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热水锂组分快捷分离纯化及同位素测定
1
作者 潘晟 孙亚莉 +2 位作者 刘晓明 岳雅慧 赵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7,共7页
锂是一种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蕴藏着富锂地热水,锂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其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采用AG50W-X8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地热水锂组分进行了快捷分离纯化,建立了利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法测定锂同位素的方法... 锂是一种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蕴藏着富锂地热水,锂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其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采用AG50W-X8阳离子交换树脂对地热水锂组分进行了快捷分离纯化,建立了利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法测定锂同位素的方法。移取适量的地热水样品加热蒸干,转化成0.20 mol/L HCl溶液后上柱,继续使用0.20 mol/L HCl纯化锂组分。当洗脱液中Na/Li比值≤1.2且锂的回收率超过99%时,可以在MC-ICP-MS上直接测定锂同位素比值。测定标准物质L-SVEC、IRMM-016和标准海水IAPSO的δ7Li值,结果分别为0.01‰±0.34‰、-0.02‰±0.46‰和30.75‰±0.35‰,与推荐值相符合。利用L-SVEC配制的标准溶液检查了MC-ICP-MS的长期稳定性,外精度要好于0.4‰(2σ)。在测定青藏高原地热水样品时,获得了准确的δ7Li值,可为青藏高原富锂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树脂 锂同位素比值 MC-ICP-MS 地热水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林周基性岩脉的^(40)Ar/^(39)Ar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被引量:47
2
作者 岳雅慧 丁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55-866,共12页
在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地层中发现一套始新世钾玄质基性岩脉。测定了它们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以及Sr-Nd-O同位素和^(40)Ar/^(39)Ar同位素地质年代。测试结果表明,岩脉以低硅(SiO_2为45.42%~48.32%)、高镁(MgO为2... 在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地层中发现一套始新世钾玄质基性岩脉。测定了它们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以及Sr-Nd-O同位素和^(40)Ar/^(39)Ar同位素地质年代。测试结果表明,岩脉以低硅(SiO_2为45.42%~48.32%)、高镁(MgO为2.84%~5.35%,平均4.57%)、高钾高碱(K_2O+Na_2O为4.60%~6.23%、K_2O/Na_2O为0.71~1.18)为特征,属于钾玄质基性岩脉;稀土和微量元素呈现陆缘火山弧的特征,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弱的Eu负异常(δEu=0.79~0.94,平均0.83);强烈富集K、Rb、Sr、Ba、Th、Sr等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Th、Nb、Ta、P、Zr、Hf、HREE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Ti的负异常;Sr-Nd-O同位素组成上,具有相对原始的Sr、Nd同位素比值,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7~0.70543,^(143)Nd/^(144)Nd比值为0.51266~0.51273,ε_(Nd)值为0.5~1.8,相对低的δ^(18)O_(V-SMOW)值(4.8‰~7.6‰); ^(40)Ar/^(39)Ar角闪石单矿物年龄为52.9Ma。利用地幔地球化学示踪理论,推断林周钾玄质基性岩脉的形成与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向欧亚大陆俯冲过程中的回转、断离以及由此引起的软流圈地幔的上涌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有关,是软流圈地幔流体与先前被俯冲带流体交代过的上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物的混合,指示冈底斯带在古新世-始新世(55~50Ma)时期一次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周盆地 林子宗火山岩 钾玄质基性岩脉 交代岩石圈地幔 大洋岩石圈回转和断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物源分析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蔡福龙 丁林 +4 位作者 张清海 徐晓霞 岳雅慧 张利云 许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0-446,共17页
本文通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江孜和岗巴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地层的碎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铬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揭示了碰撞前后沉积盆地的物源区变化,提供了盆地和造山带早期的演化历史。江孜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属于弧-陆或陆... 本文通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江孜和岗巴地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地层的碎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铬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揭示了碰撞前后沉积盆地的物源区变化,提供了盆地和造山带早期的演化历史。江孜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属于弧-陆或陆-陆碰撞背景下的海沟沉积。日朗砾岩中的岩屑质长石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有大洋岛弧物质的注入,物源区为大洋岛弧或增生楔。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长石质岩屑砂岩反映了冈底斯岛弧和再循环造山带物源区特征,是陆-陆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的前渊沉积。岗巴地区古新统基堵拉组石英砂岩表现为印度大陆内部物源区特征,而始新统遮普惹组岩屑砂岩为再循环造山带和冈底斯岛弧物源区。沉积特征和物源区综合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在古新世期间开始发育,它指示了印度与欧亚板块的初始碰撞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周缘前陆盆地 碎屑岩 物源分析 大陆碰撞
下载PDF
锆石Ge含量和年龄对云南临沧锗矿床物质来源的约束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德亮 黄启帅 +2 位作者 史仁灯 岳雅慧 丁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云南临沧锗矿床产在以临沧花岗岩为基底的中新世断陷盆地中。已有研究表明,成矿元素Ge来自基底花岗岩,但临沧花岗岩是复式岩基,具有多期次的岩浆活动,而Ge来自哪期岩浆活动并不清楚。文章对采自晓街、临沧、勐库和勐海的7个花岗岩样品(... 云南临沧锗矿床产在以临沧花岗岩为基底的中新世断陷盆地中。已有研究表明,成矿元素Ge来自基底花岗岩,但临沧花岗岩是复式岩基,具有多期次的岩浆活动,而Ge来自哪期岩浆活动并不清楚。文章对采自晓街、临沧、勐库和勐海的7个花岗岩样品(纵贯临沧岩基)进行了LA-ICP-MS锆石原位Ge元素含量分析和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基主体岩浆活动时代与前人研究成果一致,为(215.6±2.7)Ma^(236.9±3.7)Ma,同时也有少量继承锆石(303~2533 Ma);w(Ge)在主岩浆期的锆石中为0.23×10-6~4.21×10-6,平均0.53×10-6,在继承锆石中为0.34×10-6~3.43×10-6,平均1.18×10-6;而在本次研究中新发现的年龄为106.5 Ma和87.7 Ma的年轻锆石中w(Ge)高达102×10-6。因此,推测临沧锗矿床中Ge来源于晚期岩浆或热液作用。这个结果为成矿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Ge含量 锆石年龄 花岗岩 临沧锗矿 云南
下载PDF
西藏改则洞错地区白垩纪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及对班公-怒江洋俯冲闭合的制约 被引量:11
5
作者 付佳俊 丁林 +3 位作者 许强 蔡福龙 岳雅慧 郭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202,共21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其俯冲极性和闭合时限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无疑限制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对仲岗安山玄武岩和一套新发现的晚白垩世安山岩进行研究,获得了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3.75...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其俯冲极性和闭合时限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无疑限制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对仲岗安山玄武岩和一套新发现的晚白垩世安山岩进行研究,获得了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3.75±0.92 Ma和74.23±0.76 Ma。仲岗安山玄武岩锆石的ε_(Hf)(t)值为-7.3^+4.4,具有岛弧玄武岩特征,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该地区仍然继续向北俯冲;晚白垩世安山岩锆石的ε_(Hf)(t)值为+3.1^+11.1,其可能是亏损地幔混熔了部分的陆壳物质而形成的,且不整合在蛇绿岩之上。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改则地区的闭合时限在100~75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西藏改则 白垩纪火山岩 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下载PDF
拉萨市夏季大气降尘单颗粒矿物组成及其形貌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学磊 邬光剑 +1 位作者 岳雅慧 张成龙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应用带能谱的电子扫描电镜(SEM-EDX)对拉萨市夏季正常天气下收集的大气自然沉降气溶胶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拉萨市大气降尘矿物组成和各种物相形貌特征信息。拉萨市大气颗粒物含有硅酸盐颗粒、富钙颗粒、富铁颗粒、富碳颗粒(燃煤飞灰颗... 应用带能谱的电子扫描电镜(SEM-EDX)对拉萨市夏季正常天气下收集的大气自然沉降气溶胶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拉萨市大气降尘矿物组成和各种物相形貌特征信息。拉萨市大气颗粒物含有硅酸盐颗粒、富钙颗粒、富铁颗粒、富碳颗粒(燃煤飞灰颗粒和燃油飞灰颗粒)和植物残体颗粒。根据颗粒物数量统计发现拉萨市大气颗粒物以硅酸盐颗粒为主,富钙颗粒和富铁颗粒次之,需要指出的是以燃油飞灰为主的富碳颗粒已占到一定比重,说明以燃油为主的机动车尾气对拉萨大气污染在加强。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尘矿物成分及其形貌特征可以用作判定污染物来源的重要标志,拉萨大气中颗粒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理措施也应综合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与能谱仪联用(SEM—EDX) 大气降尘 单颗粒分析 矿物组成 颗粒来源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江孜地区古近纪地层源区分析——对造山带早期地壳加厚的制约 被引量:6
7
作者 蔡福龙 丁林 +2 位作者 王厚起 岳雅慧 来庆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5-448,共14页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江孜地区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记录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早期地壳加厚和沉积历史。本文我们报道了甲查拉组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同位素数据。甲查拉组由青灰色厚层的岩屑砂岩夹泥岩组成,不整...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江孜地区上古新统—下始新统甲查拉组记录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早期地壳加厚和沉积历史。本文我们报道了甲查拉组详细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同位素数据。甲查拉组由青灰色厚层的岩屑砂岩夹泥岩组成,不整合覆盖在宗卓组之上,碎屑锆石主要的峰值介于350~80 Ma,900~470 Ma以及1 300~950 Ma;次要的峰值介于2 800~1 500 Ma,全岩^(87)Sr/^(86)Sr介于0.707 505~0.713 174,^(143)Nd/^(144)Nd介于0.512 206~0.512 355,ε_(Nd)(0)介于-5.52^-8.43。甲查拉组物源区以再循环的日喀则弧前盆地和上三叠统郎杰学群为主,少量物质来自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上述研究表明,甲查拉组沉积在周缘前陆盆地的背景下,且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在始新世期间经历了明显的地壳加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碎屑锆石 ND同位素 地壳加厚
下载PDF
西藏洛巴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石榴子石和锆石U-Pb测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次仁拉姆 李金祥 +3 位作者 岳雅慧 谢静 张利云 丁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8,共17页
石榴子石是矽卡岩型矿床中最常见的蚀变矿物之一,因此,对石榴子石进行年代学研究能够准确限定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时代。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中部发育众多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由于缺乏精确的成矿年代学数据,制约着对这些矿床成因和动力... 石榴子石是矽卡岩型矿床中最常见的蚀变矿物之一,因此,对石榴子石进行年代学研究能够准确限定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时代。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中部发育众多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由于缺乏精确的成矿年代学数据,制约着对这些矿床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的深入认识。因此,文章以该成矿带具有代表性的洛巴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赋矿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和花岗闪长岩中锆石分别进行LA-ICP-MS U-Pb测年,以期能够准确限定该矿床的成矿时代。背散射图像和电子探针分析显示,洛巴堆矽卡岩矿床中石榴子石普遍发育环带结构特征,端员组成上以钙铝-钙铁榴石为主,w(U)为0.4×10^(-6)~28.1×10^(-6),LA-ICP-MS U-Pb测年数据显示石榴子石形成时代为(62.7±2.3)Ma(n=94)。同时,与矽卡岩密切接触的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62.6±0.8)Ma(n=30),与石榴子石形成时代一致。这一结果说明,洛巴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新世,与同期的花岗闪长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结合区域65~50 Ma时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事件,该测年结果显示了洛巴堆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的构造背景。此外,通过本次研究显示,相对于云母等Ar-Ar测年,石榴子石U-Pb测年体系受青藏高原剥蚀隆升作用的影响较小,能够更好的约束成矿时代,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石榴子石 LA-ICP-MS U-Pb定年 洛巴堆矽卡岩型矿床 冈底斯成矿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达金砾岩的沉积时代、物源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顺 丁林 +1 位作者 付佳俊 岳雅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37-3546,共10页
达金砾岩出露于西藏阿里地区冈仁波齐峰南麓,因其地层中发现深海有孔虫化石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达金砾岩的沉积时代不确定,对其沉积的大地构造背景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中,根据最年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限定达金砾岩的最大... 达金砾岩出露于西藏阿里地区冈仁波齐峰南麓,因其地层中发现深海有孔虫化石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达金砾岩的沉积时代不确定,对其沉积的大地构造背景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中,根据最年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限定达金砾岩的最大沉积时代为渐新世末.中新世初(24—27Ma)。综合野外观察,砂岩碎屑统计和碎屑锆石U—Ph年龄分析,本文认为达金砾岩的底部和顶部地层中碎屑物质直接来源于北侧的冈底斯弧,而其中部地层中碎屑物质(包括有孔虫化石)应再旋回自西侧的弧前盆地错江顶群地层。达金砾岩与上覆的冈底斯砾岩连续沉积,且其沉积时代,源区分析结果都与冈底斯砾岩一致,因此本文认为达金砾岩应隶属于冈底斯砾岩。达金砾岩地层变形较弱,产状近乎水平,应沉积于拉张应力背景下,可能与渐新世末一中新世初俯冲的印度板片的“折返”和“断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金砾岩 冈底斯砾岩 源区分析 锆石U-PB年龄 西藏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石炭纪花岗岩成因及构造岩浆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荣龙 虎金荣 +2 位作者 赵甫峰 岳雅慧 周慧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3-742,共30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区内广泛发育古亚洲洋-陆演化的岩浆记录,是研究北山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的重要窗口。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是北山造山带中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与成矿有关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区内广泛发育古亚洲洋-陆演化的岩浆记录,是研究北山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的重要窗口。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是北山造山带中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与成矿有关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构造背景尚不明确,由此制约了对北山造山带内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的探讨。本次在系统、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相)学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浆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等证据,深入剖析了北山造山带内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的花岗岩形成时代、类型、源区和动力学背景,取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得与成矿有关的狼娃山二长花岗岩、红柳河槽正长花岗岩、跃进山北正长花岗岩、跃进山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分别为327.1±2.4Ma、326.7±2.4Ma、321.3±2.4Ma和309.7±2.2Ma,表明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铜、钨、钼、铅、锌等元素成矿与石炭纪(327.1~309.7Ma)岩浆活动有关;(2)通过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的花岗岩均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强烈富集LREE、LILE,亏损HREE、HSFE,具有典型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花岗岩成因类型均为I型;(3)本次获得狼娃山二长花岗岩和红柳河槽正长花岗岩的εHf(t)值分别为5.90~9.92(平均值7.93)和5.87~10.28(平均值8.11),t DM2分别为0.703~0.959Ga和0.93~1.03Ga,且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5.1~14.2,平均值8.5),与典型新生下地壳来源岩浆(8.3)相似,表明岩浆物质可能源于新生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4)根据锆石Ti温度计查明北山造山带红柳河槽-跃进山地区狼娃山二长花岗岩、红柳河槽正长花岗岩、跃进山北正长花岗岩、跃进山二长花岗岩的平均结晶温度分别为765℃、765℃、816.4℃、771.5℃,锆石Ce^(Ⅳ)/Ce^(Ⅲ)平均值分别为85.27、108.4、103.6、135.7,表明从石炭纪早期到晚期,岩浆的氧逸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根据以上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北山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模型如下:石炭纪北山造山带北部红石山洋向南侧公婆泉-明水-旱山复合构造单元(弧)之下发生俯冲,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壳源岩浆;其侵入到地壳浅部,并最终形成红柳河槽-跃进山花岗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红柳河槽-跃进山 地球化学 花岗岩成因 构造-岩浆演化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火山岩及其对冈底斯岛弧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6
11
作者 马国林 岳雅慧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5-538,共14页
拉萨地块北部广泛分布着白垩纪火山岩。本文及已有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140~110Ma)和晚白垩世早期(100~80Ma)两个阶段。早白垩世中期火山岩主要为则弄群和多尼组地层中的火山岩夹层,岩性组合包括玄武岩... 拉萨地块北部广泛分布着白垩纪火山岩。本文及已有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些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140~110Ma)和晚白垩世早期(100~80Ma)两个阶段。早白垩世中期火山岩主要为则弄群和多尼组地层中的火山岩夹层,岩性组合包括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主体为高钾钙碱和钾玄质系列,具有初始87Sr/86Sr比值(0.7068~0.7102)较高、εNd(t)(-9.3~-1.5)较低和δ18OV-SMOW(7.2‰~9.8‰)较高等同位素组成特征,源区为受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熔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楔。晚白垩世早期火山岩零星分布在拉萨地块北部和羌塘地块南部,岩石类型以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有少量的酸性火山岩(英安岩),主体为典型的钙碱性系列组合(低钾拉斑+中钾钙碱),具有较高的Mg(Mg#可高达59)和相容元素Cr(162×10-6)、V(216×10-6)和Ni(80×10-6)含量以及更为原始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t=0.7041~0.7048,εNd(t)=0.9~2.2,指示源区可能为受到上涌软流圈地幔熔体二次交代的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本文将其命名为尼玛火山岩。综合以上白垩纪火山岩和拉萨地块南部叶巴组、桑日群和林子宗群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中生代至早第三纪冈底斯岛弧的演化发生了两次大的空间迁移:中生代早侏罗世以来由南向北变新,从最南部的叶巴组(早侏罗世,193~174Ma)和桑日群火山岩(J3—K1),到北部的则弄群和多尼组火山岩(早白垩世中期,140~110Ma),最后到最北部的尼玛火山岩(晚白垩世早期,100~80Ma);早第三纪由北向南跃迁回南部,从北部的尼玛火山岩迁移到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70~40Ma)。冈底斯岛弧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分演化规律,揭示了新特提斯洋板块的俯冲历史,即早期新特提斯洋壳由南向北低角度俯冲,然后再高角度反向旋转,直至最后发生拆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冈底斯岛弧 火山岩 白垩纪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地区俯冲—增生过程
12
作者 郭旭东 丁林 +2 位作者 蔡福龙 王厚起 岳雅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31-1047,共17页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的残余,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打开—闭合的全过程.本文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地区南侧的纳久混杂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放射虫年代学,砂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碎屑组分统计研究.我...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的残余,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打开—闭合的全过程.本文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地区南侧的纳久混杂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放射虫年代学,砂岩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碎屑组分统计研究.我们的数据表明,纳久混杂岩中硅质岩含有大量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包含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典型分子,根据放射虫时代组合确定其时代为早Barremian阶;混杂岩中砂岩岩块主要为岩屑砂岩,不同样品碎屑锆石得出的最大沉积年龄介于95~73 Ma之间.碎屑锆石U-Pb年龄源区分析表明,碎屑物质来自北侧的冈底斯岩浆弧和拉萨地体.纳久混杂岩南侧的砂岩沉积时代为早白垩世,碎屑锆石U-Pb年龄源区表明具有典型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特征.我们的数据表明,纳久混杂岩基质时代为早白垩世,砂岩岩块时代为晚白垩世,与北侧的早白垩世蛇绿岩共同组成了白垩纪的增生楔,随着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仰冲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放射虫 海沟沉积 新特提斯洋俯冲
下载PDF
基于碎屑锆石特征的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风成沙丘物源示踪
13
作者 马晓莉 李顺 岳雅慧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7-1171,共15页
雅鲁藏布江河谷(尤其是“一江两河”区域)风沙化较为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追踪河谷风沙来源对当地风沙治理意义重大。本研究聚焦于拉萨贡嘎机场附近的山南宽谷风沙地貌,采集2个河沙、 3个风成沙丘和1个坡积物样品,以及... 雅鲁藏布江河谷(尤其是“一江两河”区域)风沙化较为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追踪河谷风沙来源对当地风沙治理意义重大。本研究聚焦于拉萨贡嘎机场附近的山南宽谷风沙地貌,采集2个河沙、 3个风成沙丘和1个坡积物样品,以及引用前人研究的2个河沙样品。基于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沙源示踪研究,旨在为当地风沙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360颗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获得322个谐和年龄。分析结果表明,河沙、风成沙丘及坡积物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高度相似,主要峰值与冈底斯岩浆弧新生代的两期岩浆活动一一对应;非矩阵多维标度统计技术(MDS)分析也证实了样品与冈底斯岩浆弧有良好的亲缘性;地球化学判别图解显示锆石具有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明显正Ce异常和明显负Eu异常的特征,亦指示其岩浆成因,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为沙丘、河沙与坡积物中碎屑锆石的主要来源。依据不同类型样品碎屑锆石年龄对比以及锆石年龄相似程度对比,结果发现:1)雅鲁藏布江地区风沙地貌主要是由于枯水季河床水位下降,导致河岸和河漫滩出露地表,就地起沙吹扬到山坡上所形成;2)研究区河沙并非主要从上游搬运而来,更多是拉萨河搬运汇入的泥沙。依据沙源分析结果,欲解决河谷风沙化问题,首要应在河岸和河漫滩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耐旱植物固定河床上的泥沙,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河谷 风沙地貌 物源分析 防风固沙 沙漠化
原文传递
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精细年代框架 被引量:23
14
作者 陈贝贝 丁林 +2 位作者 许强 岳雅慧 谢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7-1054,共18页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出露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冈底斯弧之上的未变形的新生代火山岩,是研究拉萨地块在新特提洋北向俯冲到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的转换过程中古地磁位置、古高程变化及岩浆演化的窗口。位于拉萨市北部约30km的林周盆地是一个...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出露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冈底斯弧之上的未变形的新生代火山岩,是研究拉萨地块在新特提洋北向俯冲到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的转换过程中古地磁位置、古高程变化及岩浆演化的窗口。位于拉萨市北部约30km的林周盆地是一个火山沉积盆地,因其火山岩剖面完整、岩组之间界限清晰而被视为研究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理想地区。本文选取林周盆地林周县典中村北和强噶乡北两条经典的林子宗群火山岩剖面进行详细的地层学及岩石学研究,并在剖面关键位置挑选18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薄片镜下观察、锆石阴极发光及U-Pb年代学研究(LA—ICP-MS)。结果表明:厚约3500m的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火山-沉积岩相的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典中组(E1d)、年波组(E2n)和帕那组(E2P)3个组,其中帕那组又可以分为帕那组一段(E2p^2)和帕那组二段(E2p^2)两个岩性段。典中组主要岩性为玄武安山质熔岩,年龄范围为66~59Ma;年波组主要为一套河湖相泥岩、砂岩及砾岩等碎屑沉积岩,夹有少量的湖相灰岩及薄层凝灰岩,并被后期基性岩墙切割,年龄范围为56~54Ma;帕那组一段由具柱状节理的流纹质安山岩及安山质熔结凝灰岩组成,年龄范围为54~50Ma;帕那组二段则主要由河流相沉积夹数层熔结凝灰岩组成,年龄范围为为49~47Ma。结合本区已有的年龄数据和地质资料,根据上覆典中组底部火山岩的年龄,进一步限定林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与下伏白垩纪设兴组地层之间区域不整合的上限时代为66Ma。典中组与年波组之间存在一个平行不整合,为3Ma的火山活动休眠期,而年波组和上覆帕那组之间为连续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周盆地 林子宗火山岩 区域角度不整合 U—Pb年代学 印度-欧亚大陆碰撞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扩展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历史制约 被引量:27
15
作者 来庆洲 丁林 +2 位作者 王宏伟 岳雅慧 蔡福龙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85-796,共12页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藏东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及甘孜、理塘走滑断裂上主要花岗岩体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分析,取得了测试样品的表观年龄.并且运用模拟退火法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热历史模拟,获得了样品的热演化史,从而对甘孜...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藏东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及甘孜、理塘走滑断裂上主要花岗岩体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分析,取得了测试样品的表观年龄.并且运用模拟退火法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热历史模拟,获得了样品的热演化史,从而对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的活动历史进行分析和解释.前期活动主要反映在甘孜-理塘逆冲断裂带上。为中新世早期20~16Ma;后期活动主要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为~5Ma以来.裂变径迹结果指示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是分步向外扩展的,即上部地壳通过走滑断裂及与之相联的逆冲断裂联合作用,在中新世形成甘孜-理塘边界,在5Ma迁移到龙门山边界.藏东不同阶段的变形被内部的逆冲断裂所吸收,不存在数百公里级的长距离走滑挤出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裂变径迹 热史模拟 边界扩展 制约
原文传递
天山乌鲁木齐1号冰川表雪中飞灰单颗粒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学磊 邬光剑 +2 位作者 姚檀栋 张成龙 岳雅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906-2916,共11页
为了鉴定和特征化研究中亚地区天山东部乌鲁木齐1号冰川(UG1)表雪中的球形飞灰颗粒,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系统(SEM-EDX)获取了表雪中球形颗粒的特征信息(如形态、化学组成和成因等).该方法使得研究表雪中数量极其稀少的... 为了鉴定和特征化研究中亚地区天山东部乌鲁木齐1号冰川(UG1)表雪中的球形飞灰颗粒,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系统(SEM-EDX)获取了表雪中球形颗粒的特征信息(如形态、化学组成和成因等).该方法使得研究表雪中数量极其稀少的微观球形颗粒特性成为可能.在5个表雪样品中,普遍存在的颗粒形貌类型为球形颗粒、空心球状颗粒、形状不规则的碳质颗粒和聚合体.一些球形飞灰颗粒中含有有毒重金属元素(如铅、铬、砷、锌等),说明飞灰颗粒可能成为中亚高海拔地区冰川雪冰中有毒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携带媒介.基于EDX获取的单颗粒化学信息,将沉积在表雪中的飞灰颗粒划分为4种类型."富硅类"颗粒(平均直径为3.24μm),主要通过燃煤供热站或火电站等典型的工业用煤的高温燃烧过程所形成."富铁类"颗粒(平均直径3.82μm)和"富钛类"颗粒,主要通过铸造厂或钢铁厂在温度稍低的燃烧过程中所形成.此外,"富碳类"颗粒(平均直径为8.43μm),主要由燃烧未尽的煤所形成.后向气团轨迹分析表明,中亚发达城市的工业燃烧区域通过西风环流成为乌鲁木齐1号冰川表雪中飞灰颗粒的主要可能贡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灰颗粒 单颗粒特征 SEM-EDX 化学分类 乌鲁木齐1号冰川
原文传递
A distinctive Eocene Asian monsoon and modern biodiversity resulted from the rise of eastern Tibet 被引量:6
17
作者 Songlin He Lin Ding +13 位作者 Zhongyu Xiong Robert A.Spicer Alex Farnsworth Paul J.Valdes Chao Wang Fulong Cai Houqi Wang Yong Sun Deng Zeng Jing Xie Yahui Yue Chenyuan Zhao Peiping Song Chen W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1期2245-2258,共14页
The uplift of eastern Tibet,Asian monsoon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globally significant Asian biodiversity are all linked,but in obscure ways.Sedimentology,geochronology,clumped isotope thermometry,and fossil ... The uplift of eastern Tibet,Asian monsoon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globally significant Asian biodiversity are all linked,but in obscure ways.Sedimentology,geochronology,clumped isotope thermometry,and fossil leaf-derived numerical climate data from the Relu Basin,eastern Tibet,show at~50–45 Ma the basin was a hot(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MAAT,~27℃)dry desert at a low-elevation of 0.6±0.6 km.Rapid basin rise to 2.0±0.9 km at 45–42 Ma and to 2.9±0.9 km at 42–40 Ma,with MAATs of~20 and~16℃,respectively,accompanied seasonally varying increased annual precipitation to>1500 mm.From~39 to 34 Ma,the basin attained 3.5±1.0 km,near its present-day elevation(~3.7 km),and MAAT cooled to~6℃.Numerically-modelled Asian monsoon streng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is Eocene uplift of eastern Tibet was incorporated.The simulation/proxy congruence points to a distinctive Eocene Asian monsoon,quite unlike that seen today,in that it featured bimodal precipitation and a winter-wet regime,and this enhanced biodiversity modernisation across eastern Asia.The Paleogene biodiversity of Asia evolved under a continually modifying monsoon influence,with the modern Asian monsoon system being unique to the present and a product of a long gradu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an ever-changing Earth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ELEVATION Asian monsoon BIODIVERSITY FOSSIL Eastern Tibet Relu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