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作用:效应与机制 被引量:54
1
作者 马九杰 崔恒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9-89,共11页
农业保险发展能够引导农业经营者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行为。首先,基于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进步等路径,对发展农业保险的减碳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基于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农业保险发展能够引导农业经营者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行为。首先,基于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进步等路径,对发展农业保险的减碳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基于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作用效果和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是:①总体来看,农业保险发展显著地促进了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减少。平均而言,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每增加100万元、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农业保险保费每增加1元和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业保险保费每增加1元/hm^(2)时,该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分别实现71 t、364 t和254 t的减排效果。②在异质性分析中,农业保险发展对碳排放总量的削减作用主要体现在东部省份和非粮食主产区省份;而在中、西部省份和粮食主产区的样本中,农业保险发展没有起到推动农业碳排放总量降低的作用。③进一步分析中,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密度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也是负向的。④在机制分析中,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和粮食作物比重增加是农业保险减碳的有效机制;而农业保险发展虽然能够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但并不会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低碳化转型。据此形成的政策含义:一是,可以继续通过补贴推广农业保险,引导农业生产者采用有利于碳减排的规模化经营与作物结构模式;二是,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简化赔付手续、规范定损标准,强化参与农业保险的收益教育,使农业保险产品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创新和发展绿色农业保险,以引导农业生产者采纳绿色低碳的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农业碳排放 低碳农业 中介效应模型
下载PDF
数字金融发展能否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来自中国农信机构的证据 被引量:26
2
作者 崔恒瑜 王雪 马九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0-41,共12页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难以在技术上对农信机构起到示范作用。第三,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农信机构的贷款利率,让更多的涉农主体享受到利率更低的信贷服务,真正推动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普"和"惠"共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信机构 鲶鱼效应 涉农贷款
下载PDF
农村自然资源价值实现和乡村振兴投融资创新 被引量:9
3
作者 马九杰 崔恒瑜 《农村金融研究》 2018年第12期7-13,共7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而农村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是推进乡村振兴投融资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条件。论文探讨农村自然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和乡村振兴投融资创新的互动关系,并针对相关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村自然资源 乡村振兴 投融资创新 乡村多功能性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环境绩效:基于农业碳排放视角 被引量:40
4
作者 杨晨 胡珮琪 +2 位作者 刁贝娣 成金华 崔恒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44,共10页
农业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粮食主产区政策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政策之一,在实现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同时,评估检验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 农业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粮食主产区政策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政策之一,在实现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同时,评估检验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基于200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判断和分析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检验主产区政策实现碳减排的机制。结果显示:①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农业碳排放总量,降低农业碳排放密度和强度,其作用效果分别为10.74%、10.35%和15.27%。②从长时间尺度看,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碳排放总量、密度和强度的削减作用随时间不断增强,并在2016年达到顶峰。③具体而言,主产区政策主要对生产过程中由化肥投入、农药施用、农膜使用以及机械燃油所产生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减碳效果分别为9.9%、11.27%、42.26%、8.41%。④粮食种植比重的增加是粮食主产区政策减碳的有效机制之一,实现了主产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规模效应,使农业碳排放总量减少了3.25%,农业碳排放密度降低了3.14%。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提高粮食生产的环境效率,一方面要继续坚持粮食主产区政策,另一方面也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短期内,主要鼓励农业经营者合理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化学投入品、机械等要素的生产效率;长期内,需继续普及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低粮食生产对化学投入品等的依赖,逐步向低碳的生产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业碳排放 双重差分
下载PDF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跨越两大“陷阱”的研究
5
作者 崔恒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9期63-64,共2页
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渐渐步入了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不断升级,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阻力,制约着各种要素的积... 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渐渐步入了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不断升级,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阻力,制约着各种要素的积极性。本文结合中国当前经济背景,从中等收入陷阱、转型陷阱等方面对现有问题分析,给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平稳度过经济新常态,恢复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经济发展阻力 中等收入陷阱 转型陷阱
下载PDF
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对农民收入的增进效应与作用路径解析--对渐进性试点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被引量:64
6
作者 马九杰 崔恒瑜 吴本健 《保险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8,共16页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重要的支农政策工具之一,除了起到农业风险管理作用之外,从长期来看还具有促进农民增收等效应。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讨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路径,并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将我国各省...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重要的支农政策工具之一,除了起到农业风险管理作用之外,从长期来看还具有促进农民增收等效应。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讨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路径,并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将我国各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作为外生冲击,利用2000~2016年的省级数据,使用渐进性双重差分的方法,评估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对农村居民收入以及收入结构的长期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对农村居民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的影响均是正向显著的,并且有助于区域内农村居民非农收入比重提高,这一效果随试点时间推进不断强化。此外,本文进一步检验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对于城乡关系的间接效应,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不大,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性农业保险 农民收入 作用路径 准自然实验
原文传递
设立村镇银行能否在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基于农信机构贷款数据的检验 被引量:25
7
作者 马九杰 崔恒瑜 +1 位作者 王雪 董翀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7-79,共23页
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的问题。本文将2010-2016年村镇银行设立数据与1020家县域农信法人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准... 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的问题。本文将2010-2016年村镇银行设立数据与1020家县域农信法人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和渐进性双重差分方法,对因果效应和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激励农信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重,表明村镇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此时农信机构倾向于采取"掐尖"的策略,导致涉农企业与组织的信贷可得性提升,而普通农户未从中获益;第二,设立村镇银行会增强县域金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进而提高农信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意愿;第三,村镇银行自身网点数量的增加会放大其带来的"鲶鱼效应",并且村镇银行对农信机构支农行为的影响不受县域内其他银行网点增设的干扰;第四,尽管在不同市场势力的农信机构之间,设立村镇银行对其支农行为的激励作用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一激励作用在农信社和农商行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即在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下,农商行更倾向于提高涉农经济组织贷款率,农信社更倾向于提高农户贷款率。本研究为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提供了实证支撑,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践经验对"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农信机构 鲶鱼效应 涉农贷款
原文传递
农业保险的环境效应及影响机制——从中国化肥面源污染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35
8
作者 马九杰 杨晨 +1 位作者 崔恒瑜 王雪 《保险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6-61,共16页
本文以化肥面源污染为例,探究了农业保险的环境效应。首先构造了农业保险对化肥面源污染影响的"规模-结构-技术"的分析框架;其次,基于2001-2018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出氮污染、磷污染和等标污染等化肥面... 本文以化肥面源污染为例,探究了农业保险的环境效应。首先构造了农业保险对化肥面源污染影响的"规模-结构-技术"的分析框架;其次,基于2001-2018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计算出氮污染、磷污染和等标污染等化肥面源污染的排放强度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对农险的环境效应及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保险发展有助于减少化肥面源污染的排放强度,即农业保险具有环境保护效应;农业保险对化肥面源污染强度的削减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虽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都显著存在,但东部更为显著;农业保险发展有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作物结构调整,进而减轻化肥面源污染强度;农业保险发展虽然能够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但对环境保护没有体现出明显中介效应;量化分解结果显示规模化经营和作物结构调整对总体环境影响效应的贡献不同,其中,规模化经营效应占总效应的19.85%~20.20%,结构效应占10.49%~17.77%。据此认为,应将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继续大力推广农业保险,特别是加快针对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高保障型农业保险试点、推广,同时开发与绿色、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挂钩的绿色农业保险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面源污染 环境保护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