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与乡村人口空心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崔家兴 靳涵 +3 位作者 罗滢渊 林勇 童新 朱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2-1836,共15页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非农化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存在围绕中心城市高值集聚的态势。非粮化则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倾向,远离大城市的边远县域非粮化程度较高。研究期内非农化和非粮化呈整体加剧趋势,乡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显著提升。(2)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之间呈现较强耦合作用,失调区域逐渐扩大。(3)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逐渐增强。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且数量逐渐减少,低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分散。(4)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时空动态特征,但县域及其邻域协同变动的比例较高,表明具有较强的局域整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非粮化 乡村人口空心化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社会关联下传统村落的簇团空间识别:基于连片保护的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林静芬 胡娟 +1 位作者 唐荣 崔家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9-370,共12页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积淀和乡村社会的关键组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范畴从单体走向群体.该文以鄂东地区8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地脉、人脉、文脉三个维度构建社会记忆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积淀和乡村社会的关键组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范畴从单体走向群体.该文以鄂东地区8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地脉、人脉、文脉三个维度构建社会记忆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使用实地调研数据和空间坐标数据度量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提出传统村落簇团(若干簇团的聚集成为簇群)的概念及识别方法.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地脉、人脉、文脉社会关联,集聚分布在孝感、武汉、黄冈的北部以及咸宁东部、黄石南部;2)综合考虑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研究识别出7个簇团、2个簇群;3)根据网络密度,研究将传统村落簇团分为高协同性、中协同性、低协同性三类,并提出分类发展的建议.研究对于识别传统村落簇团与簇群、划定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社会关联 簇团 簇群 连片保护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的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3
作者 陈梦婵 孙建伟 +2 位作者 罗静 崔家兴 孔雪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3期44-52,共9页
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3 321个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并辅之缓冲区和叠置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集聚特征,上游地区分... 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3 321个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并辅之缓冲区和叠置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典型的集聚特征,上游地区分布多、下游地区分布少,核密度分布整体上呈“双核心—单核点—环核群”分布态势;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东热西冷、冷热交替的空间分异格局;长江经济带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受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影响,其中耕地面积、常住人口、森林覆盖率是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其空间分异是影响因子共同驱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森林乡村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32
4
作者 朱媛媛 汪紫薇 +1 位作者 罗静 崔家兴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47-1958,共12页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测度了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河南省2006—2018年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时空耦合协调水平及具体类型特征,并定量探测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1) 2006—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测度了中国中部重点农区—河南省2006—2018年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时空耦合协调水平及具体类型特征,并定量探测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研究表明:(1) 2006—2018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39稳步上升到0.784,基本实现了"濒临失调→中度协调"的跨越,空间上呈"北部高南部低、中部高东西低"的特征。(2)河南省各市域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特征分异明显,长期为粮食安全滞后型市域占比29%,长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市域占比53%。(3)影响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核心要素转向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外部经济变化对其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敏感性逐步降低,科技进步始终是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促进力。研究旨为中部农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的使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安全 重点农区 中国中部农区 河南省
下载PDF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配置 被引量:19
5
作者 彭金金 孔雪松 +1 位作者 刘耀林 崔家兴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58,共7页
为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空间的优化配置,该文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基于智能体模型对4类决策主体(城镇转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的空间决策行为与优化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智能体模型能够有效实现村镇层次农村... 为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空间的优化配置,该文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基于智能体模型对4类决策主体(城镇转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的空间决策行为与优化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智能体模型能够有效实现村镇层次农村居民点自动式、智能化的优化配置,优化后农村居民点的整体适宜性较优化前提高了7.7%,紧凑度增加了23.6%,综合效用值提升了15.1%。2)不同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在多重优化目标下能够进行有序空间整合,迁弃型农村居民点呈现出"有核并点"和"无核并点"两种模式。3)随着适宜性权重增大和紧凑度权重减小,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逐渐分散,而搬迁距离增大则使得优化结果更集聚。4)同GA和PSO模型的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优化效果,能够为村镇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和有序整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智能体 空间优化 敏感性分析 黄陂区
下载PDF
城市蔓延综合指数的评价与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曾晨 刘艳芳 +1 位作者 周鹏 崔家兴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2-68,90,共8页
城市蔓延是城市边界向外扩张、城市用地更为分散的现象,往往是人口增长、经济收入提高、交通便捷、土地利用变化等引起的。采用集成3S技术综合测度城市蔓延的程度,将城市蔓延的综合指数分解为人口指数(Ips)、社会经济指数(Ies)、交通指... 城市蔓延是城市边界向外扩张、城市用地更为分散的现象,往往是人口增长、经济收入提高、交通便捷、土地利用变化等引起的。采用集成3S技术综合测度城市蔓延的程度,将城市蔓延的综合指数分解为人口指数(Ips)、社会经济指数(Ies)、交通指数(Its)和土地利用指数(Ils),并融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多因素多因子评价,对武汉市1984—2013年城市蔓延程度进行度量。研究结果表明:Ips总体呈直线上升,Ies、Its和Ils总体呈指数型上升,Ils和Its近5年的增幅较大;路网密度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值最低,分布最为分散,Its权重值最高,建设用地比例权重值最低;城市蔓延度综合指数在2004年前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之后呈显著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蔓延 空间自相关 人口 社会经济 交通 土地利用 武汉市
下载PDF
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0
7
作者 崔家兴 顾江 +1 位作者 孙建伟 罗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73,共7页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 研究目的:对三生空间结构和格局的多维多尺度计量与演化特征分析有助于识别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方法:选取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作为案例地区,采用格网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角图分析法剖析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1)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扩张明显,生态空间明显萎缩;(2)三类空间在多个尺度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在研究期内空间自相关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空间破碎度上升;(3)三生空间结构变动特征表现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例提高、生态空间比例明显降低,但重点开发区、农业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变动幅度逐次下降。研究结论:应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基础上,加强空间管制措施,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并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 演化特征 空间自相关 三角图 湖北省
下载PDF
湖北省乡村人口外流格局特征与演变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崔家兴 高喆 +2 位作者 滕媛媛 王山海 顾江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11期40-47,共8页
探究2008-2016年湖北省各县域乡村地域人口外流的空间特征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湖北省乡村人口外流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研究期内外流比例呈全面上升趋势,人口外流高值区从东部向西部扩展,乡村人口外流比例与... 探究2008-2016年湖北省各县域乡村地域人口外流的空间特征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湖北省乡村人口外流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研究期内外流比例呈全面上升趋势,人口外流高值区从东部向西部扩展,乡村人口外流比例与其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期内外流目的地为省外的人口比例显著降低,省内流动的比例表现出增高趋势;乡村人口外流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空间格局可以利用"推-拉"理论从家庭综合理性角度较好地解释,并根据机制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口外流 农村空心化 乡村振兴 湖北省
下载PDF
中国典型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4种村落的考察 被引量:16
9
作者 邹秋雨 孙建伟 +3 位作者 杨丹丽 罗静 崔家兴 韦泽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8-648,共11页
以中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旅游重点村和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典型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典型村落整体上以胡焕庸线为界,呈“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分布格局... 以中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旅游重点村和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典型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典型村落整体上以胡焕庸线为界,呈“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分布格局;②中国典型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其中传统村落高密度区分布于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南-闽北、晋东南一带,核心区呈“品”字形格局;民族村寨高密度区位于湘桂黔交汇处,由西南向西北和沿海地区逐渐减少;旅游重点村以京津冀和沪苏浙为双核心向西辐射到青甘、川滇一带;森林乡村则以北京以及浙江与安徽交界处为双核中心向周围辐射分布;③影响典型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水文、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以及生态环境等。全国典型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能为全国典型村落的开发保护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村落 集聚性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湖北省县域交通和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耦合 被引量:5
10
作者 华梦丽 刘艳芳 +1 位作者 崔家兴 许珊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8年第3期23-27,共5页
在湖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的基础上,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交通、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及空间集聚效益,计算其耦合协调度,根据两者相对发展度进行交通经济发展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湖北省县... 在湖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的基础上,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交通、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及空间集聚效益,计算其耦合协调度,根据两者相对发展度进行交通经济发展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呈现出以武汉、襄阳和宜昌为核心的格局,西部山区交通优势度较低;县域经济以武汉市和宜昌市为核心,武汉市周边形成圈层状递减结构;各县市区交通优势度相对平均,交通发展均衡性优于经济发展;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呈正空间自相关,两者的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存在明显的空间重叠;湖北省交通与经济耦合度整体较高,协调性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县市区交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湖北省各县市区应充分发挥交通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优势度 基尼系数 空间自相关 相对发展度
下载PDF
基于可达性的山区农村居民点教育公平空间分异——以七星关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勇 杨芳琴 +3 位作者 孙建伟 杨丹丽 罗静 崔家兴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24-33,共10页
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和基础教育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究喀斯特山区教育公平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农村... 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七星关区农村居民点和基础教育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探究喀斯特山区教育公平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学龄人口和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能力呈现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前者以团带状集中分布于山间河谷坝区和交通干道附近,后者以团状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和各镇区;2)农村居民点教育可达性整体表现较差,高值区环状分布于中心城区附近,随出行半径增加可达性空间分异性减弱,呈现显著的经济、人口和交通指向;3)农村居民点教育公平性总体表现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递减态势,随着出行半径增加整体公平性提高,但空间分异加剧,农村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错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农村居民点 教育公平 空间分异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湖北省开发区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改进的生命周期理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滢渊 孙俊聪 +2 位作者 周玉 杨旋 崔家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8-278,共11页
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活动集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其自身的转型升级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构建改进的开发区生命周期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引入开发... 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活动集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其自身的转型升级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构建改进的开发区生命周期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引入开发区发展水平指数和开发区生命周期阶段评价体系,选取湖北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进行开发区生命周期阶段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开发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具备生命周期阶段的演进特征,利用改进的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定量模型,研究开发区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把开发区划分为工业园、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和产业新城四个阶段,提出不同阶段开发区的可能转型升级路径,对不同阶段的开发区转型升级策略进行分级分类指导,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指导湖北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生命周期理论 开发区 湖北省 转型升级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以贵州省为例
13
作者 杨婷婷 杨丹丽 +3 位作者 孙建伟 罗静 崔家兴 孔雪松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215-224,共10页
“三生”功能是指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其功能分异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以贵州省88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系统探究喀斯特山区“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与内在驱... “三生”功能是指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其功能分异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以贵州省88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系统探究喀斯特山区“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与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各县域“三生”功能综合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分别下降18%、38%、6%;②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高值区分别主要位于西部和北部、中西部、东部地区,“三生”功能空间分异格局主要源于生产和生态功能变化;③“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的主导因子是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交通运输用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成果可为喀斯特山区乡村振兴、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贵州省
下载PDF
下雨天
14
作者 崔家兴 《小学生作文》 2021年第1期105-107,共3页
又是一个下雨天。我搁下手中的笔站起身,当我走到窗前正要关窗时,视线突然被窗外风雨中缓缓移动的雨伞吸引。我定定地看了许久,一股暖流渐渐涌上心头。(起)那是一个下雨天,我撑着伞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马路上人们撑起的雨伞,如同一朵... 又是一个下雨天。我搁下手中的笔站起身,当我走到窗前正要关窗时,视线突然被窗外风雨中缓缓移动的雨伞吸引。我定定地看了许久,一股暖流渐渐涌上心头。(起)那是一个下雨天,我撑着伞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马路上人们撑起的雨伞,如同一朵朵小花在雨中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朵朵 雨伞 撑起 绽放
下载PDF
桩基础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5
作者 崔家兴 《产城(上半月)》 2021年第2期182-182,共1页
桩基础施工技术能够适应各种地质条件,施工简单易操作,而且需要投入的资金一般来说不高,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桩基础施工过程属于隐蔽工程,一般无法观察整个的施工过程,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因此,质量控制较为困难。施... 桩基础施工技术能够适应各种地质条件,施工简单易操作,而且需要投入的资金一般来说不高,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桩基础施工过程属于隐蔽工程,一般无法观察整个的施工过程,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因此,质量控制较为困难。施工技术应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合格,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顺利推进,可能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影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治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保质、保量地完成桩基施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 应用
下载PDF
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洁民 崔家兴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115-118,149,共5页
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探讨李洁民,崔家兴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国家的刑法、民法、选举法、兵役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也都对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权利作了明确、具体... 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探讨李洁民,崔家兴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国家的刑法、民法、选举法、兵役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也都对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团体 马克思主义 宗教活动场所 信教群众 宗教问题 社会主义 信仰宗教 伊斯兰教 毛泽东思想
下载PDF
易地搬迁安置区乡村农业产业链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延伸机制——以宁夏西夏区团结村为例
17
作者 朱媛媛 杨千龙 +1 位作者 文琦 崔家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2-1185,共14页
【目的】易地搬迁安置区乡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区域,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分析其农业产业链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延伸机制,对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23年典型易地搬迁安置区—... 【目的】易地搬迁安置区乡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区域,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分析其农业产业链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延伸机制,对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23年典型易地搬迁安置区——宁夏团结村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农业产业链演变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刻画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机制。【结果】①村集体组织带动作用、产业链下游销售服务以及农户种植收入、受访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务农收入占比对农业产业链演变具有重要影响。②团结村农业产业链延伸以村集体为关键行动者,依靠土地、技术等资源本底,对政府、农民合作社、企业与农户等人类行动者和土地、资金、市场与技术等非人类行动者进行征召、动员以及反馈消除异议,形成相对稳定的异质行动者网络。③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以“人-地-业-财”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为导向,通过政策保障、能力提升、服务保障、资金投入、产品研发五轮驱动,壮大乡村经济规模与优化产业布局,以农业资源为产业链基底,构建多力量配合协作的延伸机制,实现乡村农业产业链有序延伸。【结论】易地搬迁安置区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村集体组织为核心的行动者网络,为乡村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安置区 农业产业链 新内生发展 随机森林模型 行动者网络 延伸机制 宁夏
原文传递
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识别与可达性测度 被引量:57
18
作者 孙建伟 田野 +3 位作者 崔家兴 罗静 曾菊新 韩勇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8-217,共10页
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为空间对象要素,识别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利用矢量道路交通网络测度其可达性格局,并应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空间总体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其中星级酒店的... 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为空间对象要素,识别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利用矢量道路交通网络测度其可达性格局,并应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湖北省旅游空间总体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其中星级酒店的集聚程度最高,人文景区聚集程度高于自然景区,所有类型要素在各市州间均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2湖北省各类型旅游空间要素整体可达性较好,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其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交通指向和经济指向;3可达性呈较强集聚格局,热点区分布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由江汉平原腹地沿交通干道向四周梯度衰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冷点区集中于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外围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空间 A级景区 星级酒店 识别 可达性 湖北省
原文传递
区域可达性改善与交通联系网络结构演化——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24
19
作者 田野 罗静 +3 位作者 孙建伟 崔家兴 董莹 陈国磊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81,共10页
选取1985、1995、2005和2015年的湖北省交通路网,使用栅格成本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重心演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和节点中心性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交通可达性改善及交通联系网络结构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总体交通可达... 选取1985、1995、2005和2015年的湖北省交通路网,使用栅格成本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重心演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和节点中心性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交通可达性改善及交通联系网络结构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总体交通可达性与交通联系网络紧致程度均得到显著提升,但同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近10年是湖北省县域交通可达性和交通联系网络发育提升最为迅猛的阶段,鄂中、鄂东已经开始趋向形成一体化的交通联系网络。②交通可达性与交通联系网络均呈现出“核心一边缘”格局,但可达性优势区有向鄂西移动的趋势,交通联系网络则表现出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中心的等级结构差异。③可达性改善程度呈现“反自然地形”的态势,显现出边缘山区提高快,中部平原地区提高慢的“边缘一核心”格局。体现在交通联系网络中即呈现出直接联系显著增多,网络中转效率提升明显,城镇间交通联系更加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改善 交通联系 县域 网络结构 演化 湖北省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被引量:58
20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1 位作者 罗静 崔家兴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7-136,共10页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乡村区域为研究案例,构建包括生产空间子系统、生活空间子系统、生态空间子系统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31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乡村区域为研究案例,构建包括生产空间子系统、生活空间子系统、生态空间子系统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31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从集聚到松散的态势,空间依赖性不明显;2000年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其质量测评在空间演变上呈现东南部相对下降、西北部逐渐上升的趋势。(2)从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内部来看,生产空间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升,子系统得分为一般及以上级别的地区其空间分布的重心已从南部转向西部;生活空间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稳步上升,呈现由南高北低向分散式发展的空间转变;生态空间子系统得分增长率较低且多为负向增长,时间尺度上呈正U型发展态势,空间上保持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的时空分异与国家政策导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具有深层的关联性。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户主体行为、生态环境建设视角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议,旨在构建美丽宜居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三生空间 质量评价 长江中游城市群 美丽宜居乡村 乡村振兴 环境整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