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生成拟态——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被引量:11
1
作者 岳伟英 陈忠平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14-916,共3页
在研究黑色素瘤过程中,Maniotis报道了一种独立于肿瘤血管生成的新的肿瘤微循环模式——血管生成拟态:强调它是无内皮细胞参与、细胞外基质界限的管道,肿瘤细胞沿管道外壁排列。Folberg等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确认了血管生成拟态的7种PAS... 在研究黑色素瘤过程中,Maniotis报道了一种独立于肿瘤血管生成的新的肿瘤微循环模式——血管生成拟态:强调它是无内皮细胞参与、细胞外基质界限的管道,肿瘤细胞沿管道外壁排列。Folberg等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确认了血管生成拟态的7种PAS染色阳性管道模式,并归纳为二类,即中空的和实芯的PAS阳性网络结构。研究认为PAS染色阳性的血管生成拟态网状管道结构可能是肿瘤微循环的一种模式,不同于血管生成,也不同于肿瘤间充质反应。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报道还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胶质母细胞瘤、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嗜铬细胞瘤和细胞滋养层形成胎盘的过程。黑色素瘤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瘤细胞呈现遗传学失调和可塑性,其血管生成拟态调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包括VE-cadherin、EphA2、laminin5γ2、MMPs、VEGF-C、LYVE1、TF、和NOTCH蛋白等。血管生成拟态概念的提出及其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的探讨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可能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PAS染色 肿瘤细胞可塑性 肿瘤治疗
下载PDF
脑肿瘤血脑屏障形态学改变与脑肿瘤转移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3
2
作者 岳伟英 钟思陶 +1 位作者 梁惠珍 赖英荣 《实用癌症杂志》 2000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 探索脑肿瘤的血道转移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对脑肿瘤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水平及免疫组化水平的结构改变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超微结构观察发现 ,胶质瘤中微血管基膜连续 ,完整 ,厚薄不均匀 ,有分层 (层内... 目的 探索脑肿瘤的血道转移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对脑肿瘤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水平及免疫组化水平的结构改变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超微结构观察发现 ,胶质瘤中微血管基膜连续 ,完整 ,厚薄不均匀 ,有分层 (层内夹有周细胞 ) ,与正常脑组织血管基膜无异。转移瘤中基膜不清晰 ,不连续 ,纤细疏松 ,有典型窗孔结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ol lagenⅣ ,Fibronectin ,Laminin(CollⅣ ,FN ,LM ) 3种抗原在正常脑组织及脑瘤组织中的血管基膜和软脑膜均有表达 ,各型、各级胶质瘤血管基膜部分呈线状连续完整 ,部分呈分层网格状增厚。 3种基膜成分在转移瘤内及周边血管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 ,且基膜呈线状连续完整。结论 胶质瘤细胞虽有一定程度的异形性 ,但胶质瘤中的血脑屏障从形态学上未见异常 ,说明胶质瘤细胞具有诱导血脑屏障形成的特性。这可能是不发生颅外转移的原因之一。脑转移瘤的血管形态不具备有完整的血脑屏障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血脑屏障 超微结构 肿瘤转移
下载PDF
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 被引量:8
3
作者 岳伟英 陈忠平 《中国肿瘤》 CAS 2006年第3期155-157,共3页
目前研究发现,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拟态、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三条信号调解通路中有交叉作用的分子,例如MMPs,Flt-1、Tie-2、Tie-1、VEGF、Ang-1、Ang-2、VEGF等,对这些分子及其拮抗剂的探讨可能为胶质瘤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可能的新靶点。
关键词 胶质瘤 血管生成拟态 血管生成 肿瘤治疗
下载PDF
脑胶质瘤间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脑瘤浸润和转移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岳伟英 钟思陶 +1 位作者 梁惠珍 赖英荣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76-279,共4页
探讨脑肿瘤的浸润转移机制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原发性脑胶质瘤间质组成进行观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Collagen 、 Fibronection、 L aminin (Coll 、 FN、 L M)三种抗原在正常脑组织及脑瘤组织的血管基底膜和其表面被覆软脑膜均有表达 ... 探讨脑肿瘤的浸润转移机制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原发性脑胶质瘤间质组成进行观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Collagen 、 Fibronection、 L aminin (Coll 、 FN、 L M)三种抗原在正常脑组织及脑瘤组织的血管基底膜和其表面被覆软脑膜均有表达 ,以 FN表达最强 ,Coll 表达稍次 ,L M表达最弱。在部分胶质瘤细胞外基质有 FN阳性表达 ,胶质瘤细胞外基质 FN阳性表达率与胶质瘤的分化程度无关。各型各级胶质瘤血管基底膜部分呈线状连续完整 ,部分呈分层网格状增厚。本研究结果提示 :活体胶质瘤细胞自身合成的 FN可能有助于瘤细胞的组织移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胶质瘤的浸润性生长 ;胶质瘤细胞与转移瘤细胞转移侵袭能力不同 ,为进一步探索脑瘤的转移机制 ,应重点分析瘤细胞表面大分子物质表达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 脑瘤浸润 转移机制 免疫组织化学 脑胶质瘤
下载PDF
TP53突变与胶质瘤恶性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岳伟英 俞苏寰 +2 位作者 李志强 赵世光 陈忠平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8年第2期85-90,共6页
背景与目的:WHOII级的星形细胞瘤手术后在部分患者可能复发,而且,复发时多出现恶性程度增加。本研究探讨TP53蛋白质分子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第一次手术时为星形细胞瘤(WHOII级)的石蜡包埋标本53例份,其中10例... 背景与目的:WHOII级的星形细胞瘤手术后在部分患者可能复发,而且,复发时多出现恶性程度增加。本研究探讨TP53蛋白质分子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第一次手术时为星形细胞瘤(WHOII级)的石蜡包埋标本53例份,其中10例复发时第二次手术肿瘤仍然为II级(复发无进展组);10例复发时肿瘤级别升高(III级或IV级)(复发进展组);另外13例在5年内没有复发(无复发组)。免疫组化检测TP53在肿瘤中的表达,并采用DNA测序法分析TP53蛋白阳性标本TP53外显子5、7、8的突变情况。结果:LTP53阳性率为45.5%(15/33)。复发恶性进展组TP53高于无复发组和无进展组(P<0.05);TP53无进展组与无复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测序共在6例组织中发现7个(共4类)突变,其中1例同时存在2个突变。所有突变者都是恶性进展组病例。结论:TP53突变/蛋白质分子过表达可能是I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复发恶性进展的预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53 星形细胞瘤 恶性进展 突变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瘤中有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吗? 被引量:4
6
作者 岳伟英 陈忠平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4年第4期247-252,共6页
在黑色素瘤研究中Maniotis提出了血管生成拟态的理论,随后相继在一系列非黑色素瘤肿瘤研究中报导了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本研究拟探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是否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瘤。方法:使用CD34(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PAS双染法检测了45... 在黑色素瘤研究中Maniotis提出了血管生成拟态的理论,随后相继在一系列非黑色素瘤肿瘤研究中报导了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本研究拟探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是否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瘤。方法:使用CD34(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PAS双染法检测了45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包括WHO分类Ⅱ级15例,Ⅲ级15例,Ⅳ级15例)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是否存在。结果:肿瘤组织内大部分管道为内腔面有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这些血管呈现PAS、Laminin、CD34染色阳性。血管生成拟态的PAS阳性模式见于2/15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管道镶嵌在肿瘤组织内。这些管道呈现PAS、Laminin染色阳性,CD34染色阴性。在这些管道中可以找到红细胞。在血管生成拟态的PAS阳性模式的管网结构局部区域可以发现CD34弱阳性标记。PAS阳性模式内的CD34阳性信号提示血管生成拟态管道与有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之间有衔接。另外,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中,局域性的肿瘤细胞呈现CD34阳性表达,一些细胞呈现GFAP表达缺失。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在一些高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瘤 血管生成拟态 CD34-PAS染色 PAS阳性模式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体外药敏实验及MGMT表达为依据的恶性脑胶质瘤个体化化疗:42例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俊平 史鸿浏 +4 位作者 赛克 岳伟英 牟永告 张湘衡 陈忠平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33-1537,共5页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导致化疗有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可使DNA烷基化损伤得到修复,是细胞对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常用药物亚硝脲类及替莫...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导致化疗有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可使DNA烷基化损伤得到修复,是细胞对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常用药物亚硝脲类及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体外药敏实验和检测肿瘤MGMT表达指导进行恶性脑胶质瘤个体化化疗,评价其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42例,取其新鲜肿瘤组织采用MTT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MGMT蛋白表达,根据体外药敏实验及MGMT测定结果选择化疗方案进行化疗。42例患者中有7例接受了2个方案化疗,共49例次可评价近期疗效。按WHO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近期疗效评价。不良反应评价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评价标准。结果:6例次(12%)完全缓解,10例次(20%)部分缓解,20例次(41%)稳定,13例次(27%)进展。客观有效率为33%,疾病控制率为73%。80个周期可以评价不良反应,化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占28%(22/80),Ⅳ级血红蛋白降低占1%(1/80),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占8%(6/80)。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恶心/呕吐、脱发和疲劳。结论:根据体外药敏实验及MGMT蛋白表达选择化疗方案,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个体化化疗,可以提高近期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体外药敏实验 MGMT 化学疗法 个体化
下载PDF
I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的预后相关分子分析
8
作者 岳伟英 陈忠平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5年第2期108-114,共7页
星形胶质细胞瘤II级是最常见的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可能由于不同的基因亚型导致了I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病程和预后差异较大。星形胶质细胞瘤分子病理学方面,报道较多的基因表达改变包括:细胞增殖与凋亡有关的分子Ki67、... 星形胶质细胞瘤II级是最常见的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可能由于不同的基因亚型导致了I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病程和预后差异较大。星形胶质细胞瘤分子病理学方面,报道较多的基因表达改变包括:细胞增殖与凋亡有关的分子Ki67、Fas/FasL;细胞周期调节通路TP53/P21/P27/P14;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包括PDGF配体和受体等;血管生成通路1:Cox-2,iNOS,VEGF;血管生成通路2:Angiopoietin-Tie2;其它与血管生成有关的基因如ING4;与肿瘤浸润有关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Tenascin-C,Fn14等;另外还有DCC等。以上相关分子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发展和预后有关,但有肯定性结论的还不多,本文复习文献并分析这些相关分子表达与病人预后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瘤 分子病理分型 预后
下载PDF
体外药敏试验及化疗耐药和敏感分子特征指导的恶性脑胶质瘤临床个体化化疗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俊平 魏大年 +3 位作者 史泓浏 岳伟英 于春江 陈忠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76-480,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临床个体化化疗的策略。方法恶性脑胶质瘤新鲜肿瘤组织用MTT法进行化疗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蛋白表达,据M...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临床个体化化疗的策略。方法恶性脑胶质瘤新鲜肿瘤组织用MTT法进行化疗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蛋白表达,据MGMT测定结果选择化疗方案;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MGMT表达阳性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接受3组化疗方案化疗:含亚硝脲类药物化疗组,含替莫唑胺化疗组,不含亚硝脲和替莫唑胺化疗组。评价3组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用FISH方法检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1p/19q LOH,据检测结果选择化、放疗模式。结果体外药敏试验阴性符合率较高,为14/15。据MGMT表达情况选择化疗方案的客观有效率为34%,疾病控制率为72%。MGMT阳性表达的恶性脑胶质瘤,含亚硝脲类化疗组、含替莫唑胺化疗组、不含亚硝脲和替莫唑胺化疗组的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0和2/11、3/18和11/18、7/22和17/22。不含亚硝脲和TMZ化疗组的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较含亚硝脲化疗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据体外药敏试验及MGMT测定选择化疗方案,可提高近期疗效;MGMT阳性表达的恶性胶质瘤病人,不含亚硝脲和替莫唑胺化疗方案有较好疗效;但含替莫唑胺化疗方案也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脑胶质瘤 体外药敏试验 MGMT 1p/19q LOH 化学治疗
下载PDF
脑胶质瘤MGMT表达与体外药敏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许洪升 张俊英 +4 位作者 岳伟英 牟永告 张湘衡 赛克 陈忠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5期263-266,共4页
目的研究胶质瘤体外药物敏感性与肿瘤细胞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①对手术中取得的胶质瘤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采用MTT法对七种目前临床常用的脑胶质瘤化疗药物在血浆峰浓度下进行体外... 目的研究胶质瘤体外药物敏感性与肿瘤细胞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①对手术中取得的胶质瘤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采用MTT法对七种目前临床常用的脑胶质瘤化疗药物在血浆峰浓度下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②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了同组36例人脑胶质瘤标本MGMT的表达,将检测结果与同一标本来源者的药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人脑胶质瘤标本MGMT表达阳性率为72.2%,其表达水平与BCNU、DDP、Me-CCNU这三种化疗药物血浆峰浓度下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IR)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而与其它四种药物(Elemene、VCR、VM-26和VP-16)则无这种相关性(P>0.05)。结论当患者肿瘤细胞MGMT阳性表达时,将与BCNU、DDP、Me-CCNU等烷化剂类化疗药物耐药,临床化疗时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检测肿瘤MGMT表达可以作为不具备体外药敏试验条件下的补充,可为脑胶质瘤化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化疗 O6-甲基鸟嘌呤-DNA-基转移酶
下载PDF
VM-26和DDP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胶质瘤:20例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俊平 陈建文 +5 位作者 牟永告 张湘衡 周旺宁 赛克 岳伟英 陈忠平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胶质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然而,疗效肯定的化疗方案不多。我们前期对恶性胶质瘤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替尼泊甙(teniposide,VM-26)和顺铂(cisplatin,DDP)是对胶质瘤敏感性相对较高的药物。所以,我们采用VM-... 背景与目的:化疗是胶质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然而,疗效肯定的化疗方案不多。我们前期对恶性胶质瘤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替尼泊甙(teniposide,VM-26)和顺铂(cisplatin,DDP)是对胶质瘤敏感性相对较高的药物。所以,我们采用VM-26+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胶质瘤患者,探讨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总结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肿瘤科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胶质瘤患者20例, 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手术后的辅助放射治疗。VM-26 300 mg/m2,分3-5天静滴;DDP 80 mg/m2,分3-5天静滴;每周期3-4周,对接受大于或等于2周期化疗者按WHO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不良反应评价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评价标准。结果:15例患者进入疗效评价和生存分析。1例 (7%)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例(13%)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9例(60%)稳定(stable disease,SD),3例(20%)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客观有效率(CR+PR)为20%,有效加稳定率(CR+PR+ SD)为80%。全组1年生存率为58%。VM-26+DDP联合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粒细胞减少 4例,占20%(4/20),但可在一周内自行恢复或经短期(3-5天)G-CSF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无因粒细胞减少延迟治疗及减小剂量病例。结论:VM-26+DDP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胶质瘤,有与其它常用化疗方案相似的客观有效率,和更高的疾病稳定率,不良反应耐受性好,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胶质瘤 联合化疗治疗 VM-26 disease DDP 化疗药物敏感性 粒细胞减少 不良反应 辅助治疗方法 辅助放射治疗 疗效评价标准 Cancer 化疗方案 癌症研究所 试验研究 替尼泊甙 方案治疗 病理确诊 肿瘤防治 中山大学 生存分析
下载PDF
高钾摄入对家兔血管内皮损伤后的抗增生作用
12
作者 谭宁 冯建章 +4 位作者 陈纪言 周颖玲 张春祥 罗建方 岳伟英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7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高钾摄入对血管内皮损伤后的抗增生功能,探讨其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高脂饲养家兔分为钾剂治疗组(3%KCl100ml/d)和对照组,经髂动脉球囊扩张术建立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另设正常饮食和非髂动脉球囊扩张术的空白对照... 目的:观察高钾摄入对血管内皮损伤后的抗增生功能,探讨其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高脂饲养家兔分为钾剂治疗组(3%KCl100ml/d)和对照组,经髂动脉球囊扩张术建立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另设正常饮食和非髂动脉球囊扩张术的空白对照组,观察术后脂质过氧状况、血小板聚集功能、血管条3H-TdR掺入量和血管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1)对照组MDA和PRMA均较空白组和治疗组显著升高(术后7天P<0.05,术后30天P<0.01),而空白组与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SOD在术后30天均较空白组下降(P<0.05)。(2)对照组3H-TdR掺入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术后7天P<0.01,术后30天P<0.05),治疗组3H.TdR掺入量则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术后7天P<0.01,术后30天P<0.05)。(3)对照组管腔面积较治疗组明显减小(术后30天P<0.01),而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天P<0.05),术后30天(P<0.01)。结论:钾具有抗内膜增殖、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再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剂 高脂血症 血管内皮损伤 再狭窄
下载PDF
MGMT表达指导下的恶性脑胶质瘤预见性化疗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俊平 牟永告 +4 位作者 张湘衡 赛克 吴秋良 岳伟英 陈忠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 评价根据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表达指导的恶性脑胶质瘤化疗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28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MGMT... 目的 评价根据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表达指导的恶性脑胶质瘤化疗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脑胶质瘤患者28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MGMT蛋白表达,对MGMT表达阳性者采用不含亚硝脲类和替莫唑胺的方案进行化疗,MGMT表达阴性者用药不受限。按WHO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评价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评价标准。结果 28例中有4例进行了两个方案化疗,共32化疗例次进入疗效评价。5例次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6例次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2例次稳定(stabledisease,SD),9例次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客观有效率(CR+PR)为35%,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3%。化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恶心呕吐和脱发。结论 对恶性脑胶质瘤病人在化疗之前检测MGMT蛋白表达,指导选择化疗方案,可以明显提高近期化疗疗效(有效率35%,传统亚硝脲类药物对恶性胶质瘤的有效率仅20%),毒副反应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化学疗法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