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座逾渗模型,引入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computer-control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CCSEM)矿物原粒径数据作模型初始矿物数据,考察了不同孔隙分布对煤焦转化与破碎的影响,煤焦转化过程对破碎程度的影响,以及煤焦破碎和内在矿...采用座逾渗模型,引入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computer-control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CCSEM)矿物原粒径数据作模型初始矿物数据,考察了不同孔隙分布对煤焦转化与破碎的影响,煤焦转化过程对破碎程度的影响,以及煤焦破碎和内在矿聚合对飞灰颗粒物尤其是1~10μm颗粒物最终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煤焦初始孔隙率越大,表面反应面积和破碎次数均越大。当φ≥0.4时,煤焦破碎明显集中于转化率为0.4~0.7的阶段,且峰值有一定的向转化前期移动的趋势。初始孔隙率φ越大,颗粒破碎就越剧烈,内在矿聚合概率小,10μm以内颗粒物的数目明显增大。随着φ值的增大,生成颗粒物的浓度尤其是1~10μm颗粒物的浓度逐渐升高,最终颗粒物浓度分布到在3~5μm和6~8μm存在2个峰值,这与实际燃烧生成的中间模态和粗模态颗粒物的峰值基本吻合。展开更多
文摘采用座逾渗模型,引入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computer-control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CCSEM)矿物原粒径数据作模型初始矿物数据,考察了不同孔隙分布对煤焦转化与破碎的影响,煤焦转化过程对破碎程度的影响,以及煤焦破碎和内在矿聚合对飞灰颗粒物尤其是1~10μm颗粒物最终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煤焦初始孔隙率越大,表面反应面积和破碎次数均越大。当φ≥0.4时,煤焦破碎明显集中于转化率为0.4~0.7的阶段,且峰值有一定的向转化前期移动的趋势。初始孔隙率φ越大,颗粒破碎就越剧烈,内在矿聚合概率小,10μm以内颗粒物的数目明显增大。随着φ值的增大,生成颗粒物的浓度尤其是1~10μm颗粒物的浓度逐渐升高,最终颗粒物浓度分布到在3~5μm和6~8μm存在2个峰值,这与实际燃烧生成的中间模态和粗模态颗粒物的峰值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