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登封南洼遗址出土的宋代玻璃饰品 被引量:1
1
作者 崔天兴 张继华 韩国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56,共6页
2004—2006年,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了风化严重的白色项链2004M18:1,发掘者认为是二里头阶段的白陶(高岭土)制品。为验证此出土文物的成分与制作年代,扫描电镜、XRF成分分析显示为铅基玻璃(PbO-Al2O3·K2O-SiO2)。2004M18出土人骨14C测... 2004—2006年,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了风化严重的白色项链2004M18:1,发掘者认为是二里头阶段的白陶(高岭土)制品。为验证此出土文物的成分与制作年代,扫描电镜、XRF成分分析显示为铅基玻璃(PbO-Al2O3·K2O-SiO2)。2004M18出土人骨14C测年结果为北宋。又对该遗址有北宋纪年M26:2耳珰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亦为铅基玻璃(PbO-Al2O3·SiO2)。白色项链、耳珰的扫描电镜、XRF成分分析结果一致,与14C测年结果也基本吻合,故2004M18出土项链应该是北宋时期的。两座墓葬形制规模相对较小,但均随葬玻璃器皿。这从某种程度也说明了玻璃制品随着技术的成熟,其消费群体也开始扩大,玻璃制品消费日益大众化。这种铅基玻璃的出现比文献记载提前了40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洼遗址 北宋时期 铅基玻璃 扫描电镜 XRF分析
下载PDF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微痕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崔天兴 宋炜玮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微痕分析是石器、骨器、牙齿等工艺、功能研究的常用方法,但无论是高倍还是低倍等常用方法,受限于体式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观察方法,微痕分析通常很难进行原位定量分析,因此微痕分析的定量化是目前学术界遇到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 微痕分析是石器、骨器、牙齿等工艺、功能研究的常用方法,但无论是高倍还是低倍等常用方法,受限于体式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观察方法,微痕分析通常很难进行原位定量分析,因此微痕分析的定量化是目前学术界遇到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在微痕分析中的应用,微痕定量化在西方学术界得到了新的实践和进展。本文主要介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在微痕分析中的应用案例,以期促进微痕分析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痕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粗糙度 定量
下载PDF
考古学视角的史前社会分工与分层 被引量:2
3
作者 崔天兴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史前社会分工、分层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导致了文明的诞生。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认为聚落规模越大,史前聚落内部社会分...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史前社会分工、分层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导致了文明的诞生。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认为聚落规模越大,史前聚落内部社会分工愈明显,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横向的社会结构愈复杂。史前的社会分层不仅体现在聚落之间,也体现在聚落内部物化的成员关系上,因此史前由聚落分化表征的社会分层导致了依附性社会分工的发展,影响了文明起源的机制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发展 史前社会分工 史前社会分层
下载PDF
先秦“绝地天通”向“天人合一”的转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天兴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54-160,共7页
"绝地天通"和"天人合一"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史演变的重要线索。很多学者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从"绝地天通"向"天人合一"的转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史前传说时代的"绝地天通... "绝地天通"和"天人合一"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史演变的重要线索。很多学者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从"绝地天通"向"天人合一"的转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史前传说时代的"绝地天通"、殷商甲骨文的"龟卜"、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孟子的"天人相通"、荀子"天人之分"、邹衍学派、"占星——阴阳五行学说"、秦汉时期董仲舒以占星——阴阳五行学说为根底和"王权支配神权"的"天人感应"新范式。只有在理解"绝地天通"前提下,才能理清先秦思想史中"天人合一"的来源和内涵,并对我们以自然生态观为基础的"天人合一"观念有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绝地天通 天人合一 转向
下载PDF
《周礼》中“圭璧”“璧琮”的矛盾记载及其考古学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崔天兴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47-53,共7页
《周礼》中有关圭、璧、琮的记载赋予了先秦玉器以丰富的宗教、政治、道德的意义,也是理解先秦乃至史前玉器的分类、形制、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但在《周礼》不同篇章中关于圭、璧、琮仪式功能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即《周礼·春官·... 《周礼》中有关圭、璧、琮的记载赋予了先秦玉器以丰富的宗教、政治、道德的意义,也是理解先秦乃至史前玉器的分类、形制、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但在《周礼》不同篇章中关于圭、璧、琮仪式功能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即《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规定的璧、琮祭祀天地的功能被《周礼·考工记·玉人》《周礼·春官·典瑞》等篇章中的“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或“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组合所取代。这种文献记载的矛盾不仅反映了文献规定的理想化色彩,而且反映了相关文献在成文过程中可能记录了从史前到商周阶段的不同空间和不同群体的仪式用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 璧琮 圭璧 考古学考察
下载PDF
河南尉氏后刘墓地M5出土八棱柱状玉握的鉴定和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崔天兴 张小虎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6年第9X期28-30,共3页
一、遗址背景和墓葬时代尉氏后刘墓地位于开封市尉氏县大营乡北后刘村西。为了配合河南省商丘市至登封市高速公路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1月对该墓地进行了勘探和抢救性发掘。本次勘探面积达1万平方米,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 一、遗址背景和墓葬时代尉氏后刘墓地位于开封市尉氏县大营乡北后刘村西。为了配合河南省商丘市至登封市高速公路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1月对该墓地进行了勘探和抢救性发掘。本次勘探面积达1万平方米,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共发现和清理墓葬13座。从残存的随葬品来看,这批墓葬的时代处于东汉早期前后(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5 八棱柱 尉氏 大营乡 发掘面积 抢救性发掘 勘探面积 和田玉 砖室墓 玉琀
下载PDF
谈社区考古的实践及问题
7
作者 崔天兴 《西部学刊》 2016年第3期40-41,共2页
社区考古作为一个新的考古学实践方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社区考古的概念来源、参与形式、社区如何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秦始皇陵区的社区考古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在我国社区考古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既包括分享文化发展成... 社区考古作为一个新的考古学实践方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社区考古的概念来源、参与形式、社区如何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秦始皇陵区的社区考古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在我国社区考古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既包括分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民众文化的自觉,同时也是重塑社会文化理念的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考古 文化空间构建 多元主义 社区参与 社区发展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中土地利用的历史、困境与思考
8
作者 崔天兴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第5X期42-45,共4页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有两种,即唯美主义保护理论和科学保护理论,这两种理论都着眼于保护和恢复对象的完整性。唯美主义保护理论,以美学完整性为核心,主张应尽量保存和修复,并同时保存艺术品上的历史印记。而科学保护理论,则强调自然科学在...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有两种,即唯美主义保护理论和科学保护理论,这两种理论都着眼于保护和恢复对象的完整性。唯美主义保护理论,以美学完整性为核心,主张应尽量保存和修复,并同时保存艺术品上的历史印记。而科学保护理论,则强调自然科学在保护中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它被认为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可行的保护方法,而非科学的方法逐渐被淘汰[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展开更多
下载PDF
荥阳官庄遗址制陶作坊出土陶泥陶坯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娟 崔剑锋 +1 位作者 崔天兴 郜向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83,共7页
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 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泥进行了烧制实验。结果发现,官庄遗址的制陶原料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析出磁铁矿等铁类矿物,且烧成陶色偏深;此外,制陶原料和同期陶片之间物相的趋同性和化学成分的聚类性,显示陶器本地生产的特性。研究结果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期制陶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庄遗址 陶坯 烧失值 产源分析
下载PDF
来吧,一起发现过去(下)——考古研究体验之室内研究
10
作者 崔天兴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2年第10期32-37,共6页
亲爱的同学们,上一期我们一起体验了考古学家充满挑战的野外发掘工作。考古工作中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从野外开始的,但野外也有很多条件的限制,如缺少仪器(很多仪器是很娇贵的,需要工作环境稳定、防尘、防潮等)等使得研究在野外不... 亲爱的同学们,上一期我们一起体验了考古学家充满挑战的野外发掘工作。考古工作中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从野外开始的,但野外也有很多条件的限制,如缺少仪器(很多仪器是很娇贵的,需要工作环境稳定、防尘、防潮等)等使得研究在野外不能深入进行下去,只好把发掘物带回实验室继续研究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研究 室内 发掘工作 考古学家 考古工作 工作环境 实验室 仪器
下载PDF
来吧,一起发现过去(上)——考古研究体验之野外发掘
11
作者 崔天兴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2年第9期32-38,共7页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看到"考古学"三个字,脑海里是否立刻浮现出北京周口店遗址的直立人、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商王都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或者埃及金字塔中的木乃伊、英国的巨...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看到"考古学"三个字,脑海里是否立刻浮现出北京周口店遗址的直立人、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商王都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或者埃及金字塔中的木乃伊、英国的巨石阵、希腊的克诺索斯王宫,以及特洛伊古城、庞贝古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研究
下载PDF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骨柄石刃刀的微痕分析:来自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的证据 被引量:9
12
作者 崔天兴 杨琴 +2 位作者 郁金城 周双林 赵朝洪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7-744,共8页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柄石刃刀是一种狩猎采集经济工具,但近年来不断受到学者的质疑.本文使用环境扫描电镜对距今7000年前北京平谷上宅遗址出土的一件骨柄石刃刀进行观察,并对细石叶的器表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环境扫描电镜的... 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柄石刃刀是一种狩猎采集经济工具,但近年来不断受到学者的质疑.本文使用环境扫描电镜对距今7000年前北京平谷上宅遗址出土的一件骨柄石刃刀进行观察,并对细石叶的器表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环境扫描电镜的观察和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骨柄石刃刀刃部残留有磷、钙、碳、氧等物质成分,为我们认定其用途提供了直接证据,表明其当时可能用来加工肉类.分析还发现石刃背缘部位覆盖有胶层并含有均匀分布的钡盐、锌盐等.这一发现对重新认识史前居民制胶工艺提供了新的线索,但尚需要该遗址以及其他遗址的材料进一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宅文化 骨柄石刃刀 微痕分析 环境扫描电镜 X射线能谱分析
原文传递
磨制(玉)石器定孔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崔天兴 张建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7-130,共4页
史前磨制作孔是一种常见的工艺流程。作孔工艺可以分为管钻、锥钻、琢制、划孔等四种方法。琢制和划孔是直接把工具作用于加工对象上,而管钻孔和锥钻孔则需要把钻孔工具固定在目标位置,为此进行了史前定孔工艺技术的考古实验研究,认为... 史前磨制作孔是一种常见的工艺流程。作孔工艺可以分为管钻、锥钻、琢制、划孔等四种方法。琢制和划孔是直接把工具作用于加工对象上,而管钻孔和锥钻孔则需要把钻孔工具固定在目标位置,为此进行了史前定孔工艺技术的考古实验研究,认为外置引孔工艺技术是非常有效率的一种磨制石器定孔工艺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制石器 作孔工艺 定孔工艺 实验考古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史前彩陶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天兴 杨红艳 +1 位作者 张贤蕊 靳松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128,共7页
彩陶的颜料成分与呈色机理、工艺过程是史前彩陶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史前文化研究的基础问题。使用便携式XRD和XRF,对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出土的黑彩彩陶、周边土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陶胎基本和老灌河两岸的台地所采集的黄灰色黏土土样成... 彩陶的颜料成分与呈色机理、工艺过程是史前彩陶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史前文化研究的基础问题。使用便携式XRD和XRF,对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出土的黑彩彩陶、周边土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陶胎基本和老灌河两岸的台地所采集的黄灰色黏土土样成分基本一致,而制作黑彩的锰、铁矿石等颜料也在遗址附近分布。就近的原料来源、遗址内发现的颜料、研磨颜料的石器(石斧)、陶窑、彩陶等证据构成了遗址内完整的史前彩陶生产工艺链条。这个工艺链条可能说明汉水中游地区史前彩陶文化的传播为工艺、技术等文化模式而非实物交换模式,为重新认识史前彩陶文化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淅川沟湾遗址 彩陶 成分分析 呈色机理 工艺
原文传递
“广谱革命”及其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崔天兴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5,152,共8页
广谱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考古学者提出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计方式发生的显著变化的一种认识,它的意义在于导致了食物生产的开始。其一般使用系统分类对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但这种分类体系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 广谱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考古学者提出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计方式发生的显著变化的一种认识,它的意义在于导致了食物生产的开始。其一般使用系统分类对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但这种分类体系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不高。近年来,考古学者通过"成本与收益"对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等级分类。这种分类对人类活动具有敏感性,反映了史前人类劳动强度及人类与动植物关系的变化,从而为深入认识农业起源的动力、途径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谱革命 成本与收益 猎物等级分类 农业起源
原文传递
考古学空间性研究:从文化史到聚落形态的多重空间建构 被引量:4
16
作者 崔天兴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5-213,共9页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考古学完成了考古学物质文化史的构建,积极转向考古学文化的功能性研究及其社会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范式从考古学文化向聚落考古转变。18世纪至今,在全球范围内考古学的空间概念经历了地...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考古学完成了考古学物质文化史的构建,积极转向考古学文化的功能性研究及其社会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范式从考古学文化向聚落考古转变。18世纪至今,在全球范围内考古学的空间概念经历了地点、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等三次的嬗变。考古学史研究表明考古学空间概念的三次嬗变均使学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不同的空间观源自于考古学及社会学用来理解人类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及其各不相同的哲学理路。考古学的空间性研究包括文化、生计、社会组织等,尤其是文化秩序与社会秩序互动是考古学必须从经验和理论上解决的基本问题。聚落内和聚落间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古人每天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因此聚落考古为研究不同区域从居无定所到城池林立的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和社会组织变迁提供了战略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空间性 文化史 聚落形态
原文传递
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新考 被引量:10
17
作者 崔天兴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4-59,共6页
红山文化出土玉猪龙原型众说纷纭。图式考证表明玉猪龙的原型来源于玉玦和兽首的结合;其平面形象为兽面纹玉璋。兽面形玉璋与红山文化玉蚕蛹从构图图式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玉猪龙的形象与蚕崇拜、丝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理解中华文... 红山文化出土玉猪龙原型众说纷纭。图式考证表明玉猪龙的原型来源于玉玦和兽首的结合;其平面形象为兽面纹玉璋。兽面形玉璋与红山文化玉蚕蛹从构图图式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玉猪龙的形象与蚕崇拜、丝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与内涵,也为了解丝绸之路和早期草原文化通道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玉猪龙 兽面纹玉璋 玉蚕
原文传递
先秦时期锯齿刃石钺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天兴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36,共6页
自良渚文化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早中期,中锋锯齿刃石钺的设计已经基本定型。作为一种有明显设计特征、使用以中小型墓葬为主的玉石钺可能形成了器物区隔理念,并被甲骨文记录成"我"。此类玉石钺至商周阶段时均发现于大中型墓葬... 自良渚文化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早中期,中锋锯齿刃石钺的设计已经基本定型。作为一种有明显设计特征、使用以中小型墓葬为主的玉石钺可能形成了器物区隔理念,并被甲骨文记录成"我"。此类玉石钺至商周阶段时均发现于大中型墓葬,可能反映了商周时期的仿制和收藏的理念,因此这类器物参与了文明形成阶段的阶层分化和固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锯齿刃石钺 传承与发明
原文传递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复杂”概念辨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崔天兴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复杂概念是目前学科研究中的最复杂概念之一,也是史前文明研究的关键概念之一。考古学情境下的复杂概念更多的指向社会横向结构的异质性和社会纵向结构的不平等性,但社会复杂化的研究必须在系统论背景下,才能获得研究的整体视野。
关键词 复杂 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社会分层 社会分工
原文传递
先秦中外文化交流40年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天兴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8-108,共11页
20世纪初期安特生提出了中华文明"西来说",随着更多的考古资料的发现以及中国考古学的深入研究,"西来说"不攻自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显示,早在先秦时期,东西方之间就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起... 20世纪初期安特生提出了中华文明"西来说",随着更多的考古资料的发现以及中国考古学的深入研究,"西来说"不攻自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显示,早在先秦时期,东西方之间就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起源于西亚的小麦、马、牛、羊最迟在龙山时期就出现于中国境内,并逐渐成为中国人饮食、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冶炼技术及马车等证实外来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早期中华文明还向周边区域输送了稻米、玉器、丝绸等文化因素,为丝绸之路的孕育提供了实质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中外文化交流 草原青铜之路 文化包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