朱桦 石建省 王珉 张维吉 聂浩刚 杨利荣 武力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3期45-49,共5页
荒漠化不仅与人类偏离自然的活动有关,而且受自然环境的演化控制。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改变以及地质背景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第四纪全球气候向干冷方向发展,青藏高原抬升造成的大气环流... 荒漠化不仅与人类偏离自然的活动有关,而且受自然环境的演化控制。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改变以及地质背景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第四纪全球气候向干冷方向发展,青藏高原抬升造成的大气环流改变,西南季风减弱、东亚季风加强是中国北方荒漠化发生的气候大背景;高原抬升溯源侵蚀加剧、侵蚀基准面下降、西北地区大型湖泊逐渐消失、范围广泛的河湖相沉积暴露地表是荒漠化发生的地质背景。人类在脆弱的环境中不合理的开发引发了荒漠化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 青藏高原隆升 北方荒漠化 中国北方 典型区域 地质背景
下载PDF
中国黄土剖面蓝田正极性亚带之确认 被引量:5
13
作者 岳乐平 王焰 屈红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88-88,98,111,11,共4页
中国黄土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是典型的更新世沉积。巨厚的黄土地层较完整地记录了200多万年来地球磁场变化信息,使我们得以通过黄土进行古地磁研究。作者先后对20多个黄土剖面进行了古地磁测量。结果表明:黄土剖面清楚地反映出布容正极... 中国黄土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是典型的更新世沉积。巨厚的黄土地层较完整地记录了200多万年来地球磁场变化信息,使我们得以通过黄土进行古地磁研究。作者先后对20多个黄土剖面进行了古地磁测量。结果表明:黄土剖面清楚地反映出布容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的界限(B/M)位于第八层黄土(L_8)中部。松山负极性带与高斯正极性带的界限(M/Ga)恰是更新世黄土与第三纪红粘土的界限。在松山负极性带中清楚地反映出哈拉米洛正极性亚带(J),奥尔都维正极性亚带(O)与留尼汪正极性亚带(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剖面 中国 正极性 古地磁
下载PDF
山西静乐贺丰三趾马动物群与磁性地层 被引量:11
14
作者 岳乐平 张云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6-80,共5页
对P.TeilharddeChardin(德日进)和杨钟健发现贺丰动物群的山西静乐贺丰剖面作了磁性地层学测量。结果表明: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0MaB.P,时代为晚上新世。因此,贺丰动物群的古地磁年龄当为... 对P.TeilharddeChardin(德日进)和杨钟健发现贺丰动物群的山西静乐贺丰剖面作了磁性地层学测量。结果表明: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0MaB.P,时代为晚上新世。因此,贺丰动物群的古地磁年龄当为250—3.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丰动物群 静乐红土 古地磁 三趾马 磁性地层
下载PDF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 被引量:7
15
作者 岳乐平 薛祥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39-245,共7页
本文统计了中国黄土地层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对一些发现较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黄土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分析了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结果,讨论了黄土层中哺乳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以及有关气候环境问题。
关键词 磁性地层 生物地层 黄土 哺乳动物 化石 第四纪
下载PDF
山西静乐和陕西榆林地区红色土与黄土—古土壤序列之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岳乐平 张云翔 +1 位作者 王建其 赵廷周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1期69-72,共4页
磁性地层学测量与对比研究表明:(1)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即为红色土A层,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0Ma,时代为晚上新世。榆林剖面红土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与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为2... 磁性地层学测量与对比研究表明:(1)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即为红色土A层,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0Ma,时代为晚上新世。榆林剖面红土记录了Gauus正极性带与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为2.50~5.00Ma,时代为上新世。(2)静乐剖面红色土B层相当于黄土—古土壤序列WS—1,WS—2,WS—3或S15—S32地层段,记录了Olduvai与Reunion正极性带,年龄约1.20~2.30Ma,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3)榆林河沿岸红色土C带,主体为离石黄土,大致为S1—L15地层段,部分地段出露午城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静乐红土 红色土 黄土 古土壤
下载PDF
中国黄土剖面B/M极性过渡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岳乐平 周琰 王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63-64,共2页
地磁场的反转现象已被大量的观测所证实,但是地磁场反转的实际过程并不十分清楚。由于地磁场反转过程可能揭示地磁场反转机制,甚至包含了地磁成因信息,所以近年来各国研究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到极性转变过程研究。本项研究系国内首次。中... 地磁场的反转现象已被大量的观测所证实,但是地磁场反转的实际过程并不十分清楚。由于地磁场反转过程可能揭示地磁场反转机制,甚至包含了地磁成因信息,所以近年来各国研究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到极性转变过程研究。本项研究系国内首次。中国黄土是连续、均匀、快速沉积物。磁性较强,剩磁稳定,非常适合作古地磁研究。黄土剖面包括布容正极性带一松山负极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剖面 B/M 极性过渡带 地磁场
下载PDF
中国黄土中的仓鼠、鼢鼠化石及在磁性地层中的位置 被引量:2
18
作者 岳乐平 薛祥煦 李传令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研究了中国黄土中的仓鼠、鼢鼠化石,及其在磁性地层中的位置,并将其按时间分布划分为4个阶段:中间原鼢鼠Mesoslphneustintermedtus阶段(3.40~2.45Ma)、奥米加鼢鼠Youngiaomegod... 研究了中国黄土中的仓鼠、鼢鼠化石,及其在磁性地层中的位置,并将其按时间分布划分为4个阶段:中间原鼢鼠Mesoslphneustintermedtus阶段(3.40~2.45Ma)、奥米加鼢鼠Youngiaomegodon阶段(2.45~1.60Ma)、丁氏鼢鼠Y.tingi阶段(2.00~0.73Ma)、方氏鼢鼠Eospalaxfontonieri-沙鼠Meriones阶段(0.73Ma~Rec.)。第一阶段处于新生代以来最后的温暖湿热时期;第二阶段代表了湿热气候环境的最终结束、干冷气候的开始;第三阶段反映了相对干冷的气候环境,以及干冷-湿热气候的频繁波动;第四阶段气候更加寒冷干旱,部分黄土地区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鼠 鼢鼠 化石 黄土 磁性地层 中国
下载PDF
中国黄土与红色粘土记录的地磁极性界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9
作者 岳乐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10-320,共11页
本文报道由蓝田、陕县、洛川、西峰、平凉、兰州及靖远等剖面获得的古地磁研究结果.主要结论为:1.中国黄土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Brunhes/Matuyama极性转换过程位于第8层... 本文报道由蓝田、陕县、洛川、西峰、平凉、兰州及靖远等剖面获得的古地磁研究结果.主要结论为:1.中国黄土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Brunhes/Matuyama极性转换过程位于第8层黄土(L8).在段家坡黄土剖面该转换过程对应的地层厚度为0.375m,持续时间约6000a.转换过程由3次极性变化构成,每次经历的时间约为400a.2.Jaramillo正极性亚带(J)位于标志层L9至L15之间,大约S10-S13位置.3.Olduvai正极性亚带(O)对应的地层为S27-S334.Reunion正极性亚带(R)由两部分组成,在蓝田段家坡黄土剖面分别位于L36和S385.Matuyama负极性带与Gauss正极性带界限(M/Ga)位于黄土和红色粘土交界处,中国黄土的底界年龄为2.48Ma左右.黄土与红色粘土为整合接触关系.6.黄土下伏的红色粘土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Gilbert负极性带和古地磁年表编号5(Epoch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极性界限 黄土 古土壤 红色粘土
下载PDF
兰田段家坡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56
20
作者 岳乐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479-488,共10页
兰田黄土剖面厚约132m。更新统黄土不整合地覆盖在第三系红粘土层之上。在该削面采集了147组古地磁样品,经古地磁测定,结果显示B/M界限位于L_8之中,贾拉米洛事件位于S_(11)至S_(12)层段,奥尔都维事件位于S_(28)—S_(32)层段,在该剖面首... 兰田黄土剖面厚约132m。更新统黄土不整合地覆盖在第三系红粘土层之上。在该削面采集了147组古地磁样品,经古地磁测定,结果显示B/M界限位于L_8之中,贾拉米洛事件位于S_(11)至S_(12)层段,奥尔都维事件位于S_(28)—S_(32)层段,在该剖面首次发现留尼昂亚时。结果表明:更新世黄土与第三纪红粘土的界线同M/Ga界限一致,兰田黄土最早形成于2.45Ma,据此推测兰田陈家窝猿人化石年龄为0.66Ma,公王岭猿人化石年龄为1.1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剖面 磁性地层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