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原料酿造酱油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春晖 王文平 +4 位作者 续丹丹 崔宇倩 鞠岩 许春艳 吕小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18-325,共8页
分别以黑豆、黄豆和豆粕为原料,以高盐稀态法制备酿造酱油,采用常规方法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法检测3种酱油的品质指标、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与功能成分的相关性,并基于酱油的功能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 分别以黑豆、黄豆和豆粕为原料,以高盐稀态法制备酿造酱油,采用常规方法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法检测3种酱油的品质指标、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与功能成分的相关性,并基于酱油的功能成分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3种酱油的感官和理化指标均达到国标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一级酱油要求。三种酱油的功能成分(总酚、总黄酮、类黑精、总游离多酚、总游离黄酮、总游离氨基酸)分别为4.78~7.14 mgGAE/mL、2.75~4.34 mgRE/mL、1.25%~1.70%、25.54~35.08μg/mL、11.37~20.20μg/mL、42.36~48.61 mg/mL;抗氧化指标(总抗氧化能力、ABTS+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4.27~605.57 U/mL、6.43~8.57 mgVCE/mL、3.53~5.30 mgVCE/mL。除游离氨基酸外,各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为黑豆酱油>豆粕酱油>黄豆酱油,且三种酱油间的抗氧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结果表明,酱油抗氧化活性与总多酚、总黄酮及类黑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LS-DA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功能成分区分不同原料酿造的酱油。综上,以功能成分组成和含量不同的原料制备酱油的抗氧化活性会有所差异,可以通过原料选择及某些活性成分强化提高酱油功能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黑豆 黄豆 多酚 黄酮 类黑精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下载PDF
黄浆水在酿造酱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春晖 王文平 +4 位作者 续丹丹 鞠岩 许春艳 崔宇倩 吕小婷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8-226,共9页
该研究以黄浆水代替酿造酱油生产中的拌醅盐水,通过高盐稀态发酵制备黄浆水酱油。对黄浆水的化学成分及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并以传统酿造酱油为对照,对黄浆水酱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浆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富含... 该研究以黄浆水代替酿造酱油生产中的拌醅盐水,通过高盐稀态发酵制备黄浆水酱油。对黄浆水的化学成分及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并以传统酿造酱油为对照,对黄浆水酱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浆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富含碳源、氮源及无机盐,适用于酱油酿造。黄浆水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全氮含量分别为0.96、18.73、1.56 g/100 mL,均优于传统酿造酱油,且达到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特级酱油标准;黄浆水酱油游离氨基酸含量为49.79 mg/mL,且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13.26 mg/mL);黄浆水酱油中共检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77种,以醇类(839.93μg/L)和酯类(808.23μg/L)化合物为主。将大豆黄浆水应用到酿造酱油生产中,可增强酱油的风味口感,提高酱油品质,有效节约能源,为实现废弃物的高值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浆水 酿造酱油 品质分析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下载PDF
芥子酸模拟体系化学氧化褐变反应
3
作者 董霞 王芳 +3 位作者 庞美霞 徐令怡 崔宇倩 綦菁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69-73,共5页
为了明确芥子酸化学氧化的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控制果蔬及其制品的褐变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芥子酸建立模拟体系,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在315、420 nm处分别测定芥子酸浓度及氧化产物褐变度。结果表明,对芥子酸化学氧化进行反应... 为了明确芥子酸化学氧化的影响因素,为今后更好地控制果蔬及其制品的褐变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芥子酸建立模拟体系,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在315、420 nm处分别测定芥子酸浓度及氧化产物褐变度。结果表明,对芥子酸化学氧化进行反应动力学拟合,确定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中在p H10.0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大(5.38 h^(-1))。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在0.05水平对芥子酸化学氧化褐变度影响显著,p H在0.1水平对芥子酸化学氧化褐变度影响显著,浓度在0.1水平对芥子酸化学氧化褐变度影响不显著。芥子酸在90℃比40、25℃更容易发生化学氧化,在p H10.0比p H3.7、7.0条件更容易发生化学氧化。芥子酸在高温碱性环境下更易氧化褐变,针对这一特点,在果蔬的加工过程中为尽可能避免褐变的发生,应尽量避免高温高碱等加工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酸 化学氧化 褐变 一级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香辛料提取液对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及热死环丝菌的抑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田凤 李晓 +2 位作者 崔宇倩 徐令怡 綦菁华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0-14,共5页
【目的】筛选对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热死环丝菌有针对性抑菌效果的香辛料。【方法】应用微生物比浊法研究7种天然香辛料提取液的抑菌性能,应用管碟法测定八角茴香、丁香、肉桂对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结果】八角茴香、丁香对... 【目的】筛选对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热死环丝菌有针对性抑菌效果的香辛料。【方法】应用微生物比浊法研究7种天然香辛料提取液的抑菌性能,应用管碟法测定八角茴香、丁香、肉桂对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结果】八角茴香、丁香对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而肉桂在培养后期,其抑菌效果逐渐明显;八角茴香、肉桂、丁香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较为明显,以八角茴香尤为显著;八角茴香、丁香、肉桂、甘草和百里香对热死环丝菌均存在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八角茴香的抑菌作用最强。【结论】八角茴香、丁香和肉桂对3种供试菌种都存在明显的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0.062 5、0.015 7、0.062 5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葡萄球菌 热死环丝菌 香辛料 抑菌
下载PDF
常见香辛料对酱猪肉中杂环胺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申霄婵 李晓 +4 位作者 张羽灵 徐令怡 崔宇倩 綦菁华 王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43-247,共5页
本文探讨了不同添加量的7种香辛料(桂皮、甘草、红花椒、大料、丁香、良姜、草果)对酱猪肉中杂环胺生成的影响。分别单独添加0.05%和0.10%的7种香辛料进行猪肉卤制,并用LC-MS/MS法检测酱猪肉中9种杂环胺的含量。结果表明:只用蒸馏水煮... 本文探讨了不同添加量的7种香辛料(桂皮、甘草、红花椒、大料、丁香、良姜、草果)对酱猪肉中杂环胺生成的影响。分别单独添加0.05%和0.10%的7种香辛料进行猪肉卤制,并用LC-MS/MS法检测酱猪肉中9种杂环胺的含量。结果表明:只用蒸馏水煮的空白猪肉,杂环胺总量很低(8.71 ng/g);用酱油、料酒、盐和糖卤煮的对照猪肉中,杂环胺总量很高(225.29 ng/g),为空白组含量的25.7倍,含量最高的两种杂环胺为Norharman和Harman(分别为84.99 ng/g和140.21 ng/g)。所选的7种香辛料在低剂量0.05%水平下,除桂皮、丁香、良姜外,其他香辛料对杂环胺的生成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在0.1%水平下,除红花椒外,其他杂环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环胺的生成(p>0.05)。结论:酱油、料酒等调味料可以明显促进杂环胺的生成,0.1%香辛料对酱猪肉中杂环胺生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丁香的抑制效果最好,0.05%和0.1%的丁香对杂环胺总量的抑制率分别为25.78%和36.21%。总之,香辛料对杂环胺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作用,且不同香辛料抑制作用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猪肉 香辛料 杂环胺
下载PDF
黑豆腐乳的研制、品质评价及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春晖 王文平 +4 位作者 续丹丹 鞠岩 许春艳 崔宇倩 吕小婷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7-274,共8页
为提高腐乳的营养价值,以黄豆腐乳为对照,采用黑豆为原料制备黑豆腐乳。采用常规方法、气相色谱-质谱(GC-MS)以及电子鼻分析其品质指标及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黑豆腐乳水分、氨基酸态氮、蛋白质、总酸及食盐含量分别为73.2%、1.10、7.38... 为提高腐乳的营养价值,以黄豆腐乳为对照,采用黑豆为原料制备黑豆腐乳。采用常规方法、气相色谱-质谱(GC-MS)以及电子鼻分析其品质指标及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黑豆腐乳水分、氨基酸态氮、蛋白质、总酸及食盐含量分别为73.2%、1.10、7.38、0.54、7.60 g/100 g,满足行业标准SB/T 10170—2007《腐乳》中的要求;黑豆腐乳中共检出18种游离氨基酸(包含8种必需氨基酸),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6.101、19.309 mg/g;黑豆腐乳中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8种,以醇类(32.19 mg/kg)和酯类(22.76 mg/kg)为主,其中己酸乙酯、丁香酚、2-甲基丁酸乙酯、3-辛醇、己醛、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茴香脑是2种腐乳中共有关键香气成分。通过电子鼻分析的主成分分析(PCA)显示,黑豆腐乳与黄豆腐乳的香气特征相似。综上,黑豆腐乳品质、风味优良,可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 腐乳 品质评价 香气成分
原文传递
酱卤猪肉中杂环胺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申霄婵 周宏 +5 位作者 李晓 张羽灵 徐令怡 崔宇倩 綦菁华 王芳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9-115,共7页
酱卤肉制品为中国传统肉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对酱卤猪肉中影响杂环胺生成因素进行研究,以猪肉为原料,建立正交试验来探讨酱卤加工中卤煮时间、卤煮次数和脂肪含量对于猪肉中杂环胺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卤煮体系中不同调味料... 酱卤肉制品为中国传统肉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对酱卤猪肉中影响杂环胺生成因素进行研究,以猪肉为原料,建立正交试验来探讨酱卤加工中卤煮时间、卤煮次数和脂肪含量对于猪肉中杂环胺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卤煮体系中不同调味料对杂环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极性杂环胺总量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脂肪含量、卤煮次数、卤煮时间;而对非极性杂环胺总量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卤煮时间、卤煮次数、脂肪含量。对于杂环胺总量来说,脂肪含量越高,卤煮时间增加,卤煮次数越多,生成杂环胺含量越高,且差异显著(p<0.05)。另外,糖、盐以及香辛料对杂环胺生成均有抑制作用,而酱油和料酒对杂环胺生成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卤猪肉 杂环胺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